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为何惨败薛仁贵为何用星象做托词

众妙之门 2023-06-15 03:46:05

大非川之战薛仁贵为何惨败薛仁贵为何用星象做托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大非川之战惨败的真相!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古代将领看重什么?那无非就是带领将士们打赢一场场的胜仗,将领也可以借此得到帝王的赏识,但是将领如果打了败仗,这个时候也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有的时候还会遭到清算。对薛仁贵来说,大非川之战无非是他人生的一大耻辱,而对于这场战役的惨败,薛仁贵的解释却让李世民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他将战败归结于星象。

即便是现代人读到这部分历史,也会对此感到不解,毕竟薛仁贵是有勇有谋的大唐将领,在吃败仗的时候不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自己的责任吗,为什么这个时候的他却用星象给自己找理由,不仅让自己输得更加没有光彩,也让李世民对他有了改观。

而对于薛仁贵来说,所谓的托词绝非托词,他在借用星象解释大非川之战的失败之时,其实是因为他早已心寒。

这一场战役发生在公元670年,当时唐高宗派薛仁贵和吐蕃展开战斗,唐高宗对薛仁贵寄予厚望,薛仁贵带领着十万大军很快就奔赴到青海的大非川。只不过,吐蕃很快就让大唐的军队受到了重挫,更加重要的是,吐蕃军队人数超过了四十万,而薛仁贵这一方只有十万大军。

其实作战人数上的差距并不影响战况,毕竟大唐的士兵训练有素,而吐蕃虽然四十多万士兵,但如果要比较战斗力,吐蕃未必就占优势。但是当时大唐军队所面临的挑战确实多方面的,第一就是环境上的生疏,在大非川之战中,吐蕃对于当地的地形更加了解,而大唐军队需要一段适应和了解的时间,这样在作战初期就会比较不占优势。第二唐军想要持续作战,粮草就是关键,而当时的粮草供应情况并不好,这也是让薛仁贵感到十分担忧的重要方面,将士们没有足够的吃食,哪里来的力气作战呢。第三将士们无法适应高原作战,很多士兵因为高原反应而感到十分辛苦。

就这样,后来薛仁贵所率领的十万大军几乎没有多少生还。而面对这样的惨败,薛仁贵心中的悲愤自不必说,而对于李世民来说,因为薛仁贵的这一败仗,让自己颜面无光,大唐的这次惨败被李世民看做是耻辱,所以对于薛仁贵,李世民感到失望至极。

在面对李世民的时候,薛仁贵却说自己早已预料出这场战役会以失败而告终,薛仁贵的理由就是星象。那么当时究竟是什么星象让薛仁贵感到如此不利呢?那就是古人很看重的岁星。其实岁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木星,在古时候有一种星象叫做降娄,这种星象其实就是说岁星偏离了原本的位置。按照古人的说法,一旦出现这样的星象,就表示会出现凶相,而且不利于在西方展开战事。而大非川之战其实就是在西方,所以薛仁贵才会如此笃定大非川之战一定会失败。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星象已经不再神秘,谁都不会用星象来为自己找借口。对于当时的李世民来说,虽然他也是受到封建迷信思想所影响,可是他作为帝王,根本就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李世民本来已经对于大非川之战的失败感到十分失望,而此时的薛仁贵却用这样不负责的态度来给自己找托词,让李世民对薛仁贵的看法更加不好,甚至会怀疑自己的当初的眼光。

薛仁贵之所以会发迹,其实就是因为李世民慧眼识珠,是他发现了薛仁贵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不仅对他十分信赖,也将很多重要的战事交由他。这对君臣关系算是和谐又互相依赖,可是对于将士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这就是李世民对薛仁贵感到失望的原因。

可是李世民却不知道,在薛仁贵的心中,他早已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和心寒。薛仁贵的星象说法虽然看似是在给自己找借口,其实他只是希望用这样一个说法来道出自己不能说出来的委屈。那么,究竟薛仁贵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想要知道薛仁贵的遭遇,就要先了解这个星象背后的故事,其实降娄在三国时期就出现过,当时邓艾虽然没有打败仗,可是后来却因为遭到迫害而死。更加离奇的是,邓艾为人很正直,却没有人站出来打抱不平,而陷害他的人后来还当了大官。而邓艾之所以会遭到如此不公平的对待,就是因为邓艾的出身。

