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御医和妃子故事,欢迎关注哦。
在数千年古代历史中,一直实行皇权至上的统治模式。皇帝被视为天之骄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人都要向皇帝俯首帖耳,用一切手段表示尊敬崇拜。
为了体现皇帝的威严,皇帝居住的皇宫之中,建立了极为庞大的侍从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禁军、大内侍卫等安全部门,负责守卫皇宫,保护皇帝和皇族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内廷服务机构,包括数以万计的宦官充当仆役,服侍皇帝的日常起居。还有御膳房、御茶房,负责给皇帝烹制一日三餐,烧煮茶水饮品。此外还有一个关键部门:太医院。
历朝历代的宫内服务机构千差万别,唯独这个机构是雷打不动。因为无论哪个皇帝,都会生病,再雄才大略的皇帝,生了病也得乖乖地请医生看病,乖乖地服药治病。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皇帝的后宫妃嫔平时深居简出,除了皇帝和宦官之外很难见到男子,连皇宫侍卫都禁止踏足后宫,但太医院的御医们却因为职责所在,可以光明正大神气活现地进入后宫,给如花似玉的后妃们诊治疾病。
皇帝后宫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都是国色天香的人间仙子,真正得到皇帝宠幸的也就是少数几个,绝大部分人都在孤寂中苦度光阴。而御医们作为她们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身心健全的异性,且满腹学问雍容儒雅,又经常出入后宫,双方完全具备了日久生情的客观条件,皇帝是怎样防止他们做出逾矩之事的呢?
事实上古人一点都不傻,现代人能想到的他们也早就想到了,历朝历代都为此制定了极为严苛的条条框框各种规矩,其中清代皇宫采取的防范措施,最为简单有效,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万无一失。像《甄嬛传》里的温太医与后宫妃嫔之间的感情纠葛,可能性为零。
清朝宦官信修明,曾在晚清时期入宫服侍慈禧与隆裕太后多年,熟知内廷掌故秘闻。他在回忆录《宫廷琐记》中,专门谈到了这一点,曾经完整详实地讲述了清代太医给后宫妃嫔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
清代太医进入后宫给妃嫔看病,必须遵守一套严密的流程,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医不单入”,简而言之,御医每次进入后宫,必须是两个人结伴而行。这样做既可以在诊治疾病时互相参考商议,更可以互相监督,还可以杜绝各种流言蜚语。
清代某个后妃贵体欠安,要先告诉本宫总管大宦官,由总管层层通知掌案、回事,再派小官宦跑到太医院召唤值班御医。两个御医闻风而至,来到后宫。
此时除非后妃重病难以起床,否则都要穿戴整齐一身正装,坐到专用的“脉案”之后,把双手都伸到脉案之上,在手腕处盖上丝巾。两名御医行礼之后,分座脉案两边,一左一右开始诊脉,称为“请脉”。请脉过程中,医患之间正襟危坐,基本保持静默,彼此不发一语,毫无任何交流。
请脉结束后,后妃进入卧室,御医则来到外室,叫来服侍后妃的婢女宦官,详细询问后妃的症状、饮食二便等情况,最后两名御医经过一番斟酌,提笔开方,注明服用方法时辰,就此告辞退出。然后由后妃身边仆从拿着药方到御药房拿药。御医归来后,还要把当日诊病过程。脉案病情、所用方药记录在案,至此才走完一个完整诊病流程。
夜间皇宫落锁之后,宫中仍然留有二名御医,在日精门御药房内值班,以防妃嫔们夜间突发疾病。由此可见,清代御医只要进入后宫诊治疾病,无论日夜每次必定是两个人结伴,从始至终都是如此,以互相监督。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哪个御医对某个妃嫔有意,也完全没有任何独处的机会,根本不具备日久生情的可能性。了解更多清朝宫廷制度与秘闻,请阅读《这个清朝太有意思了》。
参考资料:《宫廷琐记》
太医
