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60岁前《道德经》的这59个字一定要读懂老子总结了一辈子

人生百味 2023-12-29 13:24:08

老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时的国家档案局管理员。一个和书籍打交道的人,而且还是层次最高的书籍,可以说,老子本老,看透了人世沧桑。

中国有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么君是何君,书又是何书呢?

其实,任何认知层次高的人都是这里所讲的君。用最势利的话说,一个人一生能够赚的钱,都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程度。所以,知识的获取与学习,是一件终身可为且必为的事。

老子在函谷关前写的五千言《道德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浓缩了老子一生的智慧。但是能看出这是智慧,何以确定自己理解并吃透了呢?

老子在全书的开篇抛出了这么59个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知道,老子终其一生都想建立一套囊括宇宙的规则,后来却在“顺其自然”面前停了下来,是他放弃了吗?不是,而是老子看透了。

他所认为的“道”,就是自然,就是哲学所说的真相。作为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德经》中最高的哲学概念,这个“道”的理解,不知道让多少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自古以来,对道的理解多有以下几种:

1.无法言说的永恒万物真理。

2.治理国家的方法。

3.人类生活准则。

但是这些解释,多多少少带点片面性。别说老子不是这么理解,就是老子也不是这么理解的。读完道德经,不应该是看懂了什么,也不应该说知道了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处理生活。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就是“不争”,也可以说是体验。

“道”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之体,无形无相,无色无声,是一个变化无穷的“众妙之门“。他的有和无两种状态,就像科学的”薛定谔的猫“,随机性极强。所以在”概率云“里就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状态。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当事物不存在形态时,就体验他的美妙状态,当事物存在形态时,就感受他与”无的状态“时有何差异。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就是个生活的体验派。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是说,有和无这两种状态,也就是在描述同一种”真相“的两个名字而已。如果抛去”有“和”无“这两个名字,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无数其他的称呼来描述真理。所以就成了”众妙之门“。

这五十九个字,有人读过就这么过去了,完全不知道其中竟然是如此严谨的论证分析。当然,最厉害的人直接就能将59个字,浓缩为一个字:道。

为什么说老子是认知层次很高的人呢?用现在的科学来说,人们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来表达和描述事物的状态。但是老子说了,这些概念只是”真相“的一部分,”真相“不可被抽象概括和言说。所以他的论点,在抽象概念之上就又高出一层。

那么之前我说的:耳顺之年,一定要读懂这五十九个字,从中读懂的是什么呢?

就是”体验“,体验万物,感受万物,而不必去纠结真相,就算是纠结,也没有结果。老子没告诉你的是:”顺其自然“的”顺“,其实就是体验的意思。

最后,欢迎在评论区与”老子“论”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5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