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崇祯处死袁崇焕,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07:40:49

崇祯处死袁崇焕,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袁崇焕。

想当年崇祯在第一次见到袁崇焕的时候,那真是如同刘备遇到了诸葛亮,尤其是当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这个口号的时候,可以说当时的崇祯皇帝直接就信了,而且是直接就委以重任。毕竟当明朝相对于内患来说,可能女真族的危害更大,毕竟一个是大明被灭,但是另一个很有可能是汉族被灭,所以崇祯天天都想着如何解决掉女真的这个大问题。

而当袁崇焕直接说出五年平辽计划之时,崇祯高兴坏了,这么多年来明朝的这些大臣们可是一说到女真就发愣,很多时候都是皇帝一个人在问如何解决问题,大臣们都听作没听见。而袁崇焕可以说是第一个大胆的提出来直接灭掉女真的口号,先不说这个事能不能成,单单是这个口号就让崇祯瞬间感觉自己年轻了十岁,虽然他并不老,但是这么多年来愁的早已超过了自己的真实年纪。

于是皇帝与袁崇焕开始很开心的讨论如何平辽,当然了袁崇焕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毕竟袁崇焕也是一个名将,多少肚子里还有点墨水的。有时候当一个牛皮被吹起来的时候,那么再多加一些牛皮继续吹下去也不是什么难事了,当崇祯与袁崇焕商量完平辽之事后,袁崇焕才发现自己的牛皮吹的真得有点大了。说实话真本事袁崇焕还是有的,只是这次为了给皇帝表决心,把自己的能力提高了那么三五倍,也就是说平辽可能会用到十几年的时候,但是到了袁崇焕的嘴里就成了不到五年。

可是在崇祯继位后,非常渴望立时扭转辽东战局,在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把辽东军事全权委托给他。并在七月的一天召见袁崇焕进一步讨论辽东整体战略方向。

崇祯急切问袁崇焕说:“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沦陷,辽民涂炭。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

袁崇焕直截了当的回答说:“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万里之外,倘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整个辽东可收复。”

崇祯听了非常高兴说:“五年收复整个辽东,朕不会吝啬一个封侯之赏,望卿努力。”

当内阁辅臣们听了“五年全辽可复”后无不对袁崇焕交口称赞:崇焕肝胆识力实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

兵科给事许誉卿当面向袁崇焕请教如何五年平定辽东时,没想到袁崇焕竟然以“聊慰上意”回应。

在许誉卿提醒“到时如果按期责功,怎么办?”时,袁崇焕才意识到自己的海口夸大了,此后向崇祯提出各种要求,如武器装备和物资粮草,崇祯一概予以支持。

深知袁崇焕在崇祯面前的“浪对”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在袁崇焕不断添加多种要求后,对崇祯上疏说:“近来用人过滥,封疆大臣已不知法律,请皇上重申法律,明示边臣,今后如敌军入境不能截堵,攻城不能入保,应按律逮捕。”崇祯帝看后表示同意,为袁崇焕此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在此后的“乙巳之变”后,袁崇焕赶到河西务,与手下商量前往北京进行弹压。副总兵周文郁反对说:“大兵宜迎击敌军,不宜入都。”接着说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理由,由于布防失措,袁崇焕一时打乱了先前布局,什么话也都听不进去了,“君父有难,顾不了这些,倘能济事虽死无憾。”《国榷》结果本来应该挡住后金人马于蕲州到通州一线,展开决战,却最终弄成了“纵敌深入”,把战火引导了北京城下,造成舆论一致谴责,当时还有民谣讽刺说“投了袁崇焕,东人跑一半”,并且最严重的是皇太极散布谣言施行离间计,说袁崇焕与后金密约,故意引建州兵引入内地《国榷》。

袁崇焕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走进皇太极的反间计中,但对于此前的“五年复辽”深感压力,在接到崇祯召见的命令后,他已经做好被处理的准备,穿着青衣戴着小帽进宫。见到朝臣,他极力形容敌军势不可挡,希望由朝臣提出城下之盟,促使后金撤退。甚至说:“东人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吓得户部尚书舌头伸出久久不能缩回《烈皇小识》。

并且那些暗中告发之人还拿着大量的袁崇焕与努尔哈赤的证据,这下子崇祯直接就暴发了,将袁崇焕当场召回,并将这些证据直接扔到了他的脸上,并以这些罪证直接斩杀了袁崇焕,连给对方一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留给对方。只能说前期袁崇焕吹大发了,而崇祯一看你根本就没有那样的本事,所以认为自己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才会以那些证据斩杀袁崇焕,而袁崇焕也正是因为自己以前的吹牛让自己百口莫辩,才有了这样一个下场。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

