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真正的刘禅是什么样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刘备死后,诸葛亮无疑成为了蜀汉的顶梁柱,朝政的大小事情都包揽在了自己身上。但所幸的是,诸葛亮不是那种把持朝政的奸佞之臣。相反,他把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全部奉献给了蜀汉,为了蜀汉的将来,他一次次的出兵北伐曹魏,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所作所为足以对得起刘备临终的嘱托。
随着诸葛亮的死去,刘禅开始亲自掌权,独立处理蜀汉大小事宜。虽然他没有父亲刘备的能力,但是他却依然统治了蜀汉三十年的光景。可见,我们的阿斗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诸葛亮死后,蜀汉上下对于北伐早已没有当初的自信与热情了,因为群臣很清楚,就连诸葛亮这样的大智者,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未能北定中原,换作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蒋琬曾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不如且保国治民,谨守社稷。”蒋琬所表达的意思很清楚,我们这些大臣的能力与丞相诸葛亮相比都相差甚远,他都没办法可定中原,更何况我们呢!但是姜维却一意孤行,坚持以穷兵黩武的方式来强大蜀国,可是经过数次北伐证明,蒋琬说的话是很道理的。面对蜀汉内部主战派和止战派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刘禅来说,掌舵确实有点艰难。
但刘禅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持着蜀汉,虽然在这过程中也犯了不少错误,如亲信宦官黄皓等人,但终究还是支撑了蜀汉近30年的时间。就算刘禅知道蜀汉国力衰弱,早晚会被曹魏吞灭。但他依然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系蜀汉,保全治下的百姓。当邓艾、钟会兵临城下的时候,意味着蜀汉的最后时刻来临。
此时的刘禅有两个选择,一是组织军队战斗到最后一刻,誓死不降;二是臣服曹魏,开城投降。就在满朝文武商讨如何抉择的时候,刘禅做了最终的决定,他选择了不抵抗开城投降这一条路。因为他听说“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对他来说,个人生死事小,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却事关重大。
于是他下达了最后一道圣旨,其中提到:“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意思就是,我可以让蜀汉将士放下兵器停止抵抗,也可以将官府国库完好封存任由曹魏处置。但只有一个希望,就是保全城中所有百姓,不要让他们受到伤害。最终刘禅自缚绳索,带着棺材前往曹魏军营前门。邓艾见状,替他解下了绳索,并烧掉了棺材,以礼相待刘禅。对于刘禅的那道诏书,曹魏方面接受了他其中的恳求,善待全城百姓绝不伤害。可以说,刘禅在他的皇帝职业生涯最后一刻,表现出了一个亡国之君超凡的气度和姿态。
对于当时天下的百姓来说,不管是生活在蜀汉还是曹魏或者东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完成统一,回归和平。而刘禅能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牺牲自己的尊严和荣辱,以保全蜀地百姓的平安。可以说,他的举动是一种大义,一种对百姓最高的善意。因为他知道顽强抵抗只有一个后果,那就是葬送无数将士和百姓的性命,而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不希望因自己而牵连千千万万无辜的人。因此,岂能说他是一个无能的昏君呢?相信若刘备泉下有知的话,他对于刘禅的这一举动也会认同,并感到欣慰的。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
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
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
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
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
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
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小时侯,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
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
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
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
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
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
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
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
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刘禅其实不傻
刘禅其实不傻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冲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小时候,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外长期用兵,讨伐曹魏,蜀国的国力财里继续被大量被消耗在战场上。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世界两千年,中国五千年”,才出了一个大气的阿斗,我们还骂人家扶不起,到底是谁扶不起?!是阿斗,还是我们,还是我们不健康的文化?!以成败论英雄,以统治需要论是非,是我们历史和现实最大的劣根。说:“如果没有对过去的正确历史认识,就谈不到现在与未来。”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2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揭秘,明清时期的都察院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