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袁崇焕于明朝是个怎么样的存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当一个国家走到尽头时,就如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身体的各种病症都会表现出来,就比如大明王朝,当这个庞大的帝国即将崩塌时,不仅天灾不断,而且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起义军,外有后金虎视眈眈,整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当然,如果能有“良医”,这个老人的生命还能够延续一段时间,若是碰到“庸医”,恐怕反而会加速死亡,那么袁崇焕之于大明王朝,乃是“良医”还是“庸医”呢?
从古至今,这个问题争议不断,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先来看看袁崇焕的背景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考中进士时已经35岁了,虽说他是文官出身,但他志向却不在此,他向往沙场金戈铁马的生活。
所以闲暇之际经常会翻阅一些兵书,碰到退伍的老兵就会与其谈论边塞的战况,这就是袁崇焕所有的军事背景。
严格来说,这根本称不上什么军事背景,他本质上还是一名书生,只是看了几本兵书,咨询了几个老兵,甚至都没有亲身去前线考察就觉得自己能够行军打仗了,但他实在“胆大包天”,敢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
据《明史》记载:天启二年,袁崇焕前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适逢广宁沦陷,袁崇焕当即上言“只要兵马钱粮足够,我一人即可镇守山海关”。
一个敢说,一个敢信,看袁崇焕如此自信,朱由校破格提拔他为兵备佥事,让他督军关外。
最辉煌的两大战役
看完袁崇焕的军事背景,我们再来看看他一生最出彩的两次战役:宁远大捷、宁锦大捷。
宁远之战爆发于天启六年,当时袁崇焕的恩师受魏忠贤诬陷,被罢职免官,努尔哈赤以为有机可趁,便亲率大军进攻宁远,经略高第已将锦州军民撤入关内并拥重兵于山海关,不去救援宁远。
如此情况之下,袁崇焕死守宁远,并用西洋巨炮打伤努尔哈赤,后金因而撤军,此为宁远大捷。
天启六年,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病死,皇太极继位,袁崇焕主张与皇太极议和,而此时皇太极关注的重点在朝鲜和毛文龙身上,所以便同意议和。
天启七年,皇太极打下朝鲜后立即撕毁协议,围攻锦州,此时的袁崇焕还镇守在宁远,并未第一时间增援锦州,直到皇太极分兵宁远,他才“重视起来”。
历经一月,皇太极始终未能攻下宁远和锦州,反而损兵折将,无奈之下只能撤军,此乃“宁锦大捷”。
惨遭凌迟
据《明实录》记载,崇祯二年十一月,后金主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不久遵化、三屯营相继沦陷,后金大军直逼京师,袁崇焕亲率大军回援,以火炮轰击金营,后金大军死伤惨重,皇太极下令撤军,京师得以保全。
战后,袁崇焕被崇祯帝下令处死,罪名有两条:勾结后金,擅杀毛文龙。
其实崇祯也是被气坏了,当初起用袁崇焕时他夸下海口要“五年平辽”,崇祯为此举全国之力大力支持,到头来不仅没能平辽,还被后金大军打到了京城,正所谓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那毛文龙又是何人呢?
