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怎么读?
时间:2020年4月18日14:30
主讲:詹丹(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一、引言
其次,我今天讲的是教育篇,主要定位在中学的教师。因为从今年开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编进了高中必修教材的第七单元。许多省市的教师都需要备课,我这里谈一些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虽然是个人的,但可能会对大家开展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
再次,我也得说明一下。我这个讲座,是讲《红楼梦》怎么读,其实这是有关《红楼梦》阅读涉及的一半内容。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起码有阅读的选择和策略两方面问题,前一个问题主要谈读什么,后一个问题主要谈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我已经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语文建设》2020年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也发了这篇文章,所以今天谈怎么读的问题,你们就要把上次的文章结合起来理解,才比较完整。
二、阅读长篇小说的一般条件和策略
阅读策略可从泛泛角度切入,就像小说家纳博科夫曾经说的,阅读长篇小说,应该有起码4个条件,有记性,有想象力,有文学感觉,最后,手头要有一本词典,可以随时查阅。这四点,对《红楼梦》的阅读都适用,我就借用过来开始讨论。尽管严格说起来,只能说是阅读的条件,但有时候也和具体策略有关,我下面会谈到。
首先是对记忆力的要求。一般来说,读短篇小说不一定要有记性,读长篇小说倒是一定要有记性。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读外国小说,会觉得很痛苦,可能我记性不是太好,读了没几章,前面那些人基本都忘记了,所以有时候不得不拿一张夹着人名的纸片来一章一章往下读,避免把人搞混乱。
我记得前不久有一位小学老师跟我说,她推荐她女儿去读一部长篇小说,女儿说里面的人物太多、关系太复杂,看到后面就乱了。这位老师就给她女儿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有点像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但是她女儿看了这张思维导图,说更不想看了,因为这比看小说还感觉混乱。我觉得这让人有点奇怪,思维导图是帮助理清思路、帮助我们思考的,但是这个思维导图倒把孩子吓跑了,是没有画好,还是思维导图这种方式本身就有点问题?这真不好说。
《红楼梦》当然也有这样的问题。《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根据不同标准统计,有的人说400多,有的人说600,我看最多的一种统计超过1000人。我按照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它收的词条近600人。但就算600人,人物也是够多了,而且关系非常复杂,情节复杂,头绪也多。所以你要看《红楼梦》,如果没有记性的话,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
当然,作者为了让读者对人物有渐渐的适应过程,在整体构思上煞费苦心。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拜见亲人、通过葫芦僧和贾雨村讨论四大家族、通过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册子、还有刘姥姥一进贾府延伸到周瑞家的送宫花,直到秦可卿办丧事,等等构思,把贾府里的一些人和关系慢慢介绍出来。
看小说要有记性,当然不仅仅指要记住人,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情节,或者细节。
我举个例子,俞平伯整理过一个《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底本用的是戚序本,第五十七回回目是“慧紫鹃情辞试宝玉”,但是俞平伯对照其他本子时发现,宝玉的“宝”字与其他版本不一样,庚辰本用的是赶忙的“忙”,程甲本、程乙本用的是鲁莽的“莽”。他觉得戚序本“宝玉”太平常,校对时要把“宝”字替换掉,但用哪一个字代替呢?开始觉得程本里面鲁莽的“莽”也不错,因为紫鹃骗贾宝玉说林家的人要把她接回去,贾宝玉既没有经过仔细思考,也没有去稍稍了解一下,就一下子急火攻心生病了,所以他也是太鲁莽、太莽撞了,如果这样理解,用这个字好像不错。但俞平伯斟酌下来,还是采用了庚辰本的连忙、赶忙的“忙”,为什么?因为第三十七回,探春发帖成立诗社的时候,大家都起别号,给贾宝玉起的别号是“富贵闲人”“无事忙”,这个“忙”有瞎忙乎的意思,带点讽刺意味。而且这里用“忙”,可以跟第三十七回的细节呼应起来。
当然也有朋友说,记忆力好像是先天的吧?如果你把它作为一个策略的话,怎么来运用它?如果说把记忆力作为一种策略来运用,好像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甚至说这种话都有点不通。但如果要对此加以训练,要把记忆力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手段,就有策略运用的意味了。
