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太宗李世民能灭东突厥,背后有哪些原因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11:47:25

唐太宗李世民能灭东突厥,背后有哪些原因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世民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匈奴之后,北方草原新崛起是突厥人,他们崛起于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绵延于今新疆北部,从西北向东南,将蒙古高原与准噶尔盆地分开。这条山脉以东地势较高,以山脉和高原地形为主;以西则地势较低,从地貌上看,广阔的草原向西蔓延。

公元552年,突厥人在伊利可汗的率领下,像疾风一样,从阿尔泰山向东迅速掠过整个草原,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柔然政权的力量,并建立起一个新的草原政权——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的领土西到里海以东的乌浒河,东至东北地区,北接贝加尔湖,南与华夏政权毗邻。后来突厥分为东西两个部。唐朝初年,东突厥汗国空前强大,东到东北,西到新疆,包括契丹、室韦、高昌等许多民族和国家都臣服于突厥。史书记载,突厥有雄兵百万,“北狄之盛, 未之有也”。

可见,当年的突厥的确强大。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不仅要依靠突厥的帮助,还需要稳住突厥,以防突厥趁机南下。后来李世民刚刚继位,突厥的颉利可汗就带着铁骑十余,兵临长安城下。

搞得唐太宗不得不亲自出马解决,据说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只身一人去见突厥可汗。而突厥人见到威武神采的唐太宗纷纷放下武器,随后撤兵。

史书都说是唐太宗的霸王色霸气厉害,但实际上是唐太宗和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达成了某种协议,因为对于此事,史书无任何记载,我们也无法得知当年他们到底达成了什么协议。从随后唐太宗急于灭东突厥可以看出,唐太宗肯定是卑躬屈膝的媾和的。

所以,对于这个耻辱,唐太宗是无法忍受的,因此,休养生息没几年,唐太宗就对突厥出兵了。并且很快大唐就灭了东突厥,当年超级强大的东突厥汗国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突然灭亡了。

对于大唐灭东突厥,史书上一直归功于唐太宗的个人雄才伟略和大唐军事的强悍,所以才会轻而易举地拿下东突厥。而且对于此战的首席功臣大唐军事奇才李靖更是被神化了,说他只有三千灭东突厥。

不过究其原因,不一定是神化,说李靖三千灭东突厥还是有可能的,可能不是来自于李靖的军事天才,也不是来自于大唐的军事实力。试想,对于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史书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也没有记载双方有啥大规模的战役。东突厥更像是轻而易举,不战而降的。这种现象是很反常的。

对比当年汉武帝出击匈奴,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掏空了国家,而突厥极可能比匈奴还要强大,大唐再怎么强大,也不可能这么快战胜雄霸草原的突厥。

那么,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天气,是老天爷帮忙。没错,大唐的确是捡了便宜。迅速打败东突厥的不是唐朝军队,而是老天,即不期而至的糟糕气候。

据《旧唐书》记载,贞观元年,公元 627年,“其国大雪,平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乃惧我师出乘其弊。引兵入朔州,扬言会猎,实设备焉。”

公元628年,贞观二年,颉利国中,盛夏降霜;公元635年,贞观九年,“北蕃归朝人奏:‘突厥内大雪,人饥……’。在大灾之中,当时东突厥的一些下属部落也纷纷揭竿而起,反抗颉利可汗的统治。

这次大灾有多么严重?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次局限在蒙古草原上的灾害,而是整个北半球的大灾害,唐朝也同样受到了影响。

贞观元年,黄河流域气候突然变冷,连续三年遭遇严重的霜灾,牛羊几乎都死光了,东突厥汗国陷入了空前的大饥荒中。

这场自然灾难是世界性的,公元626年,欧洲也出现了干雾、降灰和气候异常等大规模火山喷发的证据,据猜测喷发的地点可能在地中海地区。当地当时的历史文献也记载,太阳光异常黯淡,以至人们以为太阳再也不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了,这段黑暗的时期持续了半年多。火山喷发带来的灰尘遮天蔽日,北半球气温骤然下降,严重的雪灾和霜灾导致东突厥牲畜大量冻死,造成空前的大饥荒。

在中国黄河流域,尤其和河北一带,灾情十分严重,突厥汗国即便深入大唐劫掠,也毫无收获。没办法,颉利可汗为了保持军力,不得不强行征收军需物资,引起了国内多数部落的反抗。东突厥已经危在旦夕。

而颉利可汗严重地依赖粟特人和其他中亚人,他们把持了突厥的经济命脉,其他突厥贵族对此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对他们利益的侵犯,于是群起反对颉利可汗。财富是草原帝国维系的纽带,也是草原帝国纷争的祸端。

所以说,在在唐朝出兵之前,东突厥内部已经分崩离析了,颉利可汗躲在漠南草原一隅,苟延残喘。

在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发布了一道诏令:“自去岁迄今,降款相继,不劳卫霍之将,无待贾晁之略,单于稽首,交臂藁街,名王面缚,归身夷邸。”

从这道诏令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唐朝出兵后,几乎没有遇上像样的反抗,不少突厥部落为了活命,相继投降。唐太宗慨叹,根本就不用劳动名将,也根本不用谋略,东突厥就灭亡了。

因此,唐太宗为什么能灭东突厥,原因不是李世民雄才伟略,而是靠了天气虽然赢得不是那么堂堂正正,但唐朝毕竟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消灭了可怕的东突厥汗国。随后整个漠北地区都向唐朝俯首称臣,唐太宗也成了“天可汗”。那一刻,唐朝和李世民都达到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一个飞旋在亚洲舞台上的史诗般的王朝出现了。

唐太宗李世民死亡原因是什么.txt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说599年1月23日[2]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3]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4]

