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尧舜禅让制。
曹操去世以后,他儿子曹丕继承了魏王、丞相的位置,没多久汉献帝便将皇位禅让给曹丕,从此大汉王朝宣布灭亡,曹魏王朝正式建立,曹丕顶替了汉献帝的皇位。
这个时候曹丕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我现在才明白,原来是这样。其实这就是赤裸裸的嘲讽,说明禅让这种事情,压根就不靠谱。
01荀子跟曹丕的领悟是一样的。
荀子压根就不相信禅让制度的真实性,因为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而且最关键的是,人都有私心。我觉得千古圣人,唯有荀子才算是真正敢想敢说的那个。
很可惜的是,大家拒绝承认这是真理。大家认为人应该是善良的,封建统治者教育大家,人应该要无私奉献。不过后来学过历史,我们才明白,最自私的那个人,就是曾经教育我们要无私奉献的那些封建统治者们。
因为他们为了皇权可以争斗的你死我活,可以不顾亲情不顾爱情不顾道义,但是这些东西,我们皇帝可以没有,你们百姓包括大臣们必须要有。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三国志》
为什么这么说?倘若百姓、大臣也不顾这些东西,那这个社会可就太可怕了。于是乎孔子被捧进了神坛,忠君思想始终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根本。
尧帝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舜帝,还把俩女儿嫁给舜帝。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只能说明尧帝没有儿子,很可惜的是,尧帝是有儿子的,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这是什么思想呢?这是封建思想。
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
荀子时期包括曹丕时期,已经进入到了封建社会,所以他们看奴隶制社会的这种禅让制度,自然是觉得不可思议。要我说,不是尧舜禹禅让不可能,而是时代背景不同。发生在封建社会的禅让,那都是骗局才对。
02荀子用封建思想评估尧舜禹本身就犯了错。
封建社会最著名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君王制度。我们大概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所以人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先进的生产力,决定了人类可以走得更远,可以在短时间内做更多事情,可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
奴隶的规模也逐渐缩小,逐渐消失。因为社会在进步,所以人的思想也跟着往前走。这个时候荀子终于提出了这个观点,可为什么那么多圣贤此前都没有提出过呢?他们难道认为尧舜禹禅让就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么?
还真的是这样,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有很多人的思想并没有转变过来,或者说就算是转变过来了,也还残留着过去那种思想的影子。所以他们就算是想到了,也不敢说出来。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只有荀子是一个不仅敢想,也敢说的那个人。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任何言论任何观点,都可以表达出来。人们可以不接受你的观点,但是绝不会堵住你的嘴,不让你说话。
虽然秦汉进入到了封建社会,可是君主们却依旧留恋奴隶社会,所以必须要有一套匹配的思想禁锢才能够达到君主们的目的。
他们可以不相信禅让制度,但是臣子们必须要相信,他们希望天下人都是君主的奴隶,那就只能把忠君思想注入每个人的脑海里。
03荀子真的是在批评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吗?
