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那炳晨:刻在生命里的旋律

人生百味 2023-12-29 23:33:34

那炳晨:刻在生命里的旋律

作者:郝蓄芳

那炳晨

流光溢彩的关东大地,孕育了一朵独特的艺术之葩。它带着泥土的芬芳,穿越历朝历代300余年的时光,始终在白山松水间绽放。这朵奇葩就是被东北农民称作“开心钥匙”的二人转。

在岁月的流变不居中,二人转一直和那炳晨紧密相连。从孩提时代的摇篮小曲,到生命中的华彩乐章,二人转与他一伴就是70载,他写二人转一写就是50年。

坐落在镜泊湖畔的宁安古城,是那炳晨魂牵梦绕的故乡。1930年,作为那家最小的孩子,那炳晨降生在这块曾是满清流放者的土地上。宁安山环水绕,数以千计的文人学士在这里传播文明。灵山秀水给予了那炳晨良好的悟性,古风古韵熏染了那炳晨特殊的潜质。除了大石桥、望江楼,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年年考得第一的懵懂少年,大概是那炳晨关于故乡的全部记忆。

中学毕业后,16岁的那炳晨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决定离开这座塞北小城,投奔远在长春的哥哥姐姐。长长的铁轨连着那炳晨的起点和终点,也把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摆在了他的面前。

长春是那炳晨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命运之舟把他载向了更为宽阔的水域。在姐姐的资助下,一把小提琴开启了那炳晨音乐的闸门。每个日落黄昏,他便如约来到一个菲律宾人家中,把玩着这个当时在长春还很少见的西洋乐件。就是在这个时候,音乐开始拨动他的心弦,旋律开始浸润他的心灵。

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那炳晨如愿以偿地考入东北大学音乐系,这使他如鱼得水,有机会在为期两年的时间里,对音乐王国进行了一次造访和探求。

1950年,那炳晨走上工作岗位,来到长春市文工团。如果不是命运的改写,今天的那炳晨极有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可对于一个勤学者来说,不同路上有不同的风景。1954年,在那炳晨的一生中,是个无法绕过的年代。这一年,为了抢救民间艺术遗产,那炳晨被组织上派到二人转老艺人身边,系统地挖掘整理这门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

在跟老艺人程喜发接触的过程中,那炳晨不仅为二人转这种“千军万马就是咱俩”“演人物又不扮人物”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且为程喜发那精湛的“四功一绝”所折服,更为二人转丰富的音乐语汇所震撼。他决定放弃西洋音乐,投身民间艺术,在勾魂夺魄的二人转中,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坐标。

放下了小提琴,那炳晨也就放下了知识分子的架子。他走乡串屯,遍访乡里乡亲,和农民们一唠就是一宿,一住就是几个月。他像一个不知疲惫的淘金者,独自在二人转这座宝库里逡巡穿行。

传统的二人转音乐是“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十分驳杂而不系统。通过老艺人的口传心授,那炳晨收集了几百出二人转曲目,进行科学的分类、归纳、整理。4000余张曲谱卡片、上千条“艺诀”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也成为那炳晨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可以说,那炳晨是旧二人转音乐的终结者,并且在二人转的音乐史上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

在汲取民间艺术营养的同时,那炳晨挥洒自己所有的才情,开始了二人转音乐的谱写。《刘金定探病》是那炳晨上世纪50年代的代表作。他在继承传统二人转音乐的基础上,根据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牢牢把握人物的情感脉搏,使刘金定那满腔幽怨的诉说如同一声声悦耳乡音,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打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

在这个曲目的音乐创作中,那炳晨继承了很多老艺人留下来的艺谚,比如“演唱要有大小声,要大一阵小下来,高一阵低下来,快一阵慢下来,紧一阵松下来”。其中的《诉情》一段,就是根据这个“慢中紧”创作的。过去二人转演员演唱《刘金定探病》在曲调上都是随便拼凑,而今他们要按照那炳晨的曲谱来唱,并且达到他所要求的“唱腔成片儿、甩腔到段儿、没有劲儿不甩、甩不响不甩”的艺术效果。

二人转音乐是二人转的灵魂,是歌舞说唱的统帅。那炳晨在二人转音乐方面的成功探索,获得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1959年,他和先程、刘中、刘芳一道,到吉林省文化局开始吉剧的创建工作。他们提出“吉剧应以二人转为母体”,对吉剧唱腔进行了大胆设计,创编了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这之后,作为吉剧的创始人之一,那炳晨又完成了《桃李梅》《搬窑》《雨夜送粮》《三放参姑娘》等30多个剧目的编曲工作。可要说影响最大的,还得数吉剧《包公赔情》。

