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历史上的太监名声都不好有没有被后世传颂的太监

众妙之门 2023-06-15 12:19:40

为什么历史上的太监名声都不好有没有被后世传颂的太监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两个名声好的太监,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的名声总体上是负面居多。归根结底,在于确实有部分太监弄权,迫害忠良,贪赃枉法最终被清流所不容,此外,士大夫集团对太监也持鄙视态度,久而久之,导致太监这个群体被视为道德洼地群体。

但实际上,太监里面,也有部分被史官所称赞的:

高力士

提起高力士,很多人第一印象是高力士伙同杨国忠弄权,捉弄李白不成反而被李白捉弄。但是,根据《旧唐书》记载,高力士或许在小节上有所亏欠(比如贪污),但是,其忠诚程度,要远远超过同时期唐朝的很多大臣。甚至某个角度来说,高力士和唐玄宗,算是同甘共苦的君臣、主仆——早在唐朝的皇帝世系还在李显那一脉的时候,高力士就追随少年时候的李隆基,并在李隆基之后发动的诛杀韦后的政变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以说,高力士是唐玄宗帝王生涯的忠实见证人。他见证了唐玄宗从亲王之子到太子,以及到皇帝和太上皇的整个过程。也因为高力士是凭才干获取的自身地位,因为李隆基的子女们对高力士很尊重。

玄宗皇帝失势后,唐肃宗唯恐玄宗会复辟夺权,于是找理由流放高力士。当高力士得知唐玄宗去世的消息后,痛哭不已,而后呕血不止而死——想必,是到地下继续追随玄宗皇帝去了。

高力士虽然小节有亏,但是由于始终对玄宗皇帝忠心耿耿,因此在传统史书的观念里,受到好评。

郑和

早在明成祖还是藩王的时候,郑和就是燕王府邸的一名宦官。根据《明史》记载,早在靖难之役过程中,郑和就为永乐帝立有战功。只是关于具体的战功,《明史》中语焉不详。

不过,从郑和的生平来看,如果说高力士凭借忠诚赢得青史好评,那郑和可以视为一个依靠才干而名扬青史的太监。

郑和最大的成就,是下西洋活动。现代视角认为,郑和下西洋不过是带着舰队去远方航行一番,但实际上,作为舰队的最高负责人,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这些都需要真才实学、真正的智慧去解决,而非依靠小聪明。

郑和下西洋过程中,需要应对三种问题:

外事处理问题。比如郑和的舰队的成员曾被西爪哇的部队误杀,郑和在了解到这一事件并非西爪哇方面有意为之,而是误杀以后,选择以合理基础下,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

海盗问题。元朝商业活动发达。明朝确立统治后,很多沿海一带的百姓不满明朝的锁国政策而做海盗讨生活,导致明朝初年外洋海盗比比皆是。郑和在航海的途中,要应对海盗的袭击,并且粉碎海盗的阴谋。

客场作战问题。郑和的船只载满了各种值钱的东西,这让距离中国较远的国家——比如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国王起了歪主意。这国王有了杀人越货的想法。对于郑和来说,自己此时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在人家的地盘上,出奇制胜打一场胜仗。

这些问题,郑和凭借自己的才干都妥善解决了,也依靠才干,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

历史上有没有名声好一点的太监呢?

宦官,最早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及皇室成员所役使的人员。大约出现于夏商时期。两周及秦、西汉,宦官并不全是阉人,自东汉始,皇宫内部及诸侯国才全部使用由阉人担任各执事差役。

宦官原本是宫廷内部负责杂事的低级奴仆,不能参与社稷朝政及执掌内外大权。但因为他们身处内廷,与皇室帝王朝夕相处,关系实在密切,所以在特定的时期,能博取信赖,有可乘之机,依附皇权掌握权柄。这种情况,在汉(东汉)、唐、明三代王朝尤其明显。