其实当然不是这样,他是在批评自大禹以来,所有的世袭制度。禅让制度再美好,也只存在于美好的传说当中,而他们亲眼所看到的,却是牢不可破的世袭制度。
君主肯定是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后代子孙,绝不会说丞相的才能高,所以就让丞相来做这个国王。就算是一个小地主,也会把自己的家产留给自己的儿子,绝不会分给那些穷苦百姓,哪怕这些百姓再缺钱也一样。
所以说荀子表面上是在说他不相信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实际上,他就是在嘲讽从古至今的世袭制度。
上到君王,下到百姓,全部都信奉世袭制度,为什么还要鼓吹曾经出现过的禅让制度呢?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事情。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
可能大家没有意识到一点,其实禅让制度,是一种高风亮节的表现。君主们希望自己的臣子和百姓们都要有这样的思想。
我们看秦始皇创立秦国,他在天下设立郡县,官员们全都由他来选拔,没有谁是世袭得来的官职,唯独皇帝本人可以世袭传给自己的儿子。
刘邦夺取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大家都在夸赞大汉朝是个伟大的民族。可是刘邦在建国初期曾经分封过异姓王,结果他先后把这些异姓王要么杀了要么逼到匈奴那儿去了。并且宣布,只能姓刘的才能封王。
也就是说只有老刘家的子孙,才可以拥有世袭制度,而其他的包括丞相三公这些高官在内,都只能采取禅让制度,能者居之。
从此一种思想植入了大家的脑海,原来君权世袭是理所应当的道理,哪怕是个脑残像司马衷一样,只要是皇帝的儿子,就可以世袭皇位。而其他任何人的权力,都必须是能者居之,有才能才可以做丞相,才可以位列三公。
04封建贵族上层逐渐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改朝换代的日子也就频繁了起来。
这个世界上不缺乏聪明人,只缺乏善于发现的人。老百姓当然把这个道理奉若神灵,认为禅让是多么美好的道德。
可是当你做到了三公,做到了丞相的时候,你忽然间就会发现,自己的权力将来不留给自己儿子,实在是太可惜了。为什么只有皇权能够世袭,我们这些人就不能?
于是乎贵族们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手段,互相让对方家族的子孙后代入朝为官。不管君主是采用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反正他们都有办法让自家的子孙入朝为官。运气好的,等自己退休以后,子孙就可以接替自己的地位。
比如说权臣霍光,他在生前就在不断安排自己的儿子霍禹往上走,差一步就做到大将军的位置了,可惜霍光提前猝死,霍禹在爬不上来的时候,只能选择政变。
总结:这种事情成为常态以后,臣子们也开始觊觎皇位了。
第一个做出尝试的,当然是王莽。霍光扒在门口看了几十年,都没敢打开那扇门。可王莽才不管那么多,他废掉了皇帝,自己走上了神坛。
当然王莽很快被平定了,所以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大汉朝继续延续了下去。可后来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却彻底改变了历史。
我们会发现,自打曹丕玩了一把禅让以后,后代禅让的情况层出不穷。比如说曹奂禅让皇位给司马炎,杨坚篡夺外孙的后周皇位,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等等。但凡是要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君主,基本上都会玩一次禅让。
当禅让成为了一种烂大街的文化遗产时,百姓心目中最后那一点良知,其实也跟随着禅让的烂大街烟消云散。所以不要说谁谁谁太自私,没办法,心里没个把门的,谁还不都一样呢?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总离不开三皇五帝,这个时代所谓的“垂拱而治、天下清明”,尤其是唐尧、虞舜相继禅让,历来为儒家学者世世所称颂。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其中《尧典》说的是“尧舜禅让”,《大禹谟》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除《尚书》之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但对《论语》中关于尧让帝位于舜的一段文字,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在书后所致。孟子对“禅让”这件事,态度比较暧昧,说法也很巧妙。
当万章问他:“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又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他接着说道:“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昔者,尧荐舜于人,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关于舜禅位于禹,他也有类似的说法。
孟子说的“天”,可以理解为诸侯、人民,其实,也可理解为天子,因为自古以来,天子总是被看作“天”的代表,这样株圜的说法,好像把隙缝弥补了。《史记》的《五帝本纪》和《夏本纪》就是综合《尚书》、《论语》、《孟子》所说而撰述的。
