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益州兵精粮足,易守难攻,刘璋为什么还要让刘备入川

以史为鉴 2023-06-15 07:32:25

益州兵精粮足,易守难攻,刘璋为什么还要让刘备入川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璋让刘备入川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了对付张鲁,益州牧刘璋派法正率部队迎接刘备。刘备从江陵率军赶到涪城,刘璋率领步、骑兵三万多人,车驾幔帐,光耀夺目,前往与刘备相会;刘备所率将士依次前迎,大家欢聚宴饮百余日。刘璋以大批物资供助刘备,让他去讨伐张鲁,然后两人告别。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进驻葭萌。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把张松的图谋禀告了刘璋。

在得知了刘备的野心和图谋之后,益州牧刘璋将张松收捕处死,下令所有关隘的守卫部队封锁道路。在此基础上,刘璋和刘备这两位汉室后裔,正式在东汉末年展开了一场正面的较量。结果,历经数年激战,刘备终于击败了刘璋,鸠占巢穴,夺取了益州之地,最终建立了蜀汉。那么,问题来了,益州兵精粮足,易守难攻,为何刘璋还要请刘备入川对抗张鲁?

首先,在很多人看来,益州牧刘璋之所以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入川,直接原因就是借助于刘备的力量来对付汉中张鲁。不过,在整体实力上,刘璋拥有益州这一州之地,麾下兵马不下10万,还拥有易守难攻的山川之险。因此,即便刘璋拿不下张鲁,也不用担心张鲁威胁到益州。进一步来说,即便曹操攻占了汉中,一时半会也很难攻入到益州之地。

在此基础上,很多人难以理解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对抗张鲁的行为。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刘璋邀请刘备入川,不仅是为了对付汉中张鲁,乃至于应付之后曹操的威胁,也即刘备进入到益州之地后,还可以起到平衡益州各方势力的作用。对于刘璋来说,虽然坐拥益州之地,手下兵马不下10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将士都会刘璋忠心耿耿。特别是益州本地的士族,更是对刘焉、刘璋父子颇有怨言,这直接威胁到了刘璋在益州的位置。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裴松之注:荆州别驾刘阖,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璋使赵韪进攻荆州,屯朐忍。

刘焉死后,益州官吏赵韪等希望利用刘璋温仁,于是上书推举他继掌益州刺史,得朝廷诏为益州牧,因此,刘璋之所以能成为益州牧,来自于益州官吏赵韪等人的拥立。在即位之后,刘璋任命赵韪为征束中郎将。将领沈弥、娄发、甘宁起事反对刘璋,被赵韪打败后奔荆州。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刘璋刚刚即位,就遭到了甘宁等将领的反叛,这无疑体现出刘璋对于益州缺乏掌控。甚至可以说不少益州文臣武将中,并不认可刘璋在益州的地位。

到了建安五年(200年),益州官吏赵韪在实力壮大之后,选择发动叛乱,蜀地多处响应。当然,在这场叛乱中,幸得刘焉之前收容荆州、三辅流民建立的“东州兵”拼力死战,才平息了叛乱,最终杀赵韪于江州。

在赵韪发动叛乱时,获得了不少益州本地士族的响应。当然,比较幸运的是,刘焉一手组建的东州兵立功,帮助刘璋平定了叛乱。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刘璋和益州本地士族之间的对立。至于李严、法正等东州派,实际也对刘璋颇有怨言,这是因为刘璋性格上比较暗弱。在此背景下,刘璋在益州的地位,实际上是岌岌可危的。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在这个时候引入刘备这一势力,促使益州内部形成益州本地、东州派、刘备三大势力鼎足而立的格局,反而有助于维护刘璋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刘备实际上已经在荆州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官渡之战期间,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被后者收留。彼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导致刘表的部分手下已经有归顺的想法。于是,刘表引入刘备这一势力,从而抑制想要投靠曹操的势力。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至少在刘表去世之前,刘备确实起到了相对应的作用。

