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汉文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前180年九月,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二十三岁的代王刘恒意外地接到了京城传来的一个喜讯:即刻进京接任皇帝大统,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就这么砸到了这个一直以来都被冷落的藩王的头上。原来发动诸吕政变的皇族派和功臣派共同推举代王刘恒为新帝,此时距吕后过世才两个月,距吕氏被灭族才一个月,更重要的是吕后扶持的后少帝尚在位,那么为什么在明明有皇帝的情况下还要另立新帝,选中的还是不受关注的代王刘恒呢?刘恒在听到自己成为新帝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马上进京而是犹豫不决,派人三番五次进京打探消息呢?一、皇位候选人大PK吕后下世仅仅两个月,汉朝宫廷就爆发了一场宫廷政变,以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大将军灌婴为首的功臣派联合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为首的皇族派,诛灭了吕氏全族,结束了吕后控制汉朝中央政权十五年的局面。
就在诛灭吕氏后,虽然少帝尚在位,然而功臣派和皇族派却决定另立新帝,当时皇位候选人中有高帝四子刘恒、七子淮南王刘长,孙子辈中人数也不少,但最有资格、呼声最高的就是齐王刘襄,我们先用排除法说说这几个人为什么被排除在皇位之外:1、后少帝与吕后有直接血缘关系。后少帝是汉惠帝之子,名为刘弘,他不是惠帝与皇后张嫣的亲生儿子,而是惠帝和后宫宫女生的四个儿子之一,吕后杀死了那名宫女,改由皇后张嫣抚养,对外谎称是皇后所生。第一个被吕后扶上帝位的是前少帝,因为对吕后杀母不满被吕后所废,后少帝是第二个被吕后扶持的皇帝。
发动这场政变的功臣们心里清楚,后少帝虽是个傀儡皇帝,但毕竟是吕后的亲孙子和吕后有直接血缘关系,如果一旦小皇帝长大成人,能够独立行使皇权,肯定不会对这帮功臣善罢甘休,那时候这些人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为了避免秋后算账必须斩草除根,小皇帝虽然无辜,但必须杀掉,所以后少帝自始至终只是一个可怜的政治牺牲品。2、吕后对淮南王有养育之恩。其实当时功臣派在商定新君人选的时候,淮南王也被提名了,只是很快就被大家否定了,至于被否定的原因有两点。《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说白了就是一来四子刘恒比七子淮南王年长,二是淮南王舅父家是个强势的恶人。
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刘长是吕后抚养成人的。刘长的亲生母亲因为在贯高谋反案中自杀,刚出生不久的刘长便被送到吕后宫中由吕后抚养。对这个自己亲手带大的孩子吕后很是疼惜,在她执政的十五年里虽然迫害了很多刘姓诸侯王,但是从来没有对淮南王刘长发难,可见二人关系匪浅,基于这个原因,功臣派肯定不会选择刘长。3、齐王刘襄势力太大不好控制。齐王刘襄按理说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首先他在平定诸吕行动中首举义旗,率先出兵,算是首功,其次他是刘邦的皇长孙,又贵为齐王,继承帝位顺理成章。然而历来朝臣立皇帝都想找一个温顺听话好控制的,齐王刘襄在这次军事叛变中表现出来的魄力与决心功臣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再加上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在灭吕行动中表现出的智慧与勇气都非常人能比,如果让刘襄当了皇帝,再加上个精明强干的刘章,朝堂之上怕是没有这些功臣派的立足之地了,为了把刘襄排除在外,功臣们也找好了一个理由“今齐王母家驷钧,恶人也,即立为齐王,则复为吕氏”。
和刘长被弃的原因一样,母家强势,一旦被立为皇帝,外戚的力量再起强大,这就是齐王刘襄被众人抛弃的原因。二、为什么选刘恒为新帝?在这些现存皇帝以及候选人被排除在外之后,就只剩下代王刘恒了,除了刘恒是唯一人选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太符合功臣派的皇帝人选标准了。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1、刘恒是刘邦现存两个儿子中的长子。高祖刘邦有八个儿子,在吕后下世后,现存于世的只有四子代王刘恒和七子淮南王刘长,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刘恒比刘长年龄大,所以刘恒符合长子这一条。
2、刘恒的母家薄太后家族是个奉公守法的家族。鉴于吕氏外戚势力庞大导致大汉政权被吕后控制十五年之久的先例,功臣们这次选举新帝都把候选人的母家势力考虑在内,从上文中我们也能看出淮南王刘长和齐王刘襄被众人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母家恶”,而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家族一直以来都非常低调,奉公守法,这就成为了刘恒博得帝位的一个政治资本。3、刘恒是个弱势皇子便于控制。这一条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这关系到拥立新君的大臣们的安危,当时刘恒给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低调行事、安分守己、从不作妖,这样一个弱势皇子比起刘襄之辈当然好控制多了,功臣们为了自己今后在朝堂上的地位,当然会选一个易于控制的皇子,性格温顺的刘恒自然成为了最佳候选人。
三、步步惊心的登基之路那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皇位,刘恒是不是立即动身前往京城登基呢?并没有,在吕后的淫威之下苟活了十五年的刘恒那种小心谨慎已经深入骨髓,这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他还要小心斟酌,为此他做了如下工作:1、召集大臣商议。首先他召集了他的臣子们进行商议,听听大家意见究竟该不该进京。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立马炸了锅,随之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这些功臣都是高皇帝的元老,个个精通权谋,满腹阴谋诡计,绝对难以相信,大王应该称病不去静观其变。另一种认为,高皇帝创立的刘姓江山稳如磐石,不是谁能轻易撼动的了的,况且高皇帝目前只有两个儿子,大王是长子,仁效贤能,天下闻名,是皇位的不二人选,请不要有任何顾虑,即刻进京即位。
刘恒听了大家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2、拜见母亲薄太后。这么大的事情,自然要跟母亲商量一下,而且薄姬虽然不受宠爱,但是毕竟在宫中多年,对功臣派的周勃、陈平、灌婴等人应该比较了解,征求一下母亲的意见肯定没错,然而母子两人商量了许久还是没定下来。3、占卜。既然人心难测,那就看天意吧,刘恒又找来龟甲进行占卜,得到的卦象是一条很大的横向裂纹,这意味着代王要做天子,卦象大吉。刘恒虽然心中大喜,仍然没有立即动身。4、派人进京打探消息。为了确定消息的可靠性,刘恒又派了舅舅薄昭前往京城拜见太尉周勃,周勃详细的向薄昭说明了推选刘恒即位的来龙去脉。
薄昭火速赶回代地,向刘恒汇报了会见周勃的情况,让刘恒不要再有怀疑,大臣们是真心拥戴他的。这样刘恒的一颗心才放回了肚子里,立即下令飞车赶往京城。5、二次派人入京。到了京城附近,为了安全起见,刘恒再次派了中尉宋昌骑快马到京城观察局势,宋昌到了渭桥,丞相陈平率百官相迎,宋昌立马回报刘恒,刘恒这才乘车赶到渭桥与众臣相见。6、辞让登基。朝臣们见了新君,周勃立马献上玉玺,然而万万没想到刘恒居然推辞不受,他对周勃说:“到代邸再面议把”。然后大家到了刘恒的驻京办,大臣们以陈平、周勃为首,大家都请求代王登基,然而刘恒还是不接受,反复辞让,直到陈平说了请大王为了宗庙社稷、天下百姓登基称帝后,刘恒才“勉勉强强”答应即位。