太医院的主要职责是给皇室看病,太医院里当然云集着全国的医师圣手,御医们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人先是学子,而“由儒入医”,很多人的抱负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但是这些悬壶济世的医师,到了太医院当差,便都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给皇家看病责任重大,他们每一张切脉、诊断、下药的方剂,现在都一张不落地封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卷宗里,问责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远。世上常说“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难道翰林和太医都要的是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吗?太医看病遵循着这条规则,用药温和,剂量轻微,实是出于谨慎,处于无奈。
都说太医看病难,此言不假。自道光皇帝起,给皇帝看病,就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上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不知道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这里还能不能有效地使用?平跪着给皇上诊脉,不敢抬头仰视不说,更不敢让皇上伸出舌头,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问问二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祸。一切诊病的手段都被切断了,只能靠切脉了,而在皇权的威慑之下,那从容不迫地切过无数个病人脉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龙体,御医们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万别颤抖。病势沉重的光绪,在太后面前永远温顺得像只小猫,可在太医面前动辄龙颜大怒,他略通医道,索性就口授方剂由太医开药,一药不当非同小可,而太医也不敢不从。
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可以想象就更难了,我们很小就听过“悬丝诊脉”的故事: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更为严厉,太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女眷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太医们在这里走了一个形式,做了一个秀。他们敢给女眷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我不知道这故事的真假,讲故事的人,不想说明中医是玄术,便只能证明太医看病的难了。事关皇家的隐私,太医们如何给女眷们看病的细节,一直是个谜,太医们不便讲,也不能讲。知情的太监自然也不敢讲。
因此,我们在此,不要责怪太医没有治好同治的病,的病,也没有治好的病,皇帝死了太医都要治罪,轻则革职重则砍头,而皇帝又怎能不死呢?
后宫佳丽三千人,无数妙龄女性争宠吃醋,能够得到临幸少之又少,多数是久旷怨妇,寂寞难耐之中,与宦官之间,与宫女之间,乃至朝臣、护卫之间,会传出诸多秽乱后宫的绯闻。但宫廷御医,应该是除了皇帝之外唯一能够名正言顺出入后宫的群体,在数千年封建王朝中,却鲜有风流韵事,且皇帝也十分放心御医出入宫禁,难道皇家制度对御医与后宫的接触没有任何约束吗?又或者,御医面对后妃佳丽深宫怨妇,如何坐怀不乱呢?
史书记载唯一与后宫有关联的御医是武周朝的沈南璆,在武则天与薛怀义感情出现问题时,御医充当一段时间面首。但这是武周朝的风气使然,跟御医职业无关,只要被武则天相中的美少年,即便是洛阳市井上卖药小贩,也有被女皇宠幸的可能。但在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内,御医群体跟后妃不可能发生亲密关系,至于近年来清宫戏中太医与嫔妃之间的勾连纯属无稽之谈,乃是后人臆想。
一、太医令下属有男医和女医,男医鲜能直接给后妃治病
汉唐之际,皇宫太医令下的御医分为男女,男医为皇族男性治病,女医则为嫔妃及宫人治病,两者之间泾渭分明,为的就是“关防”。
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宫禁之中律法森严,男医基本上无可能接触后妃宫人,所以基本上就断了后人“穿越古代当御医,会后宫佳人”的妄念。有关影视剧中,给后妃治病的均是男医则不符合史实。
