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但在中国文化中吃饭早已超越了生理意义上的口腹之欲,正如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吃饭有时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参加饭局时,千万不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胃上,孔子在《 论语》中展示的一些饭桌上的讲究,刻画出一个懂礼的人应如何优雅地参加饭局,至今对粗鲁的吃货们依然有借鉴意义。
动筷前的仪式感
千万不能“随便坐”。饭局的座位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形态的坐具,它总是和落座者的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就像孔子面对坐席时,会态度坚决地说“席不正,不坐”。这里的“席不正”不仅仅指座位摆放得不端正,更是指不符合落座者的身份地位。春秋时期人们往往用座次的不同方位、坐垫的不同材质和厚度,来区分落座者的尊卑有序。
这种讲究在今天依然可以在饭局上看到,比如面朝大门的位置为尊,主陪的右侧为尊位等等。所以当主人客气地说“随便坐”时,你千万不能诚实地一屁股坐在与自己身份不符的尊位上,害身份尊贵者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被迫担当起替大家上菜转盘、开关门、呼唤工作人员的服务重任。
即便再饿,菜刚上桌时也别急着动筷子。饭局上小筷子藏着大学问,菜上齐了什么时候动筷子、谁先动筷子都是有规矩的。不要轻易动筷子,尤其是菜上齐但人还没来齐的情况下。即便菜上齐了、人也来齐了也不要先动筷子。
什么时候可以动筷子?如果是去别人家作客,一般等主人提议后客人再动筷;如果是参加酒席,通常是坐在主位的人、长辈先动筷后,自己再默默地拿起筷子。
那在动筷子前该干点儿什么呢?别以为餐前祈祷是西方基督教徒的专利,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已经这么玩了。“虽熟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孔子在吃前都会面带严肃恭敬的表情,取出来一些来祭祀一下。
当然笔者不是说要大家也像孔子那样饭前取出一部分食物祭祀,只是借此强调吃饭前要注意的礼节和仪式感,不要一看到菜就知道吃。
众所周知,现在人们虽然不会采用饭前祭祖的这一具体方式来表现仪式感,但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现,比如饭前讲话、饭前拍照等等,可见自古至今虽然饭前的具体礼节一直都在变,但饭前的仪式感一直都在延续,正所谓礼多人不怪嘛,但无礼一定会丢人。
餐桌上如何点菜
首先,如果没有跟其他参加饭局的人熟到可以肆无忌惮的程度,在点菜时尽量选择点精细一点的食物。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字面意思是说要求主食最好是精米白面,肉切得越细越好,旨在强调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
精细的东西除了方便咀嚼,更有助于保持优雅的吃相,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曾经吃粗犷的羊蝎子时,那张牙舞爪的狰狞吃相;再想象一下我们吃完不那么方便咀嚼的筋头巴脑后捂嘴剔牙的尴尬。饭局是讲究面子的场合,如果彼此之间没有那么熟,几乎没人愿意把自己难看的吃相展示给别人。
其次,点菜时要控制不同类别食材的搭配比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看似尽兴,也充分展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但这样点菜难免显得不那么优雅、也略显单一。荤菜是饭局中的硬菜,那是必须要点的,但也不能一桌子全是它,而需要荤素搭配。
所以孔子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是说君子要把握好肉类和其他食物的比例,不能让肉类的总和超过其他菜的数量。有菜必有酒,虽然饭桌上的酒可以不限量,但不能喝到乱来、违反礼教伦常的地步,即孔子所说的“唯酒无量,不及乱”。
此外还需注意在席间与饭局其他参与者的礼节性互动。比如当主人或领导热情地招呼你尝尝某道菜时,如果不是身体不舒服、食物难以下咽,最好像孔子那样“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大方接受对方的好意尝一尝那道菜。
再比如若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拂袖而去,特别是席间有长辈、身份尊贵者的情况下,等他们离席后方可离开,正如孔子提倡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其中的“杖者”就是指老年人,在敬老尊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者不一定是老人,但老年人一定被大众所尊重,所以饭局上等他们走了再离开。
饭局文化博大精深,饭局也是几乎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虽然《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成书的,但孔子在参加饭局时的一些讲究,在今天中国的饭局上依然有它们的影子,快来围观圣贤吃饭做一个优雅的吃货吧。
作者:高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98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股市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