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东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在当年的知名度绝不亚于今天的流量小鲜肉,说实话,当今的这些个小鲜肉,比起苏东坡实在差太多了。
苏东坡的粉丝既有青楼歌姬,也有深宫怨妇,连皇后和皇太后都是他的粉丝,可以说从少女到少妇,再到老妇人,他通杀。这怎么不是第一男神,这就是第一男神。还有两个故事可以说明。
第一个是说他的一个女粉丝因为太喜欢苏东坡了,因为无缘跟他在一起,最后抑郁而亡,此事记录在《野客丛书》中。
“惠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东坡至,喜谓人曰:‘此吾婿也。’每夜闻(东)坡讽咏,则徘徊窗外。(东)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温具言其然。(东)坡曰:‘吾当呼王郎与子为姻。’未几,坡过海,此议不谐,其女遂卒,葬于沙滩之侧。(东)坡回惠日,女已死矣,怅然为赋此词。”
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惠州有一个姓温的女子,我们叫她温氏吧。温氏是惠州都监的女儿,她已经到了适婚年纪,却不肯嫁人。古人结婚早,一般女子在十五六岁就要说媒了。女人到了适婚年龄不肯嫁人,原因无非有三个:
第一个是有暗恋对象,心里有人了;第二个是因为有事业,有梦想,想奋斗,不愿意被婚姻羁绊,这个在古代可能不存在,现在很多;第三个是没遇到合适的,这个古代也有,因为太出众,提亲说媒的很多。当然,也有不婚的,不过古代这种不存在。
所以说,在古代到了适婚年龄而不愿嫁人的原因就是心里有人了。温氏的确心里有人了,她暗恋的对象就是苏东坡。
当她听到苏东坡要来惠州的时候,高兴的晚上睡不着觉,还对家人说:“要嫁就嫁苏东坡”,很熟悉的台词。自己朝思暮想的男神终于要来惠州。她倒是高兴了,但对于苏东坡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苏东坡是被贬来到惠州的。
众所周知,苏东坡的一生并不得意,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从京城开封一路向南,最后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那个时候的海南可不是现在的度假胜地,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莺歌燕舞,那个时候的海南是有名的瘴疠之地,古代发配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其实,惠州比海南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正温氏很高兴,管苏东坡怎么来的,只要能见到男神就可以。所以,每到苏东坡在家中吟诗作赋的时候,她就悄悄来到苏东坡的窗外,在窗外偷听。无论多晚,天气如何,即便是露水沾湿了鞋袜也无所谓。等苏东坡开窗透气的时候,她就赶紧越墙逃走。真是太可爱的女子了!
其实,苏东坡来到惠州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而且身边还有知音王朝云相伴,不可能再对温氏有什么想法。但苏东坡这个人向来豁达和热心,所以,他就为温氏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介绍一位姓王的公子给她,可是温氏就是喜欢苏东坡。不过随后苏东坡被贬到海南,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苏东坡从海南回来路过惠州的时候,得知自己走后,温氏整日郁郁寡欢,最后相思而死。感慨万千的苏东坡写下那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就是为这位温氏而作的。
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苏东坡依然有这么强的杀伤力,你说他厉不厉害,当然,下面这个就更厉害了。苏东坡不仅让少女对其迷恋,连男人都被他吸引。
宋人的《师友谈记》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章元弼顷娶中表陈氏,甚端丽。元弼貌寝陋,嗜学。初,《眉山集》有雕本,元弼得之也,观忘寐。陈氏有言,遂求去,元弼出之。元弼每以此说为朋友言之,且曰‘缘吾读《眉山集》而致也。’”
就是说有一个叫章元弼的已婚男子,不仅喜欢苏轼,更是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因为整日沉迷于苏轼的诗词中而冷落了美丽的娇妻陈氏。其实,章元弼这个人长相不怎么好,很丑,这一点已经让他的妻子陈氏很不满意,现在又这样,陈氏就更受不了了,于是便主动跟他闹离婚。
但章元弼不仅不反省,反而还沾沾自喜,经常跟朋友吹嘘说:“因为我废寝忘食读苏先生的书,冷落了妻子,她才跟我离的婚。”
可见,苏东坡的魅力,这就是万人迷。当然,相比之下,他的爱情故事更精彩。
934年前,是什么时代、哪一年?
