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
真正具有大智慧和大胸怀的皇帝,如刘备、李世民、赵匡胤等人,都会妥善处理好君臣关系,以诚相待,开诚布公,以海纳百川的容人之量,和强大无比的自信心,善待功臣名将,君臣做到善始善终。然而能做到这一点的皇帝实在寥寥无几。更多的皇帝,选择了灭绝人性的屠戮手段,把这些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们杀戮殆尽,宁留下万世骂名,不留一时之后患。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种情况的一种典型代表。朱元璋出身寒微,曾经沦为乞丐浪迹天涯,受尽人间苦难和冷遇,在打天下时,又历经十余年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逐渐养成了冷血而残酷的狠辣性格。对这些与他一起搏命疆场多年的老弟兄,他毫无信任和感恩之心,反而把他们视为威胁皇权的最大敌人,不惜痛下毒手,把他们一个个送上鬼门关。
不过也有例外情况。明朝开国武将中,有亲兄弟三个,三兄弟都得以躲过朱元璋的屠刀,难得地以富贵善终。这三人是老大巩昌侯郭兴,老二武定侯郭英,老三骁骑舍人郭德成。老大郭兴,是朱元璋从龙之臣,很早就担任朱元璋的护卫,并凭借战功逐渐升任统兵武将。《明史》记载,在鄱阳湖大战中,郭兴献上火攻之策,一举扭转了朱元璋的战场劣势,为击败陈友谅立下功劳。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郭兴凭借资历和战功被封为巩昌侯,跻身于第一梯队六公二十八侯之中。郭兴属于那种低调平实之人,能力与缺陷都不突出,在明初的璀璨将星之中,很不显眼。正是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使得他避开了朱元璋的注意,躲过了屠刀,最后病死家中。
老二郭英,在三兄弟中能力最强,战功最大,名声最响,是名副其实的名将。在对抗陈友谅的战斗中,朱元璋遭到敌将突袭,郭英及时赶到把敌将斩杀,朱元璋当场赐予他一件战袍。对抗元朝名将王保保时,郭英带领十几个人夜袭王保保营帐,与常遇春里应外合击破王保保。郭英从不居功自傲,《三家世典》记载,他为人“恭俭诚实”,“攻克州郡,必禁掳掠、戒杀降、封府库、收簿籍,一钱、尺帛不敢私”,凭借无比的忠诚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使得他免于登上屠戮名单。
老三郭德成,在三兄弟中才干最为平庸。无论勇武还是智略,他都乏善可陈,既没有运筹帷幄之策,也没有冲锋陷阵之功。但他精于谋身之道,《明史》记载,开国后,两个哥哥都封为侯爵,他仅仅被封为骁骑舍人。但他却不以为意。朱元璋想提拔他一下,他却很有自知之明,对朱元璋说:“我喜欢喝酒,且才能一般,做的官大了,责任也很大,万一误事,陛下就会杀了我。人活着就图个舒服快乐,多攒点钱、多喝点酒我就心满意足”。
朱元璋一听很高兴,赏给他御酒百坛和很多金币,“宠遇益厚”。有一次郭德成在御宴中喝多了,撒泼打滚披头散发,朱元璋看见后说:“真是个醉疯汉,头发如此散乱,难道不是喝酒的过错?”郭德成正在醉中,口不择言说道:“臣也很厌恶这些头发,把它们都剃光才痛快。”朱元璋一听“默然”。因为他曾当过和尚,最忌讳听人提起这段经历,郭德成无意中犯了大忌。
郭德成酒醒后,想起此事十分后怕,但他有的是办法,立即把头发剃光,穿上僧衣,装模作样口诵佛号。朱元璋知道后对他妹妹宁妃说:“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疯汉也。”还以为他是在胡说,没想到他想真把头发剃了。真是个任性的疯汉。从此再不把他放在心上。依靠自知之明和装疯卖傻,郭德成的保命之道比两个哥哥都聪明,躲过了朱元璋的忌恨,得以善终。
朱元璋以农民的身份造反成功,登上了皇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的典范,这一点朱元璋可以被称赞,但是登基为帝之后,朱元璋也是做了许多开国皇帝都做的事情,诛杀功臣,对于这点上,朱元璋可以说是做的最狠的,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
开国功臣里边,徐达,常遇春虽然功劳是最大的,但是他们没有等到建国就已经病逝了,所以并没有受到波及,而且徐达的后人还与明朝休戚与共,遭到朱元璋毒手的不胜其数,比如蓝玉,比如胡惟庸,刘伯温也难逃毒手,但是有四个人却能够善终,汤和,耿炳文,郭英,沐英,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识时务。
先来说说汤和吧,汤和跟朱元璋是同乡,一同参军的,而且还是朱元璋的领路人,建国后,被封为信国公,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汤和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嫉妒,不贪恋权位,即使是当初被封为侯爷,而徐达常遇春他们被封为公爵,都没有嫉妒。
