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战国时期打仗几百年都没有缺粮,为什么到了诸葛亮这边就缺粮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5 03:36:21

战国时期打仗几百年都没有缺粮,为什么到了诸葛亮这边就缺粮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诸葛亮缺粮食,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蜀汉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北伐战事里,“缺粮”一直是桩让人痛心的憾事。多少次战事的关键时刻,都因粮食接济不上含恨退兵。如此遗憾,也叫后世许多质疑诸葛亮军事能力的票友,找到了“诸葛亮不行”的由头:人家战国七雄打了几百年都不缺粮,就你诸葛亮缺粮?

但这事儿,真不能这么比。首先一个事实是,谁说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们不缺粮了?

在那近三个世纪的“战国争霸”时代里,“缺粮”一直是“战国群雄”们公认的难题。以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的总结说,如果要组织一场“带甲十万”的大战,就需要“千里馈粮”,且“日费千金”。对于当时“春秋战国群雄”里的任何一家来说,这都是个负担极重的天文数字。战国时代的许多惨烈战役里,粮食问题更是胜负手,比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正是长期对峙导致粮食枯竭,陷入“赵无食”的困境,甚至“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这才不得不冒死一击,导致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战国时代,列国的变法图强运动,都是围绕着“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做文章。因为谁家的粮食保障最充足,谁就能够在这场角逐里笑到最后。而那个时代,把“解决粮食问题”做到极致的,正是最后一统天下的强秦。比如著名的秦国商鞅变法,其核心就是“决裂阡陌,教民耕战”,从而使秦国粮食产量激增,这才“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强大的农业生产,就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底气。

但即使这样,面对连年用兵的大战,哪怕强如秦国,粮食吃紧也是常事。同样是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打到了“无食”,获胜的秦国也是“国内空”,粮食消耗十分巨大。为了确保战时粮食充足,秦国也有严格的军粮征收制度,按“户”来征收军赋,征收标准是“三分取其二”。秦国变法后大幅增产的粮食,绝大多数都用于战争。对于普通农户来说,可想而知负担有多沉重。

而在粮食运输环节,当时的秦国,更是走到了列国的前面。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兼并列国的战争里,秦国的陆路运输通道,有东部的崤函道、东北的晋南豫北道、东南的武关道以及西南的秦蜀道。正是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确保秦国能快速运粮调兵,对中原列国发起一次次打击。

更起到决胜关键的,当属秦国的水上交通。强大的秦国造船业,令强秦在渭水黄河长江各条水路线路上,都形成了畅通的运输网。秦国使臣张仪就曾向魏楚等国得意标榜,秦军从巴蜀沿水路出发,凭着强大的水运能力,一天就可以行进三百多里,且“不费汗马之劳”。秦国对中原列国的绝对优势,以及一统天下的结局,就来自这强大的“补血能力”。

而比起当年强秦这农业生产发达,且水陆交通顺畅的后勤条件来,同样是“缺粮”,近四个世纪后诸葛亮遭遇的,却是“地狱难度”。

首先是粮食生产能力。战国时代时,坐拥关中平原与巴蜀平原“产粮基地”的秦国,农业生产能力早已领先列国。而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蜀汉政权呢?手里只有巴蜀平原这一块地,且汉昭烈帝去世后,留下的是一个损失惨重且物资匮乏的烂摊。蜀汉账面上的人口,直到263年亡国时,也只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劳动力十分稀缺。

就是在这样的烂摊上,诸葛亮开始了他“重农积谷”的治国策略,重新整修了秦代时留下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还新修了九里堤与大小诸葛堰,在外有战事内部劳动力不足的困境下,他更坚持“精兵”政策,无论战事如何吃紧,都不能妨碍士兵正常退伍归乡,于是“去者感悦”“往者愤踊”,士气与生产积极性大为提升。

诸葛亮“开府治事”仅仅五年,蜀汉就储备了充足军粮,支撑了他震撼天下的北伐大业。而在诸葛亮去世后,他生前的农业国策,也继续造福着蜀地百姓。蜀汉亡国时,巴蜀大地仍是一片“百姓布野,余粮栖亩”的农业景象。国小人少的蜀汉,能够硬扛曹魏四十二年,重要一条,就是诸葛亮的农业心血。

