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周培公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周培公的盛京之行完全不是流放、罢黜,而是晋升。虽然东北属于苦寒之地,却是清朝的大后方和龙兴之地,盛京为清朝边疆之最重要的地方,康熙将盛京留给周培公,是将自己的命脉起源放到周培公手中,所以罢黜、流放一说子虚乌有,晋升、提拔才是真。
周培公自幼丧父,十岁那年,李自成率兵进城,母亲也在兵荒马乱中去世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周培公只好自谋生路,不得不依附他人以维持自己的生计。但是,身世的悲惨,并没有让周培公的前程受阻。他一直坚持读书,不断学习,并胸怀大志,立志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康熙王朝》里,继位不久的康熙一直想通过削藩巩固皇权。但由于朝廷操之过急、严重误判形势,不仅逼反了吴三桂等人,还使得察哈尔王也趁机作乱。
此时的清王朝风雨飘摇,坐困愁城的康熙也有些心灰意冷。周培公就在这个时候登场了,他与副将图海率领由家奴组成的部队,势如破竹,很快剿灭了察哈尔王叛军,稳定了局势。
解除朝廷危机后,他又挥师直逼王辅臣。关键时刻他只身前往王辅臣大营劝降,最终使其投向朝廷阵营,令康熙兴奋不已。周培公马不停蹄,又率军南下,屡屡重创吴三桂。
吴三桂即将垮台之际,明珠却提出应节制周培公。不久,京城来旨,调周培公回京,把最后取胜吴三桂的功劳让给了图海。
周培公到了北京之后,就被派到了盛京。即今辽宁省沈阳市。盛京在清朝的地位,有点像南京在明朝的地位,是仅次于首都北京的存在。所以周培公看似是被发配到了边疆,但是实际上对于周培公来说,可以说是另一种信任。
周培公去盛京,是被康熙委任、任命、嘉封为盛京提督,不符合待罪之身的流放前提,同时也不符合流放的形式,没有戴罪之人流放去做官的。
提督是武官的职位名称, 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并不是统兵之人都叫做提督,提督一职为清朝各省绿营中的最高主管官,官位高至一品。
以前的清朝历史上,盛京提督都是八旗将军承担,而周培公作为一个汉人能够得此重任,可见康熙的信任。这个重要的职位能够委任的人,首先得是放心的自己人,其次要有统兵之能才行。所以周培公担任此职位,表明了康熙对其能力和忠诚的绝对信任。
综上,周培公的盛京之行完全不是流放、罢黜,而是晋升。
历史上不是被贬,而是任务需要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周培公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
康熙年间刊刻的《湖北先贤诗佩》卷五记载:周昌,字培公,荆门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讧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辅臣叛,先生进谋曰:“关陕天下之脊也,吴逆(三桂)不从川据陕而恋栈常岳间,诚出下策。今辅臣举足轻重,实系天下安危。虽因一时激变通吴、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国恩,犹盲之不忘乎视,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谕之,必复降。
《清史稿》也清楚地记载了周培公“说降”之事。
1674年(康熙十三年)腊月,吴三桂等“三藩”起事谋反,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在耿精忠、王辅臣先后发动叛变后,吴三桂曾试图应援、打通与耿、王的联络,使叛乱地区联成一片,迅速压缩对清军的包围圈。康熙看清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毫不迟缓地派出大军,从江西、浙江、陕西、甘肃等地阻击吴军,围剿耿、王叛军。当时的西部战场--陕甘地区,为西北边防重地,又近京师;而对朝廷构成直接威胁的主要是王辅臣的叛军,因此,康熙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战场,以恩威并用、剿抚结合的手段,力图尽快扑灭王辅臣的叛乱。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王辅臣拥兵自重,以骁勇善战闻名,清将都有点怕他,不敢轻易进兵,他也没把清兵放在眼里,对10万清军围困毫无惧色,目空一切。图海一到平凉,诸将勇气顿增,纷纷请命攻城。周培公向图海上取平凉策,被召为幕僚,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陕西关中地区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取道四川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在太不会算计。现在,王辅臣起来造反,举足轻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势所逼和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这样也就用不着兴师动众与他们硬碰硬了。图海闻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周培公奶娘龚嬷嬷的儿子)与周均是同乡,曾屡劝王辅臣归降,王举棋不定。他们设法将内部情况写成文字,用蜡丸封闭,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愿冒死进城劝降,说:“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继,昌受其祸。”意思是说: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测,自己则死而无怨。
