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历史学家奇怪的是,接任太祖的班竟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那么,这位长孙殿下到底做了什么能够博得老皇帝的喜爱,最后竟然直接越过了叔伯成功的坐上皇位?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说起朱允炆,就得谈一谈他的父亲朱标。朱元璋一生有过很多女人,那些后妃也十分争气,先后给皇帝生下了很多子嗣。不过,在古人的心中,立嗣都是本着“立嫡不立长”的原则,而作为马皇后所出的朱标自然毫无阻碍的成为了王朝的接班人。朱标为人仁善,虽然政治手段不如他的父亲果断狠绝,但是他平日里对朝臣谦恭礼遇,对兄弟也十分友善,所以朱元璋把王朝的所有期望都寄托在长子身上。可惜的是,深受朝臣爱戴、兄弟拥护的朱标,竟然在壮年去世了。当时朱元璋已是暮年,他同时失去了爱子与王朝的接班人,这种悲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朱标的去世给老皇帝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皇嗣的确立。老皇帝的子嗣虽然多,但是大都数都是不成才的,唯一被看好的皇子虽是嫡出,却排行较后。这一顾虑让皇帝十分心焦,好在,朱标的后妃给他留下了子嗣。朱标去世之前他的长子、正妃就已经去世了,允炆的母妃顺势被扶正,朱允炆也从庶长子成为了嫡长子。而在父亲生病期间,朱允炆经常亲自侍疾,昼夜奔波,只愿父亲早日康复。朱标一病就是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朱允炆也是尽心侍候,没有一丝的怠慢。皇太子病故后,朱元璋看着孝顺的长孙,心中既悲痛又欢喜,他悲痛长子早逝,又欢喜长孙的懂事、孝顺。因此,在皇太子病逝的同年,朱允炆被确立为皇长孙。
皇长孙的名号,让朱允炆直接就成为了王朝的下一接班人。不过,在老皇帝心中,其实心中更属意老四朱棣,可是封建思想立嫡的原则让他打消了念头。好在,朱允炆的性子神似其父,王朝在他的统治下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朱允炆凭借着仁孝,成功的得到了爷爷的青睐,也为自己赢得了王朝的至高地位。起初,他刚被立为长孙殿下的时候,他的叔叔、伯伯对他十分不服气。虽然允炆是众位王爷的侄儿,是他们敬爱的大哥留下的独苗,但是一旦涉及到皇嗣的问题,他们时常会出一些问题来刁难允炆。
朱允炆确实有他父亲宽厚之风,他对叔伯还是十分尊敬的,他并未因为叔伯的刻意为难而发难。在为政方面,他奉行儒家之道,施行仁德之政,为此他还特地向爷爷请旨修改过于严苛的刑法,他这一举动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
老皇帝去世后,允炆顺利登基,史称建文帝。允炆做了皇帝之后,他对王朝的很多政策做了改革,为了确保皇权的集中,他在部分朝臣的拥护下开始削弱藩王的势力。因为这一举措太过仓促,加上他手段不过强硬,最后削藩以失败告终。历史上的建文帝最后也在一场大火中消失了踪迹,他的去留也成为了千古谜团。不过,允炆仁孝之名千古流传,他的为帝之路也广为后人乐道。
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卒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十岁被封为燕王,二十岁进驻北平的封国。当时,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奉命镇守北平,朱棣跟他学习兵法,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徐达死后,开国大将大多因为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而遭杀戮,朱棣便与秦、晋二王并肩负起北方边防的重任。
朱棣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勇有大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令朱棣与晋王带兵讨伐元将乃儿不花。晋王胆怯不敢进兵,朱棣独自率领傅友德等大将带兵出征。哨兵打听到乃儿不花在迤都(今蒙古国东南境内)扎营,他挥师急进。途中遇到大雪,诸将主张停止前进,他说:“天下大雪,敌人毫无戒备,我们应该冒雪迅速挺进,打他个措手不及。”他挥师穿过茫茫雪原,出其不意地逼近敌营,迫使乃儿不花不战而降。
朱元璋得到捷报,高兴地说:“将来肃清蒙古沙漠者,必定是燕王也!”后来,屡次命令朱棣出塞巡边,筑城屯田,并节制沿边士马,朱棣的威名因此大振。
