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白。
说到李白的主要行踪和活动范围,大家的口径就比较统一了,他写的那些诗,有着太多的痕迹。当然生性自由的他,最喜欢浏览名山大川,在那里能够激发他创作的豪情,比如在庐山的时候,他就创下了''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样的千古名句。
很多人都会按照诗中的字眼去调侃,都快把他的诗给玩坏了,不过在李白的一生中,他虽然没有生育''紫烟''这个女子,却有一个真的叫做“紫烟”的女子,真真切切的走进他的生活,成为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女人,说起来这是他在安陆时期的事情了。
当地有一个叫做许圉师的人,他此前做过宰相,有一个孙女,名字就叫做许紫烟。李白一生有两大梦想,就是入仕为官当上宰相,或者帝师。既然从自身来看,没有这个福份,那娶上宰相的孙女,也是极好的。更何况这个女人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绝代无双之才,更是让李白仰慕不已。
为此他找人作陪,到这位前宰相的府上做客。就这样这两个年轻人就见面了,这还得拜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所赐。这位女子也是对他一见钟情。两个年轻人你情我愿,后面的事情就顺利多了,很快李白就做了上门女婿。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历史上最有名的上门女婿,就是他了。两个人喜结连理之后,也是新婚燕尔、恩爱有加,此后李白前往长安,也是留下了很多的诗作,满满的都是对妻子的怀念之情。不过这个许紫烟却天生薄命,又过了十年就离开了人世。
很多人都觉得李白太过虚伪,说是不向权贵折腰,却偏偏要入赘为婿,事实上这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在唐朝时期,上门女婿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因此现在那些上门女婿们,没必要感觉不好意思,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榜样,他的名字叫做李白!
做上门女婿是古人很忌讳的,在道学家眼里这是断祖宗香火的事,一般有点骨气,尊严的男人是不会做上门女婿的,你做上门女婿,你的子女就要以妻家姓氏为姓,你这一枝就相当于无后,断子绝孙啊,这是在古时,是最最受人鄙夷的,你死后是真没有面目见自己祖宗的。
古代是宗法社会,这是很严肃的事,你以为招赘的人傻啊,养你不算,还白帮你养儿子。这事搁现代,都有人不能接受。搞清楚状况,你提的这些人要是做过上门女婿,(猪八戒就别说了,像他这种人也有,但都是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孤家寡人)早就被人踩在脚下,鄙视死。
别扯这些无稽之谈,让这些先人死的都不安宁。你是和他们(司马相如,姜子牙,李白)有仇吗,这么毁他们。
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内心诉求的影响。李白的内心诉求是什么呢?即通过婚姻为自己的仕途打开道路。
《李翰林集序》称,李白一生有过4段婚姻,其中有两段在当时来说算是正式的,两段非正式的。
第一段婚姻:入赘许家
李白在25岁左右出川,开始了自己游历天下的历程。他的家乡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但李白有着雄心壮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经容纳不下他,所以他要进击天下,用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李白一直很欣赏汉代司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马相如盛赞云梦泽,便慕名前去游览。
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李白到了位于今湖北境内的安陆,恰逢前任宰相许圉师家招上门女婿,李白就来到了许家,娶了许圉师的孙女为妻。这位许圉师曾在太宗和高宗时期为官,此时已经去世了。
李白为何要入赘许家呢?虽说唐朝妇女地位高,却也是男权社会下的高。在男权社会里,入赘被看作丢人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赘也一定不是经济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李白极有可能是想依靠许家的实力帮助自己实现抱负。身为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许家作为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脉资源是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入赘到了许家。
许氏应该是一个比较贤惠的女性,而且两人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后来李白周游天下的时候,屡次提起夫人挂念他,催促他回家。
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女儿叫平阳,儿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虽然入赘许家,但李白内心还是很不安,所以他写诗说:“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少年行》)
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换取功名,而非依靠姻亲。李白和许氏的婚姻维持了10年左右。后来许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带着一双儿女迁居到今天山东境内的记载。许氏去了哪里?估计是去世了。
既然去世了为何不见李白写悼亡诗呢?古代诗人每逢亲人病故不是往往会写悼亡诗吗?