最后,对于刘璋来说,引入刘备这一势力之后,理论上不用担心刘备势力的壮大,因为有益州本地士族和东州派的制衡。同样的道理,刘备的到来,也可以遏制益州本地士族和东州派,比如再遇到益州本地士族反叛的时候,完全可以借助于刘备的力量来平定,毕竟刘备当时文有诸葛亮、庞统等谋士,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所以,刘备的到来,甚至可以威慑到蠢蠢欲动的益州本地士族。当然,益州牧刘璋最终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了,虽然在益州之战中,益州本地士族提前倒戈的情况不多,但是,法正、李严、孟达等东州派,却选择了背叛刘璋,投靠刘备。

因为自身势力的背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刘备和刘璋之间的实力差距,也即如果没有这些背叛的话,刘备确实无法在益州的土地上击败刘璋。此外,在刘备和刘璋交战的时候,汉中张鲁几乎没有派兵干涉,这说明张鲁对于益州的威胁是相对较低,也即刘璋之所以邀请刘备入川,主要原因应该不是对付张鲁,而是保持益州各方势力的平衡。进一步来说,如果刘备最终没有和刘璋决裂的话,那么后者可以操作的空间将明显增大,从而更好地坐稳益州牧的宝座。

防了外人一辈子的刘璋,为何会引刘备入室?

防了外人一辈子的刘璋,会引刘备入室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刘璋的内部不和、结仇张鲁、曹操威胁、手下忽悠、自身赢弱,当时的刘璋之所以会请刘备入室并不是一个原因而造就的,可以说是因为当时的他内忧外患。

一是内部不和,刘璋本是湖北天门人,其父刘焉任益州牧时,当时的益州就不太平,刘焉为外来势力,依靠从南阳、三辅进入益州的流民为支持势力,打压益州本土官史及士族豪强,而本土官史及士族豪强的叛乱此起彼伏,到刘璋接手益州牧时,情况更严重,对刘璋造成很大的威胁。二是结仇张鲁。张鲁原为五斗米教首领,刘焉起初任用张鲁平定汉中,张鲁平定汉中后拥兵自重与刘焉反目,并切断益州北上的道路,不听从刘焉号令,到刘璋接手时,刘璋杀了张鲁母弟,与张鲁势成水火,刘璋却又没能力完全消灭张鲁,致使张鲁割据汉中之地,而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张鲁的存在对刘璋来说,是最大的现实威胁。

三是曹操威胁,公元211年,曹操打着收复汉中张鲁的旗号准备进攻汉中,而进攻汉中必借道西凉,曹操当时的实际目的是打击西凉的马超与韩遂,虽然曹操当时真正目的是打马超与韩遂,但把刘璋吓得不轻,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汉中一失,益州必亡,刘璋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请刘备入川。当然他手下的忽悠,自身本来的实力这些这都是重要因素。



自古得天下以能者居之,刘璋无能力,即使不请刘备入川,也一样守不住益州之地。

作为刘璋父子立足益州的嫡系,东州兵为什么会投靠刘备?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刻等待机会进图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的机会来了,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抵御张鲁,防御益州。狼来了,怎么会放弃刘璋一只厚道的小绵羊。刘备夺取刘璋益州根基的时候,有一股非常特殊又强大的势力选择投靠了刘备,他们正是刘璋父子立足益州的嫡系——东州兵。东州兵的投靠让刘备夺取益州进程更加迅速,成为刘备建立蜀汉王朝后一个重要的政治派系。



那么很多人就想问了,东州兵是刘璋父子立足益州的嫡系,为什么会投靠刘备,不是应该殊死抵抗吗?恰恰相反,被刘璋父子打压的益州本土豪族却成为抵抗刘备最狠的角色。想要了解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东州兵角度来思考问题。

