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官员给唐太宗送青菜反被罢官只因这个青菜太珍贵!

以史为鉴 2023-06-15 07:12:57

官员给唐太宗送青菜反被罢官只因这个青菜太珍贵!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官员给唐太宗送青菜反被罢官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645年,唐大宗贞观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唐太宗领兵征高丽回军途中,经过易州(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易州司马陈元踌向唐大宗提供了一些新鲜蔬菜,供唐太宗食用。寒冬天气,在北方能吃到新鲜蔬菜,这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确实是很奢侈的。这些新鲜蔬菜是陈元踌驱使民众在地下用火烧增温来种植的。“使民于地室蓄火种蔬”,看来是用烧火炕的办法,在遮风避寒的屋棚里种植蔬菜。现在想象,可能就是搭个温室,地下修些火道,上面作为火炕,在火炕上种菜。当时没有塑料布,若有塑料布,就同今天的塑料温室大棚种菜差不多。

从农业技术上来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在中国的北方,就有了冬季温室种菜,是很不简单的。如果这是陈元踌发明的,应当是中国温室种菜的开山鼻祖。但唐大宗对陈元踌这一做法很反感,不但不奖赏鼓励,而且认为他是在讨好诌媚,反而免掉了陈元踌的官职。

今天来看这件事情,好像唐太宗有点不大近情理。皇帝亲自领兵出征,回师返京,路过地方,地方官提供点新鲜蔬菜,这是多大点事,不表扬也就算了,还把人官给免了,这不是好心成了驴肝肺了吗?但如果看看唐太宗这次出征的所作所为,就可知道免掉陈元踌这个官是十分正确的,陈元踌为官是不符合唐太宗的要求的。

公元645年2月,唐大宗从洛阳出发率兵东征。三月初八,到达定州(今河北定县),唐太宗对随行的大臣说:“朕从洛阳出发以来,只吃肉食,即使早春蔬菜也不吃,这是担心烦扰百姓的缘故。”这就说明,冬春季节,蔬菜奇缺,即使中原早春,已经有了一些蔬菜,唐太宗也不吃,害怕扰民。在行军途中,唐大宗看到生病的士兵,亲自抚恤慰问,让当地州县给予治疗,士兵们没有不感动的。有些人没有列入东征的名册中,他们就自愿用私人装备从军,常常数以千计,都说不求封爵赏赐,只愿为国家效忠。可见民心向背。但唐大宗一概不允许,目的还是为了人民能安于生产,安居乐业。

在辽东城下,唐大宗看到将士们背土填沟,就把分量最重的放到自己所带的几百名骑兵的马背上驮着,同将士们一道运土,他随从的官员也都争着往城下背土。右卫大将军李思摩在进军白岩城时中箭,唐大宗亲自给他吮血,将士们没有不感动的。大将契宓何力在围攻辽东城时受了重伤,唐太宗亲自给他敷药。江夏王李道宗在进攻安市城时伤了脚,唐太宗亲自给他包扎。在回军途中,辽泽一带道路泥泞,车马难以通行,唐太宗同士兵们一道割草填道,亲自将铺路的木材拴在马鞍后边帮助铺路。

这次东征,唐兵死亡近两干人,唐大宗在营州,诏令将阵亡士卒的尸骨全部集中到柳城东南,专门设置牛、羊、猪祭祀。唐太宗亲自写诗文祭奠亡灵,亲到灵堂吊唁恸哭,极尽悲哀。死者的父母听到后说:“我儿死了,皇上亲自哭灵,虽死无憾。”唐太宗率兵东征近一年时间,穿了一件褐色战袍,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从未换过。战袍已经穿烂了,左右的人请求换下它,唐大宗说:“战士们的衣服大多破烂了,唯独我穿上新衣服,可以吗?”坚持不换。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有爱民、爱兵、节俭和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伟人风格。陈元踌烦劳民众,反季节种菜,违反了做官不能累民、扰民的宗旨。大冬天里,士兵们都没有菜吃,你专给皇上进献蔬菜,让领导搞特殊化,脱离群众,也违反了唐太宗的为政之道。事情虽然不大,性质却极其严重。史书记载, “上恶其诣”,就是唐太宗十分厌恶陈元踌的这个做法,认为这是为政的歪风邪气,为制止这种风气,以防蔓延,就毫不客气地把陈元踌的官给免了。陈元踌这个官免得不冤。

正是因为唐太宗自身的品性和英明,才铸就了大唐的贞观之治,给盛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唐朝达到了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顶峰。谢谢您关注小编“日月晨云”,您的关注点赞评论是对我的最大支持,谢谢。

如何评价唐太宗,,,唐玄宗以及秦王赢政...

