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成都:一座很香的城市

人生百味 2023-12-31 07:37:36

对谈嘉宾

思 斯

思斯,四川广播电视台十佳主持人、成都新青年发起人、独立音乐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作为国学小学生试图以电台节目和身体力行传播中华传统美学。

张汉卿

张汉卿,中华香学研究院委员、如珩香事培训部副主任。国学爱好者,从大学开始学习传统文化,近几年主要钻研传统香文化,以宋代用香史为主。希望同大家一起,通过传统文化日积月累的学习,让心性更沉稳,人生更广阔。

今天和大家聊聊成都和香的故事,要想讲好这个故事,成都博物馆是必须要探访的,在这里应该会找到我要的素材和一些答案,甚至可能还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为此,我又专门打卡了成博。

——张汉卿

1

成都称为“蓉城”,在成博我们找到了这个名字的来历:

● 隋代杨秀在成都增筑“子城”,城市规模扩大。

● 唐代高骈筑“罗城”,“两江抱城”格局形成,影响后世。

● 后蜀筑羊马城,孟昶于城上遍植芙蓉,成都遂有“蓉城”美誉。

但是这个答案只说了一半,孟昶在成都遍植芙蓉花其实是为了他心爱之人,为了博美人一笑。

孟昶的这个心爱之人就是花蕊夫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苏轼曾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形容花蕊夫人是“冰肌玉骨”。

花蕊夫人原来封号是慧妃,传闻一日孟昶带着她登城饮酒,只见美人花朵交相辉映,不禁赞叹道:芙蓉虽美,比不你的柔媚,牡丹虽艳,也不如你的美丽,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我就封你为花蕊夫人吧,所以就有了花蕊夫人这一传世至今的名号。

孟昶对花蕊夫人用情至深,有一次深秋时节,花蕊夫人带着随从去踏青。走到农家小院前,她惊奇地发现,在这霜气袭人的秋天,即使坚毅的菊花也已凋零,却有这样一丛丛一树树的芙蓉花在开放。

花蕊夫人望着芙蓉花,脸上荡漾出从未有过的喜悦。身边的随从把这一切看到眼里,回去报告给蜀王孟昶,孟昶大喜,遂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芙蓉树。据说芙蓉花红白相间,一日三变,分外妖娆,每当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

“芙蓉城”因此而得名,简称“蓉城”,因此成都就有了“蓉城”的美名。所以说成都称为蓉城,缘起还是因为花蕊夫人。

2

花蕊夫人不但姿容绝世,而且才华横溢,传世有《宫词》百首,另外花蕊夫人还是一个爱香之人,有数款花蕊夫人香方传世。花蕊夫人在一首《宫词》中写道:

宫词

窗窗户户院相当,

总有珠帘玳瑁床。

虽道君王不来宿,

帐中长是炷衙香。

这里面的衙香就是花蕊夫人自己所制,《香乘》中记载此方:

沉香三两、栈香三两、檀香一两、乳香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右除脑、麝外同捣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钱,生蜜拌匀,入磁盒,重汤煮十数沸,取出,窨七日,作饼爇之。

此款香用料考究,以沉香为主,清香淡雅;辅之檀香、乳香和龙脑,增加层次变化和厚重;最后麝香作为定香剂,扩散香味,带来丝丝灵动感。

花蕊夫人不仅会以香方严谨制香,还会简单灵活用香,据《十国春秋》记载,花蕊夫人与孟昶夏夜曾登楼望月,花蕊夫人以龙脑粉末涂抹在白色的绢扇上,用以清凉避暑。

不料绢扇坠落地上为人所得,蜀人争相仿效此扇,并取名为雪香扇,成为当时气候湿热的成都乃至蜀地的时髦风尚,成为当时人们避暑消夏的挚爱。

3

在博物馆继续探寻,发现了两件香具至宝,一件唐代的镂空金香囊,造型精绝,花鸟葡萄纹,栩栩如生。正是因为对香的喜爱,才推动了当时人们对香器具的探索与创造,这个款式的香囊,也是当时杨贵妃的随身之物。

详情介绍

另外这件至宝,是成博的馆藏精品,邛窑黄绿釉高足瓷炉。是晚唐-五代时期的文物,在金河路遗址出土,高足的设计,炉身是三重卷曲的莲瓣,每层莲瓣上还有手持菩提枝的飞天。

三重莲瓣错落有致,釉色深浅分明,特别生动,如果炉盖没有缺失就更完美了。不知当年这款香炉是摆放在谁的案头啊?

邛窑黄绿釉

高足瓷炉

4

接着我们就来到了宋代,香事发展的巅峰时代,当然当时的成都也同样是香的盛世。

有书记载:

"

蜀人以温拨(榅桲)切去顶,剜去心,纳檀香、沉香末,并麝少许。覆所切之顶,线缚蒸烂。取出候冷,研如泥。入脑子少许和匀,作小饼烧之,香味不减龙涎。

"

从这段记载能看到当时成都人用香的创造性。

据《成都古今记》载:

每年随着时令的变化,成都每个月都有定时的大型市场贸易:一月有灯市,二月有花市,三月有蚕市,四月有锦市,五月有扇市,六月有香市,七月有七宝市,八月有桂市,九月有药市,十月有酒市,十一月有梅市,十二月有桃符市。

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的六月成都有专门的香市,香市“乃商人交易香处”。得益于水陆交通的便利,很多海外的香料也进入了成都的香市。

除了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寻常百姓采购香料之外,当时成都寺庙宫观众多,进香量极大,也是香市的重要顾客。

专门有香市交易香料,从这能看出当时成都百姓的喜香之风气。下面这幅照片就是重现了宋市成都集市上的香铺。

不但六月的香市交易香料、香品,端午节时成都大慈寺还有专门的香药集市,大慈寺鬻香药。

端午时,人们都会佩戴香囊,悬挂艾草,所以大慈寺也开设了应景的香药集市,主要售卖香料、香草。大慈寺的香药集市上,有随身佩戴的香囊、有沐浴用的艾草、加入酒里的雄黄等。

此外成都历史上书香的繁盛也推动了香事的发展。文翁石室、鹤山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锦江书院等书院让成都的书香薪火相传;文翁、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李白、杜甫、“三苏”、陆游、杨慎等名人雅士让成都的书香发扬光大、流传千古。这一切都助推了成都香事的兴盛延续。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成都的经济繁荣,为成都的香事发展提供了基础;对外交流的丰富,为成都的香事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外来香料;书香的薪火相传,培养的名人雅士,让成都的香事发展流传千古。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再现成都香事的繁荣,实现“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文/张汉卿

编辑/南风

电波里见

思斯:独立音乐人/电台主持人

听音乐: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搜索“思斯”

听节目:蜻蜓FM 《思斯的一封情书》《成都新青年》

网易云音乐电台《Post Radio》

微博:@郑思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09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