对于“禅让”之说,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怀疑。最早提出疑问的是荀子:“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子。正论》)战国末的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这并非韩非一个人的惊人之笔,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稍后的《史记正义》作者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竹书纪年》等书成于战国,西晋初出自汲冢,后即散乱不传,今本系宋以后人伪托,已非刘知几、司马贞所见本,其所记未必会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同时,还有人认为《尧典》成于战国,《大禹谟》系晋人伪作。真是这样的话,那《尚书》中关于尧舜禅让的记载从根本上就靠不住了。
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尧舜禅让”说是战国初墨家的创造。如果《尧典》和《论语》所说不足为信,那么《墨子》则是最早有“禅让”记载的书了。《墨子》中《尚贤》、《尚同》两篇主张贤人执政,不仅是三公,就是天子。也可选天下贤者而立之。“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把本是黄帝九世孙、有虞氏诸侯的舜,说成是会烧窑、捕鱼的农夫,以此来申述他“尚贤”的宗旨。墨子出身于下层社会,他的政治思想正反映了一般庶
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可是,墨家只说过“尧舜禅让”。“舜禹禅让”说又从何而来呢?近代学者认为是儒家新添的。儒家在一定限度内也赞成“举贤”。于是,盂子接过墨家的“尧舜禅让”说,添加出“舜禹禅让”的故事。同样,也把原是百里诸侯的禹说成是匹夫出身。战国以后,墨家衰落,“禅让”说才被儒家所专有。这种看法,又一次从根本上否定有过“禅让”。
传了两千多年的“禅让”说,一旦被完全否定,也难令人信眼。于是,又有学者结合社会发展史加以考证,认为这是一种部落选举的方式。如我国史有记载的乌桓民族,在汉代时,数干部落成为一部,推选“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大人有所召唤,部众莫敢违犯。实际上这“大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帝王。其他如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也是如此。由此推论,汉民族的上古时期也不会例外。只不过这种寻常的推选,被后人粉饰成神圣而又光彩非凡的“禅让”罢了。“禅让”一制,众说纷纭。要解开这个谜,看来还得有更充分的论证才行。
传说中的我国远古时代,君主一职并不是世袭的,而是选贤任能,实行禅让。其中,最为著名的要算是尧舜禹三人的相继禅让了。战国末年的燕国,还进行了一次禅让试验。燕王哙在说客怂恿下,想得到让贤的美名,居然把王位让给宠臣子之。子之杀了反对自己的燕太子,国内大乱,齐国乘机伐燕,哙和子之都被杀,燕几乎覆灭。在纵横捭阖的战国史上,留下了这千古笑柄。 最早记载禅让其事的是《尚书》,书中有尧舜禅让、 舜禹禅让等语。除《尚书》外,提到禅让之事的还有《论语》和《孟子》等。对此,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禅让帝位的故事,在传子制度实行已久的周朝,不容有人无端发此奇想,其为远古遗留下来的史实,大致可信。 不过,对于禅让之说,早在战国时就有人提出了怀疑。《荀子·正论》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韩非子·说疑》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看来,韩非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而且把它说成是弑君夺位。其后,唐代大史学家刘知几也说舜放尧于平阳,又说舜是被禹赶到苍梧而死的。稍后的《史记正义》作者司马贞,引《竹书纪年》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编年体史书,西晋初出自汲冢,正好避过了秦始皇焚书和汉初罢黜百家的劫难,其可靠性应大于先秦诸子议论。由此看来,对,应打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说禅让并不存在,那它是何时怎样被炮制出来的呢?顾颉刚等认为,这纯系墨家的虚构。《墨子》主张贤人执政,并以 古者舜耕于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为根据。这里,墨子把舜描绘成一个寻常百姓,反映了他主张贤人执政的思想。至于舜禹禅让,有人认为是儒家虚构的,因为儒家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张举贤,于是便接过墨家禅让说,构造出一个舜禹禅让的故事来,并同样地把禹也说成是匹夫出身。后来,随着墨家的衰落,禅让说竟为儒家所专有总之,春秋战国之际,早已消失的禅让制,出现在百家争鸣的论辩中,成为发挥政治学说有用的论据。墨家,儒家大肆宣扬禅让,从而使这一若有若无的历史陈迹涂上了理想化的色彩。 不过,要完全推翻禅让说,似乎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于是,又有学者结合社会发展史加以考证,认为这是一种部落选举的方式,只不过这种寻常的推举,被后人粉饰成神圣而又光彩非凡的禅让罢了。 对,由于上述诸说均缺乏充分有力的证据,所以目前尚难下定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4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