是公元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是时赵宋第七任皇帝宋哲宗赵煦年仅十二岁,登基近三年。
这一年的夏秋之际,在驸?都尉王诜的私家花园——西园中,举行了一场举世闻名的北宋文化圈大Party,被称之为“西园雅集”,是中国历史上与东晋“兰亭雅集”齐名也堪称唯二的文人雅集。与“兰亭雅集”诞生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一样,“西园雅集”也诞生了北宋画家李公麟著名的书画作品《西园雅集图》以及北宋书法家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成为中国书法、书画史上最鼎级的IP,衍生出后世无数巨匠临摹之作。
可惜的是,由于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以及米芾为此做的《西园雅集图记》中均没有明确的时间标注(不像《兰亭集序》开篇就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而且真迹被民间收藏,所以一直对此巨作甚至对这次雅集都存在诸多的争议。但无论如何,这个IP已然非常值钱,比如由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西园雅集图》,在2012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就拍出了60亿人民币的天价。
当然,我们今天的主角不是它,而是参加这次“西园雅集”的人。
这次雅集大Party的主人,是北宋画家王诜(字晋卿)。他不仅是大宋开国将领王全斌的后代,还因迎娶宋英宗的女儿、宋神宗的妹妹蜀国大长公主赵浅予为妻,被拜为左卫将军、驸马都尉。论亲属关系,雅集发生的当年,小皇帝宋哲宗赵煦该称呼王诜为姑父。
王诜虽是雅集的主人,但其实这是一次属于苏轼苏东坡的朋友圈大聚会。因为参加这次大Party的十六位大咖,都是以他为核心的北宋“儒释道”三圈合一的文化名流,他们分别是:“文化盟主”苏东坡,“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文学家、书法家)、晁补之(文学家)、秦观(文学家)、张耒(文学家),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朋友王诜(收藏家、画家)、李公麟(收藏家、画家)、米芾(书法家、画家)、蔡肇(画家)、刘泾(画家)、李之仪(词人)、郑靖老(诗人)、王钦臣(藏书家)、圆通禅师(僧人)、陈碧虚(道士)等。正如后世南宋文学家楼钥所说:“顷见雅集图,坡(苏轼)、谷(黄庭坚)、张(耒)、秦(观),一时巨公伟人,悉在焉。”
且看他们主友16人,上演这羡煞千古的”风雅宋“:一起看书写字、吟诗赋词,一起挥毫用墨、作画题石,一起抚琴拨阮、众声唱和,一起说经论道、打坐问禅,一时风云际会、极尽宴游之乐。难怪米芾在其《西园雅集图记》中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的确,这时的苏东坡,正处于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自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之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从1086年改元为元祐年号开始,一场以司马光为首推翻”王安石变法“的著名历史大事件”元祐更化“正在上演。而苏轼作为曾经的反变法派代表人物,在深受变法派以”乌台诗案“莫须有之罪名打压并枉贬至黄州等地五年之后,终于等来了今时今日的“火速平反”,并一举擢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给皇帝起草诏书的人),成为了京城之内红极一时的政治明星。与此同时,包括亲弟弟苏辙在内的苏轼的亲友们也纷纷被“起复重用”、钟山再起。
其中,与苏轼一直诗书往来、彼此倾慕神交了十三、四年的一位好友——黄庭坚,也在此时来到了京师,在秘书省兼史局担任著作佐郎,并在当朝宰相司马光的举荐下,参与编校《资治通鉴》和神宗实录,成为黄太史(给皇帝书写历史的人)。
也正因此,苏轼和黄庭坚这两位亦师亦友的“北宋大文豪”终于在京师相遇,开启了一段“苏黄唱和”的千古佳话,造就了“苏门四学士”的文学传奇和“苏黄米蔡”宋四家的书法大匠。无论是在政治生涯还是在人文艺术造诣上,都属于彼此成就的巅峰年代!
