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金华这个老手艺人58年来只为做好这一件事……

华里士 2023-12-31 21:19:52

- 《大凡哥看金华》人物篇第十四期 -

我打小就是个“伪戏迷”。小时候,村上每年都会做戏,那曾是我儿时最期待的事情——趴在戏台边看戏。那五颜六色的脸谱、那震耳欲聋的锣鼓声、那花花绿绿的服装……这些无比吸引着当时年少的我。

后来长大些,“看戏”似乎成为了老人的专属兴趣。每每村上在做戏时,我都是远远的看一眼,没有勇气再坐在戏台下,认认真真地看上一台戏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访到婺剧戏服制作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婺剧戏服”传承人徐裕国,听他讲述婺剧的那些事儿,重燃起我儿时的记忆,唤起我封存在内心对戏曲的热爱……

眼前的这位面容慈善可亲的老人就是徐裕国,如今已入古稀之年的他,却依然和夫人郑桂茶(金华优秀女匠人)原金华戏具厂绣娘一起,还在亲手制作着婺剧戏服,他说“现在也做不太动了,眼睛看不清楚,手也有时候不受控制了……”

徐老师傅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老金华人,从小就在东市街上长大。自幼便喜欢画画,对美术的天赋颇高,高中毕业后便进了当时的金华戏具厂,师从林文纲、柳加福先生,从事婺剧戏服设计、美工、刺绣工作。当时的金华戏具厂也曾辉煌一时,最热闹的时候有近90余人。后来金华戏具厂改行为金华无线电厂,徐老师傅依然担任工艺美术设计工作。从那时算起,徐老做婺剧戏服已经有58个年头,至今,他仍在坚持。

提起婺剧戏服,自然是离不开婺剧。随着婺剧的发展,戏服也已有几百年历史,婺剧的戏服不同于其他戏剧种类,它大量采用金线缝制,看上去就很豪华富贵、金碧辉煌。而他的配色对比又很强烈,往往喜欢用对比浓烈的颜色,比如大红大绿,远远看去十分吸睛,夺人眼球。徐老说这就是金华人常说的‘红配绿,心肝肉’。

“婺剧戏服其实也反应了不同时期的穿衣文化,你看,这是明朝的风格,这是清朝的样式……里面的门道其实很多的。”徐老在说起婺剧和婺剧戏服时,眼里依然放着光,神采奕奕的模样仿佛还是个少年一般。

在徐老年轻的时候,婺剧依然盛行,因为看的人多,需求量也大,做戏服的大有人在。徐老还记得当初第一次摸到婺剧戏服的情景,那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精美绝伦的戏服,仿佛是艺术品一般深深的吸引着他。徐老凭着一股热爱,将手中一块快毫不起眼的布料在手中飞针走线,最后变成一件件漂亮夺目的衣裳,从无到有、从单一到绚丽,整个过程就像变魔术一样给人带来惊喜。

但当时,婺剧戏服都是手艺人口耳相传,一代代这样相传下来的,从来没有文字或图片的材料去记载,而徐师傅为了让这份传统能够更好的传承下来,年轻的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把婺剧的戏服都用画的形式去记录下来。于是他和师傅林文纲两人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金粉银粉和颜料,将婺剧各个行当的戏装、旌旗、桌围等道具按照比例绘制了下来。

可今非昔比,婺剧的繁荣光景已不复存在,而做婺剧戏服的更是寥寥无几,其实也并不是没有人想跟着徐老师傅学做戏服,但很多人学着学着就走了。用徐老的话来说,做这行,赚不到钱,很难坚守下去。如今只剩下他的外孙女跟着他学习如何制作婺剧戏。

我问他为什么还在坚持?

他说现在已经没有人在做婺剧的戏服了,如果我再不坚持,以后的人可能连婺剧戏服都不知道了!我要把传统继承下去,留给下一代。

其实徐老想的比我们还要多,他创立了婺剧戏服研究所,一心想把婺剧戏服发扬光大。别看他已入古稀之年,他却很新潮,他和他的传承人——他的外孙女王凯悦(现是中级工艺美术师)做了很多婺剧戏服的周边产品,手机壳、杯子、本子、衣服……数不胜数。他说,也许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不了解婺剧,不了解婺剧戏服,但我得想办法让他们去了解,去喜欢上婺剧戏服!

看着徐老侃侃而谈的模样,我似乎看到了他刚入金华戏具厂的样子,那个白衣少年,在做着戏服的样子。

不知道为何,我突然很想像小时候那样趴在戏台前再认认真真的看一次婺剧,看精致的妆容,看那精美绝伦的戏服,看演员的神情样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25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