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才能平庸、性格软弱,李世民为何选择他而非博学多才的李泰?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历史说起来也真是有趣,李世民当初发动宫廷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才夺取了政权,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但却是没有想到,晚年的时候这样的事情却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倾尽心血所培养的长子李承乾竟然想效仿李世民当年的壮举,来个“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李泰,逼李世民让位!
当然,最后的结局不用想,李承乾怎么可能玩得过他的老子呢?最后被李世民给抓住了。可是李世民对这个儿子实在是太疼爱了,导致最后哪怕是李承乾谋反,李世民也舍不得杀他,只是最后将他囚禁起来,直至终老!
那么酿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点点来看就明白了。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根正苗红的嫡长子,深得皇帝和皇后的喜爱。对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那伟大的爱情我们都是非常明白的,绝对称得上是真爱。所以李承乾的地位几乎是难以动摇的。
事情也的确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李世民对自己的这个长子是爱到骨子里去了。李世民刚刚当上皇帝便将这个聪明伶俐的儿子立为了太子,这个时候李承乾才八岁。
“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李世民一生之殇。他生怕自己有一天也会面临自己的儿子们兄弟反目的这一天,于是他早早地打下预防针,刚当皇帝便立下嫡长子为太子,也等于也就是向世人宣布了大唐的继承人已经定了,大家以后都不用争了。
但是事情却并没有向着李世民所想的那个方向发展。尽管李世民其实内心中是坚定的,但是李承乾却感受到了威胁,那就是二弟李泰。李世民也是非常喜欢李泰这个孩子的,给了他非常多的特权。但是相比较李泰,李承乾无疑是“逊色”了许多,起码在别人的比较中,李承乾明显的比之李泰要差很多,李承乾自己心里也非常的不平衡。
因为这个事情,李承乾心里越来越扭曲,他越来越接受不了自己父皇这样的“偏爱”,他甚至越来越怀疑自己的太子之位迟早会被李泰给取而代之。于是他内心越来越阴暗,甚至最后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他担心自己的后来,便想着效仿李世民当年的举动,发动了政变。李世民对此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痛心,作为一个父亲,自己倾尽心血培养出来的人却是这样一只白眼狼,谁能不痛心呢?
经历此事之后,李世民心里越来越恐惧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在自己走后真的是手足相残,不可共生!
但是大唐终究需要一个继承者,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便开始头疼了。按道理讲这个时候应该立李泰为太子了,毕竟人家表现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李世民知道,如果李泰将来继承了皇位,李承乾,李治将来都可能保不住性命。
李泰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光明正大地入宫侍奉李世民,并且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计划:只要皇帝把皇位传给了他,那么他临终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杀掉,保证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李世民表示非常感动,并把李泰的这个计划告诉了褚遂良。
但是褚遂良说,李承乾本来太子当得好好的,可是因为陛下你自己的嫡庶不分,让李泰觉得自己有机会,最后酿成如此后患。如果真的立李泰为太子的话,那么唯一能保住李治性命的就是把李治远远地调走。李世民听了之后哇哇大哭:“我舍不得啊(帝泣曰:我不能)”。
最后,李世民得出了两条结论:
第一,册立李泰之后李承乾和李治都有生命危险(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第二、我已经发动过政变,并且让李承乾有样学样了,所以绝不能给后世再开个篡夺太子之位的坏头了(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于是,平日为人低调的李治脱颖而出李世民把曾经希望最大的魏王李泰降封为东莱郡王,远离了唐朝的政治核心,这的确是一个防止兄弟残杀的稳妥方式。而且,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唐高宗李治并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只不过他的父亲唐太宗和妻子武则天的风头太大,将他的光芒掩盖了。
李治真的平庸吗?我倒是觉得不是,扮猪吃虎,往往这才是最后的赢家!大家觉得李世民为何选择李治而非李泰呢?