邓艾本是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后来他可以得到重用,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本事,可是在邓艾的官运越来越好的时候,却有很多人感到眼红,这些人就是贵族之后。邓艾在步步高升之时,其实就是抢了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位置,所以他们自然会联起手来迫害邓艾。而薛仁贵之所以会提到星象,其实就是在暗喻自己的处境和当时的邓艾没有什么两样,也暗指战役失败的真正原因。

薛仁贵是由李世民一手提拔起来的,他能依靠的人只有皇帝,在朝堂上他没有其他贵人,甚至其他人都是薛仁贵的敌人。对此薛仁贵自然心中有数,在薛仁贵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同时,他的敌人也开始增加,他们对于薛仁贵的戒心和敌意也在日渐加重。

所以薛仁贵在官场上和其他官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还处处受到排挤,在大非川之战中,薛仁贵再次遇到了这一情况。当时薛仁贵所率领的军队中有一个佳作郭待封的副将,他的父亲是唐朝的开国大将,所以郭待封仗着老子的权势,在朝廷上十分威风,他给薛仁贵打下手自然心中不满。

在打仗途中,郭待封一直在和薛仁贵唱反调,薛仁贵让他速战速决他就是拖延,而且辎重粮草也没能及时运到。此时的薛仁贵正在前方作战,虽然对于当时的薛仁贵来说已经没有心力去顾及这些事,但是凭借平时对郭待封的了解,以及自己当时受到排挤的状况,他也想到了郭待封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使绊子。但是这样的理由薛仁贵不能说出口,即便说出来也无人能理解,所以他只能用星象来道出自己的苦衷。

大非川之战真正失败的原因,绝非薛仁贵的无能,而是他的无力。

看历史远比看小说更为有趣,因为历史就是一个有着无尽谜题的长卷,更何况还可以从中学到许多的知识。

薛仁贵是怎么死的?薛仁贵一生有哪些传奇事件?

以薛仁贵为主角的影视剧并不少,但基本上都篡改了很多历史真相。那薛仁贵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薛仁贵是唐朝著名的将军,带兵打过很多胜仗,也是战功累累。薛仁贵一生都在对付叛乱,成名和最后的失败也都因为叛军作乱。不过薛仁贵还算是挺长寿的,活到了70岁这在古代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一起来看看薛仁贵一生有哪些传奇事件吧。

要说唐初名将薛仁贵,他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神一样的存在,从一开始的穷困潦倒,到之后的封官授爵。他的传奇人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逆转了当时的战争局势,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王朝,百姓以及众多将士的命运。

薛仁贵的传奇,来源于他的机遇,但不得不说,薛仁贵也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幸运儿。在太宗末年,发动了征辽(高句丽)之役,当时的农民薛仁贵拜见了将军张士贵,就此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征战生涯。如果薛仁贵只是应募从军,那他可能只是一名普通士卒。然而,在此次伐辽之役的安市城之战前后,却成就了薛仁贵的威名,在某些程度上甚至成为了薛仁贵的“主场”。

薛仁贵在战场上总是异常勇猛。大军攻安地城的时候,高句丽军队有二十五万,依靠山川扎寨,占据有力地理位置,形势严峻。太宗准备兵分四路攻击。初露头角的薛仁贵,自恃骁勇,想要立下奇功。一人人穿着醒目的白色衣服,带着戟和弓箭,直冲敌营,一时间敌人都被他的气势所震,很快就败退而逃,唐朝的大军就趁机大败高句丽。

