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悼皇考刘进之子,生母为王翁须,生于征和二年(前91年)。刘询生不逢时,出生才几个月时间,祖父母、父母便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而遇害,无一人幸免。不仅如此,刘询按律也应当被杀,但由于他还是个婴儿,所以便被关进监狱,没有即刻遭到处决。
当时,以仁厚著称的廷尉右监丙吉,因为悲悯戾太子一家无辜遇难,于是对刘询格外的照顾,不仅将他安置在宽敞干燥的牢房内,而且还为他精心挑选谨慎厚道的女囚徒做保姆。不仅如此,刘询长到5岁时,又是丙吉强烈抵制汉武帝发布的杀光囚徒的命令,才使得刘询躲过一次次劫难,并健康地长大成人(详情见《汉书·卷七十四》)。
刘询之所以能活命,丙吉居功至伟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驾崩,临终前下诏承认刘病已的皇曾孙身份,并将他交由掖庭抚养。刘病已出狱后,经常往来于外婆家和掖庭之间,并娶暴室啬夫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为妻,与她异常的恩爱。与此同时,丙吉因为平反冤狱有功,受到大将军霍光的器重,被提拔为光禄大夫、给事中,在朝中颇有地位。
刘病已虽然由掖庭抚养,但他受不了皇室繁文缛节的束缚,经常跑到民间去玩耍。据史书记载,汉昭帝在位年间,刘询经常在长安诸陵、三辅之间游历,并与贩夫走卒、市井小民交往,由此对民间疾苦、吏治得失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为他即位后颁布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奠定认知基础。
霍光废黜刘贺后,拥立刘询为帝
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所以在他驾崩后,霍光便扶立皇侄刘贺为帝。然而刘贺上台后却胡作非为,并迫不及待地想要罢黜霍光,结果在位仅27天便被废黜,时在元平元年(前74年)。霍光废黜刘贺后,接受丙吉的建议,扶立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当时,刘询只有18岁。
汉宣帝虽然年纪很轻,却深谙韬光养晦的道理,自知霍光势力太强,一时间难以铲除,便故意做出低姿态,将军国大事全部交与他处理。不仅如此,在皇后许平君暴死后(被霍光之妻霍显派人毒杀),汉宣帝又册立霍光的幼女霍成君为后,以展示对霍家的恩宠。汉宣帝的一系列举动彻底打消了霍光的疑虑,君臣相处6年间非常融洽,从未发生过争执。
汉宣帝深谙韬晦之术
但在实际上,汉宣帝从未放松对霍光的防范心理,并在暗中积极拉拢霍光的副手张安世,图谋削夺霍家的权势。正因如此,等到霍光在地节二年(前68年)病死后,汉宣帝在张安世的支持下亲政,并剥夺霍家的兵权,只让霍光的儿子霍禹担任有名无实的大司马。与此同时,汉宣帝还下诏彻查许皇后的死因,并由此一步步缩小对霍家的包围圈。
面对日益危峻的局势,霍禹、霍显等人不甘心坐以待毙,便与党羽们商议谋反,然而阴谋还未实施便被人告发。地节四年(前66年)七月,汉宣帝率先发难,派兵包围霍家并大肆逮捕其党羽。最终,霍禹被腰斩,霍显被斩首示众,皇后霍成君被废,霍家其他成员及姻亲、党羽或被杀或自杀,数千家因受牵连而被灭族。
汉宣帝在位时帝国疆域图
铲除霍家势力后,汉宣帝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治国方面,在整饬吏治、选贤任能的同时,还颁布施行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得衰颓多年的汉朝重新焕发生机,呈现向上提升的势头。与此同时,汉宣帝还采用军事进攻、外交羁縻两套手段,成功地将宿敌匈奴分化为南、北两部,并将南匈奴变为藩属,大大化解了边疆的危局。
宣帝为汉朝续命82年,功莫大焉
在汉宣帝的努力下,自武帝中晚期开始的衰败之象得到扭转,国势由此中兴,其功绩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正因如此,后世对汉宣帝不吝赞美之词,将他视作跟盘庚、周宣王一样伟大的中兴之君。黄龙元年(前49年),汉宣帝崩于未央宫,终年43岁。宣帝驾崩后,汉朝的国势再度呈现下滑趋势,并在57年后被权臣王莽篡夺。由此来论,宣帝以一己之力为汉朝续命82年,功莫大焉。
皇帝是古代封建社会的至尊,富有天下,对治下百姓有生杀大权。而封建皇位的传承是依照血统的,所以只要你生在了皇家,不管未来如何本身就比人高一等了,所谓皇子龙孙说的就是如此。
而你肯定想不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明君主却是皇子龙孙中的特例。他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刚出生不久就被扔进大牢。这位皇帝是谁?又是如何从监狱中爬出来,登上皇帝宝座的呢?