我在大学开红楼梦研究选修课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增强记忆,我做的工作是一种很笨也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每十回写一篇内容提要,每篇1500字,一直往下写,作为平时作业。十回内容要有1500字来概括,而且要把大致内容概括进去,还要筛选一些生动的细节,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当然,一开始学生连写内容提要都不会,有一些学生把评论当内容提要写,比如写到林黛玉进贾府以后,开始对林黛玉大加评论,他认为这也是内容提要,其实不是。所以第一步先从客观角度训练其内容提要的写作,然后开始进行细节的筛选,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训练其对内容的记忆。当然,怎么来选细节,也见出一定的理解性选择,不完全是记忆的问题。
我印象很深的是,史湘云在贾宝玉庆生会时,大家行酒令喝酒,她溜到青石板上去睡觉。有个学生写史湘云睡在青石板上,我后来问他为什么写睡在青石板上,如果让我写的话,我可能会写睡在芍药花下的青石板上。同学说,如果把周围细节全部写进去的话,1500字写不下来,所以我斟酌取舍,最后写睡在青石板上,把芍药花下省略了。我说如果我来取舍的,就写在芍药花下,这才写出与花相映衬的美人的感觉。你如果单单写史湘云睡在青石板上,我第一个感觉好像是在写武松打虎,武松喝醉酒以后就是睡在青石板上的。他说对啊,我就是要写出史湘云有那种男人一样的豪气,所以我觉得写芍药花下是不够味的,只有写睡在青石板上才对。这么一交谈,我发现他提出了跟我不同的想法。所以在写内容提要的时候,通过一种细节的取舍,隐含着读者对这个内容的基本判断。
第二个问题,是想象力。读长篇小说,或者说读文学作品应该有想象力。一部小说,首先它的语言文字,它呈现的形象是间接的,它的语言文字还留下许多空白,所以你在读文字的时候要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有人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需要形象思维,不过这种形象思维是顺着作者的形象思维展开的,作者的是形象思维,读者的就是“准形象思维”,加上一个“准”,说明他是沿着作者的思维来展开、来发挥。
《红楼梦》在写的时候也留下一些空白,留下一些言外之意,这需要调动我们的想象力来理解它。我这里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第七回写周瑞家的给众姐妹送宫花,是一家一家送的,送到最后才是到林黛玉处。林黛玉正好到贾宝玉那边去,她又追到贾宝玉住的地方。到那边后,林黛玉也不接,是贾宝玉接过去的。林黛玉呢,是就着贾宝玉的手里看了一眼。这个行为本身就有看不上的意思。因为她是就着贾宝玉手上去看,根本没有很好奇、很兴奋地拿过来看。接下来她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我这样读可能有点夸张,但是我们有时候需要通过夸张朗读的方式,才能把潜在的意义传递出来。
林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听了,一声不言语。宝玉便问道,“周姐姐,你作什么到那边去了?”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我们先可以简单探讨下林黛玉为什么不再谨言慎行了。因为林黛玉刚刚进贾府的时候曾经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不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但是第七回的时候,就开始不对头了,对周瑞家的送宫花,她这个话说得非常无理,实际上跟她第三回对自己的约束、那种自我设定完全是矛盾的。为什么呢?有一种原因可能是因为贾宝玉宠她了,所以凡是贾宝玉在场的地方,她说话特别刻薄,特别不让人,由此来证明她是被贾宝玉宠着的人。有人也说她是被贾宝玉宠坏的,这是一种解释。还可以说,从第四回开始薛宝钗进来了,增加了林黛玉的焦虑感。因为大家认为薛宝钗的为人要比她好,这让她很焦虑。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有意思,但我们还是回头来看,周瑞家的和林黛玉的对话。
这里能够挑战我们想象力的,是周瑞家的回答:两句话都用“了”来强调,有让黛玉放心,一切都安排妥妥的意思。于是,她说话的潜台词,恰恰是跟黛玉的理解成逆向发展的。就是她以为黛玉这么问,是担心只有她有,别人都没有,她会不好意思收下来。为了让黛玉彻底放心,周瑞家才这么说。于是,等到黛玉说出她真实想法时,在周瑞家的内心,产生了戏剧性逆转,让她尴尬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有一声不吭了。这时,由贾宝玉引起新话头,才让她稍稍摆脱了心理的困扰。体会周瑞家的说话意思,就需要调动我们的想象力,不然你的理解就很不到位。
第三点,有文学感觉。这个有点玄虚了,文学的感觉怎么来?当然,严格说,这好像也不是策略,而是应该具备的条件。感觉这东西似乎道不清说不明。比如《红楼梦》后四十回内容,现在争议非常大。
有人认为基本上是曹雪芹的原稿,在它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加工。还有一种意见,不是曹雪芹的原稿,主要是高鹗、程伟元补写的。现在还有第三种意见,既不是曹雪芹的原稿,也不是程伟元和高鹗他们补充的,而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在新出的《红楼梦》整理本的第三版里,标了“无名氏”,这个“无名氏”是指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某个人。
不管争什么,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这是一个焦点问题。
有的人从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比如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有没有改变,有人说变了,贾宝玉本来是厌恶科举的,到了后四十回也开始写八股文,好像并没有显得很讨厌的样子。有的人分析老祖宗形象,说老祖宗也变了,前八十回看上去很疼爱林黛玉,到了后四十回对林黛玉就不太友好,好像变成不是她疼爱的亲外甥女了。
