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TOP创新区研究院(ID:TOP_Lab)
本文已获得授权
我们处于一个沉浸式丑陋的时代:
泰国曼谷的这个高层建筑希望自己看起来像一头大象,但也因此几乎晋级了所有丑陋建筑的排名榜。
英国伯明翰的这个购物中心,像是外星人放置于此的庞然大物,当地民众说看到它就头大+头晕。
新西兰惠灵顿国际机场丑出了新意,褶皱的表皮与不协调的颜色,让观者头皮发麻
波士顿市政厅虽说是出自名家手笔,但不少人却认为它是“美国最严重的公共场所事故”,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每年都有一个联合委员想会对其进行维修,但每年都因为不想伤害大师的感受而失败。
别笑,我们自己也是这方面的“大师”
反观那些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建筑,以前有如雍容华贵的故宫
有日本京都的清水寺
现代建筑如西班牙的瓦伦西亚的艺术科技城,建造结合了高技术的工程学,是地中海西部的一颗明珠,使人们情不自禁的想要再次看到它。
挪威奥斯陆歌剧院于2008年投入使用,它倾斜的大理石天台对市民开放,放佛挪威冬天白雪皑皑的山脉。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
为什么建筑会丑陋?
这些丑陋的建筑又对我们的城市带来了哪些危害?
首先,为什么建筑会丑陋?我们总结了四大原因:
01
拙劣的模仿
请随便到某个城市走走看看,就会看到不少“美国白宫、法国凯旋门、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等山寨建筑。在这些山寨地标建筑的旁边,有可能是一栋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有可能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区公寓。
这不仅仅让人感觉到视觉上的荒诞,也让城市居民对“我们到底是谁”产生了疑惑。至于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建筑形式?或许是对于建筑背后所代表的西方式的“财富、精致、古典”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向往。但“我们”究竟是谁?每一个群体及每一个城市,由于气候、历史、社会传统的影响,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进而会形成许多不同风格,许多不同的文化、幸福模式。
我们需要借由建筑探究的是,在我们世代传递的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中,我们自己究竟认为什么才是“我们的建筑”,什么才是“品质生活”?
匆忙焦虑的“拿来主义”,只会越来越让自己对本文化产生自卑。
如田松所说:“每一个个体都希望过上舒适便利的生活,这是人的本能。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力量抵御这种诱惑,那只表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已经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强有力的文化。”
模仿的另一大帮凶是千篇一律的设计。
现在,每座城市看起来都差不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个“巴黎水岸、维也纳花园”,而穿着玻璃幕墙的办公楼也都大同小异。
千城一面是一个大问题。
造成这样的结果,建筑师人少活重是一个原因,当然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短期”心态有关。
现代化的建造方式与建筑材料让我们可以快速地建好房子,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房子也成为了一种“投机品”,开发商及购房者真正关心的,不是建筑的耐用持久,不是空间的居住品质,而是“我们怎么以最低的价格拥有最大的空间”?拿住宅为例,很多人认为房子只是一种固定资产,是未来可以转化为金钱的东西,而不再(只)是居住的地方,它甚至跟我们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相互交易,彼此利用”的关系,于是我们不再对空间倾注感情,自然,它好不好看,就不再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了。
02
与环境格格不入
即使你不懂五线谱,但你还是能轻易地听出孩子提琴演奏中不和谐的声音;同理,即使你不是设计师,你仍然能感觉有些色彩搭配并不顺眼。