这个也不奇怪,李白一生著作颇多,但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900余首,有很多都亡佚了。而且整个唐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印刷术还未普及。
清朝编纂《全唐诗》,费尽心力也不过搜集了不到5万首诗,其中还有一些是伪作。唐人300年就写了这么一点诗,平均每年不到200首?难以令人信服。所以说李白不可能不写悼亡诗,只是没流传下来而已。
第二段婚姻:结识刘氏
许家看起来没能给李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李白带着儿女来到兖州郡瑕丘城,此处距离曲阜很近。在这里他又和一位姓刘的女子结识,然后住在了一起,这极可能是段非正式的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这段婚姻时没有用“娶”字。
这段婚姻后来是不欢而散的。刘氏与李白之间看起来感情并不好,而且刘氏极有可能瞧不起李白。因为那时候还盛行官本位主义,做官是最高追求。刘氏见李白迟迟当不上什么大官,便开始着急了,大概没少夹枪带棒地嘲讽李白。
李白后来接到皇帝诏书,让他入京担任翰林待诏的时候曾经写过《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一首诗: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里面用的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很明显是影射刘氏。“买臣”指的是朱买臣,西汉吴人,家贫却心气高,其妻经常嫌他不务正业。
一日,朱买臣一边担柴走路一边高歌,妻子觉得十分羞耻,不断制止,朱买臣不听,妻子求休妻。于是朱买臣被迫放其妻离去。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群中看到朱买臣背着柴草,见其可怜,便与现任丈夫一起招呼朱买臣吃饭。
后来朱买臣因献计灭东越国受到汉武帝赏识,拜为会稽太守,威仪赫赫返回吴地,当地官员发动百姓夹道欢迎。朱买臣看到被征发的民夫中就有前妻及其现任丈夫,于是将他们带入府邸并给予酒食。一个月后其妻自杀。
李白在这首诗里用了这个典故,很明显是以此来影射刘氏,可见刘氏大概没少抱怨李白。相比之下,第一段婚姻中的许氏对李白更多的是关心爱护,所以这第二场婚姻对于李白来说实在是失败的婚姻。
后来两人虽然分开,但是刘氏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可能散布了不少有关李白的流言蜚语,让李白很生气。
他写有一首《雪谗诗赠友人》,里面说:“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这是借用《诗经》里的句子,意思是你们不要听那个淫昏妇人的谗言。
这首诗常被人用来证明李白遭遇过杨贵妃的陷害,尤其是“淫昏”二字,被认为是讽刺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绯闻,但是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此妇人指的是刘氏,刘氏与李白分手
后,曾在李白友人处播弄是非,这首诗就写在此时。
妾与第四段婚姻
后来李白可能还曾纳妾,这是第三段婚姻,但是唐人眼里纳妾不算结婚,而且这个妾有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因此连姓氏都没留下来,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只简单地用了“鲁一妇人”这样一句话。
这个妾为李白生了一个男孩叫颇黎,这是个乳名,颇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唐代烧制玻璃的技术很不发达,玻璃器皿被视作宝器,所以给孩子起这个名字是把他当宝贝看。
再后来,李白还迎娶了一位妻子宗氏,这也是李白的最后一段婚姻。此时是李白离开皇帝身边,离开京城比较落寞的时候。
宗氏是唐中宗时期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也是个识大体而贤惠的女子,但李白的胸怀抱负、宗氏的出身决定了两人婚姻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李白他非常的有才气,所以说,非常的有吸引力,吸引了众多的女人,?他有着三个妻子,他的下场凄惨的原因是因为他被卷入了当时朝代的谋反战争。他的一生可谓是非常的动荡不平凡。
李白他的性格非常的开放。年轻的时候由于做了一些不雅观的事情,迁怒了当时的一个官的夫人。就是因为这件事情,他做出了一首诗,里面是的内容非常的开放大胆。隐约间也透露出李白的才华。他青年的时候离开了故乡踏上了他这一生的旅途。