其一:东州兵到底是什么兵,主要成分包括哪些公元188年,汉宗室刘焉领益州牧,成为第一批拥有实权的诸侯。因为刘焉不是益州本地人,所以考虑其客籍的身份,他入益州之后,成功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东州兵。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中裴注引《英雄记》言:“先是,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数万家,收以为兵,名曰东州兵。”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进一步曰:“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



《华阳国志》中提及的“东州士”,特指南阳、三辅两地于汉末避乱入蜀依附刘焉、刘璋之人士。三辅指西汉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今陕西中部。南阳隶属荆州,今河南南部一带,这是关于“东州士”狭义的定义。但汉末避乱入蜀人士来源地域甚广,三辅、南阳两地难以涵盖其范围,因此所谓“东州士”为广义范畴之“东州士”,特指所有汉末先于刘备嫡系荆州集团避乱入蜀之人士及其后人。这些东州士后期统帅的兵马,大部分所指为东州兵。

值得一提的事情,刘焉的东州兵还有一部分黄巾军的成分。中平五年(公元188 年)马相、赵祗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起义,以黄巾名义相号召,数日内即聚众数千。不过,很快这支黄巾起义军被益州豪强贾龙击败,而刘焉却从这些战败的黄巾军之中,“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成功的吸取一部分黄巾军。



说到底,东州兵就是是由益州黄巾和三辅、南阳地区的流民共同组成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对益州本土豪族而已,属于外来势力。

其二:东州兵与益州本土豪族的矛盾公元184年之后,黄巾祸乱,王室衰微,豪强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民间控制力持续削弱。就好比刘焉初入蜀时,还受制于益州中大姓豪强,治所只能设在绵竹。刘焉作为益州牧,自然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凭借自己组建的东州兵,刘焉血腥的镇压了益州本土豪族。“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因为这样的事情,益州本土豪族与刘焉以及东州士之间的关系恶化。



刘焉与“东州士”同为客籍入蜀之人,他们之间的联合从心理上容易接近。对二者而言,这种联合能起到双赢的效果。所以,刘焉大力的扶持东州士。可惜好景不长,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因背疮而死。刘璋上位,成为益州牧。可惜,刘璋“性宽柔,无威略”,无力平衡东州士、益州本土豪族势力,“东州士”与益州土著豪族之间的矛盾日趋白热化。尤其是一些东州士专横跋扈、侵暴旧民,益州本土人民对他们的行为甚为愤慨。这样的情况,最终激起益州人赵韪叛乱,赖东州人“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才将赵韪镇压下去。最终以东州士胜利告终,却引发益州本土豪族的反扑。

其三:刘璋本人的暗弱,引起东州士的极度不满



虽然贾龙、赵韪的败亡,却没有撼动益州本土豪族的根基。刘璋的懦弱、益州豪强的逼迫造成了“东州士”对刘璋政权的离心。刘璋是个厚道老实人,又没有称霸中原的野心,也不像他父亲那样对益州本土豪族敢于大杀特杀,对益州本土豪族更多的是妥协。这样就让东州人无法通过刘璋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利益,自然而然,选择抛弃刘璋。

而就在这个时候,汉中的张鲁对益州虎视眈眈,曹操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三分立足天下趋势初现,刘璋偏居一隅的政权岌岌可危,在内忧外患之下,“东州士”亦危如累卵,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思得明君”。



所以,当刘璋邀请刘备入川的时候,法正和孟达为代表的东州士,就开始纷纷投靠了刘备,法正一见刘备,便向刘备献上夺取益州的计策,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在到刘备与刘璋决裂,正式争夺益州的时候,消极抵抗、积极投降是为刘璋守城的“东州士”的普遍策略。其中包括刘璋的姻亲吴懿、费观等。

总之,东州兵和东州士是刘璋父子立足益州的嫡系,却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选择投靠,毫无疑问是刘璋已经无法满足东州政治势力的需要,加上又与益州本土豪族势力水火不容,自然而然就选择先一代明主刘备,以争取更大的利益

大军围攻成都时,为何刘璋主动向刘备投降?