那时的他们,一如“西园雅集”上的风流、风雅、风度、风骨,意气风发、风光无两,是绝对的文坛“顶流明星”!
苏轼和黄庭坚,也正是从此以彼此拥有的天纵之才和并驾齐驱的“苏黄”之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超级CP。而“苏黄”两人之间前前后后唱和了三十多年而形成的深厚友谊,又成为了当时的文化圈层磁场,聚集了大批量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他们以“苏黄”为中心,以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文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另类“清明上河图”。
这,的确值得传颂千年!然而,934年之后的今天,“苏黄”这对曾经的顶流CP,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能相提并论的影响力。
苏东坡的故事还在流传再流传,并且在“文化复兴”的新浪潮中俨然已经化身为”诗酒趁年华“的“生活达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斜杠男神”,成了见诸于各种自媒体、视频号中的”千年网红“。
但是,黄庭坚呢?今时今日,还有多少人能够时常记得或者提及!除了文史学院派和书法达人圈,可能很多人对黄庭坚”何许人也“都是一幅问号脸,更别说如苏轼那般”粉丝遍天下“。
所以,不妨在此隆重介绍一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齐名有”苏黄“之称。文学上位列“苏门四学士”之首,书法上位列“宋四家”之一,同时又以独树一帜的“山谷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还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主角之一。苏轼曾赞其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虽然在政治生涯高度以及影响力方面,黄庭坚确实很难和苏轼相提并论,但是在诗文造诣以及书法成就上,尽管两人风格迥异却在当时不相上下,而且可能在书法上,黄庭坚的影响力甚至比苏轼更深远。那为什么在”苏黄“并称的北宋之后,尤其是在现今时代,黄庭坚的声量远远不及苏东坡呢?
因为相对于苏轼诗词的酣畅淋漓“说人话”,而黄庭坚的诗词读起来精深奥妙”更烧脑“!如果说苏轼属于老少咸宜的偶像派的话,那黄庭坚就属于曲高和寡的实力派;或者更妥帖的说,黄庭坚属于”学院派“,而苏轼属于”自由派“。
所以,清代学者潘德舆认为:“(虽然)苏黄并称,其实(风格)相反。苏豪宕纵横,而伤于率易;黄劲直沉着,而苦于生疏。朱子(朱熹)云’黄诗费安排’,良然。然黄之深入处,苏亦不能到也。”那黄诗里苏轼”亦不能到“的“深入处”究竟又是什么呢?
用黄庭坚自己的话说,就是:”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无一字无来处”,就是黄庭坚的诗学思想,也是苏轼“亦不能到“的”深入处”。而这段话,也可以说是黄庭坚写诗作文的一生”圭臬“和信仰。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这种“无一字无来处”的诗学渊源何处来,黄庭坚自有师门。苏轼挥洒自如不拘一格的风格,很多人都说他与唐代大诗人李白很像。而黄庭坚对于自己字斟句酌匠气十足的风格,则大张旗鼓地承认说效法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和韩愈。他认为,杜甫和韩愈两人有个非常重要的写作经验就是落笔用字都有来历,不“自作语”,而且尤其推崇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诗要“从学问中来”,你就必须汲古博学。
其二,这种“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技艺怎么用,黄庭坚自有章法。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把书架子和书籍砌成了一座象牙塔,那在具体实操过程中怎么用呢?这就是黄庭坚非常著名的“点铁成金”法和“夺胎换骨”法,即在诗文句子中巧妙地融入古语典故以求拔高调性,或者在前人的意境上进行自我创新以求与时俱进。而正是这套方法论,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庭坚是最早传授“写作课”或者“成功学”的人。
其三,这种“无一字无来处”的作品受众有多少,黄庭坚自有判断。正因为诗文中到处都藏着“玄机奥妙”,所以黄庭坚的诗歌读起来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瘦硬奇峭”,少有人懂。黄庭坚对此也有自知之明,正如他说杜甫和韩愈的诗文都因“盖后人读书少“而被误读。而钱钟书先生在点评黄庭坚的诗书时,也说:“读书多”的人或者看得出他句句都是把“古人陈言”点铁成金,明白他讲什么;“读书少”的人只觉得眼睛里仿佛搁了金沙铁屑,张都张不开,更别想看东西了。
看到这里,我们才终于明白:曾经与苏东坡一起组CP成就文坛顶流双雄的黄庭坚,在934年之后的今天,为什么粉丝量和热度会被好基友苏东坡甩开在三四条街之外了!
