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作品《高兴》里写了个叫“高兴”的人,捡破烂也好,谈恋爱也好,他总是那么高兴。被拍成电影后,经过郭涛和苗圃的演绎,使这个高兴的小人物更让大家熟知。尤其是最后造飞机的情节,特别的有小人物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个“刘高兴”,还真有其人。他是贾平凹小时候的邻居,现在,他就生活在陕西省丹凤县棣花古镇。这里也是无数次在贾平凹作品中出现过的地名。
棣花古镇位于丹凤县城西15公里处,古时为“六百里商於古道”上有名的棣花驿,也是贾平凹的故乡。
这里曾是商於古道上的辉煌集市,也曾是南宋时代宋金两国边界上的繁荣边城,店铺林立,商队络绎,清风古街外的码头终日繁忙,南山下丹江江面上的商船帆樯点点。
如今的棣花古镇,宋金边城、清风老街、棣花驿站、二郎庙古朴典雅,千亩荷塘、贾平凹文学馆、作家村焕发生机。法性寺金色的屋顶十分显眼。这座不起眼的小庙,曾是刘高兴和大作家贾平凹同窗共读的学校。仲夏时节,荷塘里莲叶田田,细雨飘飞,一眼望去,这仍是个盛产诗情画意的地方。
山坡之上,是一个装满故事的小村庄,村民们用拙朴鲜活的生活,为当代大家贾平凹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这就是棣花古镇,贾平凹的老家,中国文学之河上一个神秘的泉眼,由它激发的平凹文学的河流奔腾跌宕、壮美旖旎。
穿西装收破烂的刘高兴和戴眼镜看书的刘书征
贾平凹文学馆在山坡高处的南缘,面朝莲田。贾平凹一家与刘高兴一家曾在此处的老院子中生活了19年。沿着贾平凹文学馆向山坡下走,就是刘高兴现在的住所。
这是一个破旧干净的小院子,院子西侧厦房二层上一间屋子内,挂着“茅草书屋”的牌匾。堂屋迎门的墙上,“耕读传家”四个大字十分醒目。
一个衣着破旧的高瘦老头,坐在“耕读传家”字帖的下面,戴着眼镜在看书。这就是贾平凹小说名作《高兴》中,那个穿着西装收破烂的刘高兴的原型人物——刘书征。刘书征捧着贾平凹赠的小说《高兴》,高高兴兴的讲述“高兴”的经历和故事。
高兴读《高兴》 高高兴兴说“高兴”
刘高兴高瘦身材,小脑袋小眼睛,一说到贾老师眼睛格外明亮。刘高兴年长贾平凹一岁,两家曾在一个院子生活19年,两人打小起就从没吵过嘴,一来两人都是温和性格,二来是因为两人的母亲同名同姓,互相“骂不成”对方。
刘书征与贾母算得上半个亲人。那些年在西安收破烂,逢上雨天不能干活,他就去探望贾母,喝茶吃饭说闲话,把自己的事情一股脑的跟老人讲。老人又把这些事说给贾平凹,贾平凹以此酝酿《高兴》,一写就是三年。
高兴揭秘:清纯小姐孟夷纯 是否真有其人
《高兴》一书的后记中,贾平凹言明,书中刘高兴的原型和故事,来自自己的老伙计刘书征。在书出版几年后,刘书征都还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早已被大作家写进了书里、拍成电影,直到村里的乡党们都在议论时他才知道这回事。
但乡党们最关心的是:跟你刘高兴相好的清纯小姐孟夷纯,是不是确有其人、到底长啥模样?高兴说,这个人物,是老贾的创作,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原型人物,“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兴》源于我高于我么。
刘书征变成刘高兴 因为“高兴”是我最大的精神
小说《高兴》中的刘高兴,穿西装、收破烂,现实中的刘高兴,干农活、读小说、写书法,用废弃的自行车行李筐,给孙女在椽子上结绳荡秋千。
刘书征说,贾平凹之所以选择在书中给自己取名“高兴”,“是考虑我这个人,最大的性格就是高兴,最大的精神就是高兴,是无论遇到啥事和艰难,我都会‘高兴’的去过活。
在棣花古镇,小说一直不是在纸上。读者完全可以选择,来这里过一段小说里的生活。那些你从小说里熟知的人物、场景和事情,仍然在这里继续演绎。《秦腔》和《高兴》的续集,仍在棣花古镇鲜活的进行。
刘高兴说,这里将有更多的故事发生,我相信,老贾还会继续写棣花,写棣花古镇的人和事,“但也许,可能,也会是别的人来写”。
也许就是你吧。
文章转载自:棣花古镇景区官网,如有侵权请联系dfnew01删除。
关注我们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46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其实古人也是会拍写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