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苏秦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说起苏秦这个人物,有两个成语让我们能够了解他是谁。
第一个成语,就是“纵横捭阖”。
目前这个成语的含义呢是指国际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斗争。而出处呢,则是出自战国时期两个重要的人物,苏秦和张仪。
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苏秦所用的“合纵”之术就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话题。
第二个成语,就是“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的含义呢是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而出处之一,就有苏秦。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讲苏秦的事迹,为何要说这两个成语呢?因为这个两个成语与苏秦息息相关。纵横捭阖正是他的成果,也就是标题所说的“合纵”六国十五年。
下面开始讲一讲,苏秦如何收执六国相印,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十五年之久。
第一点,苏秦得有才。
这就不得不提上面说过的成语了,“苏秦刺股”。为了让自己发奋读书,用身体之疼痛来刺激自己刻苦学习。有如此之毅力,怎能不学有所成?
苏秦刺股插画
苏秦刺股小故事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师从战国第一名师,鬼谷子。战国第一名师是我自己说的,当然鬼谷子也当得起,因为他的弟子们都太出色了。
不过苏秦学有所成之后却是业无所获。四处游说没人愿意用他,穷困潦倒。自己都快养活不了自己了,家中兄嫂,弟妹,甚至自己的妻妾都笑话他,说他不务正业。
说的苏秦自己都不好意思,黯然伤神,不怨家人说他,是他自己没能耐,没能利用自己所读之书,所学之才,为自己,为家人带来荣华富贵。那怎么办?看来是书读的不够,既然选择了读书这条路,那就自己走下去。拿起一本叫《阴符》的书,花了一年的时间,找到了辅佐君王的门道,破关而出。
第二点,游说得有方式方法
苏秦自认可以说动王侯,但是你的才华不是自己说有就有的,而是听者来评判的。苏秦先找到的是谁?自己家乡的东周天子,周显王。诸位,春秋战国时代,周室王朝可一直都在哈,只不过周朝以分封诸侯的方式统治,王权不集中,导致后来的天子其实权利并不高而已。鉴于苏秦曾经的名声,周显王可能都没听到心里去,就打发苏秦走了。
战国七雄地图
在周显王那里碰了钉子,苏秦又去了秦国,为何选择秦国呢?因为秦国已经发展成为大国,他看出秦国将来势必会崛起,这样的大腿赶紧抱上,正好是他施展自己生平所学的机会。给秦国画了一个吞并天下的大蛋糕。不过呢,秦国处死了曾经游说过来的商鞅不久,本身就很忌讳这个,所以秦国的惠王就拒绝了苏秦,说时机尚未成熟,我们目前没有这个能力。
从秦国出来,苏秦恐怕已经想好了之后的路子,就是不能在秦助秦一统天下,那么就得想办法帮助其他诸侯国抵抗强秦。于是他选择了赵国。
赵国与秦相邻,且国力略逊与秦国,正好有机会说动赵国与其他诸侯国联合,可惜因为赵国国相不喜欢苏秦的缘故,苏秦连见面游说的机会都没有。苏秦有辗转去了燕国。
燕国的地理位置其实是有优势的,所以苏秦才选择先去燕国。因为对赵国而言,面对强秦,燕国就是后背。
燕国其实算不上大国,苏秦在等了一年之后终于得以见到燕王,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燕国为何能够平安无事,是因为秦掣肘赵国,而齐又与赵掣肘,燕国看似太平无事,实则是周围强国相互之间的制约,燕国要是想能一直平安下去,就得维护与邻国交好的关系。
因为苏秦说的在理,燕王被说动了,给苏秦钱财,让他去帮着与其他诸侯国示好。
正好,赵国讨厌苏秦的相国去世了,得到车马钱财资助的苏秦直接去了赵国,游说赵王。同样在拍了赵王一番马屁之后,与赵王分析一圈当与周围诸侯国采取如何外交政策才是最有利的,最后将秦抛至于外,其他六国合纵才是王道。赵王就被说动了。
之后苏秦先后去了相对弱小的韩、魏两国。激将韩王,魏王,说,侍奉秦国,你们虽然能够平安,但是却是低人一等,而联合赵国,诸侯平等联合抗秦,哪个更好呢?至此合纵六国,成功了四国,之后再去游说齐,楚这样的大国也大大增加了成功率。所以,苏秦靠着一张嘴,按照燕、赵、韩、魏、齐、楚的顺序,成功完成合纵之术。
於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苏秦显贵风光,一时无两。
苏秦影视剧形象
第三点,秦国的被动相助。
上面说过,苏秦游说秦国,是要助秦一统天下,而游说六国则是联合抗秦,因为他自己也知道,秦,确实有一统天下的潜力。所以不能助秦一统天下,那么自己的成功只能是联合六国抗秦。
苏秦把六国联合的合约书给秦国看,秦兵十五年不出函谷关,是真的被这个六国盟约吓住了么?为何十五年之后秦国能够采取“连横”的战术,破了“合纵”呢?因为秦也没有准备好。苏秦游说秦国的时候,当时惠王怎么跟他说的?