这位皇帝就是西汉汉宣帝刘询,也叫刘病已。他尚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被曾祖父汉武帝关进了监狱。而为何会有这样的遭遇,源于征和二年的一场巫蛊祸事。
刘询也是在这一年出生的,他的父亲是史皇孙刘进,曾祖父是卫太子刘据。刘询出生后几个月,就爆发了巫蛊之祸。当时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告发行巫蛊之事诅咒汉武帝。公孙敬声父子都因此而死,卫青长子卫伉也连坐被诛。
这些人被诛杀之后,汉武帝又让宠臣江充继续调查此事。江充与卫太子刘据有仇,所以就污蔑刘据也牵涉其中。刘据因此被逼谋反逼宫,失败后刘据与卫子夫皆死。刘据后代也全都被杀,除了当时还在襁褓中的刘询。
汉武帝因为刘询年幼所以留其性命,但却也将出生几个月的他关在邸狱中,颇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幸好当时刚调任为廷尉监的邴吉知道卫太子是被冤枉的,所以对年幼的刘询十分照顾,还专门请身体健康,忠厚老实的女囚照顾。
正是有邴吉的照顾,年幼的刘询才能在阴冷的监狱中活下来。汉武帝晚年病重,有望气者称长安监狱有天子之气。这意思大概就是说,汉武帝正是因为有这龙气的冲撞,所以才患重病。
望气者没有明言,但汉武帝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当即下令将长安监狱中的所有人都给杀了。刘询就关在监狱中,生命受到威胁。他能保住性命,还是邴吉全力维护。
汉武帝派来的使者来到监狱中,邴吉听到命令之后,并没有执行。而是义正言辞的站出来抗旨,保全刘询的性命。使者也被其气势震慑,所以不敢妄动,回去向汉武帝 *** 。
汉武帝得知之后,感叹说:“这是老天的意思!”于是并没有继续要求执行命令,放了刘询一命,后来下诏将刘询养在掖庭之中。
掖庭令张贺原是太子刘据的部下,因此对刘询十分照顾。也是在他的照顾下,刘询才得以读书明理,为日后登基做一个贤良君主打下基础。
汉武帝去世之后,霍光奉命辅佐汉昭帝。而汉昭帝年轻早逝,没有留下孩子,于是只能从宗室中过继。最开始霍光选的是刘贺,但是刘贺荒淫无道,只当了二十多天的皇帝就被霍光废了。
这个时候刘询进入霍光眼里,霍光最终扶持刘询登基,成为后来的汉宣帝。汉宣帝早在登基之前,就娶许广汉之女许平君为妻。但朝廷势大,许平君被霍光妻子毒死,刘询无法只得娶霍成君为妻。
也许是因为从小长于微末,少年时又经常出入市井中的缘故。汉宣帝了解民生疾苦,登基之后推行仁政,由此成为一代贤君。
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起身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经典语句用在梁健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梁健从事过农、工、商、学、教、文、体……基础行业,体验了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 。
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一连几年都没有生儿子。
话说汉武帝刘彻16岁即位,一连几年都没有生儿子。
神爵三年(59年)、谥号严格著称的西汉历史中,汉武帝刘彻曾孙,全国政治清明,因无子,其父刘髆去世,史皇孙刘进之子[1] ,被废为海昏侯,汉武帝刘彻之孙,依旧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
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
巫蛊之祸,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
古代女囚下场悲惨在衙门的黑牢狱中,苦难最为深。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身子毁了,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也不认罪,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见狱吏则头抢地,或重于泰山。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参加封禅,我们还能不相信司马迁的《史记》吗,其实也不外乎就是为了说明我是支持长明灯存在的,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因客观的分析李陵的战败受降而惹怒了汉武帝,步骑十八万。
因为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处死所有犯人,廷尉监邴吉据理力争,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