如此农业成就,放在三国时代的生产条件下,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奇迹。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发出了服气好评:“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但对于志在北伐的诸葛亮来说,当时比粮食生产更“高难度”的,却是战时粮食的后勤运输。比起四百多年前,可以凭借蜀地汉中发达的水运交通网,率领汉军“暗度陈仓”的“兵仙”韩信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条件却大不同:由于地震等自然因素影响,战国至楚汉争霸时期流经蜀地的古汉水支流,此时早已断流。曾“助力”韩信的发达水运网,自然也不复存在。于是要供应诸葛亮北伐所需的粮草,几乎就只能翻山越岭(祁山部分地区可通漕运,但输送量十分有限)。

这样的恶劣条件下,诸葛亮的北伐,难度当然也大得多。蜀汉与曹魏的东部边界,是海拔两千米以上,绵延八百里的秦岭山脉,对面的曹魏政权,其人口兵力都在蜀汉六倍以上。哪怕路线最短运输最方便的祁山道,也是山岭崎岖。所以为何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出祁山”?只能从这里冲过去。

于是,哪怕蜀汉的存粮再充足,面对如此恶劣的运输条件,缺粮,依然是诸葛亮时时刻刻会遭遇的威胁。几次关键的大战,更是因为“缺粮”而功亏一篑。围攻重镇陈仓二十天,最后不得不因缺粮而撤军。重创曹魏司马懿的卤城之战,本可继续扩大战果,也因中书令李严运粮不力,只能含恨撤兵——哪怕有一次,粮食能跟得上,诸葛亮北伐的历史,都极有可能改写。

也正因如此,比起战场上的奇招迭出来,为“缺粮”问题,诸葛亮也没少花心思。他北伐的首要目标,就是占领陇右,为北伐夺取一块保障充足的后勤基地。而在他人生最后一次北伐前,为缩短运粮距离,他在汉中黄沙平原开辟了屯田,还在临近曹魏边境的新谷口建立粮仓。当老对手司马懿故伎重演,与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峙,企图“饿死”诸葛亮时,当时的蜀汉军队,不但粮仓充足,且又开辟新的屯田。如果不是心力耗尽的诸葛亮病故军中,这一仗,完全能继续熬下去。

能把“缺粮”问题解决成这样,如此诸葛亮,放在三国时代,已是最优秀。

更重要的是,就是在这兵少缺粮,且天时地利全吃亏的北伐战役里,面对绝对优势的曹魏大军,“奇谋为短”的诸葛亮,却一次次打出战术妙笔,战场上多次重创司马懿,杀得这位未来的“晋高祖”不敢应战,只能闭门自守,凭着国力与运输的优势干耗。此情此景,也恰如裴松之的一声嘲讽:“仲达(司马懿)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诸葛亮)自来自去。”

这“缺粮”难题,造就了诸葛亮“自来自去”的战场传奇,让后人更加理解这位名相的智慧与担当。同时,更有着发人深思的回味:粮食安全问题,无论历朝历代,无论和平战争,都是不容忽视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兵制不一样,战国七雄实行的是全民兵役制,而诸葛亮实行的是职业兵制。

全民兵役制的意思就是有战争的时候,士兵就上阵杀敌,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就会化身农民,去屯田种地。

而职业兵制的意思就是士兵就是士兵,只负责上阵杀敌,即使闲下来也不会去下地干活。

虽然职业兵制能大大提高士兵的职业素养,但是却为粮草供给提供了障碍。

蜀国能下地干活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去当兵打仗了,这就导致了蜀国的地没有多少人去种,没人去种地就意味着没有粮草,没有粮草,前线打仗就没有粮食供给。

所以诸葛亮之所以老是缺粮,也是因为蜀国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用于耕种。

即使诸葛亮是天纵奇才,但是后勤没有搞好,士兵总是吃不上饭,即使再怎么用兵如神,也无法打赢战争。

毕竟战争是持久的,没有充足的粮草供应,即使刚开始因为指挥得当获得胜利,但是时间久了,弊端就出来了,所以每次诸葛亮打的正好,但就是因为粮草不够,而选择撤退。

而且蜀地的路有多不好走,从李白的蜀道难就可以看出来,因此路途的遥远和陡峭也是诸葛亮总是缺粮原因之一。

古代运粮可不像现在有各种方便的交通工具,古代运粮都是用板车来运粮,而这些粮食不是光运去军营给士兵吃。

路上负责运送的劳役和官兵也会消耗这些粮草,所以真正能运到军营的粮食有原先的一半就不错了。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仗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北伐却总缺粮呢?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无粮的军队必败无疑,所有又有皇帝不差饥饿兵之说。

谈到粮草,有朋友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众所周知,战国时代,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连连征战,可这些国家的粮食似乎永远也吃不完,从未发生过缺粮现象,而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却总缺粮,这是为何?