而且当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时候,他也看清了时务,所以非常的果断的跟朱元璋请示,想要告老还乡,朱元璋也很高兴,就赏赐了他让他回家了,不过后来还是召回了他抗击倭寇,最后朱元璋还跟他一起把酒言欢,死后被封为东瓯王,可见朱元璋对于他的信任和感谢。
第二个善终的就是沐英了,其实沐英有一个身份,就是朱元璋的养子,十二岁的时候开始跟随朱元璋,随他南征北战,而且沐英这个姓氏还是朱元璋赐给他的,沐英的义母是马皇后。
要知道,沐英从小都是一个人,朱元璋给了他一切,所以朱元璋对于他很放心,而且沐英也很识趣的,受命镇守云南也是忠心耿耿,后来因为马皇后去世,还重病了一场,太子朱标去世后,自己也因病去世了。
第三个善终的是耿炳文,其实是在朱元璋手下活下来,但是最后是自杀而死的,是在当时抵挡朱棣时候自杀了。
因为耿炳文的父亲是跟随朱元璋的,父亲去世后耿炳文接替父亲的职务,虽然战功并不卓著,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功劳就是抵挡了张士诚十年进攻,对于朱元璋统一天下帮助很大,后来被封为长兴侯,就是为了纪念他在长兴抵挡张士诚。
耿炳文自己也非常的谦卑,朱元璋也意识到他的态度,所以对于他很放心,到了洪武末年的时候,只有耿炳文跟郭英在世,朱元璋也曾经把他跟功劳最大的徐达常遇春并列在一起。
还有最后一个就是郭英了,郭英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并不显著,但是他有一个姐姐,是朱元璋的宠妃,而且他在朱元璋刚起兵不久就跟着哥哥郭兴投奔了朱元璋,做了朱元璋的卫士,而且后来还参加了著名的鄱阳湖大战,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非常英勇,甚至朱元璋把他跟尉迟敬德放在一起,可见评价之高。
郭英侍奉了朱元璋四十多年,朱元璋非常满意,当时的许多功臣都是大肆的置办房产等,但是郭英却没这么做,朱元璋很好奇就问了他,他回答说“我是一介平民,能够封爵,子孙吃喝不愁都已经是最大的恩宠了,不能产生奢侈之心”,朱元璋也感叹道,说郭英的忠诚是别人没有的。
后来,郭英的子女们不是嫁给皇帝王子,就是娶了公主,但是他们都没有因此产生骄傲之心,可见郭英的教导还有自己的睿智。
朱元璋诛杀功臣其实也是为了子孙铺路,但是大部分的功臣都没有看清楚,仍然是骄奢淫逸,只有这四个人看清楚了时务,所以得到了保全。
翻开徐达的征战史,几乎大明帝国初创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他都参加了,而且,攻必克,战必胜。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功臣,却从不居功自傲,而且既严格执行军纪,又爱护士兵。
徐达与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风阳)老乡,小时候还在一起放过牛。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崭露头角,成了一名将军。徐达也不满元朝官史的欺压,前去投奔朱元璋。后经朱元璋推荐,徐达也做了军官。1354年,郭子兴与另一农民起义首领孙德崖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发生冲突,郭子兴在城里拘捕了孙德崖,孙德崖的部众在城外捉住了朱元璋(他们认为这是朱元璋搞的阴谋)。双方僵持不下,有心互换人质,又怕对方使诈自己上当。徐达在城里听说朱元璋被扣的消息后。毅然请求代替朱元璋,来到孙德崖的军中做人质。换回了朱元璋。朱元璋回到城里后,郭子兴也放回了孙德崖,孙德崖回到营地,再把徐达释放回城。本是一个死结,经过徐达这种舍身相救,轻易的化解了。徐达自此也与朱元璋的关系更加亲密。
1363年,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时候,担心自己的应天(今江苏南京)根据地会被张士诚乘机偷袭,便把徐达从前线派回去守应天。徐达回到应天后,严格训练部队,加强守备力量,并缉查奸细,修整城池,使张士诚始终不敢贸然进犯。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优,全力对付陈友谅,取得了鄱阳湖战役的胜利,全歼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后来朱元璋对别人称赞说:我让徐达回守应天最为放心,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妥善处理。
1367年,当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两股最大的农民军势力,占有了江南广大地域之后,出兵北伐、消灭元朝就提上了议事日程。那么,由谁来担当北伐大军的主帅呢?朱元璋决定还是让徐达来干。他特意把众将招集到一起对他们说:行军打仗,是为了平息战乱、消灭敌人,所以任命主帅,也必须选择最恰当的人。现在你们诸位不是不能打仗,但是若论办事稳重、纪律严明,而又善于用计、讲究谋略,具有统率全军战必胜攻必克的指挥才能,却准也比不上徐达。要求他们听从徐达的指挥调遣,徐达也不负所托,取山东、攻河南、占大都(今北京)、平定山西、陕西,短短两三年间,就把中原地区的大片领土都划入了朱元璋的范围。