李白他的仕途是非常的不好。从他25岁开始,他的仕途就坎坎坷坷的开始。一刚开始,他就非常的不顺利,但是就是因为不顺利,他结识了他的第一个妻子。他的妻子身份非常的高。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就和李白成了婚。生下了一俩对儿女。他的这个婚姻持续了很久。到了十多年之后他的妻子就去世。他的第一个妻子去世之后不久,他就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开始了他们的婚姻生活。但由于李白的仕途不得志,他的性格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行为也流露出颓废的样子。他的第二个妻子就觉得他这个男人不能够跟随就离开了他。就这样结束了第二段婚姻。
李白的第二个妻子离开他后,他又走上了游走的生活。他结识了出名的杜甫一些诗人。不久之后他就和他的第三个妻子结了婚,美满的生活了在一起。可惜天不如人愿,他的第三个妻子也就很快的去世了。第三个妻子的身份也非常的高,和他第一个妻子的身份是一样的。但是他的第三个妻子在才华方面也和他有所共鸣。由于一些原因,李白就对第三个妻子格外的爱恋,她就有了一生都不娶别人的打算。
李白中晚年时期,由于和当时的一个谋反朝廷的男人,做了一些事情。所以他的结局非常的不好。下场也非常的惨淡。
教科书上的李白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清高自许,放浪形骸。
但是,我们真的有走出课本,认真了解他的仕途之路吗?
李白的先前是十六国的西凉王,西凉王的先人又是汉飞将军李广。李白天资聪颖,学习刻苦,目的是“货于帝王家”,于是他游五湖四海,历大好河山,去寻找达官显贵,结交社会名流。此时的他20岁。
27岁李白成家了,入赘许家,与已故许宰相的孙女结婚,李白为何要入赘,是为了要借此结交权贵,走上仕途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许家的没落对李白爱莫能助。这个时期的李白写了三封自荐信,分别是《上安州李长史书》《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书》,学习过这三封信的人都了解,信的内容多是溜须拍马和夸耀自我,鲜有治国安邦之良策。
32岁李白进京失败,写下《行路难》三首,借酒消愁愁更愁,但是“攀龙见明主”的决心没有泯灭,42岁皇帝召见,得翰林一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中的“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这显然是一时得志的骄傲啊!
人在得意后最容易忘形,让高力士为其去靴,高玄宗说其“固穷相”,一个御用文人和治国能臣不同,能臣兴邦治国,文人在那个时期可有可无,李白被赐金放还了。李白给自己的归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给了一个可以不丢颜面的解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博得了天下人的赞赏,但是这种解释合理吗,李白是一生都在追求仕途啊,甚至为了仕途还折过腰啊!
50多岁的李白得永王三顾茅庐,此时的永王是要叛逆,但是李白却没有半点警惕之心,欣然前往,反叛最终不得人心,被朝廷打败而终,李白也因此事流放夜郎。这一年,李白57岁,再次跌入谷底,怀念起长安当时的富贵荣华来“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他竟然丝毫没有反思之心啊!当然大唐对李白相当宽容,知其不是幕后主使,于是大赦李白,李白惊喜万状,东下江陵,作《早发白帝城》一首。
61岁,仕途坎坷,穷困潦倒,此时李白安史之乱中的史朝义势力又起,再次请缨,却因身体抱恙,不得而返。
62岁的李白,病死当涂,临终前做《临终歌》,报憾而绝。
李白的狂是佯狂,真正的狂是有资本的,对于那个朝代,资本就是有权有钱有仕,他们的狂不张扬,但能感觉出来;而李白在他们眼中只是没落文人,李白的狂是轻浮的,没有底气的。但是,就是他的这种性格,却得到众多人的喜爱呢,或许是因为积极入世者多,超然出世者少吧,而入世者大多有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而李白这种人是他们精神的一种代表,用含蓄的诗词歌赋手法表现出来他们心中郁结之气。
喜欢的话,关注“小城大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6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