毛文龙也是明末将领,天启六年被加封为平辽总兵,手握尚方宝剑,镇守皮岛,因为“天高皇帝远”且手握重兵,慢慢在皮岛建立了自己的“小朝廷”,他与时任蓟辽督师的袁崇焕不合,于崇祯二年被袁崇焕设计杀害。
毛文龙虽不听袁崇焕号令,但其水师是明朝主要的海上防线,曾多次打退后金大军,因而被皇太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拔掉“这根刺”,皇太极不惜与袁崇焕议和。
所以,袁崇焕杀毛文龙实在有失妥当。
小结:
纵观袁崇焕一生,身为读书人却担起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职责,其爱国之心值得我们敬佩,但其并非行伍出身,军事能力确实有所欠缺,虽然取得了“宁远、宁锦”两次大捷。
但都是被动防御,于战略战术而言无太多值得夸耀之处,且能够击退后金大军主要得益于城坚炮利,而这主要是孙承宗的功劳。
至于崇祯处死袁崇焕的两大罪状,私通后金乃是站不住脚的,至于擅杀毛文龙确实很不应该,而且袁崇焕此人最好夸夸其谈,时常口出狂言,在任时多与下属不和,这一切都说明袁崇焕不是将才,但他爱国之心是值得肯定的。
历史评价 “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亦但是置将与卒耳。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崇祯实录》卷八) “辽左发难,各城望风奔溃。八年来贼始一挫,乃知中国有人矣。盖缘道臣袁崇焕平日之恩威,有以慑之维之也。不然,何宁远独无夺门之叛民,内应之奸细乎?本官智勇兼全,宜优其职级,一切关外事权,悉以为之。而该道员缺,则听崇焕自择以代。”(《明熹宗实录》卷六八) “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关外九城得屹然拱护山海……藤县(袁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国榷》) “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守信地。关外城堡幸尔得存。至于宁远解围,誓众效死。金启倧一炮打坏虏营一角,虏乃旋退,危城得全。崇焕虽死于法,不可顿没其功也。”(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五,天启六年正月) “(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贼直到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 “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而崇焕先置于极刑,妻子流数千里,刑浮于罪,冤哉!”(《明季北略》二十四) “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清高宗实录》)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 。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感谢您对本团队的支持 我比较倾向于明朝那些事儿所说的评价一个人要看他在一些关键性事件上采取的行动。 对于袁崇焕,第一是,努尔哈赤是死在他手上的。这点几乎被大家所公认。 都是经过一些佐证来旁敲侧击,没有直接性的证明。 第二是,皇太极打到北京城的时候,袁崇焕是千里迢迢赶回北京城来保卫京师的。 即使是在被崇祯关到牢里,关宁铁骑的祖大寿(或是另一将领)逃跑的时候, 袁崇焕从牢里出来,劝说他返回保卫北京城。 不过我们也不妨讨论下,权当茶后闲话 第一是,袁崇焕杀掉了毛文龙。 毛文龙当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他的地盘应该相当于敌后根据地的样子。 毛死后,清军南下再无后顾之忧。 对于这点,按照当时观点看,毛的确有要杀头地理由。明朝时候是由文官来节制武馆的。 但杀掉后弊大于利。有这点看,袁崇焕至少不算是一个名将。 第二是,明朝的时候袁崇焕被凌迟,但是为他平反的却是清朝的乾隆年前。 乾隆也许是想推出这个人,说崇祯皇帝自毁长城,证明清朝得天下的正统性。 但是我想,袁崇焕的实际作用应该是没有这么大的。 个人认为,袁崇焕运气有(打死努尔哈赤),忠君报国有, 不过,明朝时候的以文制武的政策,以及其后期糜烂的财政状况+天灾人祸, 决定了明末期是不会出现精兵名将的。 袁崇焕不是一个能决定明朝气运的人。 个人推荐看一下 明朝的那些事,里面对袁崇焕的看法比较客观。
否定袁崇焕 历史上的二流角色
至于袁崇焕,作者当年明月更是直接指出,这个所谓的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
关于其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
除了崇祯帝和袁崇焕,当年明月还讲述了明末版的“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以及引发大明动乱的取名为“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等起义军的故事。
? ? ? ? ? 目前比较权威的评价就是袁崇焕是一个爱国英雄,而不是一个卖国贼。关于袁崇焕功罪的争论,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依然存在着争论不休的“挺袁”和“倒袁”两派。 ? ? ?倒袁派以草根为主,多是依据各种史料证据中袁崇焕寡谋、损兵、丢粮、不救、议和、献媚、暮气、资敌、斩帅、纵敌、败阵、苟且等劣迹对其提出质疑。
? ? 挺袁派中不乏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金庸、阎崇年等,挺袁派则多以《明史》为依托,其中最为犀利的就是“反间计”和“冤杀”。
挺袁派部分言论摘录:
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杨惟和:“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
余大成:“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
