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治为何会被误会成为软弱无能的皇帝

说历史 2023-06-06 22:41:40

李治为何会被误会成为软弱无能的皇帝

雄才大略的李治为何总被认为是一个懦弱的皇帝?

这主要是因为在晚年的时候一些错误的举措,这才导致被大家认为是一种软弱无能的皇帝。

李治在登上皇位的时候,始终都会严格的遵循各项制度,等到位置比较稳定之后,就会开始自己的独断操作,在成为皇帝之后,也会拥有着很多不一样的成就。在经过这个操作之后就会进入到垄断的阶段,在登上皇位之后就开始不停的进行打压,最终也开始打击一方的势力。

唐高宗在登上皇位的时候,就会选择先后的灭掉高句丽,还有突厥。唐朝的版图在逐渐的扩大时,东起朝鲜半岛,北包贝加尔湖更是持续了将近32年的时间。

在660年的时候,因为疾病而去世,一度因为头晕目眩,所以没有办法处理矛盾。在4年之后武则天就和皇帝两个人临朝称帝,被称之为二圣。一开始期间两人之间也没有做错什么,并没有给大家留下一些可疑的地方,但是在进入到晚年的时候,显然就会有着很多不一样的措施。

在即将离开的时候,曾经也留下遗言,在我看来,这就等同于让武则天明目张胆的去夺取来自于大唐的神器。果然在7年之后,武则天就会选择篡改,让自己成为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皇帝。

李治本人的能力并不是很差,否则唐朝也并不可能会拥有着一个高峰的阶段,如果没有皇上的允许,自然也不可能会拥有后来的地位,武则天在活着的时候一直都在折腾,可是在此后还是会以皇后的身份,然后和自己的夫君一起葬于乾陵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会发现他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只不过是从某些方面来看,并不会被大家认可。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李治为何会被误会成为软弱无能的皇帝

李治为何会被冠以昏懦,为何还得归功于武则天身上?

李治被冠以昏懦的根本原因就是让武则天插手政事,况且李治在病倒之后也并没有全权放手交给武则天。所以说唐高宗李治并非窝囊废,反而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只是后史官们的可以扭曲。归功于武则天的身上是因为在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一个女的掌权在当时的情境下是不被允许的,不被认可的。

李治之所以被那样评价,是因为后世的史学家为了防范像武则天式那样的人掌握大权,所以以欧阳修为主的大多数人,把李治描绘成了一个昏晕无能的人。所以,当我们查阅历史后,结合当时李治所做的种种功绩,就会被不难发现,李治的昏君的帽子是被当时的史官给扣上去的。虽然史官是记录历史的人,但是史官也是人,也会参杂个人感情,并且当时处于封建王朝,多少也会影响人的格局,让史官很难对李治做出正确的评价。

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李治的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包括他的父亲。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句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召集众地方官询问百姓疾苦,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

李治也很善于听从劝谏。

显庆元年(656年),高宗再次征询如何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大臣来济指出:过多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误农时,出钱又花费很多,应该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发。高宗虚心采纳。这种虚心求谏的政治作风与太宗如出一脉。高宗对于法律建设也十分重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并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等大臣修订而成的。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李治会被冠以昏晕,还是因为他让武则天插手了政权。

平稳做35年皇帝,李治为何被定为“昏懦之主”,留下“窝囊之名”呢?

高宗李治将大唐疆域开拓为唐朝历史上最为广阔的版图,在其统治期间,政治清明、吏治良好、成功封禅,但是却为何被史书定为“昏懦之主”,在民间留下“窝囊之名”?李治身上,有很多谜团。他为何以太宗第九子的身份登上皇位,又为何让太宗的才人武则天成为自己的皇后?他到底是怎样一位皇帝?

太宗日渐苍老,皇位的继承人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争夺日渐激烈。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与高祖七子汉王李元昌、吏部尚书侯君集等谋反未遂。这个只要踏踏实实于现状,本来有希望即位的皇子,最终,却连太子也没办法继续当了。心灰意冷的太宗,废了这个他曾看好,也花了很多工夫栽培的儿子。

李承乾被废以后,太宗不得不考虑下一个太子的人选。为此,他忧心忡忡。玄武门之变,他射出的第一箭让他的哥哥李建成当场毙命。他不愿意看到那一幕在自己的儿子之间上演。于是,很多个日夜皱着眉头苦苦地再三权衡下,他选择了李治。如果让李泰当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会送命;而李治当太子,以他的性格,却能够让李承乾和李泰平安。

于是,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小名“雉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唐太宗一共有14个儿子,在李治前面,不仅有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而且有四子李泰,且他们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同胞兄长。在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传统当中,嫡长子具有特殊的地位。而李治以第九子的身份,最终被立为皇太子且顺利即位,这在当时看来,的确不容易。

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太宗给的理由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世不争。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李治小时候刚一开始学习《孝经》,太宗就经常提问,考察他学习的情况,李治这样回答父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对于李治的回答十分满意,夸奖他说:“要是你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

贞观二十年(646年)三月,太宗亲征高丽的大军返回长安。由于病体虚弱,需要静养,政务暂由太子代理。太宗这次卧病,专门在寝殿侧安置了一处院落,让太子李治居住。李治在父皇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也就在这个时候,同样侍奉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和李治有了初次的相见,眉目交会之间,两人有了私情。当然这是后话。

