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凌飞
王庙,鱼台县的一个镇。之前,是鱼台县的一个乡——王庙乡。再之前,是鱼台县的一个公社——王庙公社,也叫红星公社。有一段时间金乡鱼台合并,王庙属于金乡县,则是一个好听而前卫的名字——旧城区。
早年知道王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学生。父亲为做大料生意,骑自行车到谷亭,坐当天最早一班、也是一天中唯一的发往滕县的一班车买生姜,顺带一点花椒茴香(而大量的花椒茴香要前往肥城购买)。我下午骑自行车去谷亭汽车站接父亲。我家离谷亭八十里。去时,骑行飞快,到了鱼城,就是鱼台县境了。车子像风一样飘至谷亭,路过王庙,不作为歇脚地,没有太多印象,只认为是一个村庄。唯一有印象的是路西有一个大院子,过多了,才知道是一个学校。
那时的王庙乡不大,论大小50平方千米,论人口是3万。而我的家乡——金乡县肖云镇可是王庙乡的两个大。而它名字的来源如同我们千百万个村庄的名字来历一样普通而无悬念,明朝洪武年间王姓在此建村,为祈福,建有一庙,故王庙。
因此,在我心目中王庙是一个很小很小、普通的如一个村庄模样的乡镇。
参加工作后,因工作需要我积极从事文化研究。知道鱼台和金乡在元代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是一个县,就如两个亲兄弟在一个锅里摸勺子一样。我将鱼台县的文化名人也视作金乡县的文化名人,也知道鱼台县的屈万里、董小吾、食指、李贯通等当今著名的文化学者。董小吾先生我们通信多封,而食指先生、李贯通先生在我文学创作、历史文化研究方面,都给与了很大的帮助。食指先生为当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当代朦胧诗鼻祖”。他在1968年夏秋之交就写出了风靡全国的《相信未来》,当时食指年龄不过二十岁。随后,命运多舛,但诗歌在他的心中是神圣的,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止。
(吕凌飞向食指先生讨教问题)
第一次前往北京郊区拜访食指先生时,那是八年前,是因为他的二伯父郭耕夫先生早年在我县胡集小学从事革命斗争,为金乡县早期革命发展青年入党、积聚革命力量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更好地寻找挖掘这段历史资料,他们热情接待了我,谈了郭耕夫先生的革命历史,谈了自己的诗歌和没有停息的创作。当我说起食指先生被誉为“当代朦胧诗鼻祖”时,食指先生表现淡然,而翟寒乐女士则说:哪里的事,这都是有的人送给老郭的,我们没觉得什么。
傍晚离开时,他们夫妻俩热情挽留我吃饭,四个大盘的热菜,说:小吕,你看你个子高,能吃!咱们多吃!我看着油香香的酱猪肘,想起他们的退休金并不高,住在廉租房里,我怎么也下不去筷子,翟寒乐看出我的心思,热情爽快地说:你吃你吃!你不来老郭也要吃这的,他整天写东西,补脑。而吃过饭后食指先生迈着蹒跚的步执意送我到六百米外的公交站点。他穿着掉色的胶鞋,手里夹着香烟,交代我坐上公交车在哪里下车,在哪里换乘。我坐上车,回头看到食指先生仍然看着我远去的方向。
夕阳下,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食指先生、翟寒乐女士我们接触近十年,他们质朴无华,他们依然保持了这个浮躁、虚伪、势利社会缺少的那种质朴无华和纯净无邪。食指先生也已是七十二岁的老人了,但他对当代诗歌的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仍然给与关注和希望。而对诗歌中徒有华丽而无实质内容、徒有小资情调而无民族思考、国家担当提出了批评,并且同意我们将其《在北师大课堂讲诗》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全文发布在济宁当代文学公众号上。
一个美丽的地方总是那样五彩缤纷。
我高中毕业前往济南上学,学校负责收发报纸的人和我聊起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名人,他们极其高兴地说:你们那里好!有个作家叫李贯通。他们对李贯通的了解远多于我。李贯通先生是我国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山东省第一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在获悉我们正在创办“济宁当代文学”公众号时,第一个发来祝福,希望我们:办得风生水起,有质量、有风骨,成为济宁的一方精神高地。并且就当代文学的创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他是那样的谦逊和关爱,总希望家乡的文学能走得更好更远。
(食指家乡程庄寨街景)
四年前,我冒着酷暑,在炎热的中午坐公共汽车后,又步行近三公里前往程庄寨。我充满对食指诗歌的崇拜和对他们夫妻俩为人善良真诚的认可,前往食指的老家程庄寨追寻诗人生长的轨迹。我这才知道他的家——程庄寨隶属于王庙镇,而我所崇拜的作家李贯通先生也是王庙镇的,是三教堂村。离食指的家仅仅一两公里,我如此能近距离地看到他们生活过的村庄感到惊喜。更惊讶于一个普通的乡镇,一块不大的地方何以出现两位在当今中国文坛上享誉的诗人作家。