分析人物形象之外,有的人分析一些情节段落。比如薛蟠在后四十回又犯事,同样吃官司,但和第四回遭遇的情况就大相径庭,这种改变好像也不符合前八十回的原则。再比如讲,大家对调包计也争议很大,有人认为薛宝钗这样一个大家闺秀,不可能认同这种方式,让她嫁给一个男的,居然是冒名顶替的,这也太屈辱了。她怎么可能接受?
还有一种方法是进行语言比较。比如词频统计,前八十回习惯用哪些词,后四十回习惯用哪些词。现在由电脑统计比较方便,可以统计使用的词频,一种固定的搭配,来证明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华师大的陈大康老师曾经跟别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根据计算机的语言统计,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同一个人。但陈大康老师统计的结果认为不是,从而反驳了这种观点。
另有一种从语言角度分析的,就找那些大家不太重视的一些虚词,或者角角落落里的不起眼的词汇,因为重要词汇可能作者比较在意,写的时候会很用心,但是很不经意的一些小词,一些修饰词,大家都在不经意中使用时,说不定能够区分出作者的用词习惯。我看有学者写一篇文章,他认为前八十回喜欢用单音节的赶忙的“忙”,频率较高,到了后四十回变成双音节“连忙”频率比较高,把这样的单音节词改成双音节,这种使用习惯的改变,可能说明两部分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
所有这些,当然都是值得拿来讨论的。另外,我也可以说,后四十回也有写得不错的段落,特别是关于司棋和表弟殉情、黛玉之死、贾府被抄、袭人改嫁,宝玉与贾政雪中相逢乃至夏金桂诱惑薛蝌等段落,都是比较生动的。在家族发展趋势方面,也遵循了原作的基本思路。但最大的问题,是文学感觉不对了。总体的艺术感觉,还是赶不上前八十回的大部分描写,不仅诗意荡然,更主要的是,那种文笔曾经留下的很大想象空间,也一并消失了。虽然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是同一个作者,但在我看来,如果不是想说明,作者进入八十一回创作,他有了江郎才尽般的遭遇,水平发生了断崖式下滑,那么,有这类主张的人的艺术感觉实在不敢恭维。
艺术感觉差的现象有时也发生在比较著名的作家身上,这是让我惊讶的。这里引一个例子来说明。
第三十回写宝玉见宝钗怕热,就奚落她体丰怯热像杨贵妃。接下来交代宝钗因生气的反应,程乙本是“待要发作,又不好怎样”。而庚辰本是“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程甲本这几句文字跟庚辰本相同。结果庚辰本描写宝钗心理活动时重复使用“怎样”,被一位作家指责为“啰嗦”。他不理解的是,这种故意重复使用、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的“怎样”,这种混沌表达,才比程乙本用词的不重复即明确化的“发作”更精微,也更能激发起人们对不可捉摸的心理的一种想象。读不到这一点,不能不说这是文学感觉实在太差。
我看到“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的心理描写,就想起老舍写的《茶馆》。有一段是说两个密探跑到掌柜那里要收每个月的保护费,他说你给点“意思意思”,我们就不来找你麻烦。那么掌柜就问这“意思意思”,到底是“多少意思”呢?密探说,你是个明白人,你肯定不会让这点意思弄得大家都不好意思。就这样意思来、意思去,都不肯说破到底应该给多少钱,大家都在摸对方的底,那样一种不透明的、不说穿的说法,一句来、一句去的“意思”,让我们观众看得也就非常有意思了。不如说,文学感觉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说不清楚、甚至不应该说清楚的“意思意思”。
最后,查阅词典。就《红楼梦》来说,小说在雅词的运用和方言俗语的运用中,涉及的语域都比较宽广,即使是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因为用在特殊场合,产生了不寻常的意义,我们还是需要查相关的学者研究,才能得到正确解释。比如宝玉去栊翠庵喝茶,妙玉给他使用自己的茶具绿玉斗,小说用了一个“仍旧”的“仍”,我们通常理解为是不止一次,但北京大学的陈熙中老师认为这词解释为“乃”或者“就”,并用相似的例子来佐证,我觉得是有说服力的。上次曹立波老师讲座,好像也用了这个词的解释。当然,这样来理解,并不否认,宝玉和妙玉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但在确认这样关系的前提下,仍然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支持性的证据放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这是我们阅读时不容易做到的。
与《红楼梦》有关的辞典,有侧重词语解释的,比如周定一、钟兆华、白维国编的《红楼梦语言词典》,还有作为百科知识解释的红楼梦研究所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以及上海红学会编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当然,这些工具书总体来看比较靠谱,但结合小说的具体语境来加以斟酌理解,这是运用工具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再举一个例子。蔷薇硝事件中,赵姨娘准备让贾环去大闹一场,她说:“有好的给你!谁叫你要去了,怎怨他们耍你!依我,拿了去照脸摔给他去,趁着这回子撞尸的撞尸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别心净,也算是报仇。莫不是两个月之后,还找出这个碴儿来问你不成?”请注意,“撞尸”在相关的辞书中解释为“咒骂人瞎跑、乱撞”。问题是赵姨娘的这段话里,特别提出“两个月之后”的时间概念,那么这里“撞尸”的更确切解释,应该是指老太太、王夫人等为一位老王妃奔丧,出门去了。而不是一般泛泛骂人的话。