关于唐太宗既事@@||唔该帮帮手^^

贞观四年,西域各国君主在长安请求唐太宗为「天可汗」,意为天下总皇帝/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种对唐朝皇帝的荣衔,还是一种有实质意义的国际组织体系,以维持当时各同盟国的集体安全。 原因: 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各国尊为「天可汗」。 玄奘(唐三藏)到天竺取经,不但促进文化交流
也使佛教在在中国盛行起来。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627年,唐玄奘偷渡由长安出发只身前往天竺。646年,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宣扬佛教。
参考: ***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1])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的前半生是立下赫赫武功的军事家。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参考: zh. *** /wiki/%E5%94%90%E5%A4%AA%E5%AE%97
卑外族尊称为 天河汗 唐玄奘 到天竺取经
不但促进文化交流
也使 佛教 在中国盛行起来 希望可以帮到你 =]
参考: 自己
唐玄奘
佛教 2007-08-30 22:46:46 补充: p.s. 唐玄奘又叫唐三藏
但佢唔系姓唐ga
d人咁叫佢只系因为佢系唐朝人唐太宗以前被外族尊称为 " 天可汗" (音:天克汗) 2007-08-30 22:47:59 补充: 天可汗的意思为天下总皇帝/天下共主

突厥可汗率领10万铁骑来到长安城外,李世民如何智勇退敌的呢?

古代中国北方有一个突厥国,突厥可汗是阿史那氏,曾经兼并了其他草原部落氏族,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统称为突厥,不久后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唐朝时,东突厥时常南下侵略边境。唐高祖李渊忙于平定内乱,对东突厥采取姑息安抚策略,与他们订下和约。然而东突厥背信弃义,屡屡违背和约,仍然进犯唐朝边境。

唐高祖李渊晚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等人。李渊无奈,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当时,东突厥颉利可汗在位,见唐朝皇位更替,李世民初即位,以为唐朝政权尚未稳定,觉得有机可图,于是亲自率10万骑兵急速突袭,直奔京城长安。


事发突然,李世民完全没有防备,来不及征调军队,而京城兵力空虚。东突厥骑兵在路上遭到了唐朝将士的阻挡,但突厥人仗着兵力优势,主力部队还是来到了长安城郊外,停驻在不远处的渭水河边。

颉利可汗不知道长安城守备的情况,不敢贸然进攻,于是派心腹执失思力作为使者,入京去见李世民,借机打探虚实。执失思力夸口说,突厥可汗率领百万大军已经来到了长安城外。李世民谴责突厥可汗背信弃义,违背了两国之前订下的和平盟约,并威胁要杀执失思力。执失思力害怕了,请求饶命。宰相萧瑀、封德彝劝谏李世民,不如以礼遣送执失思力回去。李世民不同意,命人将执失思力绑在门下省。


李世民处置突厥使臣执失思力的方法很得当。如果放执失思力回去,他就会向颉利可汗汇报京城的情况,那么颉利可汗可能就会马上进攻。而不放执失思力回去,颉利可汗不知道京城虚实,可能就不敢轻易攻城。

面对当前困境,李世民没有弃城逃走,而是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骑马出城,来到渭水边。李世民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并谴责颉利可汗背信违约。

各部落酋长看见李世民来了,都大惊失色,下马拜见。不久,长安守军来到,旗帜和铠甲格外鲜明,部队安静严整,突厥人大惊。颉利可汗看见各酋长拜见李世民,或许会担心各酋长不能完全尽力攻城,又见长安守军队伍严整,或许会担心不能战胜他们,心中为此疑虑不安,不知所措。颉利可汗自然也明白唐朝各地的军队正迅速赶来支援京城,时间拖的越久越对突厥不利,他见讨不到好处,于是请求和好,李世民答应了。


之前,宰相萧瑀以为李世民轻敌,劝李世民不要见突厥可汗。李世民说:?突厥大举入侵,是以为我们刚刚发生内乱,政局不稳,觉得朕不能调兵遣将。朕若闭城不出,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地掳掠,所以朕独自出城,表示无所畏惧,朕又整顿军队而来,表达必战的决心。突厥大军深入我境,害怕不能回家,军心不稳。所以与他们交战,我们会胜,与他们和好,我们也能无忧,制伏他们,在此一举!?

第二天,李世民杀白马,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桥上订下盟约,于是突厥撤兵。这便是载于史册的渭水之盟。

事后,宰相萧瑀问李世民:?颉利可汗来此,诸将大多请求出战,而陛下不听,然后突厥兵自己退去。请问陛下放走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李世民回答:?突厥兵多但队伍不严整,他们君臣之间唯利是图。颉利可汗在渭水西边,而他的部落酋长、大将等都前来拜见朕,朕若趁机将他们绑了,也是很容易的。而且朕又命长孙无忌、李靖率军埋伏在幽州等待,如果我们前后夹击,击败突厥也很容易。然而朕刚即位,首要的事情是安定国内,与突厥较量高下,伤亡必多。如果击败突厥而没有灭掉,突厥可汗就会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与朕结怨,再次卷土重来,我们该怎么抵挡?如今突厥退兵,朕赐给突厥可汗美玉绸缎,他必会骄傲自大,骄傲正是灭亡的开始,所以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后来,颉利可汗骄傲自大,部落反叛。李世民趁机派李靖、徐茂公等六道总管攻打东突厥,最终将东突厥消灭。

李世民与东突厥订下渭水之盟,而盟约的具体条款不见记载,想必唐朝送了大量的金银玉帛才能打发突厥回家。李世民视渭水之盟为耻辱,毕竟让人家打到家门口,无论如何修饰智勇退敌,也难掩其耻。幸好李世民最终灭了东突厥,雪耻已经有余。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3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