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年轻一代看来,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可对于老一辈来说,它可能就是奢侈的事儿。10年来,新郑市农民肖会民、赵水芝夫妻俩用读书弥补少年和中年的遗憾,给平淡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乐趣,也让人生更加充实。
肖会民今年75岁,赵水芝71岁,是辛店镇赵家寨村村民。4月27日,金色的阳光铺满小院,两位老人又拿起书本阅读起来,时不时地交流一两句。
“我就上学校学习了5年半。他文凭也不高,是1957年小学毕业。上学时,我俩是半天上学、半天干活,啥也没学住。”赵水芝说,“那时候整天干活,成家后又忙活生计、养育儿女,丈夫也整天在外忙碌。”读书成了奢望,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女好好念书、跳出农门,也算圆了他们的读书梦。
“后来,子女们都成家了,农活机械化了,生活也越过越好。我们也终于有闲情得空读读书、看看报。”肖会民说,从2010年开始,老两口开始订阅《郑州日报》《老年春秋》等报刊、杂志。赵水芝重新拿起了书本,可明显感到吃力:“读书很费劲,有些字不认识。”子女在旁边时,可以告诉她生字的读音和意思;子女不在时,她就顺着读下去。“有些内容理解着有困难,我就多读几遍。”赵水芝说,现在汉字大体上都认识,理解文章也不成问题。
子女看到老人喜爱读书,来看望他们总会捎上几本。肖会民说:“这本书还没看完,那本书他们都买回来了。”《人生》《活着》《平凡的世界》《一句顶一万句》《许三观卖血记》……都是他们看过的书籍。除此之外,《读者》《思维与智慧》等杂志,他们也爱不释手。《南街》《新郑成语故事》等关于新郑历史文化的书籍,老人也爱看。看完书后,他们专门用袋子把它们装起来,保存在柜子里。
“我喜欢看讲述知青生活的书。他喜欢读历史方面的。”赵水芝说,老伴还喜欢《细说清朝》《鼎革之际》等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并用铅笔划出一些重点内容。“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旧社会的事情,只能听老人们的传说。我从小就对老人讲过的明清历史、农民起义很感兴趣。”肖会民说,小女儿知道后,就给他买了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书籍,他终于通过书籍可以了解得更清楚、更详细了。
在所阅读的书籍中,《活着》《平凡的世界》他们分别读了两遍,触动最深。谈及《活着》,肖会民说:“你看看福贵遭多少罪?人啊,就得学习这种韧劲,坚强地活下去。”对于《平凡的世界》,他们也很有话说,特别推崇孙少平、孙少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父亲的经历和书中孙少安特别像,所以他特别喜欢这个人物。”他们的女儿肖培霞说,父亲从少安、少平身上看到了年轻时不懈奋斗的自己。“人都是从苦中熬出来的,都得艰苦奋斗。人还得有恒心、有决心,这才能有前途。”这是肖会民阅读此书的心得。
他们说,年纪大了,看书纯属消磨时间。但他们渐渐习惯这种生活,也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只要有空就看。看了不少,但是很多内容都忘了。”赵水芝说,“可甭管看了后能不能记住,当时看了后,心里就是高兴。”肖会民也有很深的感受:“看着书,心里没有杂念,非常清静,感觉内心不空虚。”
以书为伴,年过古稀的这对老夫妻用每日的阅读点缀生活,不仅感受到了内心的充盈,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饱满。
新郑融媒记者:尹春灵
编辑:刘佳美
责编:赵 丹
主编:刘丽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17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巴勒斯坦领导人杰哈德遭暗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