而?太监?一名,本来是宦官中高级成员的尊称,最早出现在唐代,唐高宗改主管宦官机构殿中省为中御府,以高级宦官充任中御府主管?太监,少监?。

明代,内廷设立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四司4司、兵仗、银作等八局,称为二十四衙门,以高等级宦官充任各内廷衙门掌印,称太监、少监。

因为宦官权势日隆,所以自自明代中期起,习惯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逐渐成为内廷宦官的代称了。

太监因为身体残缺,一般身世较为悲惨,出身地位不高,所以心理多少有些扭曲,思想与常人有异。即使其中有因运气际遇,最后身居高位者,也以贪婪阴鸷,横行不法,弄权狡诈居多。同时因为出身低贱,也被正统士大夫所鄙视、不待见。整个太监群体总的来说名声很差,负面评价居多,一般没有留下什么好评语。

但世事无绝对,在太监这个群体里,总是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例存在,或因令名、或因大功、或因忠直,为自己在后世留下赞誉。

这里面著名的就有造纸术先驱蔡伦、忠诚无二高力士、航海家郑和,等等。他们在后世都是大名鼎鼎,事迹无人不知,所以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了,下面介绍两位名声稍浅,但是事迹一样出色的宦官,加以介绍,以补充说明。

一、秦翰;

秦翰是北宋人,字仲文,出身于河北获鹿(今属河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三岁时净身入宫,成为低级宦官小黄门,此后逐次升迁,在开宝末年(976年前后)成为入内内侍省高品宦官。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后乘胜击辽,出兵燕京(今北京),秦翰当时被宋太宗诏令为彰信军节度使崔彦进部的兵马都监,随同出征。

宋军由于疲惫大意,在燕京城下高粱河被辽军击败,大溃而回。崔彦进、秦翰所部为全军后卫,抵挡辽军,边战边退,驻守高阳关。

辽军携大胜之势呼啸南下攻击镇州(河北正定),秦翰与崔彦进等使诈降之计,于满城(河北保定)设伏,于其他宋军联合前后夹击,大败辽军,迫使其投西山坑谷中,辽军死伤不可计数。这一仗是宋军自高粱河之败后,第一次取得对辽作战重大胜利。

此战宋军总计杀俘辽军两万余,俘辽将领三人、获取马万匹,其它粮秣物资十万。辽军主帅韩匡嗣也弃旗鼓狼狈而逃。

时年不到三十的秦翰一战成名,以英勇善战而闻名天下。宋太宗闻报后大喜过望,予以重赏,赞叹可委其以重任。

此后秦翰正式以主将身份出任宋滋州守将,又历任镇、定、高阳关三路兵马都监。在北方抗辽前线主持军务,对辽作战,长达八年之久。在此其间, 秦翰率军多次与辽军交锋,互有胜负,多有战功。

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入侵。秦翰之前被调回东京(开封)皇宫任职,此次军情紧急,被任命为为排阵都监,重回郑州,准备迎击辽军。

宋咸平三年(1000年)正月,辽军在宋境内大肆掠抢后,开始回撤。秦翰等将领奉命追杀,在莫州(河北任丘)东三十里处,提前占据要道,截断了辽军归路。半夜,宋军偷袭,辽军大乱,混乱中被宋军斩首万余级,救回被掠百姓,缴获马匹物资无数。

宋真宗收到捷报后,下诏褒奖秦翰等,提升秦翰为为定州行营铃辖。此后西川发生了军士哗变,秦翰被委以重任,率军前往西川镇压。十月,平定哗变,获胜返回。

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声不错的太监?

