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髦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髦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君主,“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出自他之口。曹髦在位时,司马昭已经完全把持了朝政。曹髦不堪司马昭的欺压于是便从宫中率数百僮仆前去讨伐司马昭,最后被司马昭的部将成济所杀。
显然,曹髦仅带数百僮仆去讨伐司马昭无异于飞蛾扑火。那么曹髦为何不将司马昭召入宫中然后再杀掉呢?相对于前一种飞蛾扑火的方式,这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变好像更适合曹髦。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司马懿晚年的时候就把曹魏的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手中,后来又经过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的经营可以说曹魏这时满朝文武无不是司马氏之党。曹髦要想在宫中除去司马昭那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党人,而且这些党人还得是手握大权的人物。否则曹髦仅凭自己一个光杆司令就像在宫中杀掉司马昭这个是不可能的。
据《汉晋春秋》记载,曹髦在讨伐司马昭之前曾招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开会。曹髦先是义愤填膺地斥责司马昭专权,然后又将决定讨伐司马昭的决定说给三人听。尚书王经听后苦劝曹髦道: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
王经对曹髦说意思大致就是:朝政长久被司马氏把持,现在朝廷上下无不是司马昭的人。而且宫中宿卫的兵士空缺,你拿什么去讨伐司马昭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曹髦现在完全是光杆司令一个,无论在朝廷还是宫中(宫中也有司马昭收买的人)他都没有力量与司马昭抗衡。曹髦被对司马昭的怒气冲昏了头脑,他不听王经的劝阻执意要拼命一搏。后来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在和曹髦开完秘密会议后直接去给司马昭通风报信去了。曹髦信任的三个人中就有两个人背叛了他,由此可知当时朝廷上哪有肯为曹髦效命的人啊。就连王经最后也没有随曹髦一起讨伐司马昭,不过他因为没及时向司马昭报信最后被处死。所以说曹髦无论是在宫中还是在宫外都无法杀掉司马昭,他没有党羽的支持光凭一腔热血最后只能落得个壮烈牺牲的结局。
司马懿和杨修都是曹操的得力助手,两人都才高八斗,都可能架空曹操后人,独揽大权。那么,为什么曹操只是杀了杨修,却没有杀29年后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呢?
依据演义及相关史料中内容,分析如下。
其一,曹操又不是昏庸之人,怎么可能随便杀人呢?
曹操杀人,一般有杀人的理由。如演义中他杀杨修,是因为杨修在汉中之战中,依据曹操军中口令,擅自猜测曹操心意。他认为曹操下传的口令是?鸡肋?,就自作聪明觉得曹操把汉中当做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久之后就会撤兵。他还在曹营之中散布谣言,动摇军心,连大将军夏侯惇也受到杨修的蛊惑,收拾东西,准备不日北归。他这是小聪明,随意猜测主公心思,这是大忌讳,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同时期的司马懿,则是一个韬光养晦之人,他早在曹操征召为官之时,因不愿辅佐曹操而装病。第一次骗过了曹操,第二次实在搪塞不过去了,才勉为其难,当了曹操的主薄。司马懿为曹操服务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每天按时上下班。他深知言多必失,低调才是王道,才是生存之道。
其二,杨修卷入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而司马懿一直置身事外。
杨修和司马懿一样,都是出自名门望族,他是弘农杨氏,原太尉杨彪之子。他最不应该的就是介入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争斗中。在曹操对曹植和曹丕的考验中,杨修仗着自己是丞相府主薄,还能窥测曹操心意,多次帮助曹植顺利通过,而且曹植还是超额高分通过的。
其实,这大大犯了曹操的忌讳了,杨修被杀无可厚非。魏王世子该选谁,不选谁,这都是曹操的家事,别人插手总不太好。杨修插手,所以遭到曹操的猜忌,最后被杀。即使曹操不杀杨修,角逐胜出的曹丕也会杀的。
反观司马懿,深知世子之争这趟水很浑,不是自己所能染指的。所以,面对愈演愈烈的世子之争,司马懿一直置身事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才没被曹操注意,没被曹操清算。
其三,曹操不知道听话的小绵羊司马懿,日后会成为自己王朝的掘墓人。
曹操本身就是依靠?挟天子以令诸侯?起家,他把汉献帝刘协架空,使其成为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任由自己摆布。没想到的是,曹操的曾孙曹芳也步汉献帝后尘。更可悲的是,曹髦的处境还不如汉献帝,竟然被司马昭部将成济在大街上所杀。
可是,曹操在世之时,他怎么可能想到自己的得力助手司马懿日后能学自己,架空皇帝,独揽大权,最后子孙再取而代之。曹操又不是神仙,他不知道啊。
而杨修已经表现出一副热衷于权力斗争的架势,这不得不让曹操浮想联翩。曹操本身就是通过架空皇帝,掌握大权的。他怕杨修辅佐曹植,掌握大权,架空曹植。因此,曹操斩杀杨修,并没有乱杀司马懿。
总结:曹操杀杨修,最主要的是杨修破坏了规则,擅自猜测自己意思,还帮助曹植作弊。反观司马懿,一直规规矩矩,直到曹操病逝,他也没有表现出?不臣之心?。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人们称为奸雄,是实至名归的。这里所说的是随着曹操在后汉时期,自己势力不断壮大的情况下,他既没有成绩,也没有废掉汉献帝刘协。而是把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操丕,曹丕也没有直接废掉汉献帝,而是采用了一定的手段让汉献帝禅位给他,更没有杀掉汉献帝,第1个原因是汉献帝是曹皮的妹夫,第2个原因是曹皮觉得被废的汉献帝已经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第3个原因或许是曹丕的母亲不想让自己的三个女儿成为寡妇。但是魏朝没有延续它的辉煌几十年,到了草毛的时候,当时的权臣司马昭,也就是后来成语故事中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典故中的司马昭,把持朝政大权,让当时的皇帝曹某觉得总有一天有被废掉的感觉,于是和朝臣商定要在朝廷上废除司马昭的权利。