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木兰围场麻绳花里系住的往事

人生百味 2023-12-31 06:28:41

麻绳花里系乡愁

郭艳洁

记得当年高考的时候,遇到一些过不去的事,曾经问我的老师:如果一个绳子打了死结,怎么努力都解不开,该咋办?因为,以我当时的智力和经验,解开这个扣或是斩断它,是仅有的两条出路,而我的老师却告诉我第三条出路,他说:你出生在农村应该知道,我们小时候搓麻绳也会遇到一团乱麻,解是解不开的。你也没必要把它扔了,我的经验是找更多的麻把它裹进去,拧成一条粗麻绳。

这样朴素的道理我记了很多年。我们有过不去的小事时,先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开阔,在一个大坐标里小事就不是事了。站在山水间,当云扩展了我们的心胸,当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把生活拧成了结实的粗麻绳。

提到麻绳,不由得就想起了老家围场坝上种麻、纺绳的那些事儿……

麻在古代专指大麻,俗称火麻、线麻子、大麻子等。子实可食用,故而曾被列为“六谷”之一,距今大约已有六七千年的栽培历史。宋罗愿《尔雅翼》更充分肯定了麻带给人们衣食两利的经济价值:“麻实既可以养人,而其缕又可以为布,其利最广。”

通俗地说:麻是一种植物,表皮纤维经过处理成丝还叫“麻”,它可以搓成绳子、织成麻袋、更能织染成布料做出好看的衣服。即使如今,棉麻衣服也是时尚和舒适的代名词。

在故乡,麻一般都种植在沟渠或者垄头,因为麻秸秆遇到大风容易折断,种在沟里能避风。收获的时候,人们下到沟里,用镰刀把麻杆割断,绑成一捆一捆的。然后,放在挖好的池子里浸泡。

由于麻的比重很小,漂浮在水面上不易下沉,故而人们会用一些较重的石头压在一捆一捆的麻秆上,直到它们完全沉入水中。这种浸泡麻秆的过程就叫“沤麻”。

没经过浸泡的麻不容易剥下来,即使剥下来了也不成长丝。丝质脆弱,很容易断裂,这样的麻,几乎没有什么大用处。

一般浸泡半个月到20几天以后,待麻池里的水变成绿色,池子散发出一种腐味,沤麻的期限也到了。从麻池里捞出麻杆,在空地上支成人字型,慢慢晒干,这个过程叫晒麻。

沤好晾干的麻杆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褪去绿色换上白衣,麻杆完成了它的蜕变华丽转身。经过麻池的沤泡,麻皮成了韧劲的纤维,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剥麻”就是一样重要的农活,一般在夜晚,孩子们都睡了,大人坐在煤油灯下,唠着闲嗑数着收成,熟络的把一捆捆麻杆剥成一缕缕麻坯,(剥完麻的麻杆叫“麻杆”)前几层剥落的麻为一等麻,中间二等麻,以此类推…..舒展挽好,或买到供销社或者留作纺绳子用。

麻的种子是麻耔,炒过的麻籽放在碾子上压成一张张油饼,端回家搁在大锅里十几个小时熬煮闷着分离。用一个十字形的筷子,不停地把沸腾油锅的油脂撇在一个小盆里,周而复始的熬撇,直到锅表面没有麻油的痕迹。然后,把撇出来的油放在温火的小锅里2次熬煎,过滤内里的水分,这就变成了纯麻油,晾凉,用“油篓子”把麻油灌进洗干净排好队的“洋瓶”里。这既是麻油,既为麻籽油。上世纪80年代前,家乡人一年四季多食用麻籽油。那时候,一般人家都很穷,一瓶麻油要吃上个把月。有时家里没有了,又顾不得炒麻子熬油,便去邻居家借上一瓶,等自己熬好油再还上。我就有过借麻油的经历,还不止一回……

麻剥出来的麻坯捻成径纺成绳子,就是麻绳。麻绳类别众多,品种各异。如细到“纳鞋底绳”,粗到“老绳(即缆绳)”。另有“辘辘井绳”、“绿豆绳”、“小单绳”、“烟叶绳”、“牲口套棍绳”、“牲畜笼嘴绳”、“货郎八股绳”等。

绳子,这个看似简单的物件,过去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可是必不可少,家家户户都要备上两盘。碰到农忙时节,煞车、驾辕、犁地、捆柴。农家百样活,样样离不了手拿绳捆…….有时自家的绳子不够用,还要去邻居家借上一盘。