1371年,为了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朱元璋又派徐达镇守北平,直到1384年病重才召还应天。在这十几年间,徐达修缮城防,操练军马,严为守备。并迁徙内地民众到边地屯田种地,不仅减轻了军队的粮晌供应问题,还使明朝北部边疆日趋稳定,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骚扰,对稳定北方的形势起了重要的作用。
明朝建国以后,朱元璋为防止武将拥兵自重,采取了提高文臣地位的措施,冷落乃至杀掉那些曾为他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但是徐达却始终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拱卫着北部边疆。这固然是一种形势的需要,但与徐达性格中谦和的品质,不争功、不诿过的行为是有很大关系的。
《明史》记载说: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到了冬天还朝后,总是交还将印,回家过自己的那种俭朴生活。朱元璋有时召他一块喝酒,喝到高兴处,常常是对他兄弟相称,而每到这时,徐达都是恭敬谨慎,从不自以为了不起。而且,徐达不置产业,始终住在旧房子里。朱元璋看不过去了,对他说:你为我大明朝立有大功,却没有一处像样的房子。我很过意不去,把我原来当吴王时住的那套房子送给你吧。徐达坚决推辞,拒不接受,说我现在住的已经很好了,不需要换房子。过了些天,朱元璋与徐达一起来到那处吴王府邸,在里面摆酒,把徐达灌醉,让卫兵把他抬到床上蒙被而睡。徐达睡到半夜酒醒之后,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走下台阶,俯伏在地,磕头呼喊:死罪,死罪。朱元璋看他如此的谦恭、不贪富贵,非常高兴,下令在这所府邸的前面,另外给徐达建造了一所新宅。
以朱元璋多疑的心性来讲,很难说这不是一种试探。但无论如何,徐达经受住了考验,也使他成为不多的几个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
《明史》记载说:徐达在为明朝建立、东征西讨的过程中,攻克了大都市两座、省会级城市三个、普通城市一百多个,不管攻下什么样的城池,都是进城后秩序井然、从没有烧杀抢掠的事情发生。为朱元璋赢得了民心。为约束部将,徐达不仅严令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防止兵士抢了财物后挥霍或是溜回家)。还不惜自身名誉,与太祖合演了一出苦肉计。
攻占应天之后,准备攻打江苏镇江,由于其他一些农民军常常发生的烧杀掳掠、抢劫民女财物等行为,朱元璋担心富庶的镇江被攻下后也会发生抢掠行为。为严肃军纪、争取民心,朱元璋当着众将领的面,指责徐达纵容士卒、抢劫财物、违反军纪,并把徐达捆了起来,要按军法处置。朱元璋的重要谋臣李善长等人苦苦求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才得赦免,但朱元璋仍是装着黑着脸、一付恨恨的样子说:我自起兵以来,从不妄杀无辜,你们这些将领要体察我的用心,严格约束部下,破城之日,绝不能烧杀抢掠。如果有胆敢不听的,我一定不轻饶。这些与会的将领都知道,论部队的军纪,徐达的手下是最好的,而徐达又是朱元璋最信任倚重的人物,现在连他都受到了责罚,别人也就更得小心从事了。所以部队的军纪出奇的好,所到之处,号令严肃,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任何烧杀掳掠的现象,附近的百姓听到消息,都盼着这支队伍能早一天攻取他们所在的地区。为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为迅速攻灭元朝、扫平其他义军起了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即使军纪定的再严,如果不自身带头执行,也不会起到多少作用,更会使得下属纷纷仿效,军纪于无形中也便烟消云散了。徐达在严格治军的同时,更严于律己。他不贪女色,不好金银财物,朱元璋曾当着许多人的面称赞他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品格中正无瑕,可与日月同辉,只有徐大将军一人能做到啊。这样的榜样作用,对下属自然起到了极好的表率。同时,他又能做到与士兵同甘共苦。有时军粮供应不上,士兵挨饿,他也不吃不喝,不进营帐休息;不管哪个士兵有什么急难之事,他总会抽时间帮助解决;至于嘘寒问暖、探病慰问更是常事。手下将士都对他既尊敬又感激,乐于听从他的命令,服从他的指挥,打起仗来奋勇争先,以一当百,想不打胜仗都难。
