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火耗归公中的火耗是什么意思,火耗归公是怎么产生的

众妙之门 2023-06-15 05:34:01

火耗归公中的火耗是什么意思,火耗归公是怎么产生的

还不知道:火耗归公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火耗就是地方各州县在收完赋税后,要把老百姓上交的碎银子熔炼后再铸成银锭,由于老百姓的的碎银子纯度质量不一,在熔炼铸锭的过程中一定出现损耗,因此,地方州县在收税的时就会以“火耗”为由,多向老百姓收一些赋税。

火耗又称“耗羡”、“羡余”是正税之外无定例可循的附加税,也是默许州县官在收税时加征银两。因为清初承明旧制,像位极人臣的张廷玉年俸银才180两、禄米180斛,七品知县一年俸禄也不过45两。州县官员靠这点俸禄生活难以维计,便加收火耗,朝廷对此虽然清楚也只能漠然处之。

然而,朝廷的这种态度,长此以往,助长了地方州县官员的贪欲,他们以火耗之由,疯狂敛财,便有了“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这样老百姓赋税加重,到了康熙晚年尤甚,腐败蔓延,民不聊生。

雍正上位后,就从抓火耗归公开始,打击贪腐,改革税制,率先在山西试点试行,逐步在各省陆续推广并实施。从此,“火耗”正式纳入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火耗归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收来的“火耗”银,雍正朝主要把它用在了三个地方,一是用以各级官员养廉支出,二是用来弥补各级政府的财政亏空,三是支付前两项开支如还有节余便作为各地政府的公用基金,用来修城筑堤等,也可用作各省间物资运转的费用。

火耗归公的好处,就是把征收火耗银公开化、合法化,变暗收为明收,变乱收为按规定征收率,从而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阻止了地方州县官员贪腐。同时也树立了中央权威,减弱了地方财政权。

什么叫“火耗”?

“火耗”起于明代万历年间,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火耗。

征税时加征的“火耗”大于实际“火耗”,差额就归官员了。清初的官员沿用了这种做法。而且,“火耗”不断加重:一般州县的火耗,每两达二三钱,甚至四五钱。偏僻的州县赋税少,火耗数倍于正赋。虽然顺治、康熙年间也发过禁令,但并不起作用,以后也就默认了。

扩展资料:

详细情况:

但“火耗”的不断加重引起百姓反对,不利于长治久安。康熙后期不断有大臣上书要求把“火耗”规范化征收与使用。但康熙不愿加税,此事未成。雍正上台后,力图整饬吏治,强化财政,于是实行“火耗”归公和向官员发放养廉银。

“火耗”归公就是规范“火耗”的征收,并作为财政收入上交国库。政府规定“火耗”附加税一般为正税的10%-15%,最高不超过20%,官员要全部上交,不得私自截流。这种“火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财政支出,另一部分则作为各级官员的养廉银。

据光绪《清全典事例》记载,各级官员的养廉银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000两,知州500-2000两,知县400-2259两,同知400-1600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耗

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雍正二年七月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或称“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也必须缴纳赋税。“即废除他们免税的特权。

雍正皇帝推行火耗归公的原因是什么?他不怕得罪所有的官吏吗?

尽管“火耗”又称之为“耗羡”,可是“耗羡”的范畴却要比“火耗”大的多。十分好笑是指,封建社会执政者为了能收款可谓是想方设法。早就在汉代时,就连交的税粮都需要扣除“雀鼠耗”,所说“雀鼠耗”就是说粮食作物走在路上或是在积存地有很有可能被老鼠偷吃,被老鼠偷吃的这一部分要提早交纳,这就是“雀鼠耗”。“火耗”存有了很长时间,给人们增添了巨大的日常生活压力。雍正皇帝继位以后,

下手逐渐新政策。雍正皇帝发觉,“火耗”尽管一直在收,但并非国家法定地方税,是一种习惯税,并没有统一指标值。这便造成地方官吏有意的拉高“火耗”价钱,鱼肉百姓。地区政党扣除普通百姓的税费,交纳给各地的藩库统一锻造为规范白金,重上交到北京市的户部库房。但在锻造的情况下,散银会出现品质里的损害例如残渣尘土降低,柴禾费、人工费用,这一花费就叫火耗。实际上火耗银该收多大,

高官全是知道的。可是因为地方官员嫌工资低又贪心不足,因此就在该笔银两上动了歪脑筋。明明是十两火耗银,官吏硬要收二十两。这多出去的十两银子,立即放进了高官钱包。康熙皇帝晚年时期,因为拒不履行国政,治吏松驰,具体放任了高官的受贿,有一些官吏更太过,乃至翻番。一两银子要交五钱银两的火耗银,相当于朝中征缴一万两,普通百姓具体需交两万两。去除火耗的银两,多下来的几千两所有进了高官的钱包。

因此那时候就会有“三年清县令,十万雪花银”的观点。这样的事情造成普通百姓没少缴,财政却没多收。普通百姓对朝中叫苦不迭。火耗归公又被称为耗羡归公,官吏征缴钱税时,会以损耗为由,多征钱银,更称之为火耗或耗羡,但耗羡的范畴超过火耗,耗羡还包括雀鼠耗等。征纳运京的米谷,被雀鼠偷吃耗损,称之为雀鼠耗,汉代时每缴粮食作物一石,加耗两斗,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

雍正实行的火耗归公,到底怎么回事儿?归公有何好处?

雍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具有实干精神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为了充实国库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做了不少努力。为此颁发了很多政令,火耗归公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障国家税收的正常收纳。


因为在古代征收上来的税款最终都要统一标准熔炼成官银规格上缴到国库,而普通人民手里的银子质量参差不等最后上缴的会因为熔炼成统一标准而产生消耗。这是?火?,而?耗?就是有些时候征税征得不光是钱财。古代农民还要上缴粮食,而粮食的重量会因为所含水分不同而重量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消耗。这样上缴的数目就对不上,因此很多地方官征收税款是都要多征收两成火耗。

然而其实如果官员仔细一些火耗其实是用不到两成的,这样不但造成了多余的浪费而且因为监督不到位往往多出来的火耗就进了官员自身的腰包。雍正实行的火耗归公其实就是要求这两成赋税也要上缴,统一熔炼的话不仅可以节省各地标准不一样的不必要的火耗损失还能为国库增加一笔不少的收入。

而且雍正这样做的原因还有一方面就是想要减少官员的贪腐现象,从根源上杜绝问题。把本来能进地方官员腰包的火耗收入国库,地方官员就不能贪腐这笔银子了。说到这可能有小伙伴要提出反对意见了:?雍正这么做等于断了这些人的财路,那他们肯定会想办法从其他地方捞回来。?别急,与此同时雍正还采用了对廉政官员发养廉银子的政策。这样官员既可以做好官又可以得到俸禄以外的奖赏。

同时为了避免官员私自提高赋税以中饱私囊,雍正还颁布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对于征收标准做了明确规定,百姓只要按照规定缴纳应该缴纳的赋税就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5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