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盘点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三个乞丐,他们分别是谁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08:14:55

盘点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三个乞丐,他们分别是谁

高纬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或许是高纬这辈子过得太顺风顺水了,他也想体验一把穷人的生活,于是,高纬命人在华林园修建了贫穷村庄,他自己亲自穿着褴褛衣衫,装扮成乞丐,沿街乞讨。还设置了穷人市场,专门跑去进行买卖交易。其实,这倒不是他想体验一下穷人的生活,他只是无聊,想打发一下时间。这样子的“乞丐”,应该是头一回见吧。

朱元璋与上面一位皇帝不一样,朱元璋是真的做过乞丐。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家里太贫穷,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后来,灾荒不断,百姓民不聊生,元朝政府不管不问,还压榨百姓,外敌也来抢夺。

1343年的时候,朱元璋父母都去世了,家里的几个兄弟姐妹也去世了,只剩下他和他的二哥,还有嫂子侄子。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朱元璋也出去化缘了,当时他只有17岁。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3年之后又回到了皇觉寺。3年的流浪生活,他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看过各地的百姓生活,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铸就了他刚毅的性格,为后来的成事奠定了基础。从乞丐到一国之主,朱元璋的一生,是很奇妙的。

严嵩在明朝朝堂上混得风生云起,曾任大学士,少傅,少师,63岁的时候拜相入阁,职位步步高升。

然而,严嵩上位的这一路上,迫害忠臣,铲除异己,败坏朝纲,甚至权倾皇室,终于,在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严嵩儿子也被判斩首。被抄家后,严嵩在外流浪了两年,边乞讨边过着日子,据说还在墓舍吃住。两年后,八十七岁的他病卒。他死的时候,没有棺材下葬,更没有人去吊唁。

历史上的丐帮,与金庸笔下的丐帮究竟有什么不同?

金庸先生笔下描述的丐帮,大都是行侠仗义之辈,有浓重的江湖气息,在江湖中口碑都是很好的。如《射雕英雄传》里的丐帮帮主,洪七公为人正直,待人友善。而历史上的丐帮,大都是流氓、小混混之流。他们成立丐帮并不是为了所谓的行侠仗义,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乞丐在古代有很悠久的历史,《左传》中就有关于乞丐的记载。到宋朝的时候,才形成一个团体——丐帮。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城内的丐帮被家族掌控,丐帮帮主的位置可以通过世袭得到,他在乞丐中起到族长的作用,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的丐帮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松散,相反它有自己的规矩。比如如果乞丐想要加入丐帮,就必须要缴纳一定的入门费给帮主。作为丐帮成员,日后生老病死全部由丐帮成员共同负责。

明朝时期,因为朱元璋曾经也当过一段时间的乞丐,称帝之后便给了乞丐们一个官方身份,封赏一些立有战功,但又犯过一些小错的士兵为丐帮帮主。从此丐帮就有了官方的靠山。

清朝时期,丐帮组织更是繁荣。这个时候的丐帮有明显的地域性,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乞丐组织。如京城的丐帮有“黄杆子”、“蓝杆子”之分。前者是由一些破落贫困的八旗子弟组成,是一种高级乞丐组织,而“蓝杆子”大都是由普通乞丐所组成的一般组织。

丐帮在古代历史上的发展过程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建立王朝?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看武侠小说,其中里面的小说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其实古代是有很多的帮派,其中最熟悉的就是丐帮,他是作为天下一下帮派,里面拥有着很多武林高手,但是他们却没有建立自己的王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根据记载那时候想要加入丐帮的话,一定要有三年的乞讨经验,否则他们是不会收你加入丐帮的,然而想当一名合格的丐帮成员也并不是很容易,他们既有自己的规矩也有自己的传统,小说里面就有很多经典的人物,比如洪七公就是非常出名的丐帮成员。



至于不建立王朝是有原因的,因为大部分加入丐帮的人都是懒人,他们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丰衣足食,毕竟但乞丐只需要动动嘴皮就有养活自己了,还有就是虽然丐帮成员很多,但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就是“乌合之众”,毕竟他们对生活是没有什么追求的。



如果他们想要建立一个王朝,那么就必须打造出一支军队,还需要拥有军师来给他们出谋划策,但是丐帮只能满足前者,后者却满足不了,毕竟那些谋士是不可能称为乞丐的,而且很多的王朝君王都是非常喜欢谋士的,还有就是一个王朝就必须得民心,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那时候的丐帮怎么可能会得到百姓的护拥呢,他们说白了就是依靠百姓来生活的,如果要他们自力更生建立王朝,那么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困难。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丐帮是天下第一帮,但是却不能建立王朝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想建立,而是他们的条件不足,就算建立了也说不定不久后就会解散,毕竟加入丐帮的人都是不想自己去努力,如果想要自己努力何必加入丐帮呢,不知道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朱元璋杀了30人还剩下了4个,他们是谁?

“朱元璋”何许人也?此乃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是也。朱元璋出身贫农,曾做过乞丐,后来逐步入军发展,最终一朝“黄袍加身”。那些年,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30人历经了朱元璋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最后剩下的4人,他们是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

要知道这34人可都有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金牌”,可是为什么其他30人被杀了,剩下的这4人有什么能耐,能“躲过一劫”呢?