这是我们讲到的四点,但是这四点,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读《红楼梦》策略的一个引子,因为它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谈长篇小说阅读的,还不具有针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特殊性,所以我接下来要进入到正题,《红楼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它应该有相应的特殊策略。
三、阅读《红楼梦》的特殊策略
《红楼梦》的特殊性是什么?我从三点来谈它的特殊性。
第一,它的版本相当复杂。《红楼梦》的版本非常复杂,如果《红楼梦》一开始就定稿了,流传到现在也没有争议的话,关于版本的阅读策略基本上就不存在了。所以有时候是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你的方法的特殊性。就像我以前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引用杜威的一句话,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当中说,所谓方法不外乎具体内容的特殊处理,离开内容就无所谓方法的存在。为什么我要反复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师范生经常会跟老师说,能不能教我一个方法,可以用这个方法对付所有的文章解读?等于用这个方法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我说这样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当我没有看到具体对象前,我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你可能有一个大致的思维路径,一个思考的逻辑框架,但是跟具体的方法比,就有点教条了。我们只有在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才可能从中找到一个特定方法。所以《红楼梦》版本的复杂性,也使得版本校对式阅读,成为一个值得运用的重要方法。
第二个特殊性,是《红楼梦》的内容特别丰富。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的著作,《红楼梦》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作品,有人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有三种学问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这好像是钱锺书说的),首先是甲骨文延伸出来的甲骨学,其次是敦煌学,再其次是红学。这三个学问代表中国传统社会的三个时期,上古社会的、中古社会的、晚近的。而这三种学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按我们现在说法是超越自身的学科,都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红楼梦》尽管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是它也超越了文学的范围,可以从各种角度来研究它。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百科全书性的作品。
第三个特点,它的结构无论整体还是局部看,具有对比、类比的特点。当然中国的章回小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结构。中国章回小说形成过程有一个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的时候是240则故事,后来把每两则故事合成一回,这样每一回里面就有两两相对的故事,这基本成了一个定式,以后长篇章回小说基本在一回里面有两个成对应的故事,这是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合并两个故事以后产生的,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类比性,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思维方式的影响,从人与自然的类比延伸到人与人的类比,普遍性体现得也相当充分。总之,《红楼梦》在对比和类比性方面,运用得特别广泛,特别突出,它从情节结构、延伸到人物塑造,延伸到主题等各个方面。
由这三个特点决定我们要有相关的阅读策略。
在具体展开之前,我要插叙一下,谈一谈高中语文教材。因为高中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对《红楼梦》阅读提出要求,我把这要求列出来以后再谈策略时,会有意无意跟教材的要求进行一种结合。
高中语文教材当中提出学习《红楼梦》整本书六个方面:第一是要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第二是抓好情节的主线,第三是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第四是品味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第五是了解社会关系与社会习俗,第六是鉴赏语言。这是关于《红楼梦》整本书的学习要求提出的六个方面。