之后,薛仁贵就继续征兆辽东,先是在金山之战中斩首五万,又率领两千余人降伏高句丽四十多座城池,一时间薛仁贵威名远播。第二年薛仁贵攻下平壤,高句丽灭国。之后的薛仁贵经历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败,也就是青海大非川之战,之后论罪被贬为平民。此时薛仁贵六十一岁。平民和薛仁贵被冷落了几年时间,然后被重新起用,还是回到了他当时传奇开始的地方――辽东。彼时辽东时有叛乱,而薛仁贵一来叛乱自行溃散,也算是侧面反应了薛仁贵的威名。

咸亨元年,朝廷派薛仁贵等将带领军队护送吐谷浑王回青海,由于下属违抗命令,在大非川这个地方,被吐蕃军队围攻,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被迫与吐蕃议和,吐谷浑沦陷。薛仁贵因战败被革职。

被革职不久,高丽残留叛军作乱,薛仁贵被再度启用。永淳元年,突厥进犯云州,朝廷派薛仁贵镇压。当时突厥人都以为薛仁贵已死,薛仁贵出现在军中使他们惊慌失措。薛仁贵趁机掩杀,大获全胜。云州大捷之后第二年,薛仁贵离开人世,享年70岁。这就是薛仁贵的一生。

薛仁贵唯一一场全军覆没的大惨败

薛仁贵是唐朝初年的一员名将,李世民在辽东之战结束后,曾当面称赞他道:“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薛仁贵也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勇悍,北征西突厥、三箭定天山、东征高句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但即使是这样的名将也曾有过失利,而且是全军覆没的大惨败。

唐高宗在位期间,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也进入了繁盛的阶段,开始不断对外扩张。663年,吐谷浑的领地被吐蕃占据,可汗诺曷钵与妻子弘化公主逃奔唐朝的凉州。此后吐蕃又把侵略目标对准了西域。670年4月,吐蕃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唐朝被迫撤销安西四镇,至此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已无法避免。

同年唐高宗李治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将,统兵十万(一说五万),护送吐谷浑可汗返回故国,向青藏高原进军。李治此战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是直捣吐蕃国都逻娑。

8月,薛仁贵率大军抵达青海大非川(青海共和县境内的切吉草原)地区。薛仁贵他深知自己千里行军,而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于是他命副将郭待封:“乌海险远,军行甚难,辎重自随,难以趋利;宜留二万人,为两栅于大非岭上,辎重悉置栅内,吾属帅轻锐,倍道兼行,掩其未备,破之必矣。”

薛仁贵率军先行,在河口遇到吐蕃军,将其击破,斩获略尽,收获其牛羊等万余头,然后回军至乌海城,以待后援的粮草。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薛仁贵两者都遭遇了。副将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之子,曾担任为鄯城镇守,与薛仁贵平级,他不甘心屈居薛仁贵之下,所以经常违抗薛仁贵的节制。

郭待封没有在大非川构筑工事,反而率军带着粮草缓缓行军。唐军的一切行动都没有逃过吐蕃军统帅噶尔?钦陵(史书上称呼他为论钦陵)的双眼,他立即派出二十万大军,拦截郭待封。郭待封所部还没抵达乌海,就被吐蕃大军包围,一场血战后,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薛仁贵闻讯后只得率军撤退,屯驻于大非川。

噶尔?钦陵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集结四十万大军将唐军团团包围于大非川。薛仁贵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且此地无险可守,加之吐蕃军队作战勇猛,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史书记载“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余万就击之,唐兵大败,死伤略尽。”

关于薛仁贵的等人,史书上的记载值得玩味,“仁贵、待封与阿史那道真并脱身免,与钦陵约和而还”。既然几乎全军覆没,他们三人又怎么能脱险了,他们很有可能是被吐蕃俘虏了,但此战显然吐蕃损失也不小,可能出于战略考虑,最终与三人约和,并将三人放还,以缓和与唐朝的关系。

唐军战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李治勃然大怒,他命人将三人械送京师,最终李治免除了他们的死罪,将三人革职削籍为民。此后薛仁贵的仕宦生涯几经坎坷,直到681年才算结束长期的平民生活,重新走向战场。

事有巧合,大非川之战过去44年后,薛仁贵之子薛讷率军在甘青一带大破吐蕃军队,吐蕃军死伤数万,生擒吐蕃将领六指乡弥洪,尽收其所掠羊马,缴获器械无数,唐朝取得了十几年来对吐蕃作战的巨大胜利,薛讷也算为父亲出了一口恶气。

薛仁贵为何从战神沦为常败将军呢?