刘询出狱后,邴吉将他送到了祖母史良娣的老家,太祖母非常可怜这个孤儿,不顾年老体衰亲自抚养。邴吉又将刘询遇赦的消息及时上报掖庭,掖庭为刘询提供将生活费,还将刘询的名字记入刘氏宗室族谱,这为刘询将来登基创造了条件。当时的掖庭令张贺曾侍奉过刘据,因顾念主人的旧恩,所以对这位皇曾孙格外关照,甚至还自己掏钱让刘询去读书受教育。因为受到了很多磨难,刘询从小就勤奋好学、懂得节俭,而且性格爽朗,颇有侠士风范。此外,他还喜欢旅游,到处感受生活。
汉昭帝去世后,权臣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刘贺不守礼仪,放纵 *** ,即位不足一月就被废掉。接着,霍光又迎立混迹民间的刘询为皇帝。那么,霍光为何偏偏选中刘询呢?笔者认为,其一,刘询出自民间,根基薄弱,易于操控;其二,刘询没有处理朝政的经验,便于霍光揽权;其三,刘询的遭际博得了广泛同情,?公孙病已立?的谶语就是人们思慕刘询(刘病已)这种社会潮流的体现,民心如此,霍光也不敢逆流造次。元平元年(前74)八月,十八岁的刘询正式登基,即汉宣帝。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安天牢里的刘病已是一名钦定的死囚。他这辈子连平平安安做个老百姓都是奢望,却鬼使神差地成为皇帝。刘病已登基后改名刘询,史称汉宣帝,被誉为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这个原本与皇位绝缘的孩子,最后成了一代明主,有人说他是“长安牢狱中走出的天子”,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还有人根据刘病已的事迹编写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乌龙闯情关》。刘病已是怎么做到的?经历了什么样的传奇?所有的一切都得从公元前92年、汉武帝末年的长安城说起。
那一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丙吉迎来了自己政治命运的重大转机。丙吉自幼学习律令,曾经担任过鲁国的狱吏,因有功绩,被提拔到朝廷任廷尉右监(廷尉的高级助手,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官)。遗憾的是,在朝廷中任职,仅仅需要政绩是不够的。丙吉显然不适应中央的复杂关系,不久因涉案受到株连,罢官出京,到外地去担任州从事(封疆大吏的高级助手)。
现在丙吉毫无征兆地接到调令回长安任职,尽管满怀疑惑,但也赶紧收拾行囊回京。
这一年,长安城内发生了“巫蛊之祸”。这场大祸发生在年老的汉武帝和并不年轻的卫太子刘据之间。刘据因受敌对势力和佞臣们的诬陷,为父皇汉武帝所疑。他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其母、
武帝皇后卫子夫也随之上吊自杀。汉武帝在盛怒之下,丧失了清晰的判断力,严令深究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臣民受到株连。许多京官被削籍为民。因“巫蛊之祸”案情复杂,涉案人员极多,加上许多京官本身又受到株连,因此朝廷从地方抽调办案人手。丙吉因为担任过廷尉右监,与本案没有牵涉,因此被调回长安参与案件审理。
在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之中,所谓的案件“审理”完全是一句空话。一切都已经被定性了,丙吉等人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贯彻上意、完成程序、惩罚犯人。具体到丙吉的任务,则是主管长安的监狱。
长安的天牢中有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因为受“巫蛊之祸”的株连被关入大牢。他就是卫太子的孙儿,汉武帝的曾孙。卫太子刘据纳史良娣,生下了史皇孙刘进。皇孙刘进纳王夫人,生下了这个婴儿,称为皇曾孙。小婴儿刚出生就遭到“巫蛊事”,太子、良娣、皇孙、王夫人等亲人都遇害身亡。小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政敌们不知道如何处置他,就将他关在大牢中等待命运的审判。
尽职的丙吉在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当时的婴儿经过长期的啼哭,又长期缺奶,早已是奄奄一息。善良的丙吉于心不忍,就暗中在牢房中找了两个刚生育还有奶水、人又忠厚谨慎的女犯人(一个是淮阳人赵征卿,一个是渭城人胡组)轮流喂养这个婴儿。丙吉还给小婴儿找了一间通风、干燥的牢房,提供了冷暖适中、物品齐全的条件。
在接下去的几个月里,丙吉每月得到俸禄,就先换来米肉供给牢房中的小皇曾孙。他坚持每天检查婴儿的生长情况,不准任何人惊扰孩子。有时候,丙吉实在太忙或者生病了,也派家人早晚去探望小皇曾孙,看看被褥是否燥湿、饮食是否得当。然而监狱中的条件毕竟恶劣,刚出生的皇曾孙经常得病,甚至数次病危,丙吉都及时地命令狱医诊断,按时给孩子服药,才使孩子转危为安。丙吉的俸禄原本就不宽裕,现在又要照顾一个体弱的婴儿和两位奶妈,但他总是先想着婴儿,精心照料。如果没有丙吉无微不至的照顾,小皇曾孙早就死在狱中了。两位犯罪在监的奶妈也将小皇曾孙视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就这样,可怜的孩子在狱中竟然奇迹般87?地成长了起来。