在中国历史上名声不错的太监首先是东汉的蔡伦。很多人都知道蔡伦改进了明天的造纸术,却不知道蔡伦其实是个太监。在汉明帝永平末年的时候才能进宫当了太监,后来因为有公于太后,身之为常侍,蔡伦出生于铁匠世家,他曾经在一处被称为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学习论语和周理。年幼的蔡伦对周边的环境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变得满腹经纶,还对养蚕冶炼铸造这些活动有了很深的了解。

除了蔡伦,还有明朝的郑和,也是名声不错的太监,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当中,郑和也可以算是这些雄心中最不一般的人。郑和是以进行航海而受到关注的他所代表的是中国人,不怕艰险征服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与赞扬。郑和在少年的时候就服侍明成祖朱棣,因此朱棣对郑和的个性能力都是非常了解的,而且郑和的本人也是对军事航海十分了解,他不仅英勇善战,而且还具有非常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跟着朱棣南征北战的过程当中,得到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积累了很多实战的经验。

在永乐三年朱棣任命郑和航海西洋,与夕阳的各国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而也为明朝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关系。郑和6次下西洋,不仅解决了明朝与东亚各国的矛盾,也在亚洲与多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还为中国引入了非常多的稀奇物种。在这同时世界的航海之路也被打开了。也是郑和把中国古代的海洋远航事业推向了顶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虽然太监这个词语总给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有很多中国古代的太监,虽然印象不好,但是他们名声也是非常不错的,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历史上出了很多坏太监,那么所有的太监都是坏人吗?

一、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

蔡伦从小好读书,爱动手,喜欢自己钻研。在十八岁那年,经过官员推荐,蔡伦进入皇宫做了宦官。蔡伦在宫中担任尚方令,主管宫内的物件制造。在尚方令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蔡伦在其中如鱼得水。他改进了刀剑等武器的制作技法,在《政论》中被称赞:

“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闻名天下。”

蔡伦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对于造纸术的改进,他用树皮、麻布、破渔网等废弃不用的物件做出了物美价廉的纸张,大大改进了造纸术,对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蔡伦所改进的纸也被人称为“蔡侯纸”。

蔡伦像

二、七下南洋的航海者——郑和

郑和为明代朱棣的贴身内侍,他本人虽是太监,但是并不阴柔,反而远远胜过一般男子。他本人身材魁梧,才思敏捷,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后被朱元璋奉为三宝太监。

后朱棣组织下西洋的活动,郑和作为朱棣的贴身内侍,担任了正使一职。郑和本人表现出了远超于常人的领导能力和军事能力,他推行和平外交,调节各国冲突;剿灭海盗,维护海上安全;传播中华文化,吸引外国人民。可以说,郑和在七下西洋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评价郑和七下南洋的举动为:

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副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郑和下西洋

三、杀身成仁的上书者——寇连才

寇连才十五岁入宫,是慈禧的贴身太监,深受慈禧喜爱。因为家庭贫穷,寇连才本人并没有读过什么书。然而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寇连才亲眼目睹了慈禧太后独揽朝政、杖打妃子,大兴土木,再联想到现在岌岌可危的国家,因此寇连才决定劝谏慈禧。

十八岁的寇连才在慈禧午睡前突然跪倒,向慈禧说:

“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

慈禧以为他小儿心性,学习大臣说话,因此没有严惩他,而是将他骂退。

这一次失败后,寇连才没有放弃,他决心死谏。寇连才先回到家中,向父母兄弟辞别,然后将自己的钱物分给其他小太监,然后怀着必死的决心向慈禧太后上书。他在奏折上写:请归政皇上;请勿再修圆明园以幽皇上;请止宫中演戏;请废颐和园;请准皇上回宫办事;请革李鸿章的职位;请重修战备与日本人决战;请模仿尧舜选天下最贤能的人立为皇太子。

奏折上的内容有些荒诞,有些可能是寇连才道听途说,有些可能是他从戏文、故事中学到的,但是寇连才本人的报国之心,远远胜于朝中大臣。

后寇连才被慈禧送到刑部,按律处斩,在刑场上慷慨激昂,令人赞叹。

寇连才上书慈禧

四、总结

英雄不问出处。虽然是太监,但是这几个太监或有才、或忠心,他们虽然身体不健全,但是他们有着强大的意志与灵魂,也正是如此,他们才得以做出一番事业,为后人所称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4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