这个问题,我们分为两部分来解答,先说战国部分。

事实上,战国七雄交战两百年,并非没有发生过缺粮现象。

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为何要使用反间计,忽悠赵国撤换名将廉颇?正是因为秦军想速战速决,节约粮食,而廉颇偏偏采取持重的战术,和秦军打消耗战,秦军有限的军粮根本耗不起漫长的消耗战。

而长平之战赵军的失败,也与缺粮有直接关系。赵国让轻躁的赵括替换廉颇后,赵括贸然出击,被秦军大部队包围,且粮道也被切断。赵军缺粮四十六天,战区内所有能吃的包括战马、树皮、飞鸟甚至老鼠都被吃光,赵括被迫出击,结果被秦军大败。

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更是发生了严重的断粮现象。当时,秦军携带大量粮草围困邯郸,邯郸被围困的水泄不通,粮道更是被死死切断。赵军又陷入严重的缺粮危机,到了骨而炊,吃死人肉的地步。

那么,为何人们会产生战国打仗数百年也没有缺粮的印象?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点重要原因:

其一,战国时期单次战役的时间不长。我们知道,打仗时间越长,消耗的粮食越多,而战国时期的战役,像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这样的持久战不多,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月内解决战役,甚至几天时间。即使到战国后期,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耗时也不是很长,像秦始皇灭韩,就是在公元前230年派内史腾一战而定。

其二,战国时期大多是短距离作战。我们知道,长途作战意味着在路途中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战地点越近,消耗的粮食自然越少。而战国时期,大多数战役,都是邻国之间的军事冲突,所以没有繁重的运粮任务。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就很可能有粮食方面的考虑。

其三,战国时期的战争史料记载不够详细。战国史料本就不多,秦始皇一把大火,又烧掉了原六国的史书,使得战国时期的许多战役史料记载都非常简单,往往就是数十个字一笔带过,只记载了战役的胜败,具体情况一无所载,至于期间有没有发生缺粮现象,自然无从得知。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诸葛亮为何总缺粮的问题。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出现断粮危机。此战,尽管蜀军占据优势,且射杀魏国名将张郃,但由于断粮,诸葛亮还是不得不退兵。

这一次北伐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它是因缺粮而退兵,所以使人们产生这样的假象,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

而事实上,诸葛亮北伐并没有总是缺粮,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因缺粮而退兵的只有两次。除了建兴九年这一次,另一次发生在建兴六年冬,第二次北伐时期,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军粮尽退军。

战国七雄打了上百年都没这么缺粮,为何诸葛亮却总是缺粮?

? ? ?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他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因为有了很多传说,所以他在后人的眼里,几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仙人物,但是诸葛亮在打仗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他都解决不了的难题,那就是粮食问题。那为什么战国七雄打了上百年都没这么却粮,诸葛亮却这么却粮呢?原因有二点:

? ? ?一、蜀国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所以运粮也是个难题有一句话叫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侧面印证了这里道路崎岖,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要想运输粮食,成本也非常的大,期间也会损耗不少的粮食,所以诸葛亮就非常的缺粮了。

? ? ?二丶在三国时期的蜀国大力发展军事,导致产业链不平衡。蜀国的兵都是职业的,他们就是专门被训练出来,上战场参加战斗的,他们平时的任务就是训练,他们是不参与农业劳动的,所以国家要专门拨很多款项,来维持他们的日常以及训练。但是由于国家的力量大部分都投资于军队之中,农业生产就变的十分困难,导致了粮食积蓄不多,再加上有事天势不好,农作物常常会有少产的情况。但是战国时期,全民兵役制,就是那些健全的男人,其实全部都是军人,属于是预备役,只不过他们在和平时期,大多数人会被解散,种地囤积粮食,可以缓解行军打仗时的粮食问题。

? ? 综上所述: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蜀国内在的制度问题,产业的分配比例不够协调,有点类似于近代的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导致了真正到行军打仗的时候,粮食需求比预计的要多,并且储备不足,于是就经常出现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2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