当丙吉在监狱中细心照顾尚是犯人的皇曾孙的时候,监狱外的“巫蛊之祸”还在继续,连年不绝。小皇曾孙已5岁了,还没有离开过监狱的高墙。丙吉觉得将孩子终身养在监狱中终究不是办法,就试探着请高官贵族收养这个孩子,给孩子正常的成长环境。当时的高官显贵们一知道孩子的来历,都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收养。没有办法的丙吉只好继续照顾着小皇曾孙。
在小孩子一次大病痊愈后,丙吉看着体弱多病的小皇曾孙,替他起名为“病已”。意即孩子的病已经全好了,以后再也不会得病了。这个孩子于是就叫做了“刘病已”。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生了重病,往来于长杨、五柞宫殿之间调养。有人想在汉武帝病重间再次兴风作浪,指示看风水的上书说长安监狱中有天子气。多疑的汉武帝竟然派遣使者命令官府说,关押在长安监狱中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杀之。老皇帝希望通过这样决绝的做法来扫除一切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内谒者令郭穰连夜赶到丙吉主管的监狱,要执行皇帝的旨意。丙吉勇敢地抗拒圣旨,命令关闭监狱大门,拒绝使者进入。他隔着墙壁高喊:“皇曾孙在这里。其他人因为虚无的名义被杀尚且不可,更何况这是皇上亲生的曾孙子啊!”
双方僵持到天明,郭穰还是进不去监狱。他只好返回宫中将情况报告给汉武帝,并弹劾丙吉抗旨。汉武帝受到这次挫折后,反而头脑清醒了许多,叹气说:“这也许是上天借丙吉之口来警示我吧!”
汉武帝没有追究丙吉的罪过,也没有继续下达杀犯人的圣旨,相反却宣布大赦天下。说来也奇怪,不久汉武帝的病竟然好了。
丙吉主管的监狱一下子就空了。刘病已的两位奶妈分别回淮阳和渭城去了。刘病已也不再是犯人了,可以做一个自由的普通百姓,真正算是虎口脱险了。丙吉忙张罗着给刘病已找一个去处。他终于打听到刘病已的父亲史皇孙刘进的舅舅史家。史家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卫太子刘据,就是史良娣。当时史家还有刘病已的舅曾祖母贞君和舅祖父史恭,一家人住在长安近郊的杜县。丙吉便把刘病已送到杜县史家。史恭见到这个外甥的儿子,史老太太见到这个曾外孙,惊喜交加,接过了抚养大任。老太太对刘病已异常疼爱,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生活。只有5岁的刘病已当时还没有记忆,在新的、舒适的环境中,对之前的监狱生活逐渐淡忘了。他对长安监狱中的高墙、两位慈祥的奶妈和那可以自由出入的丙吉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史家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为了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环境,也刻意不提长安的监狱。丙吉回到长安,继续去做他的官,绝口不提刘病已的事情。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成为过去式。
晚年的汉武帝最终知道了“巫蛊之祸”的真相,明白了儿子刘据的苦衷与冤情。他悔恨不已,下诏罪己,开始为案件平反。刘病已的命运开始改变。
临终前,汉武帝依然对亲自害死儿子耿耿于怀。他想到刘据这一脉中还保留着一个独子——刘病已,于是下诏令宗正(主管皇室族系的官员)将他的名字重新载入皇室的牒谱,正式恢复了刘病已的皇室成员身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身份是个人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对于皇室政治来说,血缘尤其重要。它通常是一个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对于刘病已来说,在恢复皇室身份之前,尽管他是前太子的孙子,但作为被排除在皇室队伍外的人,他是毫无政治前途可言的。相反,他可能成为政治祸害的来源,因此达官贵人们都不愿意收养刘病已。可怜的孩子只能住在舅祖父家里。现在,刘病已恢复了皇室身份,不仅上升为贵族阶层,而且具备了进入政治核心的可能性。更值得留意的是,刘病已的血脉出于汉武帝嫡长子刘据,而且是刘据这一脉唯一的后人。尽管他还没有封爵,但政治前途无量。
按照制度,未成年的皇室成员由掖庭令看管抚养。刘病已也从杜县舅祖父家被接到了长安来接受抚养教育。巧的是,当时的掖庭令张贺年轻的时候是刘据的家臣。刘据生前对张贺非常好,张贺也始终念着前太子的恩德。现在,他很自然地将这种感情转移到了对前太子的孙子的身上,对刘病已的抚养教育格外上心。
张贺不仅在职权范围内处处优待刘病已,而且自己资助刘病已读书游学。刘病已慢慢长大后,张贺还为他迎娶了暴室的啬夫许广汉的女儿许平89?君为妻.
