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草根出生的刘邦是怎么创立汉室的陈胜吴广帮了大忙!

以史为鉴 2023-06-15 13:21:52

草根出生的刘邦是怎么创立汉室的陈胜吴广帮了大忙!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草根出生的刘邦是怎么创立汉室的?

要说起汉高祖刘邦,大家都会生出一种想法,我上我也行。虽然说刘邦建立了汉室王朝,但那更多是手下的扶持。

韩信坐镇军中,运筹帷幄。萧何掌控后勤,输送粮草。还有一大批兄弟替他冲锋陷阵,攻城拔寨。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刘邦只是会用人,而且狗屎运比较好,手下的人才比较多,才能够建立王朝。

其实呀,刘邦自己也有一定的才华,他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同样有着自己的志向。在当时的秦朝统治者下,百姓民不聊生。很少有人敢站出来反抗,但刘邦在项羽揭竿而起之后,立即斩白蛇起义响应项羽,想要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虽然说刘邦和项羽的争霸战中,刘邦用了不少小计策,有伪君子的嫌疑。可不得不说,刘邦相比项羽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知人善任。他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在大事的决定上,他都听从自己手下的建议。

甚至,当韩信投靠刘邦的时候,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的打算。可是萧何一句此人有大将之才,就让刘邦起了惜才之心。在萧何在月下将韩信追回来之后,刘邦不顾众人阻挠,将韩信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他手下的精兵强将。这才有了后来刘邦九里山包围项羽,将项羽逼在乌江自刎的胜果。

可以说,对于自己的兄弟,刘邦毫无条件的信任。反观项羽,身边有这样的人为他出谋划策,可他自己却刚愎自用。即使有万夫不挡之勇,最终也败在了刘邦的小计谋上。

不过,刘邦能够建立汉室王朝,不仅是依靠手下的精兵强将,同样需要感谢陈胜吴广这两个造反头子。陈胜吴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预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就让那些老百姓热血沸腾,替他拼命。当时,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陈胜吴广就相当于现在的包工头,带着一群劳工准备上路。

可是没想到,上天和陈胜吴广开了一个玩笑。在赶往修长城的路途过程中遭遇了大雨,陈胜吴广心里想:这要是去了,还不是一个死啊。所以恶向胆边生,就起了造反的念头。而那些.劳工,也没有什么文化。

听了陈胜吴广的一大忽悠,顿时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也能当上人上人,过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让那些准备修长城的功能死心塌地的跟着陈胜吴广了。

因为,当时的秦朝制度是世袭的。老子当了官,就算他死了,官位还是会传给他的儿子。所以普通小老百姓如果没有大的机遇的话,一辈子都不可能当上官的。

后面,到了战国时期。因为战争消耗太大了,总会死人。而这个时候肯定需要这些老百姓冲在前面了,毕竟当官的享受惯了,谁愿意去冲锋陷阵了。所以,小老百姓就有了当官的机会,但并不是说谁都能当上人上人的。不在战场上刀里来火里去滚几回,很难积累足够的军功,成为将军。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韩信,为什么在他自己老家的时候会被人欺负,让他钻裤裆了。凭什么那群恶霸不欺负别人,就偏偏要欺负韩信呢。就是因为韩信太装了,普通小老百姓都相当于奴隶,奴隶就应该守好自己的本分,低调做人老实做事。

可是韩信偏偏不这样,他在自己的腰上别了一把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成为大将军,改变自己的出身。

这一下可让那些他身边的普通人不爽了,大家都是平头百姓,你却天天挂个保剑,看不起谁呢?所以,那些恶霸集合起来,把韩信打了一顿羞辱了一番。本来大家都出身低微,和和气气的就行了,可是你韩信偏要显得自己清高,自然周围的人怎么能忍呢。

从韩信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当时小老百姓虽然有改变自己出生的机会,但这种机会十分渺茫。要不然韩信也不会因为挂把剑,就被逼着钻别人的裤裆。

也正是因为秦朝的这个世袭罔替制度,让很多人不满。凭什么你生下来就能高官厚禄,天天美女相伴我们就要做苦力呢。所以陈胜吴广起了造反之心,这同样便宜了刘邦。他们两个轰轰烈烈的造反,得到了很多百姓的响应。

虽然说陈胜吴广这两个包工头是干得不怎么样,但是喊口号可是一流。就凭借着他俩的口号,把那些老百姓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跟着他们一起干。最后,在秦朝大军的围剿之下,他们注定了失败。事实证明,口号喊得再响也没用,拳头才是硬道理。

