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了“瘟”,这次来说说“疫”。春暖花开,疫情将过,大家出门踏青可不要忘记做好防护哦~
说“疫”
文| 朱小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这是北宋徐铉校订的本子,他弟弟徐锴的本子解释为“民皆病曰疫”。一个说“疾”一个说“病”,这两个字今天还合成了一个词“疾病”,比如这些天人人皆知的那个CDC的全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里的“疾病”就是一个词,指的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状态。但在古人那里,这两个字是有分工的。 “疾”是刚刚得病,俗话说“病来如山倒”,是指得病总是很突然。这个字里有个“矢”,大概是借箭矢的急速比拟染病的快吧。这次的新冠肺炎,也让人们见识了染病的速度。 所以“疾”后来引申也表示迅速猛烈,比如说“疾风知劲草”。人当然都不愿意得病,所以“疾”也引申表示痛恨,比如“疾恶如仇”。而“病”则是“疾加”的意思,就是病得厉害了。《论语》里有句“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说的就是孔子病得很重,所以子路张罗一些同学成立了准备后事的机构。从这点说,“病”相当于这些天我们每每从电视里听到播报的“重症病例”,“疾”则大体相当于“新增病例”。当这两种病例都趋于零时,疫情就算是过去了,我们盼着这一天早点儿到来。从大徐小徐哥俩不同版本的解释看,大徐本强调了“疫”的迅猛,小徐本强调了“疫”的严重。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既快又凶,让我们感觉到这两个版本的解释也许应当合到一块儿,才是“疫”的全貌吧。不过,这两个版本解释一致的地方,才更是让人惊心动魄:“民皆(疾/病)”!民是普通人,普通人全都病了,真糟糕。
许慎对“疫”字字形的分析是“从疒,役省声。”他大概是觉得“殳”与“疫”的声音较远,所以说是从“役”得声,只是省去了“彳”。后来三国时的《广雅》里还出现了一个字(见下):
解释为“病也”,也许就是受了许慎的影响。其实“疫”不光从“役”得声,字义可能也与“役”有关。在殷代的甲骨文里,“役”就常常用来表示“疫”的意思。据说许慎遇到拿不准的字都是要“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许慎的老师贾逵)”的。他应该没见过甲骨文,能想到这么分析字形,不知是不是听他老师说的?有人认为“疫”之所以从“役”得声,是因为“役”和“易”古音相近,而“易”有漫延滋生的意思。“疫”指传染病,这种病的特征就是很快人传人漫延难遏,所以从“役”得声。这些说法都是认为古人很早就对传染病有所认识并专门为它造了“疫”这个字,当然也折射出我们的祖先经历过很多严重疫情磨难。
中国曾是有历史记载的防范处理瘟疫最成功的国家,这里面有中医的作用,更有全民重视保健,治未病,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功劳。比如端午节,既是祛病防疫的时令,也是纪念先贤特别是诗人屈原的节日。“五月榴花五日红,雄黄角黍尽同风。丝丝绣出儿童佩,鬓插新符避守宫。”(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又是端阳景物新,枇杷角黍饷亲邻。儿童争买雄黄酒,妇髻玲珑插健人。”(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挂艾叶、放风筝、吃粽子、喝雄黄酒、划龙舟、凭吊先贤,这些民俗哪些还真的活在当下?我不知哪天会结束远程教学,但我很想买点儿雄黄酒,端午那天,虽无龙舟,也与学生一起徜徉校园,相酌除疫。
朱小健
2020年2月13日庚子正月二十
疫情将过说说“瘟”
作者简介
朱小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责任编辑:黄佳怡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2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辛亥革命元勋孙武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