徐达从1353年投军,到1384年病重回到应天府,三十多年间几乎都是在马上度过的。特别是在明朝建立前后的一段时问内,由江南打到漠北,为明王朝的初创与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达:明代开国第一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谋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颇多,贯穿有明一代。对他的死有两种传言,一为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达明朱元璋赐其死之心,自杀而亡;一为达西征王保保,大败而归,损失数万,朱自此疏远达,并寻机杀死。前者颇感荒谬,后者亦不合情理。有机会再谈吧。
常遇春:明代开国第二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异常,战无不胜,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对朱元璋极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中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极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袭国公位。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随太祖东征西讨。朱元璋因为早年邵荣的反叛,对大臣的疑心渐重,派了颇多外甥、侄子、义子进入各路大军的领导层,李文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其“气量深宏,人莫能测其际”。常遇春死后,李文忠成了军队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后,朱元璋更委以重任,逐渐接替徐达与李善长共同主政中书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给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模糊记得死时只有40岁出头。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朱的心目中,已经没有对自己忠心的人能够牵制李善长、胡维庸等人了。朱元璋怀疑李文忠的死是由于某些人的下毒,因此将医治李文忠的医生全杀了。李文忠卫列朱元璋立得功臣榜第三位。
邓愈在我的印象中不深,从其卫列六公看,他的地位应该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曾作为征南、征西将军评定云南、打到昆仑山,出甘肃西北数千里。但他比李文忠死得还早,享年也仅40岁出头。
冯胜和其兄国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将,但国用死得早。国用是朱元璋最亲信的人之一。曾经俘虏数万士兵。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从数万人中选出500士卒夜间为自己护卫,其他亲信护卫全部撤离,只留国用一人做伴。冯胜也是个帅才,可惜也贪财。常遇春死后,逢大军出征,一般都是徐达居中,李文忠、冯胜居左右。徐达打败于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军亦败北,唯独冯胜所将大胜,可见其能力。冯胜每逢战胜,往往夺取财物妇女私匿。前文说到,朱元璋治军之严是不亚于中共的,因此对冯胜极为不满,切责之,不赏,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并多次罢兵权,又多次复兵权。徐达、李文忠死后,军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冯胜。从这个程度上讲,朱元璋手下大将尽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将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国家功勋最著的八名大臣中,冯胜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颇为朱元璋忌讳的。终于在蓝玉案爆发时,冯胜坐镇西南,当地公侯皆听其调遣。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从招回冯胜,不久赐死。
李善长的死,比较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建立朱明王朝的功劳不亚于徐达,与徐达同为朱元璋所倚重。但朱晚年,在胡维庸案爆发后,尽管李善长暂时未被牵连,但胡是李推荐为相的。有人曾供述李曾默许或知而不报胡的反情,这比较合情理。李善长眼看要善终了,结果70多的时候,终因为天上掉下几颗流星,需要杀大臣应天象,结果李被杀,株连家人几十口。
六个国公中,徐达善终,常遇春、邓愈、李文中病死,李善长直接因胡维庸案在朱元璋中年时被杀,冯胜间接因蓝玉案在朱元璋老年时被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1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