《包公赔情》是二人转中的一个老段子,那炳晨创作的吉剧《包公赔情》是升华了的二人转、戏剧化了的二人转。他赋予人物突出的时代特色,让人物始终处在情与法的矛盾纠葛当中。音乐形象十分鲜明,即使人们闭着眼睛,不看演员只听音乐,也能猜出是谁出场了。这出戏当年晋京演出后,戏剧大师曹禺写了《一朵美的鲜花》、吴祖光写了《座中泣下谁最多》等评论文章。那炳晨的《包公赔情》,是吉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每个旋律都是那炳晨从心底迸发出的情感,每个作品都是那炳晨为人民大众精心勾兑的一壶陈年老酒。坐唱《处处有亲人》是那炳晨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那是1971年北京最为寒冷的季节,正在公出的那炳晨接到了坐唱《处处有亲人》的创作任务。他为坐唱中流淌的生活气息所感染,更为作品中描绘的人间真情所打动。他以一股无法阻挡的创作激情,只用一个晚上便完成了这个风靡全国的曲目;二人传《哑女出嫁》让那炳晨摘取了“全国曲艺新作品评奖音乐设计一等奖”的桂冠。在这部作品中,他根据二人转“明白、开窍、对味、热闹”的特点,紧紧把握“达意、动听、规范、自然”进行创作,使音乐形象“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突出体现了“高亢红火、风趣幽默、细腻实惠、俏皮灵活”的二人转音乐创作精髓。

那炳晨以其令人叹服的艺术造诣在二人转音乐的创作领域里任意驰骋,凭借丰厚翔实的音乐积累在民间艺术的田园上纵横捭阖。创作之余,那炳晨把他掌握的300多个二人转曲牌唱腔摊在面前,像摆积木那样对其进行探究,随着《二人转唱腔音乐分类》《二人转节奏变化的16字板》《二人转艺诀的研究和解释》及《伴奏四法》等一篇篇论文的见诸报端、一本本专著的结集出版,那炳晨在二人转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他还按照曲牌名称的第一个字头,将其合仄押韵地编排成口诀,比如十大主调、十大辅调,十六字板“黑、红、抢、垛,顿、留、锁、撤,抻、掏、连、闪,撞、叫、飞、过”,那炳晨以其睿智让二人转音乐不再神秘,以其博学为后来者搭建了通往二人转音乐领域的阶梯。

不知是那炳晨从容恬淡的神情让人放松,还是他天生就与人没有疏离感,总之,很多人是因为接近那炳晨才得以接近二人转,很多人是由于喜欢那炳晨才得以喜欢二人转的。他说,二人转就像他最喜爱的一个孩子,谁说他不好,他就和谁急。为了使二人转这个土色土香的民间瑰宝传承下来,那炳晨走到哪里就把二人转带到哪里。他讲学不计较场面大小,不在乎报酬多少。没有电视的年代靠广播,很多农民就是从村头的大喇叭里第一次听到那炳晨的名字的。在他看来,只要多一个二人转听众,心里就感受到了莫大的安慰。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世纪之交,在黑、吉、辽三省,凡是从事二人转音乐创作的,没有一个没听过那炳晨的课。作为一道新、旧二人转音乐的分水岭,他承上启下,功不可没。

在那炳晨的生活字典里,找不到悲伤愁怨的字眼儿,乐观随和是他最明显的性情标识。那炳晨大半生与二人转如影随形,东北农民苦中求乐的品格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远离名利的羁绊,摆脱红尘的困扰,一辈子超然物外,人情练达。

人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提高亮度;人们不能改变容貌,却可以展示笑容。那炳晨用自己整个生命的燃烧,萃取出一部部二人转的经典。“千特点、万特点,最大的特点是群众观点”“听众、观众是艺术的衣食父母,把衣食父母伺候好了,艺术也就有生命力了。”这是那炳晨常说的两句话。他用一生打造了二人转的优美旋律,他以赤子之情捕捉着广大农民心中的悦耳乡音。

万人围着二人转,二人围着农民转。展开东北民俗的画卷,二人转该是不可或缺的一幅;翻阅二人转音乐的史册,那炳晨该是无法越过的一页。二人转音乐伴随了那炳晨的人生四季,每个旋律都刻在了他的生命里。

本文刊于2020年4月11日《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70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