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商隐:一首《锦瑟》解人难

人生百味 2023-12-30 01:55:22

序: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锦瑟》,作为无题诗界的扛把子,千年以来深受其爱好者的痴迷。题目取首句的前两个字锦瑟,这是按照古诗的惯例取得,实际上是一首无题诗。

无题诗,是李商隐诗中一个很重要的类型,其诗被人们称为晦涩难懂,也是因为这些无题诗的存在。

比如宋金时期,文坛宗师级人物元好问在他的《论诗三十首》中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首《锦瑟》也有“一首《锦瑟》解人难”的美名在外。

我过去也没有细细想过,这首诗究竟写得是什么?今天,就以学习的心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想、所感。

01.锦瑟无端五十弦

瑟,通常为二十五弦,这里说五十弦,可以视作二十五弦齐断,一分为二。

这里的“断”,有很多象征。如爱情里的生离死别,仕途上的怀才不遇,政治上理想的幻灭,以及作者种种无法企及的梦想和无能为力的事情都可以视作一种断开。

这种“断”,隐含着生生的离别与深深的幻灭,这即是此诗的基调。也是理解该诗内容的纲领与引子。

02.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句很好理解,该诗写于作者晚年,此句是说作者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在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做的种种轰轰烈烈的事情,无论结局如何,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具体他追忆的事情有哪些呢?全在颌联、颈联,运用典故的形式,含蓄委婉地展现与表达。

03.庄生晓梦迷蝴蝶

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小故事,庄周梦蝶。庄周在梦中幻化为蝴蝶,在天地间遨游,逍遥自在,不知何为庄周。忽然醒来,发觉自己仍是庄周。他分不清,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

就像苏轼说的: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句总说人生空幻,过去的事情亦幻亦真。好像真实发生过,又好像从来没有发生,如梦如幻。产生这样空幻、真假难辨感觉的原因,是作者所追求的东西全部落空后的一种切身感受。

试想,作者追求的东西都有了切实的结局,且延续至今,那么真实感是非常强的,不会有空幻,亦真亦假之感。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作者对以前人生的总评。那么他到底那些追求幻灭了呢?请继续看。

04.望帝春心托杜鹃

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他效法尧舜,禅位退隐,但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叫,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这句从大的方向上与作者的政治理想有关,也代表作者年轻时一颗读书用世之心。

杜宇心中本来是要效法尧舜,使自己的国度一片升平,谁料想竟中途夭折。而且是很惨烈、很决绝的夭折,身死国灭。从最美好的愿望,到最凄惨的下场,这股恨意难平,化为杜鹃,在暮春时节啼叫,不惜啼出鲜血,也要把春唤回,也要把他那个四海升平的国度唤回。

这样的杜鹃深具悲情色彩,且有一股强烈的执着所在,无法平息。作者李商隐在政治上的遭遇,也几乎如此。

唐,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移家洛阳,他的才华很快得到,文坛大佬白居易、令狐楚的青睐。在给位前辈的推举下,李商隐在文坛轰动一时,但才华归才华,想考中进士还是很难的。在那个时代,考中进士靠得是家族背景,而不是才华。

在几次应试不中的情况下,开成二年(837年),令狐父子对当值考官施压,李商隐得中进士。这年他24岁,算得上少年成名,因为在唐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二十出头中进士,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具体可参见以下两位仁兄。

白居易: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是白居易,27岁进士及第写的。十七人中他年纪最小,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孟郊,46岁中进士写的,欣喜之情,展露无遗。

古代人读书,才华都是要货与帝王家的。须是要做大官,成就一番功业。年轻的李商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时在政坛与文坛叱咤风云的令狐楚,极为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不仅亲授骈俪章奏之学,还聘其入幕为巡官,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一起读书、游历。

令狐楚是牛党核心人物,看重李的才华,主要还是想以后辅佐自己的儿子,在政治上取得成绩,但令狐楚能看到了李的才华,却没有看到李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才能欠佳。