图海闻听此事后十分高兴,星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当即传谕周昌进京,并亲自在乾清宫召见。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周培公领旨出京,单枪匹马进入王辅臣军营。周培公七进七出,终于说服王辅臣。王辅臣迫于势穷粮尽,听从了周培公的劝告,便派手下一副将随周出城,面见图海,表示投降。图海派人驰报京城,康熙欣喜,颁发大赦令。次日,图海命周培公携带皇帝赦诏,再次进城抚慰。王辅臣派龚荣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图海献平凉名册,其子王继贞及总兵等上缴吴三桂投递的函札及“平远大将军印”、“陕西东路总管将军印”各一颗,接受清廷招抚。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对参战的汉将分别论功行赏,委以重任,多方鼓励和奖赏,使他们忠心耿耿为朝廷效力。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母亲孙氏以父死殉节,望皇上能为母请旌。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并对周培公母亲孙氏予以嘉封。1676年(康熙十五年),朝廷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参政吴毓珍办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山东任职,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家乡。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北方少数民族首领葛尔丹率众叛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时关注朝廷政事,闻讯后连忙赶写平叛“条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皇帝采纳,任命周培公为盛京(今沈阳)提督,负责戍边,1701年(康熙四十年),卒于任上。
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曾在当时广泛流传。在其陕西军旅时写有:“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他曾绘制了《清全图》。
周培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以及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周培公的经历做了相当大的改编,把历史上本来是三藩之乱时抚远大将军图海麾下幕僚的周培公,拍成了康熙钦命的抚远大将军,图海反而成为了他的助手,总之,周培公的人生在电视剧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至于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何在帮助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遭贬?十多年后,康熙又为何想起来这位擅败将军?本文就以《康熙王朝》剧中的故事情节为基准,稍作解释,原因加起来总共有三点。
第一:皇宫之乱时,劝说康熙立太子,得罪了明珠
在剧中,周培公有一个举荐人,就是康熙少年时的师傅伍次友,而最嫉妒以及暗害伍次友的是谁呢?就是康熙的宠臣明珠,因此,明珠天然就和伍次友举荐的周培公不对付,但这并不是明珠对周培公下手的主要原因。
《康熙王朝》第22集,吴三桂已经举兵造反,天下大乱,其时,恰逢康熙的皇后为他生下嫡子、二阿哥胤礽,但皇后也因难产即将死去,她在临死前死死盯着康熙,就是不愿意咽下最后一口气,很显然,有心思未了,众人都不解其意。
这时,是一旁的周培公看出了皇后的心思,果断站出来劝说康熙在这个危急关头早定国本,也就是册立皇太子,康熙也迅速反应过来,马上册立皇后刚生下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皇后心愿已了,安心逝去,周培公的这个举动也把明珠得罪到死。
在二阿哥出生之前,康熙已经有了位皇子,也就是大阿哥胤禔,而明珠就是胤禔的亲舅舅,一直以来,明珠都在谋划让大阿哥做皇太子,而二阿哥胤礽是明珠的主要政敌索额图的外孙,周培公的举动不但让明珠的谋算破灭,还误以为周培公是索额图一党,明珠后来也就成为周培公遭贬的主要幕后推手。
第二:以汉将身份统帅大军立下滔天之功,皇帝和满族权贵不放心了
周培公在被康熙委任为抚远大将军后,统帅全京城的八旗家丁,连续平定了察哈尔叛乱和王辅臣叛乱,为三藩之乱被剿灭立下了滔天之功,但是,他因为是汉将,始终遭到猜疑,甚至于在剧中,王辅臣之乱还没有完全平定时,他的抚远大将军就被撤换了,就是怕他功高难治。
在幕后推动这一切的,就是明珠,并且,因为周培公也始终拒绝索额图的拉拢,连索额图一派也在背后推波助澜,几乎满朝权贵都在抵制和诋毁周培公,当然,这也是康熙乐见其成的,没有康熙的点头,谁能轻易撤换一个抚远大将军?
剧中周培公的去处也很巧妙,是盛京提督,盛京也就是沈阳,是清朝入关之前的国都,算是龙兴之地,在清朝入关后被定为陪都,在历史上,驻守盛京的提督全是满人,大半还是爱新觉罗氏的宗室子弟,直到清末的光绪三十一年,才出现一个汉八旗的盛京将军,周培公这个盛京提督是剧情需要,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毕竟,周培公连汉八旗都不是。
盛京是清朝权贵给自己留下的后路,在清朝早期,除了罪犯,都不允许汉人出关的,在关外生活的全是八旗子弟,在盛京的军队全是八旗兵,周培公即使是名义上在盛京最大的将军,可他如果有不轨的想法和行为,是无法指挥得动全盛京的八旗兵的。
也因此,让周培公担任从一品的盛京提督,看似是给他升了官,是筹功,其实也正如剧中康熙所讲的,是发配,是监视居住,盛京是清朝的大后方,也没有战事,让周培公去盛京,真是难为他了,导致他十几年都无所事事,只好在盛京默默的画?皇舆全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3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