城市里的建筑也是如此,你不喜欢某些建筑,即使你不是专业的建筑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你也能感觉到当它立在那里时,就是很辣眼睛。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说,“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也有这类建筑,虽不至于列入丑陋建筑排行榜,但它们和环境显然是不协调的。比如徐家汇天主堂旁边的一座大楼,它的屋顶与建筑的主体关系就很不协调,而且,周边是教堂、修道院、藏书楼等教会建筑,突然冒出一个中国古典的大屋顶,破坏了整体环境。再比如浦东陆家嘴中央商务区代表了面向未来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一幢170米高的金融大厦采用了仿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基座就像古希腊的神庙,显得很突兀。身处城市空间之中,各个建筑间要彼此能够对话,像大合唱一样,各个声部都要和谐。”
现代建筑强调“雕塑感”,但越来越多的建筑变成了一个“傲慢的雕塑”。
一方面,在我们的汽车城市中,建筑不是为人而建的,而是为恐龙而建的,建筑在整个空间体系中成了一个一个的孤岛,通过巨大的车行交通才得以连接。在这种地方,缺失了人的温度,连大妈跳广场舞都不会选择去那里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尊重,在没有理解当地文化元素、当地的生活语系的情况下,就用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强加在当地。与迪拜一样,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而这样的后果就是“龅牙”似的城市风景线。
而反观一些最漂亮的街区。比如,伦敦的king’s cross,这里没有“地标”建筑,建筑们即使为大师所设计也并不张扬,但建筑细节非常讲究,并与其他建筑、周围环境静静地待在一起,非常和谐。因为这里注重的是整个街区,整体的协调是放在第一位的。
同样的,我们可以看阿姆斯特丹,当地的规定比较严格,对房子进行了限高与限宽,甚至对房子的色彩也做了要求,但在严格的规定下,每一座房子的屋顶、形状、颜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总体看上去给人以非常愉悦的感受。
这就是协调与平衡,这就是人们欣赏的美。
03
建筑传递的价值观
凯恩斯说“思想塑造了历史的进程”。
其实,任何视觉都在有意无意件地传递着一种价值观,一种思想。
即使是小到字体,也在传递价值观:纳粹德国掌权时,宣传哥特体是德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把哥特体定为官方字型,这种字体被视为德国民族主义的象征。而当时,包豪斯有一批设计师在推动新字体运动 (New Typography) ,提倡无衬线的新风格,他们于是被贴上“堕落”的标签,不是遭到逮捕就是流亡海外。
建筑更是如此。
前几个月,特朗普和他的政府拟定了一项奇葩行政令:Making Federal Buildings Beautiful Again -- 要求未来的联邦政府建筑只能采用新古典建筑风格。他的理由是:这些(现代)建筑无法反映美国的“国家价值”,并称赞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当时采用的“民主雅典式”和“共和罗马式”的建筑风格最能够代表国家的“自治理想”。
不少真正有审美的人面对这项“反应单一价值观”的行政令,不由地要苦笑一番了。美国总务管理局首席建筑师兼“卓越设计部门”的部长David Insinga愤然辞职;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遗憾地表示:“我觉得他的眼光有点儿廉价,我感觉。”
在某些人看来,建筑是权力的“图腾” —更快,更大,更高,更贵— 才能展示出城市的实力,所以在不少城市建设中,不免都向“大”规模去发展。
其实,我们并不介意大建筑本身。不过,大的建筑是让我们感觉到迷茫还是谦逊,就看大建筑究竟是什么了。约瑟夫·坎伯 (Joseph Campbell)曾说,“如果你想知道一个社会最看重的事情,不用研究艺术或者文学,简单看看地平线上最高最大的建筑物是什么用途,就清楚了。”
最大的最显眼的建筑不言自明地反应了这个社会中真实的优先价值。有些城市(特别是欧洲城市)最高的建筑是清真寺、大教堂或博物馆,彰显着“真诚”、“爱”、“美”,这让城市的市民感觉谦逊;而有些城市最大的建筑是游戏公司或银行机构,这让人们感觉渺小,卑微地像只蚂蚁。
建筑物的风格又真正在传达给我们什么?
这是一座专制的建筑,是一个严肃的建筑,是一个冷冰冰的建筑,是一个费解的建筑,还是一个温暖的,亲近的建筑,是一个能让你动容的建筑?