个人观点:
1、崇祯志大才疏,年轻气盛,诛杀魏忠贤后更是刚愎自用;一心急于振兴朝政,却又生性多疑,信不过任何臣子。袁崇焕的军事才华得到了他的赏识,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背叛”自己,自然无比愤怒,冲动的将袁崇焕打入天牢。
2、崇祯极端自负,虽然后期已经意识到自己中了女真人的反间计,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决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误,所以急于杀死袁崇焕来掩盖自己的愚蠢错误。
3、袁崇焕虽然军事才华横溢,但是在政治上却有幼稚之处,他在关外镇守一方本来就容易招来疑忌,擅自诛杀大将毛文龙,虽然说是发现毛文龙勾结女真,但后来考证的史料均认为毛文龙并没有背叛明朝,只是不大遵从袁的将令而已,袁为了在军中立威而斩杀毛文龙,自然会让本就多疑的崇祯更起戒心,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替代才暂时没有被处置。袁崇焕又不知在朝内结援自固,没有大臣为他解释,也没有人肯为他求情。
4、女真人的反间计其实很简陋,只不过正好迎合了崇祯的心理而已。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一首《临刑口占》完美诠释了袁崇焕壮志未酬的无奈。作为抗金名将的他,最终却被凌迟处死,着实令人扼腕叹息。都说崇祯帝是因为皇太极设下的离间计而将袁崇焕赐死,然事实并非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崇祯乃明朝末代皇帝,十七岁登基,当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内乱不止、外患不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尽管如此,崇祯帝朱由检依旧尽心匡扶明室,执政期间,一直兢兢业业。但随着后金对大明屡次进攻,崇祯便召回了已辞官回乡的袁崇焕,重新见用。本以为可以再次尽忠报国,却不想含冤而死。且看袁崇焕恢复官职后所做之事:

一、轻诺于崇祯帝,夸下五年平辽东的海口,以致失信

辽东问题一直是崇祯的心头之患,恰巧这时袁崇焕向其许下诺言称五年之内必定复辽,只要在此期间能够给予其足够的权利及解决所有的军资劳务,崇祯听后无不应允。当然结果不如人意,非但没有平复辽东,反而令后金大军直逼皇宫,这在崇祯帝心里对袁崇焕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二、假借圣意,私杀大将毛文龙

毛文龙乃是明朝左都督,可他利用职务之便浪费粮饷,袁崇焕得知后便以邀其观看将士射箭为由,并假借皇帝名义将其擒获且杀之,当中还列举了他十二大罪状。虽说毛文龙罪有应得,但袁崇焕擅自将其杀害,分明没把崇祯帝放眼里。这让朱由检心里对其又多了几分恨意。

三、解京城之围,却被怀疑通金

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皇太极率领精兵直逼京城,尽管袁崇焕及时赶来救驾,解了京城之围,然朝中大臣却怀疑是他与后金勾结,致使金军入关。后来皇太极趁机又使了离间计。如此一来,崇祯也算抓住了袁崇焕的把柄,之前的怨气一股脑的全都发泄了出来,他将袁崇焕抓捕,并将其凌迟处死,可见他积怨多深。

结论:

崇祯虽有复兴明室之愿,可他生性多疑且又刚愎自用,错杀忠臣名将,最终导致国破自缢。对于袁崇焕之死,皇太极的离间计只是一个引子,真正想杀害他的还是崇祯帝本人。

崇祯为何要杀袁崇焕呢?

崇祯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他“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面对危局,他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历史评价崇祯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就是他自毁长城,杀了抗金英雄袁崇焕。

崇祯是个多疑刻薄,刚愎自用的人。与他的老祖宗朱元璋十分相似。

他又是个急躁的皇帝,所以容易被朝中党争的各方利用,做出错误的决策。

崇祯即位之初,大明江河日下,固疾难返。崇祯拼命想挽救危局,特别是那些他寄予厚望的大臣,他不允许这些人有任何失败。否则就会杀之而后快。崇祯杀掉的大臣不计其数,并不完全是这些大臣不行,只是崇祯没有耐心去等,他只想着一夜之间,大明能恢复往日的荣光。

袁崇焕是崇祯最寄予厚望的大臣。他承诺袁崇焕:“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子孙亦受其福。”

袁崇焕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策略。

此时的明朝在关外已经完全处于劣势,如果明朝决心坚守辽东地区,依托坚固的城防和大炮,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说“五年平辽”,那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之说,也不过是“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虽然后来袁崇焕也后悔吹了这么大的牛,但崇焕却实打实的相信了。这也为袁崇焕之死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根本不了解崇祯。他以为崇祯真的把所有的权力都赋予自己了,所以他才会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崇祯很信任的大将,他“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毛文龙在敌后建立了明军的一块基地,用游击战术骚扰后金,确实有作用。虽然毛文龙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罪不至死。最重要的是,袁崇焕无权杀毛文龙。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许多城镇、海岛都先后被清占领。毛文龙的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后降清,辽东局势越发恶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8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