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奠基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拥有超然的地位,古代士大夫皆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全国各地也有许多文庙、孔庙,以纪念这位先哲。本文笔者通过冯梦龙的《智慧全集》,来分享孔子索马的故事,虽是小故事,却蕴含着大道理。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主张“仁”为核心的社会制度。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本身是一个思想十分开明的人,他对待事物的态度较为灵活,对教育更是有教无类。只是,儒学经过之后的发展,特别是在宋朝之后,愈加束缚人们的思维,因此,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儒学虽然伟大,但有其封建、迂腐的一面。其实,这样的儒学,和孔子时期已经不同,因为孔子本身并不是一个迂腐、守旧之人,他也不倡导这样的思维。
孔子是宋襄公的后代,出生在鲁国陬邑(曲阜),3岁丧父,他虽然贫穷,但却一直以贵族自居。孔子的前半生一直想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然而,当他去参加鲁国贵族的聚会时,却被拒之门外。这对孔子的打击很大,这也促成了他做学问的决心。
孔子开办私人学堂,广招门徒,后来,他带着自己的弟子们先后在鲁国、齐国、晋国等周游,向各国贵族阐述自己的儒家思想。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发生了许多趣事。
有一天,孔子带着弟子们行走一天,十分劳累,便在田野旁边休息,拉车的马因为饥饿,误吃了农民的庄稼。农民见庄稼被毁,大怒不已,强行将孔子的马儿扣留下来。
没有马,孔子等人便无法赶路,所以,眼下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和农民沟通,把马儿索要回来。
最先出场的人便是子贡,子贡又名端木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位列“孔门十哲”之一,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善于雄辩。《史记》曾评价子贡: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
在孔子的诸多弟子中,子贡的口才是最好的,他以为只要自己和农民讲讲道理,农民肯定会把马儿还给自己,于是主动请缨,去找农民交涉。
结果,子贡放下架子和农民掰扯半天,好赖话说尽,把《诗经》和《尚书》中的大道理都说了一遍,农民根本不为所动。子贡深受打击,他本以为自己辩才无双,没想到却连一个农夫都不能说服。看到子贡垂头丧气地归来,孔子摇摇头说:“你用别人听不懂的话来说服他,就好比用野兽来祭祀太牢,让飞鸟来聆听音乐,你说的道理他根本不懂,怎么会有效果呢?”
子贡不服气地看着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要不你让马夫去试试?
马夫听闻孔子要自己出场,兴奋得不得了,难得他有一次表现的机会,于是,马夫找到那个农民,只对他说了3句话:
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冯梦龙《智慧全集》)
马夫的这3句话意思是说:你没有去过东海边去种地,我以前也没来过西海这里赶车,但东海和西海的庄稼长得都一样,我们的马儿怎么知道它吃的是你的庄稼呢?所以,这不能怪马儿,因为马儿认为它吃的是自己主人的庄稼。
农民听了马夫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便让马夫把马牵了回来。子贡听闻后,深受启发,而孔子则笑而不语。
冯梦龙评价这个故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农夫大字不识一个,子贡在他面前大谈《诗经》和《尚书》中的道理,这便是不知变通。而马夫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和农民的学识、修养差不多,他和农民的心理距离较近,因此,他能用浅显的道理说服农民。孔子之所以没有让马夫先去,是因为他知道子贡肯定不服气。这就叫:
“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
本文通过引用《智囊全集》来讲述孔子索马故事,您读完是否深有启发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15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七绝 断肠人写断肠文 作者/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