公元214年,刘备率部围困成都,数十天后,刘璋开城投降。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刘璋真的是无路可走吗?

公元213年,驻守荆州的刘备大军接到入蜀增援的命令后,沿长江西进,入蜀第一战大破江州。张飞赵云分兵扫荡蜀地,赵云平定江阳、犍为,张飞平定巴郡、巴西,次年与刘备一同剑指成都。

图上不难看出,刘备大军围困成都不假,但是赵云在东南方,张飞在东北方,刘备在西北方。成都西南有一个“安全出口”留给了刘璋。

很显然,此时刘璋并不是瓮中之鳖,他大可南退到峨眉,继而奔向广阔的益州南部大地,但为何他就是没走?最后选择了在成都坐以待毙呢?

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成都的原因

“成都坚固不坚固,古蜀国说了才作数”。

根据金沙遗址来推断,成都的建城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古蜀国。纵然是三国时期,成都依然有着一千多年的沉厚历史。而这一千多年来,成都一直作为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告诉大家,三国时期的成都城十分坚固牢靠。当然光用嘴说是不行的,还需要实际证明一下,远的张仪、司马错筑城姑且不说,咱们就说说前一任“益州老大”刘焉时期的情况:

刘焉,也就是刘璋的父亲,历任益州刺史六年有余。

刘焉一度有过称帝的想法,所以不断强化益州的统治:

北边派张鲁驻守汉中 南边强化雒县和成都防线

成都早期虽然不是刘焉的治所,但绝对是南方防线上最为重要的一环。通过雒县的难攻程度就能推断出成都的防御强度。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进军围雒。时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刘备大军围攻雒县长达一年时间才攻克,又何况蜀地的中心、绵竹南端的重点防御点成都呢?

当然了,刘璋选择死守成都,跟成都的经济和人口情况还有很大关系。

秦末汉初,成都逐步晋升为全国特大都市之一,还一度取代中原而被称作“?天府”,这里轻工业、商业发达,物产丰富,百姓生活殷实。

咱们再看看成都的人口情况:

《汉书·地理志》载“成都户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六”

西汉当时整个益州有多少户呢?不到二十七万。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益州大概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在成都。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不断有人口涌入益州,而成都又是益州之中的最好选择,所以恐怕这个比例只增不减。

成都既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又有着发达的商业、经济,刘璋自然是有恃无恐,大可在此安心守城。

2.刘璋手里有一个秘密武器

刘璋虽然性格懦弱多疑,但他不是傻子,危急时刻敢死守成都,必然是他手里有能够跟刘备抗衡的底牌。

刘焉死后给刘璋留下了一个秘密武器,什么呢?就是一支号称“?东州兵”的神秘部队。

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

这支强大的东州兵曾一度辅助刘璋平定了赵韪引发的益州内乱。?有这样一张王牌在手,刘璋又怎会轻易把易守难攻的成都送给刘备呢?

3.益州的西南夷势力一直不安定

先来解释下这个“?西南夷”,“西南夷”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接下来言归正传说刘璋,刘璋是公元194年接替父亲刘焉之位,做的益州牧。东汉时益州居天下十三州首位,面积高达百万平方公里。当时的益州包括着现在的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中西部、云南以及缅甸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试问益州这样一艘庞大的“方舟”是刘璋之辈能轻易掌控的吗?自然不是。

益州十二郡,其中北部的汉中和巴郡由张鲁掌控,南方的四郡则被当地的西夷势力所把控,刘璋虽然尊为益州牧,但他实际掌控的范围不过是益州中部的六个郡。

这就可以回到咱们最初的问题了,眼看成都被围困,刘璋为何不选择南逃呢?