贞观末期,唐太宗亲征盘踞辽东数百年之久的高句丽,练就一身武艺的薛仁贵主动请求随军参战。

在一场战斗中,郎将刘君昂被数倍敌人围困,薛仁贵匹马杀入万军之中,斩获敌将首级,敌军为之气夺,纷纷溃围而去,薛仁贵被军中誉为勇士。

在驻跸山大战中,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率十五万大军来战,薛仁贵换上白衣白袍,“大呼先入,所向无前”,把敌军杀得鬼哭狼嚎,望风披靡,唐军乘势四面掩杀,大获全胜。

太宗遥望薛仁贵的神勇表现,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亲自接见薛仁贵,说朕已经老啦,以后打仗就看你的了!对他殷深期盼:“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突厥人派了一群勇士前来群殴。薛仁贵一马当先,瞬时射出三箭,突厥人三个“带头大哥”全部领了盒饭。

战前,高宗曾亲自授予精甲,让薛仁贵试箭,薛仁贵一箭将其洞穿,令高宗大惊。可见薛仁贵天生神力,用的弓箭都是犀利无匹,突厥人被三箭慑服。

突厥人景仰勇士,加上脑回路简单,全部齐刷刷地跪下请求归顺大唐。

薛仁贵担心他们以后还会作乱,三下五除二,将九姓兵民十多万俘虏全部坑杀了事。

这在太宗时代属于杀俘罪行,当年李世民在制服突厥后,是“留”还是“放”的问题上头痛不已,薛仁贵直接采取“杀”,处置简单粗暴。

高宗时代唐军纪律已经开始废弛,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突厥九姓就这么彻底衰落了,再也掀不起风浪,毕竟青壮年都被从肉体上消灭了。

这是唐朝前期战争史上最轻松的平叛过程,也是最血腥的。

在回程的时候,士兵们歌唱“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以此宣扬薛仁贵的赫赫武功。


高宗乾封初年,大唐利用高句丽泉盖苏文死后的儿子们内讧,出动大军展开灭国战争。

薛仁贵率领偏师一部,将追击唐将庞同善的高句丽主力拦腰痛击,一举斩首五万余级,取得了对高句丽作战以来最大的杀伤。

在扶余城下,薛仁贵又歼敌万人,令扶余川一带的40多个城池守将心胆俱裂,望风归降。

不久之后,薛仁贵配合主帅李绩,攻下了隋唐以来始终屹立不倒的高句丽首都平壤,将立国700余年的高句丽正式灭亡。


百济、高句丽的名将苏定方、李绩已经风烛残年,在亲手将两国君主献俘太庙后,双双以七旬高龄去世。东北亚长达七百年的“三国时代”结束,新罗开始蠢蠢欲动,觊觎百济、高句丽故地。

此时的薛仁贵留守平壤,被授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担任了驻守高句丽故地安东都护府的最高长官

大非川之战


请点

公元670年,唐朝为了与吐蕃争夺土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非川之战。在此战之前,唐朝凭借着精锐的部队,四处征战,无一失败,先是一统汉地,后又平定边患,四海之内无人不服,然而,这样的光辉战绩却被一个小小吐蕃终结了。此时的唐朝正值强盛时期,兵力充沛,而且此战还有名将薛仁贵压阵,怎么看都没有失败的可能性,为什么结果却如此出人意料呢?