奈何,李的感情天赋技能点甚高,高过政治天赋太多。这让他,在今后的每一次选择中被自己的深情所左右,在政治上毫无作为。

开成三年(838年)春,应博学宏辞试不取(遭人嫉妒所致),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了他。二人婚后生活甜蜜,算得上郎才女貌的佳话。

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李商隐的这桩婚事,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加上他重感情的性格,使之长期夹在牛李党争之间,两面不讨好,同时被排挤。

唐朝中后期,外部藩镇割据,不听朝廷指挥,相互兼并,且伺机拉拢各种朝廷上的势力。朝廷之内,皇权日渐孱弱;宦官集团手握神策军,作拥皇帝的拥立权;朝堂之上,一群文官拉帮结派。牛李党争,就是晚唐文官集团斗争的结果。

“望帝春心托杜鹃”,也能看出作者对大唐国祚不长的担忧,对祖国山河风雨飘摇的担忧。也是作者自己一生政治理想幻灭的象征。

年轻的李商隐,写过很多咏史诗,针砭时弊。例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还写过很多议论军事的文章。

他也和杜牧一样,有颗军事家的心。奈何,他没有杜牧的命。他小时丧父,为了生计,一边抄书打工,一边发奋读书,完全是苦出来的,和官二代杜牧相差甚大。城南韦杜,去天五尺,这杜牧就是出自长安城南樊川的世家大族。要不是令狐楚的赏识,他很难中进士;要不是岳父王元茂的关系,他也很难为官。

年轻时过高的才名,以及才名带来过高的政治理想,都成了这个出身寒门,极重感情,思想清醒,心思细腻李商隐的负担。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大中元年(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往赴桂林任职。五月,李商隐同郑亚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牛党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谪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任何信心。

李商隐初到桂林幕府,远离了长安的党派倾轧,隐约展现出轻松愉快的心情。仕途上看不到希望,李商隐转而把心思投向安稳平淡的生活。全诗写得明净清新、缠绵细腻,同样这也是他缺乏政治气度的佐证。

05.沧海月明珠有泪

要说颔联使用典故的故事内容来含蓄表达,那么颈联则是用典故的唯美画面来含蓄表达。

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深夜,一位鲛人,面对空阔的大海,苍茫的大海之上生出一轮硕大的明月。面对这样凄美、清冷的画面,鲛人流下了珍珠一样的眼泪。传说这鲛人只会在没人的地方出现。

其他古诗中类似画面的句子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明月,通常是“思人”的象征。从情感上,这句又很像李白的《古朗月行》,有着深切且难以言说的悲哀。

独自一人,望月哭泣,而思念的人,早已逝去,只能将这份深情寄于明月。这样的画面又是何等的孤凄。

作者中年丧妻,再无复娶。这首诗也被很多人解读为悼亡诗。沧海月明珠有泪,代表作者在爱情婚姻上的幻灭。一种死离,摆在作者面前。这种死离,即是五十弦“断”的一个方面,加上政治理想的断;国家命运的断。所以“无端五十弦”是重要的纲领内容,为理解全诗埋下伏笔。

附录: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为有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这首诗也可视作一首无题诗。该诗写于李德裕罢相以后,其妻王氏去世之前。这段时间李商隐个人和家庭的处境都十分艰难。(需要注意的是,李虽然夹在牛李党争之间,但在与王氏结婚后,李能谋求个一官半职,几乎都得益于李党人士。从政治见解上,李商隐内心是站在李德裕这一派。但阴差阳错,在李党得势的时候,李总是由于丁忧等其他原因,而未能赶上。)

从李商隐留下来的诗文看,他和王氏的感情非常好。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性,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支持丈夫。由于李商隐多年在外游历,夫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聚少离多,李商隐对于妻子是有一份歉疚的心意;而李商隐仕途上的坎坷、无所作为,无疑增强了这份歉疚的感情。

政治上的幻灭,使得他转而追求婚姻生活的甜蜜。但多年仕宦漂泊,终究一事无成,这时他想到那位对自己不离不弃的妻子,想去用余生去补偿,可此时的妻子已然疾病缠身,时日无多了。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犹如王安石在《千秋岁引·秋景》一词中写道: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他自己的另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政治仕途与爱情婚姻,作者都没能很好的把握,落得两头空。