我轻轻地在这块土地上走着,静听大地的回声,寻找内心疑惑的答案。
这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庙西枕栖霞碧祠 ,北靠鲁隐公观鱼,就有五里三贤的美名。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至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近一千年的时间此处为鱼台县城,为历史上鱼台县城立于一地最长的地方。因此,书写“千年古县”鱼台的历史,王庙是如何也绕不开的。而此处风光旖旎、民风淳朴。“鱼台十景”中有“六景”都在王庙镇。唐宋诗词、明清遗风与民众的歌声、打鱼声、读书声掺和一起,在王庙这块土地上空回响。王庙的先民重视教育、追求文化,他们有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民风,他们有寒夜掌灯、五里三进士读书的传统,他们有追求自由、为大众谋福利的高贵品质。
国有国史、县有县志、家有家根。
任何一个国家、郡县、家庭都是从昨天走来。
(程庄寨,鱼台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
食指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庭,更是一个为党、为革命、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巨大牺牲的家庭。他的二大爷郭耕夫在金乡县胡集小学教过一年书后,来到鱼台县开展革命工作,成为湖边抗日四大队指导员、鱼台县第一个党的县委书记。而其三大爷郭宗斌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勇杀敌。惜二位牺牲时极为惨烈、极为英勇,让人潸然泪下、愤恨不已。一个不大的村庄,竟有12位烈士,在此让我们轻轻念出他们的名字:郭耕夫、郭宗太、郭心启、郭心功、郭心河、程宪阳、郭宗旨、宋作云(女)、程清德、郭宗斌、郭玉莲(女)、郭宗素。而食指的母亲则是位通晓大义、熟读诗书的革命女性。他的母亲身怀食指还要随部队机关北撤,于1948年11月21日在行军路中走到莘县朝城时生下了他,因而取名“路生”。在郭路生五六岁时,他的母亲教他诗歌,成为郭路生人生的第一个诗歌老师,教的古诗使郭路生感觉到了诗歌的魅力,产生了对诗歌的向往:“从小妈妈教我读古诗,抑扬顿挫的声音,我听着像声音的回廊,有回响。”而其笔名“食指”就是“时之子”的意思,时是食指诗人母亲的姓。食指说:我活着就不改初衷,不停止思索,不停止追求,不到万不得已,不停下笔来。
而李贯通先生则出生于书香门第、中医世家,他的祖父是清末秀才。上世纪三十年代,鱼台几个村庄暴发霍乱,祖父带大量中草药火速"逆行",控制了疫情,治愈了大量病人。他的父亲为江苏丰沛与鱼台一带的名医,民众为感谢其医德医术,曾赠送"济世活人""医道可风""医术可钦"的三块巨匾。他父亲治病救人无数,曾为当年丰县、鱼台的领导干部吕英(后任河南省委宣传部长)、赵芳洲(后任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赵紫生(后任曲阜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等治愈重病。而其家兄为主任医师,今年76岁了,仍然坚持上班,为丰鱼一带名老中医。
(李贯通家乡三堂小学)
一个国家需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持续发展才能强盛;一个家庭需经过两代、三代的坚韧努力才能在文化上有所建树。
如此想来,在王庙镇这一块不大的地方出现了食指、李贯通这样享誉全国的诗人作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既是他们刻苦学习、历练人生的结果,也是这块土地滋养培育的结果。
此次我们“水韵旧城”文学采风团经过王庙镇中学时,一位说:听说王庙中学在鱼台县是很好的中学?两位从事中学教学的老师毫不犹豫地说:是!是一个在全县、在周边地区很不错、很优质的学校。
如此看来,教育自古以来便是一脉相承的,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颗树去摇动另一颗树。我们相信,三十年、五十年后王庙镇还会出现像食指先生、李贯通先生一样的文化名人。
祝福王庙,相信未来!
(作者:吕凌飞,金乡人,文史学者,编著有《济宁市文化名人访谈录》,追求“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的人生境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3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中国海军舰队第一次出国访问胜利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