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今天梳理一下玉雕行业六大怪现象
第一怪
传统与美院之前的相互看不起
玉雕界不习惯叫什么派,姑且将美院出来的称之为学院玉雕,他们通过学院严格训练、经过专业学习雕塑、素描等课程。
这类作品的雕刻师往往会被贴上“与时俱进”的标签,他们提倡创新,作品或夸张或写实,常常不按以往的套路出牌。他们对传统玉雕的审美和作品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他们认为玉雕更需要革新,与时俱进。
所谓传统则是跟随师父学习玉雕之后出道开始,经过大量的实战雕刻积累,对玉雕有自己的看法认知,不太接受学院式的过于夸张的表现手法。
他们认为这样的雕刻脱离传统,也脱离玉石本身,不是玉雕应该呈现的方式,甚至认为那不是玉雕!
第二怪
有头衔的看不起没头衔的
现在的社会已经是一个功利型社会,越多或者越大的头衔就意味着越高的身份、越大的名气、越贵的身价。
所以,只要是能抬高自己身价的头衔,不管是真是假,或者自己能不能配得上,就一定要想办法买到或骗到,雕刻界里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于是就出现了,头衔多的瞧不起头衔少的,头衔大的瞧不起头衔小的。
第三怪
雕人物与雕刻古兽的相互看不起
很多人认为雕刻古兽,只要给时间,万变不离其宗,扭头、摆尾的几种姿态,慢慢修都能修出来。
但人物圆雕就不一样了,神态要写意传神,衣纹流畅,服饰讲究等地,给你两倍三倍时间未必能整出来。
这是只是个例子,还比如摆件与挂件之前同样也会存在这样情况。
第四怪
材质之间相互看不起
在和田玉行业尤为明显,张口第一句话,我是做白玉,看不起俄料等其他材质,做白玉籽料是一个身份的象征,更有甚者张口闭口玉文化八千年历史。(即便是有,最早的玉绝对不是和田玉而是地方玉)。
当然还有搞白玉的看不起翡翠的,近两年尤为转变,在前几年他们眼中所谓的玉,就是新疆和田白玉。
再比如做翡翠的看不起其他材质,比如突然冒出个阿拉善玉等玛瑙时,称之为砖头料。
第五怪
资历深的看不起资历浅的
在传统艺术领域,年龄越大,资历越深,往往水平也越高,修养也越好,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在雕刻界里,年龄很大,水平一般却又倚老卖老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
第六怪
不同派系的看不起另一个派系
不同派系之间互相看不起,每个雕刻的派系都有自己擅长、与众不同的技法。
但随着信息的发达,技法已经不是问题,而是演变成了派系上争夺的局面,如今因为所在地域不同而看不起对方雕刻派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玉雕这个江湖,如何求同存异呢?学院与传统师徒模式出来的,二者之间如何共生共荣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发表意见。
玉商参考
来自玉乡南阳镇平玉商发展好参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26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懂字法五条顺手、顺眼、顺心
下一篇: 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