跟这六个方面相对应的又涉及六个学习任务,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一到两个,不一定全面展开。具体学习任务是,第一,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第二,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三,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第四,欣赏小说人物的创作诗词,第五,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第六,体会《红楼梦》的主题,写一篇研究综述。
这六个学习任务跟六个学习方面是什么关系?有老师跟我这样讨论过,他说前面有六个学习方面,后面有六个学习任务,是不是一一对应?我说不完全是,我梳理了一下,前面的六个学习方面跟后面的六个学习任务大致有三种关系:
第一,它是前面学习方面进一步的具体化或者明确化。比如学习方面第三点是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样的学习方面比较宽泛,学习任务与此对应的是第二点,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样就把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聚焦到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红楼梦》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尤其出色,但是它也塑造了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而不是说里面600个人全部是多样化的、丰富化的,这样既做不到,甚至可能引起理解的混乱。像赵姨娘和贾环相对来说比较类型化,这两位好像没有让人顺眼的时候,当然,赵姨娘要比贾环稍微好一些。而贾环这个人可说是从头坏到底,你就很难看到他有什么善良的言行。这样的人物是类型化、脸谱化的,而不是典型化、个性化的。但是学习任务要求你关注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并没有让你关注类型化的人物、漫画化的人物,所以它是对人物问题加以了聚焦。
再比如讲,学习方面第六点要求鉴赏语言,但是学习任务非常明确是鉴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因为鉴赏小说语言面太广了,既包括叙述语言,也包括人物的语言,当然还包括人物创作的诗词,在这几大块里,学习任务只要求鉴赏人物创作的诗词,就把问题又聚焦了,这是学习方面和学习任务的第一种关系。
第二,学习任务反而把学习方面扩大了或者说泛化了。比如第四点学习方面是品味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但是学习任务第三点是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表面看,丰富内涵是把泛泛的品味聚焦了,但细想下来,品味常常就是品味丰富内涵,即使没有直接说,还是有其一定的指向性。这样,主要区别倒在于其它,学习方面说的是品味细节,但是到了学习任务把细节拿掉,这样,日常生活描写的内容就很广了。在写作学里面,除了细节描写之外,场面描写也跟细节描写对应的,不是把它作为细节描写的一部分,所以学习任务反而是把这个问题扩大化了。
第三,学习任务和学习方面并不严格对应,它是进行一种推论或者概括。比如学习任务第五点是设想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要找前面的学习方面似乎是没有的。我的理解是,它主要对应的是前五回的提纲作用,因为在前五回的结构中,特别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里,人物的命运和结局都有了暗示,所以根据第五回的暗示可以设想他们最终的命运和结局应该是怎样的,这里就有推论的意思。
最后一点学习任务要求对主题进行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作品直接概括,是要看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我觉得这个是对前面作品理解的基础上,再加上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才能有这样一篇综述写出来。
这里大概梳理了一下学习任务和学习方面之间的三种关系,至于这种关系是否妥当,不是我要讨论的。接下来我谈它的特殊策略。
第一,版本的校对式阅读。刚才我谈到《红楼梦》的版本特别复杂,但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我倒是不主张你们一定要去看它的古抄本,或者是清代流传的一些脂抄本和程印本的影印本,如果你有兴趣当然可以看,甚至可以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古抄本影印本全部买来,价钱也比较公道。但是从一般阅读考虑,特别是中学老师或者学生的角度考虑,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个整理本就可以了,其中又以一个版本为基准。我这里介绍一下我以前阅读《红楼梦》的经历。
红楼梦研究所整理本《红楼梦》以庚辰本为底本
我七十年代中学阶段读《红楼梦》,最早买的是程乙本,启功注释本,1979年出的,一共四册。我中学里一直读这个程乙本。但是这个本子,不是最好的本子。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500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正式施行
下一篇: 原创古代军队为什么把人头称为首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