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为什么打高句丽?真的是好大喜功吗?
不是因为好大喜功,在很大的程度上,隋炀帝一辈子都希望能够创建属于自己的大业,而在这一个大业中,扫平高句丽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只是有一些不清楚的就是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其实早就已经给这一些民众带来了比较沉重的苦难,导致隋朝开始进入到迅速灭亡的阶段。
高句丽的征讨,这就是隋炀帝的一种战略眼光,当时的高句丽虽然正好是在东北地区,没有办法和中原皇朝一较高低,但是日后时间一长,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心腹大患。许多朝代也会做出一些相应的解释,宋朝以及明朝的灭亡,这主要原因和东北地区的强权有莫大的关系。这也说明为何在隋朝之后有很多的朝代都会选择出兵讨伐。
在出兵讨伐时并不是担心对方做大,更多时候是因为对方有一种不臣之心。高句丽对于中原皇朝从来也没有心服口服,并不认为是一个应该有的操作,在公元598年时期就曾经派出军队骚扰当时的隋朝编辑。这种情况在进入到隋炀帝时期,相对而言就会变得比较严重,始终都会暗中勾结,如此的野心,怎么可能不引起隋炀帝的注意呢?
对于高句丽的征讨,是任何一个皇帝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这样的原因在于当时所处的地域本身就属于中原皇朝的领土,一开始就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西汉时期还会设置汉四郡。由此可见,这对于敌方的争吵也是一种恢复故土的做法,是一种现实的考量,希望能够完成一统中原。
这是对于战略上的一种思考,如果能够真的打败对方,这必然就能够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只是当时的实力这一方面会有一些欠缺,想要获胜有较大的难度。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是因为好大喜功吗 只有隋炀帝一个人想打吗
隋朝亡于隋炀帝杨广之手,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也要清楚一个问题,杨广并非一无是处,甚至称得上颇有能力,创科举、修运河以及建东都,均是杨广当皇帝时的成就。开疆拓土没有错,可惜杨广太急躁,连年对外用兵,尤其三征高句丽的失败,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隋军接连三次劳师远征均未成功,损失极为惨重,每次失败各不相同,背后的具体原因,你都知道吗?分析此事之前,先普及一个常识,高句丽跟高丽只有一字之差,容易让人弄混淆,傻傻分不清楚。
根据《汉书》记载,高句丽早在公元前1世纪就存在,起初疆域范围在吉林一带,后来逐渐扩大。而高丽直到公元十世纪才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可混为一谈,三国曹魏名将毌丘俭,曾攻克高句丽都城,却未能将其彻底灭掉。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火持续两百余年,无暇顾及周边,高句丽趁机发展起来,也越来越嚣张。中国古代帝王,只要不太昏庸,骨子里都有一统天下的梦想与决心,眼里容不下沙子,即所谓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隋炀帝的父亲杨坚,晚年着手对付高句丽,召集30余万大军,打算一劳永逸。高句丽国君一看这阵势,吓得赶紧派使者谢罪,考虑各种因素,杨坚暂时下令撤军。隋炀帝征高句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完成先帝遗愿,二是看出高句丽日后必成中原之大患。
公元612年,上百万隋朝将士集结完毕,由步兵、水兵和骑兵组成,踏上第一次进攻高句丽的征途。由于属于客场作战,负责粮食补给等事宜的后勤人员竟高达两百万,占据压倒性优势,可惜还是兵败而归,且不算财物损失,光战死沙场的将士都超过三十万。
这次隋军失败,隋炀帝负主要责任,为何这样说呢?将领奉皇帝旨意,凡事都要听从隋炀帝安排,哪怕机会再好,都不许擅自行动,否则就是抗旨。由于隋炀帝坐镇后方,战报传递耽误大量时间,错过最好的进攻机会,简单来说,就是隋炀帝自己贻误战机。
隋朝实力雄厚,次年便卷土重来,第二次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吸取上次的教训,情况得到很大改善,接连取得不错战果。然而,留守京师的权臣杨玄感举兵谋反,得知后方起火,隋炀帝连夜下令班师回朝,再不回去大本营都没了,所以再次失败。
连续两次不成功,并未打消隋炀帝灭高句丽之决心,他坚信“事不过三”的道理,誓不罢休的毅力令人称赞。最后一次征高句丽,隋军气势衰减,高句丽也快扛不住了,与此同时,各地起义军让隋炀帝非常头疼,只能选择撤军。高句丽的问题,直到唐高宗在位时才彻底解决,也算圆了隋炀帝生前最大的心愿。
是皇上都有野心,杨广也一样,杨广是个骄奢淫逸的这么一个皇帝,离开自己的宫中,要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立别馆,搜罗奇花异草,让宫外到处都是,而且出游要带很多人,他会下令让方圆五百里的百姓给自己贡献食物,挥霍浪费非常严重,很多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他在在那吃喝玩乐呢。
想一出是一出,挥霍还没结束,就想开疆扩土,就把自己的目标放在了高丽的身上,他也曾是壮志满怀的帝王,可惜曾经救浪费了无数的钱财,这个打仗就更费钱了,不光费钱,杨广还要征兵,大规模的征兵和沉重的赋税、劳役,民不聊生!