后来,刘邦从陈胜吴广的事情中吸取了教训。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穷小子,连陈胜吴广这种第1个吃螃蟹的人都被烫伤了嘴,自己要是揭竿而起,肯定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刘邦就瞅准了项羽。

毕竟项羽出身好,将门世家,打架也厉害又有领导的才华。刘邦在成为项羽的狗腿子之后,一边讨好项羽,一边发展自己的势力。当然,刘邦的狗腿子也是当得很有分寸,项羽得势的时候我就安安心心做你的小弟。一旦你失势,我就开始咬你了。所以,在刘邦积累起自己的势力之后,就开始对项羽动手了。灭掉了项羽,建立了汉室江山。

那么为什么说陈胜吴广的造反给了刘邦不小的帮助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小老百姓,都比较害怕皇帝。俗话说,民不与官斗。你拿锄头的能干得过拿枪的吗。但是,陈胜吴广的出现,让很多小老百姓意识到,拿锄头也可以回是拿枪的。所以,在后面刘邦造反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他也凭借着这些人都响应,一步步建立了完整的军队,取得了成功。

刘邦曾经拥有的无敌团队,究竟是如何搭建起来的?

刘邦他的团队是很强大的,但是刘邦他身边的班底大多人都是他的乡中人。就比如萧何曹参都是当时沛县的小官员。不过我这也并不是在说刘邦他的团队是一成不变的,刘邦在逐渐成长起来的过程当中,他的队伍也是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人。但是刘邦他始终最信任的人,却都是他曾经的同乡中人。

当年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芒砀山上的刘邦听到这消息之后,也是开始响应陈胜的起义而在沛县发起了起义。而当时的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樊哙等人便是跟随在刘邦身旁了。根据《汉书》中的记载,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集团中的一百六十二个功臣当中,从沛县起便跟随在刘邦身边的人就有三十三个人。而当年的三公九卿当中,沛县人便是占据了半数。

可以说沛县当时的那些人对于刘邦的帮助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刘邦可以给沛县很多好处的原因。可以说当年沛县的那些人就是刘邦后来可以建功立业、创立汉朝的基础。而在这些基础之下,刘邦一路之下也是招收了其他不少的人才。就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张良、郦食其和韩信。

以说刘邦他是十分幸运的,他可以在起义的道路上吸引越来越多的、越来越有才华的人加入其中。也正是因为刘邦可以容纳不同的人才,这才可以成就他的帝业。反观另一边的项羽,他为人孤傲,因此对于人才是向来不愿接受的。并且项羽也是完全不可能像刘邦那般,可以把一个默默无名的韩信直接封为大将军。因此从一开始便是注定着刘邦他是一个可以称帝的人,而项羽他终究是一个会失败的人。所以说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是要可以容纳不同的人才的,而这是也十分关键的事情。

请问有哪个朋友有关于刘邦完整的资料,希望刘邦的共同爱好,一起来讨论。谢谢!

刘邦 - 简介

刘邦西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死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人(现在江苏丰县),字季,有的说小名刘季。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因为定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 - 登基始末

沛公起兵
刘邦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最后终于兵临城下,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现在西安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王朝至此灭亡。

楚汉战争
在公元前202年的十月,刘邦追上了项羽,但到了固陵(现在河南太康西)时,韩信和彭越的军队还没有到达。项羽向汉军猛烈反击,将汉军击溃。刘邦只得坚守不出,并马上派人许诺韩信和彭越,在击败项羽后立即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于是韩信和彭越立即进兵。同时,楚的大司马周殷也被刘邦派人劝降,淮南王英布领兵也赶来会师。汉军会合各路援军共三十万,和项羽决战垓下。夜里,围困项羽的汉军唱起了楚国苍凉的歌,使项羽以为汉军已占有全部楚地。走投无路的项羽在大帐中和心爱的虞姬饮酒,乘着酒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当着项羽的面含泪自刎,项羽擦去眼泪,跃马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在渡过淮河后,身边只剩下了一百人,向东撤退,在东城(现在安徽定远东南)被灌婴的骑兵追上,项羽随从只有二十八人了,和汉军激战三次,杀伤几百汉军后,项羽最后横剑自刎。

