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道光审俘虏问了什么维多利亚女王是个怎么样人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07:18:01

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道光审俘虏问了什么维多利亚女王是个怎么样人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的趣闻。

《孙子兵法》有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两军乃至两国交战,最忌信息不透明,这样就无法准确估算彼此的实力,作出正确的战略部署,只有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才能百战百胜!

不得不说,古之贤者真的是智慧非凡,早在千年之前就能有此远见,还将其载入兵法。

但是有些后人实在是不争气,视古人的敦敦教诲于不顾,其中最“出类拔萃”的当属晚清统治者,这其中又以道光皇帝为最!

“天朝上国”与资本主义强国的第一次较量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始,而这是身为“天朝上国”的清朝与身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就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当时的清朝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足以自给自足,不必与蛮夷“互通有无”,所以闭关锁国,故步自封。

直到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大炮轰开清朝国门时,清朝统治者才惊觉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此时的清朝统治者还未真正认识到自身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以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终,这本应引起清朝的重视,但道光帝却对此不以为然。

三个问题

清朝战败后,道光皇帝只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却无太多警惕之心,恰逢清军俘虏一名英国士兵,道光帝便下旨将其送入京城,他要亲自审问。

按照常理来说,此时的道光帝应该问一些军事或者国情方面的问题,但据《清史稿》记载,道光帝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问道“英国有多大,骑马多久能够到达,英国皇帝是谁”!

据说那名英国俘虏都被问懵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回答了道光帝的问题,当道光帝听说英国只有清朝一个省那样大时,顿时放下心来,认为之前战败只是大意所致,不必放在心上,转而对第三个问题的答案起了兴趣。

原因无他,据那名俘虏所述,英国掌权的乃是维多利亚女王,年方二十三,生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美丽之极!

听闻此言,道光帝心动了,竟对左右大臣说道“此女如此出色,正好纳入朕的后宫”!

一国之君无知至此实属罕见,别国都打到自己的家门口了,还对对方一无所知,这也就算了,好不容易抓个俘虏,不说问点有用的东西,竟然还异想天开的纳女王为妃,这也难怪清朝会被时代所抛弃,在短短的时间内“轰然倒塌”!

维多利亚女王是何人?

据《世界通史》记载,维多利亚女王是迄今为止,世界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女性君王,执政时间达到63 年零7 个月,英国在她掌权期间飞速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巅峰,鸦片战争就是她一手策划的,如此铁腕人物,岂是道光帝所能驾驭了的,至于纳为妃子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此外,早在公元1608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就有了第一副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英国在这幅地图上被标注得清清楚楚,明朝灭亡后,这张地图落到清朝手中。

但历任清朝皇帝只将其当作普通字画,束之高阁,从未钻研,若是道光帝看过这幅地图,当不会问出“英国有多大,骑马多久能到达”这般愚蠢的问题!

身居宝山而不知,不仅对敌人无知,对自己也无知,知己知彼,竟一个都做不到!

小结:

虽说清朝的灭亡以及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乃是大势所趋,根源是封建制度无法匹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清朝统治者的昏庸无知以及目观短浅也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道光帝以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只是大意所致,殊不知这只是“噩梦”的开端。

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等相继而来,丧权辱国的条约也越签越多,从《南京条约》到《马光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等等。

赔款数额越来越多,割地面积越来越大,等到清朝统治者反应过来时,已经悔之晚矣,大厦将倾,覆水难收,王朝的崩塌已经不可阻挡!

一定要谨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无论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关于鸦片战争的史料