长安天牢里的刘病已是一名钦定的死囚。他这辈子连平平安安做个老百姓都是奢望,却鬼使神差地成为皇帝。刘病已登基后改名刘询,史称汉宣帝,被誉为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这个原本与皇位绝缘的孩子,最后成了一代明主,有人说他是“长安牢狱中走出的天子”,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还有人根据刘病已的事迹编写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乌龙闯情关》。刘病已是怎么做到的?经历了什么样的传奇?所有的一切都得从公元前92年、汉武帝末年的长安城说起。
那一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丙吉迎来了自己政治命运的重大转机。丙吉自幼学习律令,曾经担任过鲁国的狱吏,因有功绩,被提拔到朝廷任廷尉右监(廷尉的高级助手,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官)。遗憾的是,在朝廷中任职,仅仅需要政绩是不够的。丙吉显然不适应中央的复杂关系,不久因涉案受到株连,罢官出京,到外地去担任州从事(封疆大吏的高级助手)。
现在丙吉毫无征兆地接到调令回长安任职,尽管满怀疑惑,但也赶紧收拾行囊回京。
这一年,长安城内发生了“巫蛊之祸”。这场大祸发生在年老的汉武帝和并不年轻的卫太子刘据之间。刘据因受敌对势力和佞臣们的诬陷,为父皇汉武帝所疑。他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其母、
武帝皇后卫子夫也随之上吊自杀。汉武帝在盛怒之下,丧失了清晰的判断力,严令深究卫太子全家及其党羽。卫太子全家被抄斩,长安城有几万臣民受到株连。许多京官被削籍为民。因“巫蛊之祸”案情复杂,涉案人员极多,加上许多京官本身又受到株连,因此朝廷从地方抽调办案人手。丙吉因为担任过廷尉右监,与本案没有牵涉,因此被调回长安参与案件审理。
在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之中,所谓的案件“审理”完全是一句空话。一切都已经被定性了,丙吉等人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贯彻上意、完成程序、惩罚犯人。具体到丙吉的任务,则是主管长安的监狱。
长安的天牢中有一个刚满月的婴儿,因为受“巫蛊之祸”的株连被关入大牢。他就是卫太子的孙儿,汉武帝的曾孙。卫太子刘据纳史良娣,生下了史皇孙刘进。皇孙刘进纳王夫人,生下了这个婴儿,称为皇曾孙。小婴儿刚出生就遭到“巫蛊事”,太子、良娣、皇孙、王夫人等亲人都遇害身亡。小婴儿尚在襁褓之中。政敌们不知道如何处置他,就将他关在大牢中等待命运的审判。
尽职的丙吉在检查监狱时发现了这个小皇曾孙。当时的婴儿经过长期的啼哭,又长期缺奶,早已是奄奄一息。善良的丙吉于心不忍,就暗中在牢房中找了两个刚生育还有奶水、人又忠厚谨慎的女犯人(一个是淮阳人赵征卿,一个是渭城人胡组)轮流喂养这个婴儿。丙吉还给小婴儿找了一间通风、干燥的牢房,提供了冷暖适中、物品齐全的条件。
在接下去的几个月里,丙吉每月得到俸禄,就先换来米肉供给牢房中的小皇曾孙。他坚持每天检查婴儿的生长情况,不准任何人惊扰孩子。有时候,丙吉实在太忙或者生病了,也派家人早晚去探望小皇曾孙,看看被褥是否燥湿、饮食是否得当。然而监狱中的条件毕竟恶劣,刚出生的皇曾孙经常得病,甚至数次病危,丙吉都及时地命令狱医诊断,按时给孩子服药,才使孩子转危为安。丙吉的俸禄原本就不宽裕,现在又要照顾一个体弱的婴儿和两位奶妈,但他总是先想着婴儿,精心照料。如果没有丙吉无微不至的照顾,小皇曾孙早就死在狱中了。两位犯罪在监的奶妈也将小皇曾孙视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就这样,可怜的孩子在狱中竟然奇迹般87?地成长了起来。
当丙吉在监狱中细心照顾尚是犯人的皇曾孙的时候,监狱外的“巫蛊之祸”还在继续,连年不绝。小皇曾孙已5岁了,还没有离开过监狱的高墙。丙吉觉得将孩子终身养在监狱中终究不是办法,就试探着请高官贵族收养这个孩子,给孩子正常的成长环境。当时的高官显贵们一知道孩子的来历,都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收养。没有办法的丙吉只好继续照顾着小皇曾孙。