说起纺麻绳(也叫纺绳子)。满族后裔生于农村的我深有记忆,这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纺绳先要把“青麻”或者“线麻”纺成“细麻径”(单坯线),再用专用的工具制作麻绳。一般是3几个人合作,整个制作过程说笑逗闹十分有趣。纺绳子最忌小孩在边上,一是为了安全,二是孩子没深拉浅地,常常拽乱了好不容易纺好的麻径,捯得满地乱麻,不好收拾。爷爷会经常带我去纺麻绳,前提是我要听话。

幼年的我,着迷似的看着大人操作,他们往往是在一、二十米长的空场院弄两个L型的大木架子,把纺绳子用的“上劲摇床”安装在竖直的木架子顶端,木架子与地面平行的木条上要压上重重的石头,防止木架倾倒移动。“上劲摇床”是由两根各带九个空眼的粗木条,和九根用熟铁打制而成的“摇把”串联起来。“摇把”的前端是直的,顶部有一个小弯钩(挂麻径用的),后半截是个弯把,总共有尺八(寸)长,整体摇动起来就是给“麻径”上劲儿。

“摇把”的形状类似老式水井的“辘辘把”。与上劲摇床对面设立的是拴在板凳上叫做小轱辘的轮子,与其匹配的只有一个小摇把。另一端拴在大树上的大家伙,叫合车儿,它有三个摇把。而套在摇把上那带孔木条,可是个充满智慧的设计,你用一双手,就可以同时摇动三个摇把合出好看的麻绳了。

成型摇床也就是“合车”,其结构与上劲摇床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用它来操纵成型木瓜也叫“滑子”,滑子是一种磨得有光发亮带翅膀的木头,它是由坚硬的圆木刻制而成。“滑子”一头粗一头细,每个“滑子”上刻有3—4道半寸深的宽沟,看起来像个像个风筝式的。好玩极了,童年的我曾因为把滑子当冰车玩,挨过父亲的几次骂…….

迫不及待打绳开始了,先把两端固定好,三股绳被拴在三个摇把上,慢慢转动上劲儿。越到这个时候越要注意,合绳之前,这一端的摇,另端一定要抓紧不动。然后,让另外三股分别上劲儿。等那三股绳坯上完劲儿,就开始合绳了,合绳用滑子,正好把三股合为一股。合绳是个技术活,合的时候节奏要不急不慢,快了慢了都会影响绳子的质量,只有资深老人才能是这个关键环节里的主角。通常,这活基本没年轻人的份儿。

家家门里的麻绳,是老家的一个标志,它一头连着父母的日月,一头系着生活的变迁,经常牵引我记忆,回到几十年前的童年……

拴住我童年最深记忆的麻绳,是锥鞋纳底的毛径细绳。它们滚圆地缠绕“拨锤”全身,活像个包裹严实的粽子。父亲一只手不停捻动麻径,一手不停地拨动“拨锤”,那顺顺的麻坯先变成麻径,再拨成细细长长的麻绳,顺利的交到母亲手里。每当这时,我总会看到父亲自豪的笑,和母亲花朵似的眼睛。一般,这样的私活都要等到要晚上点着煤油灯做,白天父母要挣工分养家,绝对舍不得耽误。

不过,也有例外,遇上个星期放假的,我总是抢着去队里帮母亲点小忙,“头歇”时,母亲会从一个破旧的布袋里拽出一团麻,细细捋好后用腿搓麻绳。这时,我会伸出小腿,央求母亲用我的腿搓绳,那带着母亲体温的手,痒痒地一来一回的搓动中,掺着母爱的千层底鞋,伴我走过豆蔻,一点点长大…….

故乡的麻绳,普通又不普通,里面拧着故乡人生活的韧劲儿,纺着故乡人日子的花。那一根根或长或短的麻绳,拴着麻籽、麻地、麻池、麻油、麻豆腐的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牵着我回到远方的家。

作者简介

郭艳洁:女,1970年2月出生于围场坝上。90年代开始自由写作。有文章发表于《知音》《家庭》《承德日报》《承德晚报》《热河》《老家热河》《头条》等报刊、网媒。近年来参与承德市作家协会、承德市老年作家协会等组织的采风活动,撰写了《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企业家蔡静》《全国劳模丁玉龙》等报告文学。

编辑:百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08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