鸦片战争(Sino-British Opium War),中国近代史上一共有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两次鸦片战争使旧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迫使清政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列强加强对中国边疆和内地的渗透,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愈加艰苦。
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
概述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
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开进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中国领土上存放鸦片。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1月8日英国“窝拉疑”号舰长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锁广州口岸与珠江口。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谓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
  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向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2月,英国政府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
  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 ,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reprisal),而非战争。
  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据罗兹·墨菲的分析,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而中国因传统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贡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或忽视和遭受排挤,中国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英国将中国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必要时诉诸武力把中国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正是双方的自大,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
第一阶段
  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懿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在封锁珠江口之后,北上进攻浙江舟山,并攻陷战略要地定海县城。(中国方面称英军之所以北犯浙江,是因为遭早已当地准备作战的林则徐击退,之后转而攻击厦门,亦被闽浙总督邓廷桢击败。但英国方面的指令从一开始已是进攻定海。)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开始动摇。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使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第二阶段
  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但义律先下手为强,于1841年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次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奕山竖起白旗求和,签订《广州和约》,不但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英军收钱后也撤出广州。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热,发生了三元里抗英事件。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
第三阶段
  英国政府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自闻乍浦、吴淞不守,认为汉人通敌,纵兵杀害汉人。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37人伤129人,旗兵死约600人,海龄自杀。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收军事占领。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清廷处于不利位置。
  在《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同时,沙皇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把历来属于中国的山河湖泊和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强行指为分界标志,为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国的珍贵文物、宫廷建筑遭到重大破坏和劫掠:比如圆明园被破坏。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中国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基本信息
  第一次鸦片战争分为三步:
  1、英国倾销商品;
  2、走私贩卖鸦片;
  3、发动鸦片战争。
  日期:1840年6月28日- 1842年8月 。
  地点:广州珠江口。
  结果:英国胜利 。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导火线:虎门销烟。
英国胜利以后的要求
  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规定:
  ⑴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⑵赔款2100万银元。(1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白银7钱2分和3分之间)
  ⑶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⑷英商进出口货物需缴纳的关税,中方应与英国协商。 
  影响:
  1、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开始。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3、战后的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4、加大百姓的负担。
  5、客观刺激了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转折点。

第一次鸦片战争简介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

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中国领土上存放鸦片。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1月8日英国“窝拉疑”号舰长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锁广州口岸与珠江口。1月16日,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演说,谓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国家尊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已经引起我国臣民与该国通商关系中断,朕已极严重注意,并将继续注意这一影向我国臣民利益与王室尊严的事件。

2月,英国 *** 任命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英军总司令。

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英 *** 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reprisal),而非战争。

6月,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爱尔兰联队、第26苏格兰来福枪联队、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和马德拉斯工兵团等)的机动舰队从印度出发到达中国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该舰队有战舰16艘(其中3艘为装备有74门大炮的大型军舰),蒸汽军舰4艘,运输舰船28艘。战争爆发后,英国从本土又不断增援。除去被替换回国的舰船外,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侵华英军战舰达25艘,蒸汽舰船15艘,医院船、测量船、运输船共60余艘。

英国出兵的深层原因据罗兹·墨菲的分析,则是为了拥有与巨大的中国市场自由贸易的机会,从而能够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希望清朝 *** 能够承认英国是平等国家。而中国因传统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贡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态度,使英国无法容忍遭受轻视或忽视和遭受排挤,中国的态度在当时已经进入近代世界的国际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英国将中国的拒绝看作是落后的表现,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种必要时诉诸武力把中国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认为这对双方都会带来利益。正是双方的自大,导致了正面冲突的爆发。

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今属福建)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12月,琦善通过私人翻译鲍鹏与义律谈判,拖延时间。英军南下后,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抚筹防海口,并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

义律失去耐心,决定战后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使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律在广东开始谈判。由于英国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使道光帝大为不满,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职,派奕山、隆文和杨芳赴广东指挥作战。1841年1月7日,英军也不满谈判的进展,义律先下手为强,出动海陆军攻占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发起虎门之战。

道光帝闻讯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2月23日进攻虎门炮台,虽然部队英勇抵抗,但不敌英军,虎门炮台最终失陷。2月26日,英军又出动海陆军,攻破虎门横档一线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5月21日,奕山令水陆军1700余人,于黑夜分乘快船出动,挈火箭、喷筒,夜袭英船,掷火焚烧。5月22日早晨英军2400人反攻。清军溃退。5月24日,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一路占据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广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军尽退城内,秩序大乱,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不但不率部撤离了广州,还勒索广州商家向英军支付了600万银元的赎城费。期间广州民间反英气氛炽热,英国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民众自发武装起来进行抗英斗争。而奕山为了不被皇帝惩罚,便虚报战功,甚至将该战役的惨败说成大胜。