李治确实并不是称帝这方面料,先不说别的,但说它的身体,就不够健硕。皇上要日理万机,每日解决国家大事,人体得很结实才可以。但是李治这哥们生出来,人体就不太身心健康,总是病病快怏的,常常头晕眼花,无缘无故头痛得不可以见人,那应该今日来看,可能就是血压高的原因。
但李世民就选了这么一个皇太子来承继它的帝位,再怎么不行,也要就这么着了,大臣们还要认真辅助着。提到挑选李治当太子的原因,这里要论述一下。这其中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那时候唐太宗的五孩子李佑,和太宗那个不幸小弟李元吉一样被封号齐王,这一孩子还跟唐太宗的弟弟做了一样的事,便是谋反李元吉没反取得成功,李佑也没有成功,李世民那样凶悍的一个人,哪容得自己被别人反了。现在看到自己儿子要对自己着手,于是他就先下手了,立刻把儿子给前去镇压了,依然是敢打敢拼得没有话说。
李佑被逮起来后送到了衙门上审讯,这审讯原本其实就是要问问为什么他造反,是你的皇上爹对你不好吗?总之就是对其他皇太子起个震慑和教育的意义,可是没想到,这一审讯就审出事情来啦,牵涉出当年的太子李承乾。
这儿头居然还有太子事情,再一问下来,可了不得了,太子还在悄悄地想造反呢,高官赶紧把这番话汇报拿了李世民。李世民听到这个消息甚是吃惊,赶快派人调研来到。李承乾是长孙皇后生的精长子,由于出于对长孙皇后的尊敬,这孩子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太子。那时候李世民才但是二十多岁,正当年呢。
所以这个太子一当就当了几十年,太子很急啊,看着自身越来越老,可是自己的皇帝爹则是越活越精神实质,这名太子就坐不住了,就怕等自己我去世了,你是成为皇上了,却也离死只差一步。为了能尽早体验到皇上工资待遇,它就提前准备自食其力了,起先找了一个一帮法师在念扎小人,期待唐太宗尽早闭上眼,随后就是跟一帮人合谋谋反。查清了太子果真要建自已的反,李世民就把他废为庶人,囚禁下去。
但也正因为他太适合称帝了,太像自己了,李世民最后才没有选择他称帝,而是选择了三脚踹出不来个屁来的英文李治。在李世民来看,李泰那么你自己难免不会在即位之后,学自身那般把一个人的弟兄杀掉了。这种事一个时期里干过一次也就可以了,干得多太危害人心,因此他为了能保护自己的儿子,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我国,就牺牲了一个好皇帝,选择放弃李治当太子他就把李泰给监禁了起来。
李治都是长孙皇后的儿子,但是和别的弟兄一点不像,软弱无能怕麻烦,没担当但没办法,李世民就决定让他来接任了,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会干不能干,反正就是他了。之后李世民去世了,李治就这样被推上了皇帝宝座。
历史记载,唐太宗经常这样文化教育太子李治,某日,用餐,太宗对太子说:你应该知道耕地的艰难,就不愁没饭吃。某日,骑着马,太宗对太子说:你要是节约大马力,就可常常骑它。某日,行船,太宗对太子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当李治看到这名含情脉脉的武美人时,旧爱涌上心头,将武氏接回来宫中,并施行莫须有的谕旨,称“(先皇)圣情鉴悉,每垂赏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王后”,这就给了武氏一个顺理成章的身份和机会变成王后。
唐太宗李世民有很多儿子,有三位很出众,为何李治能继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很多人都觉得李治刚开始就被册立为太子,其实,李世民是没有办法了,最后才选了从小就不看好的李治。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两个哥哥都不怎么争气,总是胡闹,最后李世民也不会注意到这个儿子。在李世民篡位成功后,他也按照嫡长子制册立仅有7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在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中,李承乾是嫡长子,也是最为优秀的儿子之一。
当年李世民为了能够登上自己垂涎多年的位子,先是将兄弟杀害,然后逼迫父亲退位。所以李世民不希望这样的事件在自己的身上再次上演,于是早早的就将李承乾立为太子,幼年的李承乾也很优秀,他知道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李世民为他安排了最好的师傅,每天对他传道受业。按照帝王的培养标准对他严格要求,希望经过几年的培养他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帝位接班人。
几年后,李世民还让李承乾监国。只是好景不长,等到李承乾成人之后,和小时候一点都不再相像,这时的李承乾李世民很是失望。他不仅不再用功,而且还变得愈发堕落,所做的大多事情都不合礼法。他甚至还从牢狱中放了一批被监禁的罪犯,让他们为自己做事。他还经常带着下属到郊外打猎,将百姓的庄稼破坏,也不觉得不对。甚至还将李世民派来的教导者杀害,当时凡是大胆劝谏李承乾的都被他给暗中处理掉了。李承乾的昏庸让李世民很是懊恼,没想到小时候表现很好的儿子,此刻居然变成了这幅样子,民间怨声载道,朝臣也颇为不满。
大儿子倒台之后,这时李世民注意到了二儿子。李泰虽然也颇有学识和能力,他不想大儿子一样玩忽职守,而是凡事用功,为了讨得父亲欢心,李泰每天都会和众多谋士一起参与学道。其实李泰本不是爱学习之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让李世民认可他,果然,听到下属的汇报,李世民觉得李泰是个可塑之才,于是也萌生了将李泰立为太子的想法。
李世民当时每个月给李泰的用度甚至都超过了太子的用度,只是后来魏征等人多次劝谏,为李世民剖析利害关系,希望李世民能够停止对李泰的宠爱。其实,李泰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他早就想夺得储君之位,而且还在暗中勾结朝中官员。目前,朝中已经有很多大臣都投到了李泰的麾下,甚至有些大臣还建议李泰提前谋反,逼迫李世民册立他为太子。