唐玄宗李隆基

少年英豪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从他开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时候,所以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处处果断得帝位

在奶奶武则天死后,中宗懦弱无能,结果朝政大权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崇俊被杀。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终于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率领御林军万余人攻占了皇宫,把韦皇后一派全部消灭。然后,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但父亲李旦也和中宗一样是个软弱的皇帝,不愿和太平公主发生正面冲突,总是忍让。而太平公主则认为是自己给了他做皇帝的机会,功劳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权。随着自己势力的强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胀起来,想像母亲那样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对手便是太子李隆基,开始她没把他放在眼里,觉得他还年轻,但后来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断之后,就开始防范他。她制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做太子,更不能继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为自己以后做女皇帝开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厌烦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但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睿宗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亲自率领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开元盛世流芳百世

善用宰相

唐玄宗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唐玄宗还是有伯乐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玄宗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

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的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张九龄是广东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还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广东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龄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玄宗相中。

张九龄在做宰相之后,也像玄宗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玄宗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革新吏治

唐玄宗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唐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唐玄宗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武功也显赫

唐玄宗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边境已是危机四伏。在武则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的李尽忠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煽动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占了营州。武则天派兵反击,结果失败。此后,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区的碎叶镇也被突厥攻占,致使丝绸之路最后断绝,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声誉和外贸经济。

北方的领土在唐朝初年曾经统一,而且设置了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到了武则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时期,突厥人经常骚扰边境,还攻占了蔚州(现在河北的蔚县)和定州(现在河北定县),迫使唐朝将安北都护府南迁。

兵制改革

为了重新统一北方,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为收复北方领土做准备。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对于军事不太重视,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

恢复北、西疆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唐玄宗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玄宗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

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

检田括户繁荣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间,唐玄宗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为经济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新的发展,超过了他的先祖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流芳百世的"开元盛世"。

满足或的倒退

开创了盛世之后,唐玄宗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口蜜腹剑李林甫

这个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这样上路会骚扰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兴,照计而行。后来,李林甫就找机会诬陷张九龄等人,终于使唐玄宗将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罢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权之后,凡是不听从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贤能之人,嘴里说的话很好听,但心里却阴险毒辣。所以,人们背地里说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夺儿媳宠贵妃

公元736年,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寝食不安。听人说他和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他招进宫里,杨妃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为了掩盖自己夺儿媳的丑恶行径,唐玄宗让杨妃自己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又赐号太真。为了安慰儿子寿王,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个妃子作为补偿。

这个时期的封建伦理观念还没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学出来之后那么严格,男女观念虽然是不平等,但对于女性的贞操观念和改嫁等方面还是比较宽容的,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制是元朝之后的明朝和清朝。武则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这时的这种宽容的社会心理有关,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样掌握国家政权的慈禧太后就不敢称女皇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后来,唐玄宗封杨妃为贵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但这时候没有皇后,所以杨贵妃实际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对她恩宠备至,还称赞她是自己的"解语之花"。爱屋及乌,有了杨贵妃的关系,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所以,当时民间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将来入宫做妃子荣耀家族的观念。

为了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劲心机。为了迎合她喜欢服装的心理,有专门为贵妃服务的七百多人给她做衣服。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玄宗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后五天内会变味儿。而杨贵妃生在南方,喜欢吃这种东西。

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大臣、贵族、宗室为了巴结皇帝,投贵妃所好,结果让她高兴的人都升了官,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贵族巴结逢迎,争献美味佳肴、珍异珠宝。