当然,基于医生的技艺传承乃至培养特点,男医在医术上要普遍高于女医,因为女医服务对象特殊,因此在女医培养中的出身、教习地点乃至学习内容都很局限,无法达到男医广博的深度。加上女医一般服务于位分不高的后妃乃至普通宫人,所以并不被重视。一旦皇上宠爱的后妃乃至皇太后玉体有恙,才会延请有名的男御医。
由于医生职业身份的特别,有道的名医基本上已是花甲之年,在诸多宫人太监的监视下为后妃诊疗有很多规矩,虽然不至于“悬丝诊脉”,但望闻问切都有特定的礼节和关防,因此从年龄上乃至场地上都没有私通的可能。
二、“病急乱投医”下的后妃佳丽,什么情况下才能接触到男医
在古代医疗水平下,诸多病症无解,因此后妃在延请太医令下属的女医和男医后仍无效果的情况下,便开始遍求民间名医,“求偏方”、“问鬼神”,但首先在女性医者群体中优先寻找。
其一,女儒医,这类女性出身于官宦书香世家,有相应的医术传承和文化水平,耳濡目染下有相当的医疗知识储备。同时在家族内经过了比在太医令更为完备系统的医学教育,且对药方和医典比较熟悉,部分名家如明清时期的谈允贤和曾懿,都有相应的著作闻世,医疗水平绝不在男医之下,但此类女儒医确属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
其二,士人家族女医。在礼教开始兴盛之际,不惟皇宫大内,士人家庭也开始注重男女关防,为避免家族女眷与男医有接触,士人家族内部会有专门女医,她们的艺术都是家族内传承,在实战经验上比较丰富,特别是妇科、皮肤科、儿科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奇技,但是缺少系统的知识储备,因此整体医疗技术十分有限。
其三,三姑六婆及女性健康护理者。这些是为中下层妇女服务的对象,三姑为卦姑、尼姑、道姑;六婆为媒婆、牙婆、钳婆、药婆、师婆、稳婆。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牙婆并不是治疗口疾的牙医,而是买卖丫鬟、妾室的中介。三姑六婆当中,真正具有实际医疗技能的是药婆和稳婆。药婆主要干的是治疗牙病、堕胎、安胎等药物的女子,稳婆则是接生婆。她们虽然医疗水平有限,但经验丰富,有些偏方确有奇效。在明清时期,皇宫会不定期邀请药婆和稳婆进宫为后妃宫人治病。
从上面民间三类女医可以看出,她们都有特定的服务对象群体,个别有名气者会才有进入皇宫为后妃治病的可能,但基本上已经经历了皇宫女医、太医、女儒医、士人女医、三姑六婆的几轮治疗,后妃此时基本上已经延宕不起,最后轮到民间的男性医生,怕也病入膏肓,无力回天,病恹恹之下,更无男女情事的可能。
三、男医不可能结交后妃,和尚、道士倒有可能掩人耳目
隋唐时期,人们有“信巫不信医”的传统,也就是在身体不适之际,往往不会求助医生,而是通过祈神或巫术作为治疗手段,并且深信不疑。此传统为当时社会风气,道士、和尚不但结交皇帝、权贵大臣,在民间也有广泛的社会声誉,人们期望通过“神通”保佑自己身体康健。
和尚、道士本是出家人,却因有治病救人的“身份”私通后宫,这也是为何男医给后宫诊病很少传出风流韵事,而和尚、道士给后妃治疗便有诸多的宫廷秘史。应该说,真正得病的人会求助于男医,而“心病”则是通过和尚、道士掩人耳目。
唐代和尚与后宫佳丽的轶事不绝于耳,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太平公主与惠范和尚、武则天与薛怀义,这些和尚不过是皇族女性的面首,以出家人身份掩人耳目而已。至于道士,在汉代几位求长生的皇帝面前教习房中术,这类技艺需要有实际的示范对象,因此即便英明如汉武帝,也有被道士秽乱后宫的传说。后世荒淫无道以求长生的皇帝,被道士戴了有颜色的帽子仍痴迷不已。
武则天晚年专门设置一个机构为“控鹤府”,选取美少年充陈,令他们敷脂粉,着羽衣,祭青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武则天为求长生而假造“人间仙境”麻醉自己,这些美少年,不过是另一种掩人之耳目罢了。
概而言之,在古代帝王的占有欲与森严律法之下,女性医疗条件十分低下,后宫女子多夭寿。因此,御医面对深宫怨妇坐怀不乱,是身份和条件不允许,真正疾病缠身的宫人不做他想,假装有病的则不让御医诊治,她们需要的是道士与和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3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宅心仁厚的刘秀,也有凶狠的一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