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和君小镇
|作者:肖良
| 转自:良言时评
恰似一株沉寂池底已久的莲藕初绽了一朵莲苞,便引来一片惊羡的目光。和君小镇在我的家乡赣南会昌山区里的一个幽谷里,刚刚喷薄而出,便惊艳了世人。
小镇在赣江贡水之畔,如一位江边垂钓之人,守着一片湖光山色,安享着松风溪响,悠然地融入于静好岁月之中。一座座返朴归真的建筑,一个个灵魂生动的设计,无不表达着倡立者隐野求知的情怀。于我来说,家乡这方水土,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横空于世卓而不群,既欣喜,又感激。欣喜,是源自于我对家乡的眷恋,因着她能有如此的容颜焕发。感激,是源于对倡立者王明夫先生的慧眼识珠,发掘了这块璞玉。
▲图:和君小镇 · 同学围屋
事实上,小镇所在梓坑村,在我的见识所及里,她历来都是一块有灵性的土地。虽说她只是立于赣江边上的一个小村落,一个默默无闻的古渡闲津,但她在赣南的历史风云甚至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初始,便翩然入席,跻足于中国历史的风起云涌了。此番再度鸿飞草涧,实则也是大地有灵致及沉藕吐艳。
延绵于江边的卵石驿道,自秦朝开始,便走来南迁的客家先民。“中原望族,相率南奔”时,梓坑村边的河湾里,便泊系着来一艘艘舟船。结伴南迁的客家先民在此告别,一路由此登岸,走着通往铁山垅、盘古山、安远的陆路,走向了更远的栖息之地;一路继续溯水而上,驶向筠门岭、嘉应州,再一路向南。至今,在梓坑方圆三十里内的客家族谱里,仍能查溯到源于秦晋时代的世序源流。
▲图:和君小镇 · 耕读轩
随着客家先民急促的脚步,伴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梓坑也从此热气腾腾起来了。她看见了盛唐的肥腴华服从江上掠过,也聆听了宋人驻足船头的朗朗词吟。这里走过了王阳明的匆匆脚步,也行进过文天祥的金戈铁马。在她山腰一座老庵的石碑里,留存着来自山西晋商的捐建记载;在她旁边的山峡峭壁上,深嵌着远古纤绳勒出的道道沟痕。她驻扎了留守苏区中央的总部机关,掩护着中国工农革命胜利长征,常存着项英、陈毅等一代英豪的英雄浩气;她也收纳过日本侵华时避难南迁的万年师范学校,呵护了一大批肩负传道授业使命的热血青年,共担了国家的苦难与悲怆。
最令人惊喜的是,梓坑这边高峡深涧竟沾染着《全宋词》的芬芳及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才情。宋代词人曾丰,一首《出会昌峡》以“石峡侵寻过,江流次第平。篙人轻去住,船势任纵横。稳不妨危坐,忙犹得意行。明朝从起晚,但要到州城”佳句,让梓坑从此盎然地铺陈在古籍印版之上。到了清代,文人骚客在梓坑留下的题咏就更多了。董剑锷说:“雨暗群峰合,扁舟一叶通。猿啼松蹬月,虎啸石泉风。丛竹沿江绿,残枫隔岸红。峻峋真駴目,独辟此蚕丛。”(引自《舟过会昌峡口》)洪桢对吟道:“壁立双崖拔,江流一道分。矗霄青未了,夹岸碧无垠。雨气迎眸滴,风声出谷闻。孤帆争利涉,划断夜归云。”(引自《会昌峡》)丘复则低诵着:“峡口饶奇胜,斜阳偶泊舟。岩临千尺水,佛住半间楼。犬吠惊生客,花明动壮游。登高防屐折,俯视令人愁。”(引自《舟泊会昌峡口,登观音岩》)
亢奋之后,终有沉静。历经几度风云浩翰及沧桑烟雨,梓坑慢慢沦落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然,玉沉泥沼,终归有灵。天道轮回,和君小镇悄然钟情梓坑让她又翩然于世,确实是大地有灵和道法天成的使然。
和君小君已经根植在会昌白鹅梓坑这片土地之上了。同许多白鹅乡民一样,起初我也是持着疑惑的眼光去打量那张蓝图的。细思之余,我又深信不疑了。坊间自古以来,就有“地土有轻重”一说,就如中医里描述“水有轻重厚薄”之说一样,有些玄奥,却不无道理。自打2006年夏天,我依着县档案馆几张残旧的老照片开始寻找留守苏区遗迹时,我就知道了,这是一片有故事的土地。在踩过一方方坍塌在地的青砖,攀爬完一栋栋老屋的梁椽,摄录完一幅幅精美的檐画之后,我就断然地想:这里地土很重,前途无量。
果不其然,梓坑翩然转身变成了和君小镇。她透穿过历史的尘埃,如莲花浮出沼坑一样,慢慢绽放开来。她沉淀着国学的墨迹,清新儒雅。她又关注着商学的瀚海,潮头领航。我畅想:可不可能,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隐身于赣南的“达沃斯小镇”,抑或是“布雷顿森林庄园”,话语轻缓但能让世界侧耳,文字简扼却能触及世界经济的神经?
大地有灵莲吐花,也许确有这种可能。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14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首次网上会诊
下一篇: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被批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