称帝建汉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定国号为汉。

箭伤致死
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龄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死时六十二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高祖。一般都称为汉高祖刘邦。他开创的汉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文化又产生了影响,了解汉朝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刘邦 - 统治过失
刘邦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实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虽然传统专制是由秦代创立的,最终确立者乃是汉武帝,中间还经过高祖到景帝的反复,这是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的一个大关节.刘邦建汉以后,吸收秦朝独靠郡县制的弊端,恢复分封制,到武帝削藩,再一次确立了郡县制的垄断地位,从此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君主专制在中国成为牢不可破的统治形式。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仅仅因为秦皇汉武喜欢独裁吗?其实不然!最主要的原因乃是面临北方匈奴的严重威胁,不集权随时都有覆国的危险。武帝削藩时提出的“尊王攘夷”论不是明确透露了此中秘密吗?很明白,削藩-集权-专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付来自北方的外患。而且,由于北方民族的战争能力过于强大,使得汉民族政府即使集权,穷全国之力也不足以长期应付,最终造成国困民疲而王朝倾覆。秦是如此,汉是如此,唐宋明皆如此.所以我说外患导致专制以及专制王朝的恶性循环是传统中国历史的真相。这一认识颠覆了近代以来对传统历史的认识主流,只有一两个高人曾认识及此,一个是陈寅恪,一个是费孝通,而且前者极隐晦,后者极偶然。一百多年来社会主流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非缺乏足够的聪明,而是社会原因使然。

刘邦 - 在位政绩
巩固皇权的措施
刘邦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没有敢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他在设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时,曾经对在场的父亲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个不干活不读书的无赖,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有兵将,有的还有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他先收拾的是韩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说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现在河南淮阳),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斩首,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
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刁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也是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

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刘邦和父亲太公在一起住,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顺,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的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第二件事是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以文治理天下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求贤。

在政治上,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攻入咸阳之时,便立即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后,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兵皆罢归家”“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同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到高祖刘邦末年时,经济已经明显好转,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是真正统一中国的人,可以说他是汉始皇,创造汉民族的人。他在汉初制订的英明国政,不仅使保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休养生息,还开创了以后“文景之治”的富裕与奠定了汉武反击匈奴的坚实基础。

刘邦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政治制度和对后世的安排使大汉延续了长达4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统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为后世统治者所沿用刘邦开创的大汉帝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令后世国人景仰与怀念,他本身也另后世众多的人所怀念歌颂。
身中流矢拒治归天
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本来他年龄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箭伤,到了长安病情加重。吕后找来名医,刘邦问他病情,医生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气得大骂医生:“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赏赐给医生五十金打发他走了。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死时六十二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为高皇帝,庙号是高祖。一般都称为汉高祖。他开创的汉朝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文化又产生了影响,了解汉朝的政治和文化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刘邦 - 谥号陵寝
刘邦刘邦死后,群臣建议庙号为太祖,尊号高皇帝,也就是谥号为高皇帝。葬于长陵。也称高祖。汉高祖刘邦长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之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依巍峨壮观的九峻山,南与富丽堂皇的长乐宫、未央宫隔渭水相望,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整个长陵陵区由陵园、陵邑和功臣陪葬墓三大区域组成。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因此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另外补充对刘邦的评价:

汉朝在制度、文化、治国理念,乃至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重大的影响。刘邦建立汉朝后理乱至治,初步解决了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他比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更高明。秦始皇虽然创建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但在如何保持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问题上栽了跟头。用现在的话来说,秦始皇没有解决封建王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这个棘手的问题,却被农民出身的汉高祖解决了。汉高祖的治国理念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因此成为后世统治者宝贵的政治遗产。我们评价刘邦,回顾其历史功绩,一定要放在这样的大视野中来考察。
从历史发展来看,刘邦的历史功绩非一时之功,而是万世之功。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虽然创自秦始皇,但其确立和稳定则在于刘邦。
刘邦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推翻暴秦,建立新王朝,更在于他为安定天下、巩固统一所创立的新制,在于他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摸索积累的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后世封建王朝所承袭的与其说是秦制,不如说是汉制。史书称赞汉高祖“规摹弘远”,这个评语是非常中肯的。
草根出身的刘邦,有如此博大的政治胸襟和坚毅的魄力,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刘邦的个人魅力即在于此,这使他得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之列。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得天下难,治天下更难,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是难上加难。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的七个年头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艰难的岁月,也是他人生中大放异彩的一段光辉历史。
他当时面临形势可谓“天下匈匈”,危机深重、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士兵的复员安置、功臣的论功行赏、异姓王貌合神离、匈奴扰边,等等。可以说是内外交困,百废待兴。
刘邦在接受历史赋予的皇帝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社会整合、安定民生和巩固统一的历史责任。这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如果说,得天下主要靠的是武力,那么治天下就更需要政治智慧。汉高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在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的同时,也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不知道这个答案能不能让你满意,不过我尽力了,谢谢……

历史上真实的刘邦是如何实现屌丝逆袭的?