四、达达令说从刘恒登基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在看似风平浪静、被幸运砸中的表象之后,实则隐藏着人心浮动、步步惊心,在刚刚经历过的诛灭诸吕、喋血京师之后,面对狡诈的功臣派和强大的皇族派,刘恒对皇位伸出的橄榄枝是左思右想、一再试探,所幸在排除万难之后,一切都尘埃落定,刘恒终于登基称帝,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是汉朝的第3个皇帝(不包括两位汉少帝的情况下),汉族,汉高祖刘邦第4子,汉惠帝刘盈弟,母薄姬,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和他儿子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幸运皇子终即位 在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刘恒七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帮文帝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下来,后来又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软硬兼施,巩固权势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称号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
寻找失散的亲人
执政
巩固皇权 军权是最大的权,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有司衙门分别诛杀少后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皇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
封赏功臣、宗室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随刘恒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
镇压诸侯王叛乱 由于汉王朝大力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必然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从文帝即位后就开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首开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只过了三年,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贾谊献策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与诸侯王公开对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齐国的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治世
在“安民”方针指导下,归纳起来,文帝采取的措施有: 减省租赋 为了吸引农民归农力本,文帝以减轻田租税率的办法,改变背本趋末的社会风气,用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即纳1∕30的土地税,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此外,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 减轻徭役 文帝“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样的减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令列侯归国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长安,远离所属食邑,造成“吏卒给输费苦”,给人民增加了一项新的转输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诏令列侯回归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诏令特许的,要将太子送归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许留居长安,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弛山泽之禁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弛禁的结果,“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废除过关用传制度 汉代在军事重镇或边地要塞,都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检查行旅往来。出入关隘时,要持有“传”,即通过关卡的符信(凭证),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关的“传”,从而有利用于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号称“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错向文帝建议:“募天下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采取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晁错又建议,入粟拜爵办法实行后,边境积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输于郡县,是郡县也积粟;边境和郡县都已充实,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办法的实行,是农民的处境暂时有所改善。 躬修节俭 文帝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边疆政策
汉文帝即位后,不仅内政复杂棘手,边事也十分严峻,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面对“胡强南劲”的形势,汉文帝采取了正确的策略,终于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文帝最重要的改革是废除肉刑,改革刑制。
今天,我们正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努力。固然,面临的背景和达至的目标以及采用的办法,与汉文帝大相径庭。即面对的是资源问题,而不是物力、财力匮乏的问题;建设的目标是循环经济而不是自足经济;采用的是战略规划与法治并行,而不是树个人榜样的办法。但至少有两点可以效仿:一是节俭的社会风气应该大力提倡;二是民风的改变,首先应从党风、官风抓起,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不妨学学汉文帝。(雷海燕)
汉文帝是一位功绩斐然的明君,他心系百姓、励精图治,还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2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