大非川之战的过程

大非川之战并不是唐朝先挑起来的,而是吐蕃大军对西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入侵,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皆被攻占,导致唐朝直接失去了对于西域的管辖权。大唐原本顾念文成公主进藏和亲之举,不愿对吐蕃使用武力,但现在也不得不出兵了。

于是,刚刚降服了高句丽的大将薛仁贵再度被皇帝委以重任,担任军队的大总管一职,与副总管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一同率大唐数万士兵,立志打击吐蕃气焰,夺回西域土地。

此次出征,唐军可谓是势在必得,他们将吐蕃首都“逻娑”作为出师之名,似乎是在告诉敌人,我们不但要光复失地,更要降服你们整个国度。如此强大的气势,振奋了每一个士兵,整个队伍都踌躇满志,准备打一场为国增光的胜仗。

而吐蕃大军那一方面,虽然不如唐军这么气焰嚣张,但也同样为战争做了充足的准备,吐蕃首领任命本国第一名将噶尔·钦陵赞卓驻守河源地区,一方面对边界加强防守,一方面也在想方设法的向东部继续扩张。

由此可见,这场战役实际上并不像唐军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两方或许称不上是势均力敌,但也绝对没有到实力悬殊的地步,而事实也证明,赢得这场战役绝非易事。在河口一带,双方展开了第一次交锋,薛仁贵率兵直入,吐蕃大军没做好准备,慌忙逃窜,伤亡甚重,唐军旗开得胜,大大鼓舞了士气。

但从此之后,由于副总管郭待封的失误,五千后援军队全军覆没,辎重粮草损失惨重,薛仁贵被迫退军驻守大非川。没有了地形的保护,又没有后援军的支持,更无粮草供应,薛仁贵的军队很快在大非川被吐蕃一举攻破,惨败收场。

唐军失败的三点原因

1、高原反应严重

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而在大非川战役中,唐军却并不占据这一优势。唐军的出发地在河湟谷地,海拔2300米左右,而战斗地点则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也就是说,薛仁贵的部队经历了一个海拔急速上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唐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眩晕、头痛、心慌等高原反应,严重的还可能有急性肺水肿、心脏病等风险。而吐蕃那一方的将士,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环境,双方战斗力明显不能够相提并论,所以从一开始,唐军就已经输了大半了。

2、战术问题

其实唐军的进攻战略并没有问题,他们判断吐蕃把大部分的兵力都用在了外部,所以国内必然空虚,只要薛仁贵带兵攻下西域的关键区域吐谷浑,就能把吐蕃和西域四镇之间完全切断,到时候便可顺利收复失地,直接攻入吐蕃首都逻娑也是轻而易举。

而且,在唐军出发的同时,唐廷还安排了西突厥的首领与薛仁贵遥相呼应,牵制住吐蕃在西域的部分兵力,减轻薛仁贵军队的作战压力,这招战略部署相当聪明。

但令唐军没有想到的是,率领吐蕃军队的将领论钦陵也是历史上的杰出将领,其军事才华丝毫不逊于薛仁贵。

事实上,薛仁贵的初期战术确实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唐军敢直接出兵吐谷浑,占领乌海,是论钦陵没有想到的,但他临危不乱,而是冷静的调兵遣将,他判断,薛仁贵能够轻率大批人马来奇袭乌海,一定是准备速战速决,其粮草储备必然不足,所以只需要切断军队后备补给,便能逼薛仁贵退出乌海。

这场战役,双方都选择了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来进行攻击,战术都堪称高明。但是薛仁贵只考虑的军队的作战方略,而忽略了后方的粮草补给,但这些补给恰恰是唐军的命脉所在,因此吐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唐军内部出现了“叛徒”

唐军与吐蕃的初次交锋,薛仁贵就取得了大胜,按照原定计划,薛仁贵要继续进军乌海城,在此地等待副部郭待封的后援。可令薛仁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郭待封看到薛仁贵率兵在前线取得大功,而自己只躲在后方看守辎重,心生愤恨,于是擅自出兵,不与薛仁贵带领的主军汇合,想与他抢功劳。

不管郭待封的能力如何,他带的兵力毕竟是少数,面对浩浩荡荡的吐蕃大军,完全没有胜利的可能。而论钦陵也确实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派大军轻易的击破了唐军的后勤部队。只能说,薛仁贵虽然懂兵,但还是难懂人心啊。

击输入图片描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2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