杨国忠专权乱国

在妹妹的关系影响下,哥哥杨国忠也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杨贵妃的姐姐们也得到了实惠: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二姐封为虢国夫人,三姐封为秦国夫人。其他的兄长也有封赏,做了朝中的高官。杨国忠的权势无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辉煌时期也为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杨国忠的专权下,整个唐朝开始混乱起来,可以说,唐朝的转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过失,但杨氏兄妹特别是杨国忠这个哥哥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为非作歹,也没有给妹妹带来好运,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归路。美丽并不是罪过,但美丽却是一个起因。

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在暴雨造成灾害时,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拿着大个的粟穗子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下边有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他大发雷霆,命令司法机关进行严惩。杨国忠能力不高,但喜欢胡乱处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坏事却很在行,接受贿赂、拉帮结派等等应用自如。

朝政混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均田制在这个时期瓦解,税收急剧减少,但朝廷的花费却因为玄宗和杨贵妃的奢侈而逐渐增多,国库入不敷出。政治的腐败还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因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无赖之徒。这些人在后来玄宗发动的战争中不但没有夺得胜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好战边疆再乱

玄宗对于唐朝的危机丝毫没有察觉,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政治腐败与黑暗,影响了将领的贪功求官的欲望。为了挑起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受赏,加官进爵,边镇的很多将领肆意挑衅,使得边境战乱不断,玄宗的好战对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大伤元气。

一是西边和吐蕃的关系恶化,开战后互有伤亡,损害了历来的和睦有好关系。二是西南的南诏国。由于边境将领的骄横跋扈,致使本该平息的冲突日益升级,结果唐朝征兵和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朝兵达二十万之多。

由俭入奢易写作文

1. 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为题的语文作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做人要节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贤文是指由俭朴节约的生活转变成奢华富裕的生活比较容易,而由过惯了奢华富裕的生活变成俭朴节约的日子会比较难。

这是古人对治家的经验总结和教训警示。这句贤文旨在教育我们,做人要崇尚节俭的美德。

与节俭相关的格言警句在《增广贤文》中还有一些。如: 传家二字耕与读,防家二字盗与奸,倾家二字淫与赌,守家二字勤与俭。

勤,懿行也,君子敏于德义,世人则借勤以济其贪;俭,美德也,君子节于货财,世人则假俭以饰其吝。 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而贱诗书;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得家业而忘勤俭。

厚积不如薄取,滥求不如减用。 老子的《道德经》被世人称为仅次于《圣经》的奇书,老子也被世人尊为智者。

《道德经》充满着辩证法,对于世人有洞悉世事人生、厘清乱世浮尘之助益。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其中“节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

在此,专门探讨节俭对于做人做事的意义。 注重节俭,顺应自然 我国古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人类是这些物质的主宰者。

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美好,就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和谐发展。如果违背自然规律,竭泽而渔,浪费资源,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仔细思量,人类的许多罪恶源于不知节俭。有些人本身天分不足、勤劳不够却要贪恋名利,结果是身心疲惫、铤而走险,弄得家破人亡。

有些官员为了邀功请赏、粉饰政绩,向大自然强取豪夺,巧立名目地向百姓收取各种税费,弄得环境恶化、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不知节俭而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例如人们开山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超量采煤造成了 矿难频发;超量饮酒导致了 脂肪肝增多;过度纵欲导致了阳寿锐减……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不一而足、比比皆是。

节俭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美德,只有每个人都形成节俭的意识,践行节俭的行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社会的健康发展。 率先垂范,形成风气 我国古代的许多帝王都非常重视节俭美德,并且以身作则,昭示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国家。唐太宗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

唐太宗非常注重节俭,深知物力维艰。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一般来说都会大兴土木,以显示自己的威严。

但唐太宗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兴土木的风习,仍然住在隋朝时期的旧宫殿里面。在他的带领下,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并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

唐太宗常常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食用,肚子虽然饱了,但身子也就毁了,人君虽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

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朕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纵欲。”

唐太宗还经常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节俭。比如在吃饭时,太宗会告诫说:“你知道了耕种的艰难,就会常常有饭吃。”