在小孩子一次大病痊愈后,丙吉看着体弱多病的小皇曾孙,替他起名为“病已”。意即孩子的病已经全好了,以后再也不会得病了。这个孩子于是就叫做了“刘病已”。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生了重病,往来于长杨、五柞宫殿之间调养。有人想在汉武帝病重间再次兴风作浪,指示看风水的上书说长安监狱中有天子气。多疑的汉武帝竟然派遣使者命令官府说,关押在长安监狱中的犯人,无论罪行轻重,一律杀之。老皇帝希望通过这样决绝的做法来扫除一切对自己权力的威胁。
内谒者令郭穰连夜赶到丙吉主管的监狱,要执行皇帝的旨意。丙吉勇敢地抗拒圣旨,命令关闭监狱大门,拒绝使者进入。他隔着墙壁高喊:“皇曾孙在这里。其他人因为虚无的名义被杀尚且不可,更何况这是皇上亲生的曾孙子啊!”
双方僵持到天明,郭穰还是进不去监狱。他只好返回宫中将情况报告给汉武帝,并弹劾丙吉抗旨。汉武帝受到这次挫折后,反而头脑清醒了许多,叹气说:“这也许是上天借丙吉之口来警示我吧!”
汉武帝没有追究丙吉的罪过,也没有继续下达杀犯人的圣旨,相反却宣布大赦天下。说来也奇怪,不久汉武帝的病竟然好了。
丙吉主管的监狱一下子就空了。刘病已的两位奶妈分别回淮阳和渭城去了。刘病已也不再是犯人了,可以做一个自由的普通百姓,真正算是虎口脱险了。丙吉忙张罗着给刘病已找一个去处。他终于打听到刘病已的父亲史皇孙刘进的舅舅史家。史家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卫太子刘据,就是史良娣。当时史家还有刘病已的舅曾祖母贞君和舅祖父史恭,一家人住在长安近郊的杜县。丙吉便把刘病已送到杜县史家。史恭见到这个外甥的儿子,史老太太见到这个曾外孙,惊喜交加,接过了抚养大任。老太太对刘病已异常疼爱,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生活。只有5岁的刘病已当时还没有记忆,在新的、舒适的环境中,对之前的监狱生活逐渐淡忘了。他对长安监狱中的高墙、两位慈祥的奶妈和那可以自由出入的丙吉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史家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为了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环境,也刻意不提长安的监狱。丙吉回到长安,继续去做他的官,绝口不提刘病已的事情。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成为过去式。
晚年的汉武帝最终知道了“巫蛊之祸”的真相,明白了儿子刘据的苦衷与冤情。他悔恨不已,下诏罪己,开始为案件平反。刘病已的命运开始改变。
临终前,汉武帝依然对亲自害死儿子耿耿于怀。他想到刘据这一脉中还保留着一个独子——刘病已,于是下诏令宗正(主管皇室族系的官员)将他的名字重新载入皇室的牒谱,正式恢复了刘病已的皇室成员身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身份是个人非常重要的组成要素。对于皇室政治来说,血缘尤其重要。它通常是一个人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对于刘病已来说,在恢复皇室身份之前,尽管他是前太子的孙子,但作为被排除在皇室队伍外的人,他是毫无政治前途可言的。相反,他可能成为政治祸害的来源,因此达官贵人们都不愿意收养刘病已。可怜的孩子只能住在舅祖父家里。现在,刘病已恢复了皇室身份,不仅上升为贵族阶层,而且具备了进入政治核心的可能性。更值得留意的是,刘病已的血脉出于汉武帝嫡长子刘据,而且是刘据这一脉唯一的后人。尽管他还没有封爵,但政治前途无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2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