本来运河开凿、长城的修建就已经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人民还没缓过来呢,又要开疆辟土了,在短短的十余年里,被征调的兵太多太多了,结果就是天下人都死在了战场上,杨广轻敌导致亲征高丽失败,有人叛变,就算叛变评定了,可人民的心在也无法挽回了。
起义军的发展开始壮大起来,人民都要推翻隋朝的统治,杨广看清了事实,觉得隋朝也就这样了,也失去了野心,同时他也猜出了最后的结局,五十岁的杨广被勒死了。
杨广为什么要三征高丽,因为他也想当个好皇帝,他也想隋朝在他的统治下繁荣,富强,疆域辽阔,虽然杨广是个暴君,民不聊生,但是他也是有功绩的,开辟了疆土,加强了南北及西域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可惜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最后他失败了,隋朝在他手中覆灭了。
根据历史记载,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都是失败的。但是后来结合考古学家对隋炀帝时期的大臣墓志铭上来看,隋炀帝第一次攻打高句丽应该是战绩不错的,因为有好几位被赏赐的官员,如果真的都失败了的话,何来的赏赐。而之所以会令人叹为观止是因为隋炀帝的眼界很好。
说起隋炀帝来,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隋炀帝是个昏君,是个暴君,在他统治时期,朝廷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敢怒不敢言,所以后来爆发了农民起义,隋朝灭亡,我们知道,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谱写的,而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君王被黑的体无完肤,那么隋炀帝有没有被黑,他第一次征战高句丽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为什么非得要攻打高句丽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隋炀帝的眼界让人叹为观止。高句丽不管是从哪一方面上来看,都是一个野蛮的政权,他们的经济还有文化等等都发展的不好,但是在隋朝时期,高句丽的发展还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高句丽掌握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中原来说,河西走廊非常的重要,由此看来,高句丽还是很有潜力的,也正是因为如此,隋炀帝势必要拿下高句丽,从这点上来看,隋炀帝还是很有眼界的。
第二,隋炀帝第一次攻打高句丽的结果。根据记载,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而且还是惨败而归,当时他们出兵三十万,但是回来的人还不足三千人,投入的所有军用物资全部没有了,由此可见,第一次征战高句丽损失是非常惨重的,但是后来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在隋炀帝时期几位大臣的墓志铭上却发现了一些端倪,让人开始怀疑隋炀帝第一次征战高句丽的结果是不是真实的。原来好几位大臣的墓志铭上都有关于那个时期接受封赏的记录,如果真的是惨败收场的话,何来的赏赐,隋炀帝怎么还有这个心情去犒赏功臣,由此可见,也许隋炀帝第一次攻打高句丽并没有想记载的那样,以失败告终。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国祚仅延续了37年。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和隋炀帝统治前期曾盛极一时,但自从隋炀帝发动了灾难性的三征高句丽之战后,国力迅速衰竭,百姓民不聊生。最终一场遍及全国的起义将隋朝推向了历史的终点。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呢?追根溯源,还得从早年的一次外交接见说起。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巡幸塞北,并在突厥属地会见了当时已向隋朝表示臣服的启民可汗。本来这种外交活动都是象征性地走个过场就结束了,但这次会见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来在隋炀帝达到前,高句丽(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存在的一个政权)已派遣使者与突厥人沟通。隋炀帝来到后,启民可汗不敢有所隐瞒,因此带着高句丽使者一起前往拜见。
隋炀帝知晓此事后,心中感到不安。他担心这两个潜在的北方强敌万一联手对抗隋朝,那将会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与皇帝同行的重臣裴矩也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对隋炀帝说道:“高句丽乃是周代箕子的封地,汉、晋时期亦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先帝在世时就有意讨伐,陛下怎能让其成为蛮貊之乡?我朝应马上派使者前往,让他们国王速来朝廷向陛下表示臣服,否则就出兵讨伐。”隋炀帝认为裴矩的话很有道理,所以采纳了他的建议。然而当隋朝使者来到高句丽后,高句丽国王却当即拒绝。于是,隋朝征讨高句丽的行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从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隋朝三征高句丽,累计投入兵力近三百万。最终高句丽表面上答应臣服,隋朝在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后,赢得了这场不痛不痒的胜利。
隋朝最初征讨高句丽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防止其与突厥结成同盟;二是为了收复中国旧有疆域。然而为了这两个目的却把自己打到即将亡国的程度,代价显然太大。那么隋炀帝是否还有其他死磕高句丽的理由呢?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上面两个目的外,隋炀帝之所以要揪住高句丽不放,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历了第一次征战失败后,他的个人权威受到极大挑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皇帝一旦失去了足够的权威,往往就会受到帝国内部其他军事贵族集团的挑战。发生于613年的楚国公杨玄感反叛就是最好证明。因此,隋炀帝必须尽快完成征服高句丽的目标,用一场伟大胜利来重建自己不容置疑的权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经历连番不计代价的征战后,隋朝内部分崩离析,到处呈现亡国之象。617年,隋朝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并迅速攻下了隋朝京师大兴城(长安)。618年,李渊登基称帝,中国历史进入了唐朝统治的时代。
参考文献:《隋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