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人,对于李陵应该不会陌生,不过我第一次接触李陵这个名字是因为小时候听评书“杨家将”,老令公杨继业殉国就是一头碰死在李陵碑前。后来看电视剧“司马迁”,知道了司马迁是因为给李陵争辩,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虽然司马迁因为李陵遭遇到了悲惨的命运,但是《史记》对于李陵的描述比较简单,他是李广的孙子,也算是年少有为。曾经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转了一圈,没看见匈奴兵,又回来了。然后他就做了骑都尉,大约是一个骑兵旅的旅长,手下有五千人。
几年以后,贰师将军李广利领三万人马出击位于祁连山的匈奴右贤王,让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出居延塞一千里之外,想要拿他做一个佯动,分散匈奴兵的注意力。李陵坚持到了规定的日期,要回来可回不来了,匈奴单于八万人把他这五千人就给围了。李陵且战且退,坚持八天弹尽粮绝,已经杀伤一万多匈奴人。眼看着离居延塞只有一百多里地了,进了居延塞就安全了,但是没有救兵到来,他们也无力继续前进。匈奴人劝降,李陵自己投降了,他手下的弟兄基本就死光了,最后跑回来四百多人。匈奴看李陵如此善战,又知道他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于是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李陵成了匈奴的驸马爷(就是打个比方,匈奴没有驸马这个称呼),但是李陵在大汉朝还有老母亲和妻子儿女呢。这有点儿像四郎探母的戏文,只不过他没有杨四郎的好运气,汉武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们全家被杀,还搭上了司马迁的男性标志。而且从此陇西李家身败名裂,成为耻辱的代名词。
如果只看《史记》的记载,这里面很多疑点,首先,李陵当的是骑都尉,管骑兵的,怎么带了五千步兵出塞,专业不对口啊?其次,即便真的是步兵统领,也不对,出塞对战匈奴,一般都是骑兵为主,因为匈奴人马来去如风,步兵根本跟不上节奏,而且当时汉朝的骑兵数量不少,不至于捉襟见肘,还得拿步兵凑数。第三,汉朝的军队还不至于见死不救,特别是友军已经离边塞只有一百里了,距离并不算远,为什么没人救他?最后,汉朝投降匈奴的也不只是李陵一个,但是因为这个全家被杀还真不多,李陵又为什么有这个待遇?这些答案,《汉书》里面的记载可以略作解答。
汉武帝还是比较喜欢李陵的,认为他有他爷爷李广之风,少年有为。就是李广利出击右贤王这一战,本来给李陵的任务是后勤保障,押运粮草辎重。但是李陵对自己的任务不满意,自己找皇帝,说:“我手下都是以一当十的精兵,我不想干后勤,您给我一支人马,我出击到兰干山以南,分散匈奴兵的注意力,减轻贰师将军正面的压力。”您注意,这个任务是李陵自己争取到的。而且汉武帝不想答应李陵的要求,他直接问李陵:“你其实就是不想在李广利手下干活儿对吧。我跟你说,这次发出去的人马很多,我哪还有骑兵给你再组成一支部队。”李陵说:“不用骑兵,您给我五千步兵,我就能直捣单于的老巢。”
汉武帝答应了,李陵走了以后,汉武帝还命令强弩都尉,也就是弓箭兵司令路博德在李陵回来的道路上接应他。但这个路博德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不想给李陵打下手。但他不跟李陵说,直接给皇帝上书,说:“现在正是秋天,匈奴的马正肥,正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不能轻易跟他们开战。最好等到明年春天,我跟李陵分别率领张掖、酒泉各五千骑兵一起出击匈奴,可建奇功。”
路博德没想到,这封奏折上去,汉武帝火了,他以为是李陵害怕了。汉武帝下诏告诉路博德:“告诉他,我也想给李陵骑兵,让他押运粮草,他不干,他说要用步兵以少击众,你还多说什么?!”然后又给李陵下诏书,命令他九月必须出发。另外告诉他,别跟路博德在下面打小算盘,你跟他说的什么,直接跟朕说。您说李陵多倒霉,他哪知道这些个。