而这些朝臣中,有人给司马昭通风报信了,司马昭和天子曹髦帅兵厮杀起来,曹髦被司马昭的部将杀死,当时司马昭也吓得跪在地上大哭起来,他也非常害怕后人会口诛笔伐他,是个弑君的罪魁祸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弑君,司马昭才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明目张胆的 让后来他扶植起来的傀儡皇帝禅位,而是把做皇帝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其实司马炎也是不敢直接刺杀皇上的,只是当时两军对垒的时候杀红了眼,误杀了皇帝而已。在司马昭看来,曹髦已不是他的对手,他能做到指鹿为马的程度,可见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整个朝廷。而曹髦又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主人,非要和已经是主人的人争权,甚至鲁莽的带兵去厮杀,造成了那种势不两立的局面,司马懿的部将也许是为了司马昭将来无法面对的局面而杀了曹髦,也许是误杀。但终归司马昭落了一个弑君的恶名。比起曹操曹丕父子的禅位,司马昭的做法更为直截了当,更被后人和史学家所诟病。
司马昭弑君的经过
司马昭与曹髦的对决充满了惊心动魄,由此还流传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曹髦欲击杀司马昭,被身边人告密,失败。曹髦被司马昭的部下杀害,司马昭杀掉曹髦的忠良之臣。
宫禁之议: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戊子,260年6月1日)夜,曹髦亲自带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夺下陵云台发放铠甲兵器等物,准备趁机亲自率领他们出宫讨伐司马昭。时值下雨,有司奏请改日行动。
于是,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黜的耻辱,今天我要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宫讨伐他。”王经劝阻曹髦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
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而您一旦这样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更厉害了吗?祸患恐怕难以预测,此事应该慎重。”曹髦从怀中拿出黄绢绍书扔在地上说:“这样做已经决定了!纵使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不一定会死呢!”
曹髦说完,就进内宫禀告郭太后。王沈、王业要王经与他们一起告密,但被王经拒绝。王沈、王业遂奔出宫殿,疾驰禀报司马昭,使得司马昭得以有所防备。
南阙之祸:
五月初七(己丑,6月2日),曹髦拔出剑登上辇车,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总共几百人,鼓噪着出击。此时,司马昭之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和司马昭心腹、中护军贾充均率兵向皇宫进发。司马昭之弟司马干想从阊阖门(系曹魏宫城正门)入宫,被时任大将军掾满长武(满宠之孙)、孙佑等劝阻,改走东掖门;参军王羡也被满长武阻拦。
曹髦在东止车门遭遇入宫的司马伷及其手下,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被吓得逃走了。
曹髦率众继续前进,至皇宫南阙,贾充率听命于司马昭的军队也从外入宫,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阙之下,曹髦亲自用剑拼杀,并且警告说自己是要有所讨伐的,敢于轻举妄动者将被族诛。一说,贾充的部众停下来不敢交战,甚至想要退却。
骑督成倅之弟成济,担任太子舍人,也在贾充麾下,问贾充说:“事情紧急了,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日。今日之事,没什么可问的!”成济答道:“是。”于是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戈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而从其后背露出,曹髦死在车下。
曲室之谋:
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听说曹髦被杀,大惊,自己仆倒在地上,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太傅司马孚闻讯奔跑过去,把魏帝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得十分悲哀,哭喊着说:“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魏氏春秋》称陈泰也前往现场号哭。)
司马昭进入殿中,召集群臣议论善后事宜。尚书左仆射陈泰不来,司马昭让陈泰之舅尚书荀顗去叫他,陈泰不以为然,对荀顗说:“舆评拿我跟您相提并论,现在看,您不如我啊。”但子弟们里里外外都逼着陈泰去,陈泰这才不得已流着泪入宫。司马昭将他请到曲室之中谋划,说:“玄伯,你将怎样对待我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稍稍谢罪于天下。”
司马昭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退一步的办法。”陈泰说:“我只有更进一步的办法,不知如何再退。”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
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
这个问题如果换成“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曹魏吗?”似乎更为合适,因为曹魏当时并没有“病入膏肓”。如果我们能看到司马氏代魏,其实只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话,我们就不难回答本题。