我们不希望所有建筑只发出“一种声音”,也不喜欢那些只迎合一小部分人(即使是上层阶级)价值观的建筑。同时,我们希望城市里出现更多的能反映当下价值观的建筑,这个价值观能让大多数人成为更好的人的建筑。
04
过于具象
最后,还有一类建筑过份追求外形的“具象”、“逼真”,把自己做成了小孩子的玩具,虽对大众来说是喜闻乐见,但做为每一个公众都能看得到的建筑,请将审美保持在线。过于具象的感觉类比一下可以这样说,一个男人若是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男人,有千万种方式,但是不用将具体的身体部位裸露出来 ——
这只会让我们感觉到粗俗鄙陋。
丑陋建筑是一种视觉公害。
丑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更糟糕的是,它会让我们对一个地方“漠不关心”,我们会觉得,这个地方已经是这样丑陋不堪了,所以,没有美丽的公园也无所谓,有人高空抛物也无所谓,宠物随地小便也无所谓,地方的发展跟我也没有太多的关系,逐渐地,这个地方将慢慢衰落。
就如破窗效应
相反,美是一种资产。
MIT与费城联邦储备银行主导的一个研究,调查了美国城市的“颜值”与其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指标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
颜值越高的城市,也不成比例地吸引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
颜值越高的城市,房价上涨和房屋升值的速度与比例也越高,最高颜值的四分之一的城市,其房屋价值比底部城市高出16%。
如果一个地方有“颜值”(如纽约的高线公园),尽管他们一开始显得很”寒碜“,但成长速度比其他同类社区更快:租金,收入和教育的增长速度相对普通的社区更快。
同时,盖洛普(Gallup)做的一项大规模调查也发现,城市里的市民如果“爱”这个地方,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是:城市之“美”,社区开放度、社区服务。
而当人们对一个地方越是依恋,越是“爱”,那么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会越强劲,从危机中复兴的力量也就会越强。
城市里的建筑,不仅仅是我们的栖身之所,不仅仅告知着所处的地理位置,而且它传递给我们我们在文化中所处的位置 -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创建一个怎样的城市,怎样的未来。
所以,我们希望城市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品质的地方,是一个值得大家一起关心的地方,是值得每一个人骄傲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守卫的地方。
那我们应该怎么对抗丑陋?
01
提高公众的审美与文化修养
去年去德国,同行的伙伴提醒我关注一个小细节 — 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窗台上摆上一盆花,当夜晚窗帘放下来后,其实屋内的主人是看不到的,这盆花的春色是留给路人欣赏的。我被触动了,他们的生活是有品质的,他们对美是有追求的,即使在城市居民入睡后,他们还在细心地打理着这个城市的“美”。
画家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已经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其实审美这东西非常主观,它跟一个社会的价值偏好,跟这个人受过的教育,接受过的生活体验,对生命的了解以及感悟等等都有关系。
但审美又很客观,就像我们从小就喜欢美女,旅行总是去那些美的地方。
我们能做的,就是激发我们对美的向往,增加实践美的机会,提升我们对美的感知力。
阿姆斯特丹人有个喝咖啡的时间,就会去逛一下美术馆;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莫里斯就发起了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使国民普遍拥有审美能力,成为了一种国策。
一座城市,或许可以增加更多的文化设施 -博物馆艺术馆等等,并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设施真正为百姓所享受;同时增加更多的文化项目,教育讨论,也许通过这种教育和设计,让那些普通人谈论设计,谈论美,这便是向更美城市的又一大步。
02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的互动参与
很多建筑大多在设计建造阶段是“私密”的,很少有公众能参与其中,即使公众知情并反对,也难以阻挡其“丑陋”进程。
当然,你可以说,蓬皮杜艺术中心是一个反例。但不能因此就否决掉公众的参与,我们需要在过程中有更多的不同的声音的参与,每个人都代表着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理解自己的发展演变,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就能很好地发展出优秀的建筑。
03
政策与规则
在政策与规则方面,公共部门应该鼓励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期的投机行为。这个领域是一个更大的话题,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说。
一个城市为什么美丽,我们可能需要费劲说辞,但是一个城市为什么丑陋,我们只需要用眼睛看,然后用脚决定就可以了。
人类文明正是由一座座富有个性的具体的城市构成的,而建筑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
丘吉尔曾经说过:“人塑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
我们塑造城市的过程,实际也是在塑造我们自己和未来。
祝愿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中。
- End -
建筑师杂志(ID:ARCHITECTERS)联系方式: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11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英国政治家、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出生
下一篇: 瑞士著名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