那是因为因为益州南方的几个郡根本就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自打东汉开国以来,西夷势力就不曾消停过,正如《后汉书》所言,西夷常常“寇掠三蜀及汉中诸郡”,到了汉灵帝时期,朝中一度传出了这样的说法:

蛮夷喜叛,劳师远役,不如弃之。

西夷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欢捏软柿子,你一还击,他们立马作鸟兽散。刘璋经营益州十多年的时间,只见西夷反叛内乱,从未见他们有一日真心归顺。孟获就是三国时期西南夷的一个典型代表,如果不是诸葛亮七擒七纵,根本无法收服。

诸葛亮有这般远见和能力,他刘璋有吗?当然是没有。

如果此时的刘璋狼狈逃到西夷的势力范围,那么就相当于羊入虎口,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成都坚守。

4.成都南边有交州和南羌虎视眈眈

益州南方四郡在本州西南夷势力的影响下本就不太平,又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巂、永昌二郡受到南羌的影响,牂牁、益州二郡则受到交州势力的影响,其中关系错综复杂。

此时的益州南部就像是一团乱麻,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样的一趟浑水,一处水深火热之地,对于即将成为“丧家之犬”刘璋来说,无疑是离得越远越好。

当然了,刘璋心里也会对几方势力做一个评估,相比于南羌和交州势力,毕竟自己跟刘备都是汉室宗亲,如此死守成都,即使兵败破城,存活的几率还更大一些。如果把自己的小命交到其他人手里,那就真的不好说了。

5.刘璋太过于懦弱

刘璋作为刘邦的后代,刘焉的儿子,既没有刘邦那般雄才大略,也不具刘焉的称霸野心,宽厚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懦弱的个性。正如《益州耆旧传》的评价:

璋懦弱多疑。

如果刘璋强硬一些,就不会放纵张鲁在汉中骄横,更不会引刘备入蜀,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成都被围和“失州之痛”。

正是因为刘璋性格懦弱缺乏勇气,才会顾虑太多,不敢到益州南部的广阔天地之中放手一搏,因此?错失了南退的最佳时机

《三国演义》刘璋形象

当然了,刘璋最后开城投降的做法同样让人不理解:

城中有精兵三万人,谷支一年,吏民咸欲拒战。

有兵有粮有支持的情况下刘璋就这样投降了,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抵抗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的懦弱

总结:

刘备大军剑指成都之时,刘璋做出坚守的决定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成都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城内百姓富足,这些是刘璋坚守成都的有力后盾。

其次,父亲刘焉所留下的秘密武器“东州兵”又给了刘璋跟刘备死磕到底的勇气。

然后,西南夷和南羌、交州几方势力在益州南部错综复杂,让刘璋对益州南端望而却步。

最后,刘璋性格软弱,顾虑太多,不敢到南方大地上放手一搏。

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刘璋最后选择坚守成都,不成想这一份坚守变成了?坐以待毙

《三国志》给了刘璋一个客观的评价:

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

刘璋根本就不是那乱世枭雄,然而偏偏生逢乱世,又占据着天下最大的益州。正所谓胜者为王败者寇,刘璋的失败不过是自然之道罢了。

兵精粮足的刘璋为何弃城投降刘备?

刘璋在成都的城里,接到城墙上守望兵士的报告,说马超带了许多的凉州胡人部队来,十分害怕。

  刘璋决定向刘备投降。他的左右说:“城里的精兵还有三万,粮食还够吃两年,为什么要投降呢?况且您父亲与您,两代的益州牧,都对老百姓极为宽厚。老百姓与文武百官,都愿意和兵士一致作战,情愿为您而死。”

  刘璋说:“不必了。我与先父做了益州的长官二十几年,并没有什么恩德施给百姓。最近这三年(从建安十七年到建安十九年),与刘备兵连祸结,军民死了很多,都是为我而死。我怎么忍心再叫成都城内的这些人又死呢?”

  于是,他开城投降。刘备对他也颇能留一手,不仅不将他杀害,而且送他与家眷到荆州公安城去住,叫他把私人的财宝完全带走。又准他仍旧佩带“振威将军”印绶(这振威将军的名义,是以前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颁给刘璋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8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