其实,虽然在民间街头上,黄庭坚很难成为“上桌菜”,但是在学者书斋里,研究黄庭坚的诗书文章,自南宋以来大有人在,学术论著也是汗牛充栋。最近这几个月,笔者作为黄庭坚嫡系的第三十二世孙,也一直在试图通过品读黄庭坚的诗书,系统地研究黄庭坚的文化思想、人生哲学和其所在大宋王朝的士大夫生活方式,结果发现”一入黄门深似海,只怪自己没文化“——真的是每一个句子得琢磨半天,很多时候也不知道哪里埋了“梗”,还得靠”度娘“查字、查词,才能知其大略。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暂且不去管他的诗是否读不读得懂、也不去评价他的每一首诗是否好不好、更不去管他的“点铁成金”方法论被很多学者诟病是不是对,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叹服的是,黄庭坚本人,简直就是一座行走的“国学文化博物馆”,随时随地都可以将“典故”信手拈来运用到当下场合的人、事、物之中!一辈子到底要读多少书才能做到如此博闻强识,我们不知道,但是他有一句名言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这对于今天经常自问“你有多久没读书了”的我们,何其奢侈和惭愧,更别说埋头去”故纸堆“里捡读古书了!于是,我们有了一个为大家省时省力省脑筋的想法:
我们以一个读者同学的身份,把在解构、通读黄庭坚诗文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笔记,也就是他这座行走的”国学文化博物馆“里可以直接拿来活学活用的传统文化之精髓,通过“接地气讲人话”的故事化表现形式,给大家构建一个”凡事都懂典,多问黄庭坚“的共学共读平台。不需要你去亲读四书五经那些经史子集、也不需要你去通晓秦皇汉武那些纵横捭阖,我们以诗意入道,去温故或补习那些曾经学过但已忘却、或者只知其词不知其意的文化瑰宝或者遗珠,在”国潮“当道和文化复兴的当下,让自己对中国文化的底色保持善意和敬意。
如果一定要问,这些”老古板“到底懂了又有什么用?我们其实也并不全然知道,但我们深信:知归根,方能更致远;有底蕴,才会更笃定。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序言中说:
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和文化),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所以,不妨和我们一起,成为北宋先贤坚子(黄庭坚)千年之后的门生,是谓:坚子生。
当然,我们不得不坦诚:我们也只是一个共读共学者,即使诚意拳拳也难以全篇全对,但人生海海贵在一期一会。
章楶(楶音:杰),字质夫,宋朝中后期的优秀战略家、思想家。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宋朝重臣,人叫“步衣丞相”。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宋朝文学史里的一位关键作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宋朝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籍贯河北栾城,宋朝著名作家、书法家、画家。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就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污蔑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继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中途于常州病故。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挚璞道挚文化中注重挚友中间最主要的是挚情并非利益、是挚诚并非自私、是诚挚并非虚报。结识挚友,不会凭着对方的身份地位,贫富贵贱,文化冲突等因素去判断的,而是相互之间互相理解,三观契合、性情一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4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