虽然当时李承乾一直胡闹,但是李世民也没有对他进行严惩。只是李承乾依旧不知悔过,反而愈发胡闹,他甚至和麾下的将领一起策划让李世民退位让给自己。在李承乾和李泰都准备谋反的时候,这时还有一个叫李佑的儿子也想要造反,只是他的造反之心早就被李世民所察觉,李世民早早就派将领去抓获李佑,所以李佑的叛变才行执行,就被父亲压下。
李承乾看到李佑谋反失败,觉得他的机会来了,而且他现在就身处在皇宫之中,立马和自己的支持者开始策划如何谋反成功。等他们攻到李世民那里时,早就被李世民的部下一举拿下,太子因为谋反之事被贬为庶人,太子的拥护者也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当时李世民觉得太子被废之后,也可以考虑册立李泰为太子,只是朝臣都反对,他们觉得李泰虽然表面看起来正直。实际上李泰十分阴险,如果真的当了皇帝,未来李唐王朝的结局难以想象。
当时李泰看到大哥下台之后,也觉得皇位肯定是自己的了,只有弟弟李治是他的威胁。他故意恐吓李治,不让他和自己争权,于是在其他几个在争权的时候,李治都是躲在一边,从不参与。李泰恐吓李治的事情被李世民知道后,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也更加厌恶了。
老大被废,老二心思深沉,不配为君,这时只有老三了。虽然李治平时较为懦弱,不过,李世民觉得只要好好辅佐,未来李治也会成为一名仁君。于是就将太子的位子给了李治,当时的李治根本就不会想到父亲准备传位给他,那时的李治才只有16岁,比其他的兄弟们都要软弱很多。如果两个哥哥不胡闹,皇位也不会到李治手中,不过,李世民的确没有看错人,李治未来也成了一位仁君。关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之事,您有什么看法呢?
李世民在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当时的太子李建成,进而得到了太子之位,尽管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但是这场政变却成为他一生中的污点。然而,李世民在位期间,却差点爆发了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太子之争。
李世民最初册立李承乾为太子,但是后来却又垂青于魏王李泰。这让李承乾心里十分不平衡,他感觉自己随时都有被取代的风险,于是也开始策划政变。史书中说他的目标也是先除掉自己的兄弟李泰,然后再逼迫父皇李世民让位(或者是直接除掉李世民)。但是这个大胆的计划最终被制止了,事情败露之后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剥夺。
但是江山总要在李家传承,李世民必须要册立一个新的太子以安定天下人心。但是众多的候选人之中到底应该选哪个确实是令人头疼。最终李世民在册立新太子的问题上听取了两个人的意见——第一个人就是废太子李承乾,第二个人是褚遂良。
李承乾表示,他之前就已经贵为太子,还能有什么别的奢求呢?如果真要许个愿的话,那么这个愿望就是安安稳稳地保住太子之位(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所图,特与朝臣谋自安之道),但是后来这个太子之位遭到了威胁,威胁就是李泰。现在皇帝如果真的要把李泰立为太子,那不正中了他的奸计(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同时又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吗?
李泰在李承乾被废之后就光明正大地入宫侍奉李世民,并且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计划——只要皇帝把皇位传给了他,那么他临终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唯一的儿子杀掉,保证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李世民表示非常感动,然后把李泰的这个计划告诉了褚遂良。
褚遂良听后呵呵一笑——李泰的话能信吗?人家李承乾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太子,现在是陛下你嫡庶不分,让李泰有机可乘。现在如果真的要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唯一能保住李治性命的就是把李治远远地调走。与褚遂良的大笑形成反差的是——李世民听后哇哇大哭:“我舍不得这个宝贝儿子啊(帝泣曰:我不能)”。
所以,李世民得出了两条结论:
第一、册立李泰之后李承乾和李治都有生命危险(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第二、我已经发动过政变,并且让李承乾有样学样了,所以绝不能给后世再开个篡夺太子之位的坏头了(我若立泰,便是储君之位可经求而得耳)!
最终,一个平时比较低调甚至被人称为“平庸”的李治脱颖而出,李世民把曾经最有希望的魏王李泰降封为东莱郡王,远离了唐朝的政治核心,这的确是一个防止兄弟残杀的稳妥方式。另外,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唐高宗李治并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只不过他的父亲唐太宗和妻子武则天的风头太大,将他的光芒掩盖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5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