在骑马时,太宗又说:“你体会到马的劳逸,不一次耗尽它的体力,就能经常有马骑。” 再来看明太祖朱元璋。

这是一位崛起于布衣的皇帝,曾沿街要饭,在当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后,仍然保持节俭的品德,对贪污腐败严惩不贷。明太祖还带头禁酒,并多次颁布限制酿酒的命令。

在他的影响下,后宫的后妃也都十分注意节俭,从不盛装打扮,宫内节俭成为风气,并影响到了全国,对明朝的国力强盛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竹头木屑,有大用场 “竹头木屑”这句成语出自东晋时的陶侃。

陶侃为庐江浔阳(今湖北黄梅西南)人,父亲早年亡故,自幼由母亲抚养成人。陶母教子恩威并重。

陶侃在县内当小吏,有一次,将公家分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当官必须洁身自好,不允许公私不分。陶母还告诫陶侃说:“你想这样用公物来取悦于我,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

这番教导,对陶侃后来勤劳节俭、为官清廉有很大的影响。 陶侃为官名声甚好,仕途发展较快,历任武冈县令、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广州刺史、侍中、太尉等官职,政绩卓著。

特别是他曾作为主帅,指挥平定了苏峻、祖约之乱,有再造晋室之功。陶侃身为大将军时,却极惜物力,被誉为管理有方、勤俭节约的帅才。

一次,陶侃的军队里面造船,他命令将造船时剩余的那些锯末、木片、竹头等都收捡好。当时人们皆不解其意,暗中笑其吝啬。

后来,有一年大年初一,那天正好雪后初晴,地面很滑,可官员们又要去衙门聚会,并接受属吏的致贺,这么滑的路面,大家心里都有些发憷。 这时,陶侃就让人把锯末撒在大厅之前,人们行走起来非常安全方便。

众人始悟。 还有一次,新任荆州刺史桓温率军入蜀,造船缺钉,无计可施。

当众人想到陶侃。

2.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时;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3. 勤俭节约我能行作文 勤俭节约我能行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的本意是:能够不用的资源就尽量不用,能节省的就不要奢侈,但现在的许多人都把这种美德看为吝啬。

在公共场所,我经常看见有些人,洗完手后没关水龙头,我便上前去请他们关掉。可他们却满不在乎,说:“怕什么,反正这水费低,再说了,这水费又不要我出钱。”

听了他们的话,我才明白,原来,现在的人看重的是水费,而不是水资源本身。水费贵就节约,水费便宜就浪费,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已渐渐的忘却了勤俭和节约。

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着香;小葱豆腐,意味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会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待! *** 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

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肉、水果。

还有雷锋、格朗台、严监生等这些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皇帝伟人都如此节约,而我们现在呢?现在,有许多餐馆都非常的浪费。

客人们为了扩大排场,只有几个人,却要点一满桌子的菜。客人们吃饱后,却有一大堆菜没吃完,没办法,只好全部倒掉。

这样,既浪费了钱财,又浪费了粮食。大家都知道,巴西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但当地人民还是很节约,用完水会很自觉的把水龙头关上,也没有人接一盆水,实际只用一半,另一半白白流失的情况,水龙头坏了也会及时的修理。

还有,在英国的一些学校新发的课本只准用铅笔写名字,在书上也不能写其他的东西,还要保存完好,如过违反任意一条,都要处罚并买一本新的给学校,这种做发是为了让下一界学生接着用,做到尽量少浪费纸资源。节约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司空见惯。

但是这一点一滴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数字也慢慢增加,不久后,这数字一定大得惊人。任何资源,它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每人都浪费一点,长年累月之后,可能就不复有存在了!现在的全球变暖就是体现浪费最好的例子,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就我而言,我有以下办法:一、用完水龙头、电器以后及时将其关闭。

