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携民渡江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这是由林秋离谱曲,林俊杰演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曹操》,虽然主题曲谈到的是曹操,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三国历史中另外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刘备。
读过由西晋史学家陈寿编纂的《三国志》的人或许不多,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想绝大多数人最起码还是读过罗贯中先生的鸿篇巨著《三国演义》的。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写成一位宽厚待人的仁人长者,天下英雄皆以刘备仁慈而纷纷投奔归附,曹操则被黑化成了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阴险卑鄙小人,那么历史上的刘备真的是一位仁者君子吗?
清人赵翼通读三国历史作出了一个很精辟的分析:曹操“以权术相驭”,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以性情相契”,也就是说曹操以权术来驾驭下属,孙权善于用哥们儿义气来挽留人才,而刘备则喜欢打感情牌来笼络人心。
赵翼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在他的点评中,他也只是说到了刘备惯打感情王牌来笼络人心,但并没有就此肯定刘备的仁慈。换句话说,打感情牌只是因为政治创业的需要,而并非刘备仁慈天性使然。
刘备为人如何?曹操的死敌袁绍这样评价道:“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枭雄曹操更是开门见山:“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将这两位当世枭雄的话归纳提炼出来就是说刘备此人野心勃勃志向远大,讲求信义,精明能干。
从袁绍和曹操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位胸怀远大、守信履诺、才华出众,仁者爱人具有君王风范的英雄,也从侧面说明了此人的确是一位不世出的潜龙级人物。
但要说刘备天性仁慈,显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一论据。首先,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初,大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连年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里,各种大大小小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相互攻击轮番兼并,乱世之中想要创建一番丰功伟业,枪杆子出政权,成为那个时代的普遍共识,谁的刀把子硬,谁就能打败竞争对手。
这就像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惨烈的竞争下,各大集团为了扩张自己的经营范围,获取雄厚的资本而不断兼并实力弱小的公司,其道理是相同,要想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实力才是最终根本性的决定力量,单凭满口仁义显然不能在残酷的军阀混战中独活。
而刘备也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他实力极为弱小的时候,他先后投奔了辽东蓟侯公孙瓒、徐州牧陶谦、丞相曹操、大将军袁绍、荆州牧刘表等各派军阀势力,这种走马观花式换老板的节奏令人目不暇接,而被称为“三姓家奴”的吕布也仅仅只是换了三个老板,但吕布最终遗臭万年,刘玄德却名芳千古,无非只是一个失败,另外一个成功了而已。
刘备虽然在不断换老板,但他很注重政治宣传工作,每次换老板总能找到对外宣传的合理借口,这就让他没有留下过多造人谴责的把柄。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刘备的仁慈完全是保全自己巩固政治势力的内在要求,而非刘备天生仁慈。
我们从刘备率军取西川的点滴中可以进一步窥探其真实人性内心。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从张松撺掇,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共对张鲁,其实此时的张松、法正等人早已投靠了刘备,刘备接到刘璋的亲笔信件后,让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和庞统亲率数万步卒入蜀,并与刘璋会盟于涪,会盟期间,张松、法正劝说刘备趁此机会杀掉刘璋,西川唾手可得,刘备以“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拒绝了张松、法正等人提议。
结果次年,张松行事不密阴谋败露,刘璋据川而守企图阻止刘备入蜀,刘备让黄忠、卓膺挂帅攻下了蜀地涪城,拿下涪城后不久,刘备大摆筵席犒赏群臣,酒过三巡,刘备转身对席间在座的庞统说道:“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起身冷笑道:“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庞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刘备的假仁假义、虚与委蛇,面对庞统赤裸裸的挑衅,刘备大发雷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现在看来以刘备以武王伐纣作为遮羞布来掩盖自己的虚伪确实显得苍白无力。武王伐纣是纣王在人心尽失的情况下,武王顺天应时剿灭倒行逆施的纣王的正义之举,而刘璋在蜀地耕耘多年国泰民安,拿纣王与刘璋划等号,大有脸上贴金的嫌疑。而刘备入蜀前本可有机会一举活捉刘璋,却抛出“初入他国,恩信未著”的言论,但到后来强占了刘璋的地盘涪城后却大摆筵席乐不可支的感慨“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刘备一副假仁假义的面孔跃然纸上。
那刘备仁者归心的铁证来源何处呢?翻阅《三国志》,我们会发现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曹操铁骑的驱赶下败走樊城,根据《三国志》载刘备南撤时,“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而当诸葛亮向刘备直言“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刘备却说出了:“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样极为人道的话语。
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席话,坐实了他仁者爱民的仁慈君主形象,但历史果真如此吗?
客观的来说,刘备与同时期的军阀势力曹操等人相比,的确待人宽厚,对待百姓更能施以仁政,而据史料记载,曹操在北方统一的进程中,经常采取屠城的策略来达到震慑敌手的效果,这就让曹操的恶名传遍千里。曹操的这种为君不仁个性与刘备立足道义、收买人心的举措相较比顷刻高低立现,因此众多樊城百姓愿在曹操的凶猛追杀下跟随刘备齐聚渡江。
而然,这还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全部。我们可以逆向推理,古代战争打来打去为的什么?其实说到底根本上就是为了争夺地盘和人口,谁占有的地盘大,人口基数多,那么谁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我们就拿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前的三国人口结构分布为例。当时的魏国人口443万余人、吴国人口256万余人、蜀国实有人口108万余人。在魏蜀吴三国人,魏国人口最多,蜀国人口最少,抛弃后来蜀国被灭的地理等因素不谈,蜀国在与魏国的对抗中面对4倍于己的庞大人口基数,兵源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从诸葛亮五出祁山末期经常征调年龄不足的青壮年入伍就可以看出端倪。
人口多就意味兵源充足,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要率先吃掉对方,任何一方得确保充足人口底数,否则根本无法应对旷日持久的伐国战争。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人口多除了能够提供足额的兵源,还能产生优质的劳动力,劳动力充足就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总量,反过来生产总量提升了,财富也会水涨船高,国民消费也会走入一个良性循环。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农业生产总量上去了,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而庞大的人口基数也能确保人口的不断繁衍,为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撑。
从土地角度来考量,此时的刘备经过三顾茅庐已请出了刘氏集团的总设计师诸葛亮,在诸葛亮悉心的策划下,公司也按部就班的朝着《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有条不紊的推进,刘备取得西川,占有荆、益二州可谓是水到渠成,那么占有这些地方后,你得开发、利用啊!人口的缺失与土地的拥有不成正比,土地不能充分利用对于任何朝代的统治者来说都是大忌!这就好理解了国家数年前为何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意图了。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我们就能理解刘备为何甘愿冒着被曹操的虎狼之师追上而非得携民渡江了。其实,刘备携民渡江更多的是为了将来巩固政权的考虑,而宽厚待民、不忍抛弃是他当着百姓做出的表态,也只有他作出这番感人肺腑的政治攻势,百姓才会心甘情愿冒死随行。
刘备究竟是真君子还是假小人,历史的波诡云记是是非非只有留给后世评论,但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对于政治力量的生存和延续必然是放在第一位进行考量的,而如何充分运用各方政治势力和百姓来拓展雄图伟业,仁义就是一张很好的王牌了,刘备仁慈或许是有先天因素的存在,但他也绝不会冒着宁愿身死国灭而恪守仁义道德,否则,历史上真的就没有这样的枭雄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8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