回到题目,如果曹髦侥幸斩杀了司马昭,曹魏政权当然有很大可能继续留在曹氏手中,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一、和汉魏嬗代相比,曹魏并未失德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嬗代,这就是汉魏嬗代和魏晋嬗代。很多朋友喜欢拿这时间上相距很近的王朝更替做类比,然而实际上这两次王朝更替,看起来形式上非常相似,但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天下大乱。经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后的东汉王朝丧失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大厦将倾;接着又遭受了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各地军阀趁机拥兵自立,东汉王朝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而宦官和外戚相互火并,支撑东汉的三大支柱至此全部崩溃,董卓入洛阳坐收渔利,李傕郭汜乱长安相互攻伐,汉献帝归洛阳一路狼狈不堪,汉廷的尊严已经荡然无存。
在这个时候,其实早就“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了,汉廷也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已。按照旧史的说法,汉朝早已“失德”。曹丕的登基诏书里曾经用“四海困穷,王纲不立”来形容当时汉王朝的处境,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而曹魏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从曹操算起到曹芳,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四代,到曹芳时期国势正盛,除了还没有实现全国统一以外,其实其统治是比较稳定的。而司马氏之所以能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其实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二、高平陵之变成功本身就极具偶然性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司马氏代魏是“世家大族”对“寒族”的胜利,有历史必然性。其实曹魏在曹操晚年,政治上就有开始向世家大族回归的倾向,“在意识形态上回归于儒”(田余庆先生语),而曹丕代汉以后,曹魏政权早已是一个大族化的政权,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寒族政权”这样的事实。即令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魏晋两代统治阶级不同,其实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史料,就不难发现司马氏集团和曹爽集团的人事呈现出惊人的相似。
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司马懿的曹魏元老,比如蒋济、孙礼等人,以他们为代表的这部分人,只是反对曹爽专权以后,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曹魏旧勋而已。他们其实根本不支持司马氏代魏的,他们的诉求只是希望结束曹爽专政的局面,恢复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讲,司马懿夺权,其实只是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最高权力争夺而已,司马懿发动政变,本身其实是一种行险。我们不能以高平陵之变成功,而推论出高平陵之变一定成功的结论。
而且,就算高平陵之变成功了,也并不代表曹魏就此失势,司马氏马上就可以代魏了。曹魏朝堂上,司马氏的“铁杆”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多的,比如夏侯玄和李丰之类的,就是坚定的拥曹分子,曾经发动过针对司马师的政变,企图再来个“高平陵第二”;而更多的朝臣则是出于家族和个人利益,在观望形势的发展。在高平陵之变后,又经过了十六年的艰苦努力,司马氏才完成魏晋嬗代,而且也是通过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方式来完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以“晋”代“魏”,其实是新瓶装旧酒而已。钱穆先生就曾经指出,“其时佐命功臣,一样从几个贵族官僚家庭出身”。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氏上台其实并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反而是充满了“偶然性”。
三、司马氏内部权力的继承,本身也是险象环生最后可以作为补充的就是,司马氏在高平陵之变后,到司马炎完成篡魏的十六年,其实也是一路险象环生。从司马懿时代的淮南王凌首叛,关中郭淮微妙的态度;再到夏侯玄和李丰针对司马师的政变,司马师本人也经历淮南毌丘俭叛乱,并在平叛后身死;而最为惊险的就是这次司马师和司马昭权力的交接,当时曹髦已经为帝,曹髦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人,史书评价他有“少康之志”。司马师死后,曹髦下诏命令司马昭驻扎许昌,意图是不许他回到洛阳。同时命令傅嘏率领其余各军回洛阳,这次要不是傅嘏和钟会在关键时刻给司马昭献计,司马昭会不会因此失去兵权实在很难说。而司马昭本人也经历了声势滔天的淮南诸葛诞的反叛。可以说,曹魏朝野上下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问题分析到这里,刚好又回到了题目。在夺兵失败之后,又经过了四年,就出现了本题所说的曹髦率领数百奴仆进攻司马昭的一幕。虽然曹髦此举有如飞蛾扑火,但是从司马伷之众,一经曹髦呵斥就四散奔走。成济也说“事急矣,当云何”来看,魏帝依然具有很大的权威。司马氏内部也非铁板一块,一旦司马昭被杀,会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况,也很难说。
结论司马氏篡魏成功,并不是什么“历史必然”,也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其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偶然因素。司马氏和曹氏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本质上还是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如果司马昭被曹髦杀死,拥戴曹氏的势力再次壮大,曹魏政权重新回到曹氏手中,其实是个大概率事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2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蜀汉最低调的大将,霍峻的一生有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