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王安石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王安石,出生于公元1021年,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被外放做官,屡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等职,后来因为向宋仁宗上书变法改革未果,辞官还乡,从此屡召不仕。因其才名远扬,加上又有独到的政治见解,加上屡召不仕,被世人赞誉为“享负天下盛名三十年”。
公元1067年,锐意改革的宋神宗继位,宋神宗仰慕王安石,又想要仰仗王安石解决日益严重过的统治危机,再度征召王安石为官,而王安石也在宋神宗的身上看到了施行变法的可能,两人一拍即合,就有了“王安石变法”的开始。
吕惠卿,出生于公元1032年,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及第,外放为真州推官,后来因为政绩出色被调回京城,正值王安石被征召入京,吕惠卿闻名前去拜访王安石,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至交好友。
公元1068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王安石时常与吕惠卿谈论新法,吕惠卿独到的见解打动了王安石,王安石主动向宋神宗举荐吕惠卿,使其进入了王安石集团的核心,从此事关变法之事,事无巨细,王安石皆与吕惠卿商议。时任将王安石称之为“孔子”,并且将吕惠卿比作“颜渊”。
公元1069年十月,因为王安石的固执己见(“拗相公”一词就是这样来的),司马光与王安石走向决裂,司马光上书痛斥新法,拉开了新旧党争的序幕。为了斩去王安石的臂膀,司马光弹劾吕惠卿误国误民,宋神宗默然不语,并未有所答复。次年,吕惠卿父亲离世,吕惠卿回乡丁忧守孝。
三年后,吕惠卿守孝期满,在王安石的建议下,吕惠卿被宋神宗任命为皇帝身边的近臣知制诰,同修起居注。后来,吕惠卿又与王安石之子王雱共同修撰《三经新义》。
公元1074年,北宋爆发百年一遇的旱灾,千里绝收,郑侠进献《流民图》,新旧党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因为新法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恶劣问题,引起了两宫太后(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的介入干涉,王安石被迫辞官。
吕惠卿指使新党上书挽留王安石,但是,迫于压力,宋神宗不得不将王安石罢相,王安石只能举荐韩绛为相,并且让吕惠卿出任参知政事(副相)辅佐韩绛,继续执行新法。
吕惠卿执掌大权之后,性情开始发生变化,不再如同当年一样洒脱,先是因为政见不合与“三元及第”、极负盛名的冯京结怨,后来又因郑侠上书弹劾自己,将其流放汀州。次年,吕惠卿又再次利用郑侠一案,将与自己结过怨的冯京与王安国定罪流放,导致王安国死于流放途中。
王安国虽然与兄长王安石政见不同,可二人毕竟是一奶同胞的兄弟,王安国的离世,使得王安石对吕惠卿开始不满,而吕惠卿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又处处防备着王安石重回中枢,两人因此分道扬镳,开始走上对立面。
公元1075年二月,韩绛深感吕惠卿权力极度膨胀,为了遏制吕惠卿,他向宋神宗提出重新召回王安石,宋神宗欣然应允,王安石得知消息后,七日内便从老家赶到了京城。
六月,王安石为了儿子王雱更好的辅佐自己开展新法,想要将王雱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本来王雱只是按照惯例推脱,吕惠卿却力劝宋神宗应允王雱的辞呈,两人矛盾再度升级。
十月,王安石为了整合新党,将吕惠卿及其党羽以“结党误国”、“贪污受贿”等罪名,贬官外调。
同年年底,王安石之子王雱暴毙,加上宋神宗在新党与旧党间摇摆不定,王安石心灰意冷,辞官还乡,新法遭受了巨大挫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5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