王在晋:“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唐甄:“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谈迁:“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藤县(袁崇焕)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
计六奇:“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朱舜水:“奴虏种类,原自不蕃。先年李宁远以奴隶儿子畜之,玩之掌股,使其长养内地,知我虚实情形;又加以龙虎将军名号,使得控崇别部,狡焉启疆,失于防御,遂灭北关、白羊骨诸种,益致彼猖。又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然犹二十年蹂躏,三韩、燕云屹然无恙。即曾两入朔易山东,未敢公然盘踞。祗因流寇攻陷京城,惨杀文武。吴三桂愚呆竖子,失于较计,欲报家仇,勾引入寇;逆虏遂令三桂为导,乘机掩袭北京。”
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
张廷玉:“崇焕智虽疏,差有胆略,庄烈帝又以谗间诛之。”
乾隆帝:“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韩文举:“以叔季衰亡之国,撄犬羊暴起之众,自有历史以来,未有能取胜者,能取胜自督师始。且不徒取胜而已,实足制敌死命而无难,是中经营惨淡,殆非寻常英雄所能胜任。夫知敌所长而避之,侦敌所短而乘之,难矣;然犹非至难也。大败之后,人无固志,胡尘乍起,望风而逃,于此而欲振作士气,俾将卒去其畏敌之心,起其灭敌之望,宁非难中之至难者哉?以此而论督师,殆天人不可及欤!”
康有为:“若吾粤袁督师之丧于谗间也,天下震动,鬼神号泣,明社遂屋,余祸烈烈,波荡至今。呜呼,天下才臣名将多矣,谗死亦至伙,而恻恻于人心,震惕于敌国,非止以一身之生死系一姓之存亡,实以一身之生命关中国之全局,则岂惟杜邮、钟室、凉风、金牌之凄感也。……假若间不行而能尽其才,明或不亡。”
梁启超:“使督师以前而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将不能越辽河一步,使督师以后而能有督师其人者,则满洲军犹不能越榆关一步,故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洲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后金军之处心积虑,以谋督师宜也。而独怪乎明之朝廷自坏长城,为敌复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见,而与之俱尽,古今冤狱虽多,语其关系之重大,殆未有袁督师若者也。”“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萧一山:“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皆以盖世之才,治辽事而有余,然或内毁于阉党,外罹于反间,不终其位。”
李济深:“论明清间事者,佥以为督师不死,满清不能入主中原。”
孟森:“庶知三百年公论不定,一翻明末人当时之记载,愈坠云雾中。论史者将谓今日之人不应妄断古人之狱,惟有求之故纸,凭耳目所及者之言以为信。岂知明季之事,惟耳目相及之人,恩怨是非尤为纠葛。”
阎崇年
〇“袁崇焕的死是一场悲剧。从哲理来说,生死是一个大关节,也是一个大境界。岳飞如此,文天祥如此,于谦如此,袁崇焕也如此。袁崇焕之死,唤起万千人奋起,笑洒碧血振乾坤。如鲁迅所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〇“袁崇焕是一位历史人物,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与性格的局限性,也有其军事失误和举措失当之处,且成为他罹祸的‘口实’。然而,瑕不掩瑜。袁崇焕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英雄而永垂史册,万古流芳。”
〇“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因阉孽诬陷、后金设间、崇祯昏庸而被含冤磔死。崇祯帝在自毁长城。”
金庸
〇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〇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〇希腊史诗《伊里亚特》记述赫克托和亚契力斯绕城大战这一段中,描写众天神拿了天平来秤这两个英雄的命运,小时候我读到赫克托这一端沉了下去,天神们决定他必须战败而死,感到非常难过,“那不公平!那不公平!”过了许多岁月,当我读到满清的皇太极怎样设反间计、崇祯和他的大臣们怎样商量要不要杀死袁崇焕,同样有剧烈的凄怆之感。
相关争议
? ? ? 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 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 ? ? 清乾隆皇帝觉得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民国初年,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的人。1952年,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时,叶恭绰等联名上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墓,毛泽东在回复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
? ? ?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 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 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