碧城三首·其三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年少时,李商隐在玉阳山学道,与宋华阳氏交好,有过段恋情。从他写的碧城三首就能看出。

上山学道,也是当时失意的文人大夫,躲避党争倾轧的一种逃避方式。这时李商隐,大约16岁左右,在经历多次考场失意,又苦无靠山,在仕途上没有门路可寻,来此隐逸,消解他落寞、凄苦的心情。

宋华阳氏为女冠子,就是一种女道士。这种人是不能结婚的,就算有恋情,也是见不得人的,不能公开。这也导致他们的恋情,将无疾而终,无法有一个好的结局。

还有其他的情感方面的,不再赘述。总之,上述事件都足以说明,李商隐在感情生活上的幻灭。

06.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句很难想象其意思,我思索很久也不太能得其要领。呈现的画面,是一种朦胧、美好、温暖的画面,和前面的人生如梦,政治夭折,感情幻灭,好像在情感有所差别。

后来我从“玉生烟”着手,发现很多诗文都有类似的写法。

例如:

王安石: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万俟咏:望凤阙、非烟非雾。

成语:紫气东来等等。

无论是帝王之气,还是富贵之气,在远处就能看见一种薄薄的雾气,视为一种吉祥的征兆。这与古人的天人观有关。

但是呀,这样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象,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远看有,近看无。这是作者无法把握和亲近的东西,这层气隔开了作者与美好事物之间的距离。就像李白《长相思·其一》中的:美人如花隔云端。

这里的玉,可以是作者美好人格的象征。可见作者并没有实现,自己为自己所设定的理想人格。他只能在想象中看见,在梦境中实现,却无法真正企及。

那他的理想人格是怎样的?在文坛,独树一帜;在政治、军事上,有一番作为,有自己的功业和成绩;忠于国家,对大唐的颓势有所挽回;在感情婚姻上,甜蜜美好,能补偿对妻子的亏欠;不辜负令狐楚的知遇之恩与教导之情;不辜负岳父王茂元的器重;对母亲尽孝,并且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光宗耀祖、复兴家族,这都是他的愿望。

李商隐种种的幻灭,有性格原因,有成长环境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

种种不可抗的因素或者说作者难以改变的因素,让他深为无力且这种伤痛极为深沉。

0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比情”对应开头的“华年”。思华年的内容,即是中间两联典故所阐述、所表现的内容。

如此情怀、感受,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罔了。

先看“惘”字的本义:1.失意;2.不知如何才好。意思就是作者在当时就已经有这种感受了,却深感无能为力,非是今天才有的。说明作者对自己的认识极为清醒。

比如那首《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就代表作者对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可以说很多无题诗,都可以用这句去引领解释,即建立在作者高度清醒的认知之下。

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

08.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锦瑟》一诗,由瑟25弦无端断成50弦为意象总领;接着诉说锦瑟年华里发生的各种事情、百般感受;然后运用四个典故,从不同方面去阐述这种难以言说的事件感受:人生如梦,政治幻灭,国家飘摇,美好感情生活夭折,理想人格破碎;最后以清醒的方式结尾,诉说作者对往事深沉的惘,即无能为力。

这其中有很多的难以言说。有曾经的美好,也有美好破灭的凄惨现实,即使深切痛楚始终缠绕着作者,但作者还是那种“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的态度,用清醒的执着去对待。

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一种高度的清醒认知,一种沉重的无能为力,还有一种执着的深情痛楚,此三者是构成《锦瑟》,乃至李所有无题诗的感情核心。

虽然曹雪芹说:李义山之凄迷,但读李商隐之诗,总有一种清醒在背后提醒着你。这是作者极高的艺术智慧与情感智慧的代表。

大唐之诗,发展轨迹是从外到内,从自然的外部河山到诗人内心的山水。“诗家三李”作为盛唐、中唐、晚唐不同时期的代表,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翘楚、佼佼者!

在诗歌艺术上,李商隐有着极高的贡献,并且为唐诗作了一个很有力、很有高度的收尾。

作者:飞雪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