这就解答了前三个问题,李陵出塞是自己主动要求的,汉武帝想让他给李广利打下手,他不愿意干。汉武帝说没有骑兵,他自己说步兵也行,于是这五千步兵跟他一块儿悲剧了。路博德本来就不想给他打下手,皇帝还怀疑他们私下串联,所以路博德有意跟李陵保持距离,一是对任务不满而迁怒李陵,二是也要洗清皇帝对自己的怀疑。而且汉武帝对于路博德的上述行为感到愤怒,他的愤怒主要是对着李陵去的,路博德也不想跟着沾包,主动和李陵划清界限。所以后来汉武帝对李陵的事情也后悔了,说了一句话:“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意思就是我不应该提前给李陵下这道诏书,路博德那是个老奸巨猾的,一看这个诏书,他就活动心眼儿了,让李陵失去了救援。
那么下一个问题,汉武帝比较欣赏李陵,怎么一下子就怀疑到李陵身上去了?本来李陵和路博德也没有多深的交情。这个还是因为李陵自己。汉武帝这次让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的大舅子。而且李夫人很得汉武帝的宠爱,爱屋及乌,他们家亲戚自然也被另眼相看。这次出击匈奴,汉武帝让他大舅子立功,好给他封赏升官的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他人在这场战争里面都只能是配角,配合李广利立功。但是李陵不甘心做配角,还想要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汉武帝必然不高兴。
如此说来,汉武帝告诉李陵没有骑兵,其实是给他一个台阶下,当初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时候那都是十几万骑兵,就算现在国力稍稍衰减,也不至于三万骑兵之外,多一个都没有了。路博德不还说张掖、酒泉各有五千骑兵呢吗?汉武帝就是让李陵就坡下驴,服从分配,干好后勤保障工作,没想到李陵不醒攒儿,居然说步兵也成。《汉书》原话,说汉武帝“壮之”,就是很赞赏,其实我觉得他是窝着火呢。剧本写好了,这出戏就为了捧李广利,没想到出来一个抢戏的,还怎么说都不成。其实这次李陵要是踏踏实实地傍着李广利把这戏唱好了,将来也许就会有他的出头之日,给他一个当主角立功的机会。这就像《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发哥那句台词:“你想要,可以跟我说,可是我没给你,你不能抢。”这就是帝王的心术。
可是李家爷们心眼直,就是一门心思想要靠着自己的战功图个前程,汉武帝没辙,让他去了。所以这才一听到别人说不想去,都不免联想到李陵又想打退堂鼓,更生气了。不让你去你偏去,人都调完了,你又要往回缩,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天下是谁的!所以下死命令,李陵必须去。当然,李陵压根儿没想不去的事儿,但是这道诏书等于是把他的后路绝了,没有接应的士兵了。
李陵的悲剧就在于他揣摩不透皇帝的心思,而专制体制下,把这个搞明白了,比你苦干立功都重要。可是李家几代人都没有搞明白这个,李广当年平定七国之乱当中立下大功,本来那次就有可能封侯,但是他好死不死地接受了梁王的封赠,而当时太后总惦着让汉景帝将来死了以后,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位给梁王,他正膈应这事儿呢,你看不出眉眼高低,人家给你就要,最后功劳很大,什么也没得着。他们的思维方式都适应不了专制状态下的游戏规则,又不可能改变规则,也不可能改变环境和制度,所以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但即便如此,李陵全家也没有死罪,汉武帝还曾经后悔过。李陵全家的悲剧源于一场误会。李陵投降之后一年多,汉武帝也没动他们家,只是后来公孙敖带兵出塞和匈奴作战,没什么收获。抓了几个匈奴俘虏一问,说是李陵在匈奴帮着训练军队。李陵太了解汉军的作战规律了,因此公孙敖就把自己劳而无功的原因归结为李陵帮助匈奴练兵。汉武帝一听这个,立刻杀了李陵全家。后来有个使臣出使匈奴,把这事儿跟李陵一说,李陵当时就急了:“帮助匈奴练兵的是李绪,不是我!”
这李绪也是汉朝降将,他帮着匈奴训练军队,结果匈奴人的汉语一般,而且可能底层士兵也分不出来,直接就说成是李陵了,这就是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李陵很生气,把李绪杀了,其实李绪也冤,他也没散布消息说是李陵,没有嫁祸于人的想法,没头没脑地就被杀了,他找谁说理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55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卡拉季奇宣布退出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