二、打印机的纸最好把两面都用上,用过的纸还可一留下来打草稿。三、送家人的礼物最好不要买包装华丽的,偶尔还可以自己做。

四、浇花时,把花盆放在另一个大盆里,以防外漏。五、水用完了还可以二次利用,比如:洗脸水可以冲厕所、淘米水可以浇花。

六、出门时,天不黑又是晴天时尽量少开车。七、吃东西是能吃多少要/做多少。

八、不与别人攀比物质上的东西,尽量用物美价廉的。在我们学习语文时都接触到不少关与勤俭节约的词,比如: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和一些名言佳句: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还有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都体现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它牢记心头。

4. 【关于合理消费为主提的作文400字左右,要有水平,最好学生回答 陆游说“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正如秦朝的阿房宫,大兴土木,耗费了数不尽的人力物力,最后却在一把炬火中消失尽烬.试问,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始皇帝是否想过他所做的一切,不仅没有带来如长城一般宏伟的奇迹,却筑就了一代枭雄浩荡的灭亡.历史螺旋桨式地发展,源远流长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现在奢侈的生活也与以往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在网上风靡一时的网上购物、电视购物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渠道,但他们不知道,在尽享这种购物足不出户便利的同时,无形之中却给商家克扣了很多利润;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吗?生活中有些年轻人经常刷光卡或刷爆卡,这些都是不合理消费惹的祸! 小荷作文网 .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常这样想:这所谓的世界是一个风化的解体,充斥着令人发指的“导火线”.尤其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式消费的奢侈风格也由此成为世界尽相追捧的方式,中国人也成为外企商场最牢靠的奢侈品的消费者! 小 荷 作文网 .忆往昔者,合理的消费在中国古代能让帝王稳固江山、安康国民,减少对人民的苛捐杂税,体恤百姓疾苦.在现代,合理的消费方式能让你学会更好地去理财,做一个朴素从俭的人,从而克服虚荣心,抑制自己的浮躁轻狂!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合理消费,似乎成为一个作为现代中国最为困难的抉择.但实际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在这个风化的解体世界中,中国若想有更好的立足之地,唯有合理消费才是发展的突破口!英国的培根也曾说过“节俭是美德”,而列夫·托尔斯泰为此补充的便是“这是比其他一切更重要的品格.”现在我更加坚信不移的是不合理的消费定会引发趣味性的腐化,如同历史因奢靡而引起的笑料糗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团结起来,为祖国的社稷而合理消费,那么中国定能摆脱“风化的解体”这个代名词,从而更好地、更强大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合理消费例子 1、畸形消费,即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 2、豪华型消费,即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 3、炫耀消费,即把高档消费当作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4、悬空消费,即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 5、情绪化消费,即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5. 写有关节俭的作文怎么写300字350字400字450字500字550字600字 谈节俭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五个传统美德之一,我们要遵守它,如果人人都不节俭,那世界就会变得一团糟。

对于自己的衣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不看重它们的牌子或是价钱,只要穿起来舒服就行。一次,比尔应邀参加由世界32位顶级企业家举办的“夏日派对”,那次他穿了一身套装,价格还不到歌星、影星一次洗衣服的钱。

但比尔不在乎这些,很高兴地穿着这套衣服参加了这次会议。平日里,比尔会选择便裤、开领衫,以及他喜欢的运动鞋,但是这其中没有一件是名牌。

雷锋的一双破破烂烂的袜子。这是一双有多少补补丁丁的袜子啊!这双袜子陪伴着雷锋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直到雷锋牺牲。

周总理的睡衣,邓妈妈补了一回又一回,还在穿,陪伴周总理走到生命的尽头。现在全球变暖,地球面临着生态危机,我们要节约资源,这样可以使很多物品回收再利用,既省钱又省料,还省力,这样我们才能让地球重生,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6. 传承历史的芬芳作文 天辽,一览无余,地阔,万马平川。

一天一地便牵扯出了天地苍生悠悠万事,无论哪一个朝代总会有让人心动的人生事迹,坚强、容忍、奋斗、不屈…….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国度,在这个国度里,历史记载着太多的精华,太多的瑰宝。当然,在这诸多的精华与瑰宝中,有的已经消失了。

