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说他是双流的活字典一点也不为过

历史典故 2023-12-30 00:09:11

他嗜书如命,家中藏书过万册;他著书立文,为双流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是“三活先生”,被双流人称为“活地图、活字典、活史书”;

他形容自己是“爱书、对书、聚书、藏书、用书”的“五书老人”。

他就是王泽枋。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王泽枋老人出生于书香门第里,家族中人多爱读书,也曾出过举人、贡生等。

在王泽枋老宅的堂前楹柱上有一副木刻对联,上书“诗书中岂能少取;衣食外何必多求”

王泽枋说,这副联对自己影响至深,受用匪浅。按照联中传达的家训,他这样做人,也这样做事。

王泽枋(右)接受记者采访

他的家中藏书丰富,已逾万卷,而这些都是他数年来节衣缩食,用尽所有积蓄购来的。

他的家正如清代双流鸿儒刘止唐先生诗中所说的那样“四围书史一匡床,留得菁华斗室藏。高卧颇同陶处士,逢人休问鲁灵光。”

爱书之人必爱读书,王泽枋在学生时代就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代表性文学作品。他说,自己当年读中外名著时,曾给自己规定过“三结合”,即作品、文学史、文学评论三者交互阅读,“所得知识,甚是系统,获益匪浅,受用终身。”

时隔数年,王泽枋还可以将英国文学、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拉丁美洲文学以及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小说、唐宋传奇、明清小说、晚清谴责小说和唐诗宋词元曲、历代笔记等结合起来侃侃而谈。

有人为王泽枋刻一方闲章“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谓是王老人生经历的写照。

结缘编志美名扬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81年,王泽枋被借调到双流县政协文史委任文史专干。

在政协工作三年,王泽枋编纂的3本“选辑”,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多次受到省市政协的表彰和奖励。

1986年,由于编撰双流县志需要,要寻找清代学者刘沅孙子刘咸炘留下的《双流足征录》手稿。为此,在那个交通远不如现在方便的年代,王泽枋多次搭乘公交车往返于成都与双流之间,早出晚归几个月。

另外,这部手稿用的是繁体字,而且多是草书。因而有时为了求证文章的真实性,王泽枋还要查阅大量文史资料进行佐证,有些书籍是图书馆里典藏借不走的,王泽枋只能用笔将所需要的章节记在本上。

看到王泽枋如此辛苦地整理,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终于被他感动,答应将《双流足征录》破例外借,但只有两册,头册已经散佚。不过,王泽枋还是如获至宝般将书收好。

十多年后,一次机缘巧合,王泽枋遇到了刘咸炘的儿子刘伯谷老师,并聊起了《双流足征录》。

刘伯谷说父亲只留下了一本,王泽枋想起在市图书馆借阅的两本,经过对内容的交流,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王泽枋纠正说“应该有三册才对”,后经刘伯谷老师与市图书馆联系后,这三册书得以完整,此段也被传为文史界佳话。

王泽枋(左)为记者讲述陕西街的故事

王泽枋还曾担任过《双流县志》的副总编辑。《双流县志》出版发行后,曾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2004年春,王泽枋又编写了一百名人传。当年底,40万字的《双流100名人传》脱稿。王泽枋回忆说,为此书他算是足不出户,全靠自家藏书满足了资料的需求。

《名人传》出版之后,社会反响强烈,该书也为宣传双流历史文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泽枋说,他之所以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略有成果,除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外,更要感谢读书给他带来的一切,“一辈子读书,我感觉很好。”

国学大师季羡林直至耄耋之年还在告诉人们“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当今社会,知识的大门依然为我们每一个人开放,求知欲多一分,物欲就会减少一分;多读一本书,灵魂就多一次感动。与书结缘,人世间就会减少很多纷繁。

编辑:杜娇

审核:周星云

来源:空港融媒

欢迎双粉儿在右下方“写留言”

双双每条都会很认真的看哦!

大家都在看

点亮小花

告诉更多人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0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