NO.1 汤和——何许人也?乃明朝开国名将,著名军事家!身为朱元璋老乡的他,芳年26加入郭子兴起义军,追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军功赫赫,官至统军元帅!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汤和又西征北战,屡建战功。

汤和是个越老越恭敬谨慎的人,还是个读过不少史书的人,在看过太多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刀剑相向的故事后,就找了个机会直接找了朱元璋“告老还乡”,朱高兴极了,立即大肆赏赐。最终在洪武二十八年,汤和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得以善终。

NO.2 沐英——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也是朱元璋的养子,八岁就被朱元璋收留。他年少从军,开国洪武三年,即被授予“镇国将军”,为了朱爸爸南征北战,最终平定云南并镇守云南,也因战果累累而常受朱元璋赏赐。

不得不说,沐英不辞辛劳、兢兢业业、重情重义,他的一生有两次大悲:一次是因为皇后亦养母马皇后病逝,因过渡悲伤而咯血;一次是因为皇太子朱标去世,悲痛欲绝,最后因病英年早逝,年仅48岁。所以,沐英没被杀一部分是朱元璋养子的关系,另一部分其实就是因为他自己死的早啊,没熬到被杀!

NO.3 郭英——人称“郭四”,也是朱元璋老乡,更是明朝功勋将领。郭英一生身经百战,擒斩获俘人马一十七万余,遍体鳞伤,但却不是因为患病而亡,不得不说也是位“战神”!

郭英为人忠诚朴实,在开国后,更是南征北战。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郭英前往讨伐结果无功而返。在朱棣即位后,随即被罢官还乡。最终,郭英在永乐元年死于家中,享年六十七岁。

NO.4 耿炳文——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功臣。早年承袭父职,曾任总兵都元帅,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在朱元璋去世后,耿炳文率兵讨伐起兵叛乱的燕王,最终兵败真定。有一说耿炳文当下就殉国了,又有一说是在朱棣即位后畏罪自杀了。

但为什么耿炳文躲过一劫呢?他其实仅仅是个将才,而非大帅之才,换言之,他并不会对皇位有什么威胁,所以没有被杀。但不管怎么说,耿炳文总算是熬死了朱元璋,但最终也未能善终,略为可惜。

所以,陪“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34大将,被他杀了30人,最终还剩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4人

不得不说,建国后的朱元璋就变了,变得和历史上的多数开国皇帝一样了,不仅不念兄弟们打江山时的抛头颅洒热血,还大肆杀戮功臣,将不少功臣满门抄斩,真是又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了一回!不得不说朱元璋就是现代版“渣男”的典型代表!

朱元璋如此残忍、冷血无情,无怪乎后世对他有着极大的负面评价,纵然他也有无数的丰功伟绩,但这就让他在历史洪流中留下了巨大污点。他本可名垂青史,但却成为具有极大争议的人物,实在是可惜!

所以,做人,还是不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不然不仅会断了自己未来的路,甚至会给自己、给自己的后代带来很负面的评价!做人嘛,知恩图报、知足常乐就好,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呢?

历史有名的仁君:逝世后,乞丐给他烧纸钱,连敌国都为其建衣冠冢吗?

在古代的时候,一个朝代的兴盛跟其统治者的品性是有很大关系的,于是就有人“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历史上有名的仁君很多,可哪一位才算得上是你心目中的千古仁君呢?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赵祯驾崩了,享年54岁。据《宋史》记载: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洛阳的百姓听说后,大家都自觉的放下手头的生意,纷纷焚烧纸钱哀悼!他的死也影响到了偏远地区,有一位官员经过四川剑阁的时候,看到有些穷山沟里的百姓也穿上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更为夸张的是,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连辽道宗耶律洪基也感到十分的悲痛,拉着使者的手说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紧接着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让后世的子孙认识这位宋朝的皇帝。

宋仁宗的去世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足以证明他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史书这样评价他:“为人君,止于仁。”在宋仁宗的生活事迹,我们处处都可以看出他的仁慈之心,确实不是常人所能够比的。

有一次用餐的时候,宋仁宗吃到一粒沙子,连牙齿被咬疼了,可他却没有声张,而是悄悄的吐了出来,并且不忘叮嘱侍女道:千万不要声张,这可是死罪啊!虽然是下人的过失,但宋仁宗并没有因此而发怒,或许他觉得没有必要吧?毕竟谁都可能会一时大意,而一旦自己发怒的话,下人们就要遭罪了,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在处理刑事案件的时候,宋仁宗更是充分发扬了自己的善心,并没有遇事一刀切,而是仔细辨别哪些是“恶意为之”,哪些是在“发牢骚”。有一年,四川有一个老秀才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太守一看,这不是赤裸裸的鼓吹造反吗?于是将这个老秀才押解到京城。

按照惯例,老秀才的行为是要受到重罚的,可宋仁宗却看出他是在发牢骚,于是说道:老秀才郁郁不得志,难免会发发牢骚,治罪就没有必要了,干脆给他个官当当吧!于是封为司户参军。作为一个皇帝,最为忌讳的就是听到有人造反了,很多帝王都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可宋仁宗却能耐心辨别事情真假,容得下四川这个老秀才,可以说是十分的难得。

或许正是由于宋仁宗“为人君,止于仁”,因而在其统治时期名臣辈出,出现了一个太平治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