随着军事实力和政治威望的提高,朱棣逐渐滋长继承皇位的欲望和野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死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酷似其父,为人优柔寡断,迂阔懦弱,朱元璋对他很不放心。有一次,朱元璋在禁中观看打猎,令朱允炆赋诗。朱元璋见一匹马疾驰而过,出语“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以“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觉得这个对语毫无气度,满脸不高兴。此时,在旁的朱棣奏对说:“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听了笑逐颜开,连声夸奖:“对得好,对得好!”于是,对朱棣倍加赏识,曾有更换皇储的想法,后来被大臣劝止。这更助长了朱棣接替皇位的野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朱允炆继承皇位,改元建文。这时,朱允炆看到诸王的势力很大,危及自己的统治,内心十分焦虑。原先,朱元璋分封藩王,把他的儿子分封到各个重要城市,交给他们一支护卫兵和指挥当地驻军的权力,目的是想让他们监视各地的异姓功臣,防止武人叛变。后来,诸王权力越来越大,如宁王拥有护卫兵八万,战车六千辆,所辖的朵颜三卫骑兵,尤为骁勇善战;燕王和晋王的护卫兵经过朝廷的特别补充,实力尤为雄厚,他们不仅屡次带兵出征,节制沿边诸将,朱元璋还特许他们在军中小事立断,大事方报告朝廷。如今,诸王以朱允炆的叔父自居,根本不把这位年轻、孱弱、没有经验的皇帝放在眼里,他们凭借手中的雄厚兵力,言多不逊,行多不法,使朱允炆的皇位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朱允炆与太常卿兼翰林院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进行商议,决定削藩。到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他已先后削废了五个藩王,接着准备对燕王开刀。
朱棣对朱允炆的继位本来就非常不满,现在眼看就要被削藩,更是愤懑异常。他找谋士道衍和尚(姚广孝)商议对策,道衍劝他起兵夺取皇位。于是,他便暗中选拔将领,招募勇士,训练人马,铸造兵器,积极进行准备。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正式誓师起兵,以反对奸臣诱惑皇帝破坏祖制为借口,指控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自称为“靖难”之师。一场朱家王室内部的夺权斗争就这样爆发了。
起兵之后,朱棣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先攻占了北平北面和东面的一些军事重镇,解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再集中兵力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朱允炆起先命令老将耿炳文带兵讨伐,遭到惨败之后,又任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带领五十万大军北上。李景隆是个寡谋而骄、色厉而馁的膏粱子弟,他深知朱棣智勇善战,不敢贸然进攻北平,命令部队进驻河间,另派吴高带领辽东军队进围永平。朱棣带兵赴援永平,引诱李景隆前来攻城。
李景隆果然中计,驱兵进围北平。
朱棣在解永平之围后,北攻大宁,挟持宁王朱权,收编他的八万护卫兵,加强了自己的实力,然后回师北平,一举击溃李景隆。后来,李景隆又纠集六十万大军,与朱棣再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结果又惨败而逃。
燕军乘胜追击,直逼济南。朱允炆以盛庸替代李景隆,才算把济南保住。
建文三年(1401年)十一月,南京的宦官给朱棣送来情报,说京师城守空虚,宜疾进直取。十二月,他便采用批亢捣虚之策,指挥大军南下,直取京师。朱棣经营北平已久,封地附近的郡县卫所,先后受其节制,所以“靖难”兵起,一呼百应。他又精于韬略,善用计谋,而且作战非常英勇,每临战阵,总是身先士卒,得到战利品,则全部分赏部下,因此将士皆乐意为他效力,士气十分高涨。朱允炆虽然处于正统的有利地位,但办事迂阔。他一再叮嘱将士不得伤害朱棣,以免使他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结果使朱棣几次在面临困境时都得以从容脱险。在任命将帅、指挥作战方面,朱允炆也是优柔寡断,偏听偏信。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燕军在灵璧西南的齐眉山下遭到徐辉祖、平安等人的围攻,接连损失几员战将,许多士卒又不适应当地酷暑湿闷的气候,染上了疫疾,士气骤然低落。这时,朱允炆却听信一些大臣的意见,命令徐辉祖从齐眉山撤军,回守南京。徐辉祖一撤,燕军乘机反攻,转败为胜。此后,朱棣挥师南下,势不可当,在六月渡过长江,攻入了南京。宫中起火,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皇位,改元永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4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