在李承乾和李泰为了皇位激烈的争夺中,李治基本完全置身事外。也许是他当时年幼,还没有这个心思,也许也是因为没有这个条件。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只有16岁,李承乾比李治大9岁,是25岁,李泰比李治大7岁,是23岁。和哥哥们比,李治简直就是儿童,懵懂无知。相对于李治,李承乾和李泰的优势毫无疑问。李承乾是太子,而李泰又深得太宗喜爱。在政治上,李治基本上没有什么优势。不过,这个年龄上的劣势,在宫廷明枪暗箭的政治斗争中,反而成了优势。所谓“大智若愚”,后代就有皇子装疯卖傻,从而蒙骗了所有的政敌,而登上皇位的事例。也因此,没有人会注意到李治隐隐的威胁。

深宫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寂静,然而,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怎样的暗流;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黑暗中会不会有一支暗箭犀利地射向自己。

在李承乾被废黜以后,魏王李泰就是长子。他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除了太宗的喜爱,按照宗法制的习惯,立嫡立长,太子之位就非他莫属。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一个坚定的身影站了起来,他斩钉截铁地反对立魏王为太子,那就是长孙无忌。这位嫡系皇子们的亲舅舅,多少年来,为了回避揽权的嫌疑,他在太宗面前一直都表现低调。然而,这一次,他站了出来。

唐太宗没有想到,很多人也没有想到,长孙无忌为何忽然之间变得如此坚定。那些原本为魏王欢呼的人,忽然之间收回了自己的声音。唐太宗看看座下的朝臣,竟然很少有人支持自己。这让唐太宗心头很不安:是不是自己的考虑欠妥?

“为什么要选晋王李治?”太宗问道。但是,没有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长长的沉默之后,长孙无忌开始了他的陈述。他的声音不高,但是有力无比。“晋王仁厚,可以保证兄弟们平安。打天下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他是最佳的守成之主。”长孙无忌无比坚定地说道,他一再强调李治是个“守成之主”。在这种时候,他没有咄咄逼人地说李泰不行,但是却字字击中李泰的要害。李泰逼得哥哥李承乾走投无路,甚至甘愿冒死谋反。长孙无忌没有直接对太宗说:“如果让李泰当未来的皇帝,那么你的其他儿子,就难保平安了。”他没有说,不代表太宗不明白。

长孙无忌的理由,何止击中了魏王李泰的要害,更重要的是击中了太宗的要害。这么多年来,李世民一想到玄武门之变,就不免悲从中来。他始终无法忘记李建成临死那一刹那的眼神。权力的纷争,能泯灭一切良知,什么情感都被它扭曲得没有模样。太宗有些惆怅,有些懊丧,他希望自己所作的选择,能把这样残酷的争斗,像阻挡洪水一样,阻挡在家门之外。

然而,此刻,面对立谁为太子这个问题,他迟疑了,他有些慌乱。虽然当年在玄武门赢得了天下,然而,他怕,他怕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儿子们的身上。其实,毫无疑问,唐太宗确实很喜欢李泰。李泰爱好文学,对士大夫都彬彬有礼,深得许多朝臣的赞赏。李世民因此特命李泰在王府中开设一个文学馆,准许他可以自己招引学士讨论文学。又因为李泰腰粗肚大,允许他乘小轿到朝堂。贞观十二年(638年),有人劝李泰,说古代的贤王皆招引士人,编修书籍,以立说留名。于是李泰奏请太宗同意,开始修纂《括地志》。先后将萧德言颜胤、蒋亚卿、许偃引到府中,共同讨论编写。一时间魏王府文人云集,门庭若市。四年过去了,贞观十六年(642年),终于将此书编修完成李泰特意呈给太宗御览。太宗非常高兴,下诏将《括地志》收藏到秘阁,并且给李泰很多的奖赏。

但是,这个时候,长孙无忌的提醒,让太宗突然清醒地意识到,他对李泰的真心喜爱,是不是助长了李泰的野心?太宗一直在这样问自己:“如果让李泰当太子,自己最担心的问题会不会像噩梦一样发生?”他需要给自己一个坚定的理由,确定玄武门的惨剧不再重演。太宗不想凭长孙无忌等人的猜测就放弃李泰,他私下召来李泰,问他:“如果你当了皇帝,你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李泰说:“如果我真的当了皇帝,退位以后,我会杀死自己的儿子,让弟弟李治继承皇位。”李泰的回答让唐太宗很满意,多好啊,为了兄弟的情谊,宁可杀掉儿子。太可贵了,太可贵了!

于是,唐太宗底气十足地叫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然而,褚遂良站出来,只说了一句话就让皇帝沉默了。他只轻轻地问了一句:“请问陛下,人世间,究竟是兄弟亲还是父子亲?”太宗说:“当然是父子亲。”“那么,历史上,有谁掌管大权后,会杀儿子而让位给兄弟?”沉默,长长的沉默。没有人说话。太宗先前的底气突然像放气的气球一样消失了。其实,李泰的谎言实在太荒谬了。作为一个父亲,太宗先前的狂喜,只是因为他太想立李泰为太子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