刘邦能从一介布衣成为天子,绝对不是君权神授,更不是捡漏和走运的问题,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屌丝都能逆袭的。况且汉高祖刘邦严格讲并不是屌丝,而且还是个有组织的人。都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刘邦就是星星之火中的一堆火,不过其他的星星之火都没有形成燎原之势,而刘邦却做到了而已。

游历四方,成就不凡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刘邦年少时游手好闲、不好农耕,却好四方游历。至于具体到哪里去游历,干了什么事情,遇到了什么人,并没有太多的介绍。只知道刘邦和同乡卢绾是同学,一起学过几年私塾。

但从后来汉高祖刘邦的表现来看,正是年少时的游历让他积累了经验,获得的知识,甚至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引路之人,才成就了日后的帝王之业。

引路之人,公子门客

那么这个引路之人究竟是谁呢?通过《史记》中的记载,我认为这个引路之人就是张耳。张耳是战国末期秦朝初年名士,曾经是战国四公子魏公子魏无忌的门客,如果仅仅于此,恐怕张耳还不够资格成为通缉的对象。

那么他还有什么身份呢?据我分析,张耳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地下反秦组织的首脑人物之一。这个组织极其庞大、组织严密,且有系统性的培训,而这个组织的创始者就是战国四公子魏无忌。

无忌的愿望,反秦的种子

魏无忌死后,这个组织表面上看群龙无首,但其实却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秘密策划各种反秦工作。都说魏无忌最后是因为沉迷酒色而死,但在我看来,魏无忌却是因为图谋反秦的大计而操劳而亡的。

张耳作为魏无忌最重要的门客,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这个组织的首脑人物之一,注意我说的是之一而不是唯一。这个组织极其庞大,在六国均有分布,据我推测,这其中还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陈涉、吴广、项梁、项羽等,也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正史中有明确的记载,刘邦就曾跟随张耳一起游历学习。换一种说法,就是经过张耳的秘密训练和教导,让刘邦成为了反秦的一颗种子。学业有成后,刘邦便返回沛县,谋划自己的反秦之策。当然,这里还有来自这个组织的资源方面的帮助,造反是需要成本的。

相同的套路,不同的招数

真龙之子、君权神授不过是幌子,目的相同为了造势而已。在介绍刘邦的文字中,我看到了陈胜吴广起义时,所谓的“大楚兴,陈胜王”和狐仙警示的故事。这一切似乎都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而这个人在我看来就是他们共同的引导者、引路人,秘密组织的首脑人物张耳。

张耳秉承魏无忌的遗志,不断的培养种子,让他们萌根发芽。并在秦的大地上四处播撒,至于谁能成功并不重要,只要有星星之火成可以成为燎原之势。我想这也是陈胜、吴广首举义旗之后,天下皆反、四处响应的根本原因,因为种子都萌芽了。

最开始在看《陈涉世家》的时候,我就认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说法,不是一个普通农民能够说的出来的。但如果这些话是张耳教授的,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陈胜、吴广本身就是魏无忌创立的组织所吸纳的人,他们根本不是普通的农民,而是身负才学、胸有抱负的年轻人。

只不过陈胜、吴广自身的格局太小,被短暂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只顾眼前之利而忘了背后之义,才迅速导致败亡。上天眷顾的不一定是冲在最前面的,往往是准备最充分的,这句话用在刘邦身上恰如其分。

种子的萌发,秦亡的真相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好的引路之人和基础,还要有自身的能力和见识,也就是大的格局才能成就大事。和其他种子相比,刘邦就有这样的格局。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刘邦身边沛县的这些狐朋狗友,都能成为名臣勇将。

实际上,正是刘邦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才培养和造就了这批济世之才。包括后来投奔刘邦的张良、陈平、韩信等人,无一不是反秦的种子,只不过他们的能力各异,但目的一致就是反秦。

前几天,我自己还在思考大秦帝国为什么在创建之后,仅历二世便会砰然倒塌。除了赵高的人祸和其他因素之外,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魏无忌所创下的这个反秦组织,和培养的这些种子萌根发芽。当然说赵高也是反秦组织的一员,这一猜测和推断,也是有一定依据和道理的。

天子之路,义士之心

对于常人来讲,没有天生的笨蛋,只有不努力的蠢才。刘邦不仅勤奋而且努力,通过迎娶吕雉拉拢吕氏一族的力量,让自己如虎添翼。又通过神算许负来为自己造势,说自己是有天子之命,进而达到四海归心的目的。

刘邦作为一颗种子,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超越了自己的师傅张耳,也超越了魏无忌,完成了反秦大业成为了大汉天子。在江山我有之后,刘邦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和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

因此才会封张耳为赵王,安排专人为魏无忌、陈胜守陵扫墓,不仅因为他们师出同门、一脉相承,也为了向这些反秦义士致以自己最大的敬意。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5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