被现代的文明慢慢吞噬。我生活在这个国度里,既感到骄傲又感到心痛。

骄傲,是因为历史拥有过的灿烂,而心痛则是因为那灿烂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文明国度是我们的家园,作为这国度的主人,挽救这些能挽救的灿烂,并将他一带又一带的完好传递,便成了崇高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上,我们总会听到多少文人雅士开卷挥笔,写出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旷世传起之作。范仲淹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叹出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密为居家辞官而呼出,“乌鸟私情,愿企终养。”还有杜甫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篇《兵车行》。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些便是古之人对忠孝最好的阐释。阐释得让人流泪,让人撼动。

古之灿烂,对国之忠,对亲之孝。我不知道在今之社会,这忠与孝消失了多少。

可以肯定,遗失的决不是小部分。那忠与孝已被当今的人踏在了脚下,踏进了地里。

我们是否应该捡起忠与孝,传递至诚至真的美德。万古清风,长河涌动,一部《红楼》、一部《史记》便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了下来,向后世展示那远古的美与智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于是,“酿酒大师”曹雪芹来了。在悼红轩中他苦酿着他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世人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可他,从少时风流繁华到如今“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如果世人所说是真理,那么他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验证着世间没有真理可言。苦心人,天不负。

他终于酿成了这坛芳香甘冽的艺术之酒,最终也铸就这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当然,这成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曹雪芹以他那不屈的毅志,在举家食粥的逆境中坚持着心中不灭的梦想,不屈则是他为世人留下美的关键。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其说鲁迅赞赏的是《史记》还不如说他赞赏的是司马迁。一个丧失了应有的尊严,结束了正常人的人生,不仅如此,残酷的宫刑还让他失去了应该享受的温暖,生存下去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支柱。

世人都说:“没有尊严的人,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没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他,共性之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甚至到了必须失去姓氏的地步。如果世人所说的是一个真理,那么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验证着真理的虚假。

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成就了这无韵之离骚,最终页弹奏了这史家之绝唱。这成就,这弹奏需要多大的勇气后人是无法估量的。

司马迁一他那不屈的勇气,在丧失尊严的逆境中,僵持着心中不灭的信念,这不屈也就成就了他为后人留下智慧的关键。古之灿烂,以不屈,以坚忍来完善。

我不知在今之社会,不屈与坚忍还有多少人拥有,可以肯定,少之又少,那不屈与坚忍已被物质的享受所磨灭,灯红酒绿所粉碎。我们是否应该呼唤不屈于坚忍,传递至高至勇的魄力。

一盘墨香,带着阳光的味道,带着清水的气息,一篇《兰亭集序》便在着阳光于清水的集合中展现了出来。龙飞鹤舞,鹅游水中,一卷自由的画卷向世人宣示着自然之美。

“天下第一行书”这是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纯美评价。手持毛笔或手拿砚台,弯身于池水边缘,仔细的清洗着,在以毛笔为普通书写工具的时代里,这样的场景是常见的,大凡读书之人都是这般护理着自己的笔和砚。

可谁会相信,一个人,一付笔砚竟会将一池子的水染上颜色。墨池的存在,让你不得不相信这是一个事实。

世人说:“不付出艰辛,安来喜悦的收获。”如果这句话需要验证,那么王羲之便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一笔一笔的书写,用生命在时间上书写,持之以恒,毫无松懈,最终为世人流下了纯美的艺术精品。

持之以恒,毫无松懈,这便是他书写《兰亭集序》的关键,同时也是他书写人生的关键。古之灿烂,靠持之以恒,毫无松懈取得,我不知这一种精神,在今之社会要到哪里才能观到,我想,像墨池这样的地方肯定找不到了吧。

现在的人早已把学习当成负担,又安能持之以恒,毫无松懈。我们是否应该激发持之以恒,毫无松懈,传递至精的治学态度。

布满灿烂的历史,蓦然回首,悠然发现,原来那些消失的古之灿烂,消失的并不深、并不远,只需我们传承,他就会悠然再现。传递,一代代的传递中 *** 度的精华与瑰宝,让之继续闪烁、继续精彩。

传承历史的芬芳,传递文化的灿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