英国 *** 对义律在广州所获侵略权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Pottinger)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舰船37艘、陆军2500人离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即第三次厦门之战),旋北进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军以疾疫流行,放弃定海),10日陷镇海(今属宁波),13日占宁波。时英军兵力不足,遂停止进攻,等待援军。

厦门、浙东兵败后,道光帝又派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并陆续调集兵勇以备反击。1842年3月,奕经以兵力已足,决定水陆同时反击,企图一举收复宁波、镇海、定海。3月10日夜,清军对宁波、镇海分别发起反击,接战均不利,纷纷撤回原驻地。进攻定海因风潮不顺而延期。3月15日驻宁波英军乘势反攻慈溪(今慈城镇)和城西大宝山等地,清军大败,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媾和(见浙东之战)。

1841年5月29日,盘踞在广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军,闯入三元里骚扰抢劫。当地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军数名。随后,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庙 *** ,以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同时,还联络了附近的数千农民和手工业者,手持大刀、长矛,冒雨迎敌。而此时英军仅仅只有一个海军陆战队连。英军被困在牛栏岗,天降大雨,火药受潮,无法发挥出威力,展开肉搏战,一名英军死亡。英军一路肉搏,在双方人数悬殊的情况下,大胜义勇军。最后,英勇的英国红衣军士兵终于一路拼杀回到了堡垒。第二天清晨,2万多民众高举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保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主力英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保纯清楚双方实力,也知道英军的枪炮不会永远受潮,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担上卖国贼的恶名,但实际上,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这种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后,广东人民又以“社学”的形式,组织武装力量,开展反侵略斗争。

英国 *** 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自闻乍浦、吴淞不守,认为 *** 通敌,纵兵杀害 *** 。7月21日,英军6600余人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37人伤129人,旗兵死约600人,海龄自杀。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收军事占领。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清廷处于不利位置。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军分遣舰队还多次对台湾进行侵犯。由于守军准备充分,战术巧妙,取得了整个战争中罕见的胜利,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见台湾抗英斗争)。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运河。7月21日,英陆军6900余众,发起镇江之战,遭顽强抗击,被击毙击伤169人后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在谈判期间,由于英军的恶行引发了地方性的靖江保卫战,侵略者死伤13人后败退。

1842年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清廷和战不定,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呆板,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为英军所败。鸦片战争的实践表明,落后的封建军队已不能战胜初步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碎语杂记」道光皇帝与英国女王

昨天,读了一篇文章,提到了道光皇帝想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事儿。
百度了一下,搜出很多说这些事儿的文章,看样子不是空穴来风。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鸦片战争之前,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特别是皇上眼里,中国就是中央之国,唯我独尊,其他,都是未开化得蛮夷之地。

即使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英国人打败了,当时的皇上,道光皇帝恐怕也没被打醒。
他输得糊里糊涂,输得很不服气。

被人打败后,他才开始安排人了解对手大英帝国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先是问英国有多大,听说和中国一个省差不多大时,估计道光心里更不服气了。

又问英国有多远,骑马得走多少天。
听说骑马去不了,隔着海,得坐船。估计道光帝有些懵。
老伙计没学过地理,肯定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最后问英国的皇帝是谁,什么年纪。
听说英国当家的是维多利亚女王,一个22岁的妙龄女子,竟然动了娶她为妃的念头。

相信道光皇帝想娶维多利亚为妃,绝不是贪恋女王的美色,纯粹是为了大清江山的稳固和中英两国的友好和平。

在道光帝心目中,做女人做大清皇帝的小老婆,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和福利,天下女人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倍感荣幸,趋之若鹜。
他道光帝纳一个异国女子为妃,绝对是委曲求全,为国家社稷为世界和平牺牲自己。

如果维多利亚女王做了他的妃子,不论赐名贤妃还是淑妃,不论在72妃中排名第几,都是一家人了。
一家人不打一家人,世界自然就和平了。

可惜后来不了了之。

其实不只道光,封建社会的很多皇帝,都有些共同的毛病。
最大的毛病,不是无知,是妄自尊大,唯吾独尊。
或许,无知才会无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