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意思是,羽翼未丰,不足以振翅高飞,国家政令没有步入正轨,不足以兼并天下。秦王都告诉苏秦,我暂时是不会动六国的,苏秦自然也收取到这一条重要信息,这可是他能够成功的关键。
苏秦能够成功,除了自身真实才学,能够审时度势,在各诸侯面前分析利弊之外,天时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之后秦国之相用“连横”之术破了六国盟约,不是苏秦才学不集其同门张仪,而是张仪比他命好,能够在秦国为相。毕竟六国,终究是“六”而非“一”,想要一心,何其难矣。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小时后读了不少书,成人之后,在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向他学习从横术。从横就是合纵连横。当时南北叫从,东西叫横。战国七雄,秦国远据西边的关中,燕,韩,赵,魏,齐,楚,六国的地理,都在南北两端的山之东,六国合作抗秦称合从,六国共事秦国横称连。
四处碰壁,潦倒返乡:学好本事周游列国,推销他的策术,但他时济不佳,各国诸侯瞧不起,他,浪荡江湖数载,四处碰壁,穷途末路,只好回到洛阳。走入家门,兄嫂对他不理不睬,老婆,小妾,也笑他没出息。家小认为他只会耍嘴皮游说诸侯,谁会听你那套陈腔滥调?哪里会有出头日子?苏秦在家中受到奚落,却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他每天揣摩古书,揣就是定,摩就是合,揣术是决定诸侯合从的策略,摩术就是揣摩国君的意向,以便和他接近。
2、燕赵结盟:他第一站首先游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的人,认为苏秦,是说大话的人,大家轻视他,他根本没见到显王。第二站,苏秦到了赵国邯郸,赵肃侯和相国奉阳君,两人相处很不和睦,但他们也不理他。第三站到咸阳,游说秦惠王,王讨厌外地说客,也受到不用。第四站到燕国待了一年,燕王终于接见他谈天下大势,彼此谈得非常投缘。苏秦建言燕赵同盟,要燕王主动向赵国提出合从计划,两国同心,不怕外患。
3、合从拒秦成功:燕王拨经费给苏秦,请他去邯郸游说赵国,相国已死,年轻有为的赵肃侯正式接掌了赵国,苏秦手拿着一份军事地图,向赵王作简报,说六国土地合起来大秦国五倍,军队大秦国十倍,只要六国合从在一起,力量就足够制伏秦国。赵王听了有理,他提议由六国签订和约,共拒强秦。苏秦就这样当上燕、韩、赵、魏、齐、楚、六个国家相国,佩起六国国家相印。
“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出自于战国时的苏秦,意思是假如苏秦家里有田地,其就不会有六个国家的相印了。
形容一个人因为自身的东西很少,所以就去争取,反而争取到了更大的成就。
说这话时,苏秦正值功成名就,志得意满之际。
作为一个出色的纵横家,苏秦成功地说服了赵、韩、燕、齐、楚、魏六国君王,采取“合纵”策略,一致对秦。也因此被推为“纵约长”,身兼六国宰相之职。如此风光,真算得上是空前绝后了。
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衣锦还乡,六国君主纷纷派车马相送。其浩浩仪仗连绵十多公里,显赫堪比王侯。
连周天子都专门派人打扫街道迎接他,洛阳百姓更是箪食壶浆,望尘而拜。
那个在苏秦潦倒落魄时节对苏秦不理不睬、冷眼相向的嫂子,此刻战战兢兢地跪拜道旁不敢抬头。
面对如此显赫的威仪,回想自己当初的寒酸窘迫之状。
苏秦感慨万端,于是便有了这句流传千古的话:“使我(当年)有洛阳两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扩展资料:
早年的苏秦家境贫寒,以务农为生,后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的苏秦并没有即刻显达,反而是混得穷困潦倒,最后狼狈回到家乡。
回到家的苏秦并没有得到家人的安慰,甚至被人讥笑逞口舌之能。
苏秦万分惭愧,但还是没有放弃,于是闭门不出,遍观所藏之书,头悬梁、锥刺股就是在这段时间发生的。
一年之后,在《周书阴符》中悟得合纵连横之术,开始游说各国君王。
苏秦先是到了洛阳,见到了周显王,但是没得到信任;又来到秦国,由于秦惠王讨厌说客,未采纳苏秦的建议;离开秦国后,苏秦到了赵国,却遭到奉阳君的排挤。
无奈之下,苏秦又到了燕国,足足等了一年才见到燕文侯,在听完苏秦的战略思想后,燕文侯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让苏秦游说各国以促成合纵之计。
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即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苏秦的成功是被逼出来的,未有成就之前,亲戚朋友纷纷讥笑嘲讽,被认为不学无术,在这种压力下,苏秦没有放弃心中的志向。
也许正是这些压力激励着苏秦勇往直前,直到身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4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