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熙和隆科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
隆科多在《雍正王朝》中,一出场就有一个不好的人设:
西北战场上的逃兵,北京城里的混混,欠国库钱不还的老赖。
至于政治智慧和处事才干,隆科多更是远在人家图里琛,年羹尧等人之下,一大把年纪还无所事事,俨然如一个巨婴,丝毫没有什么出人头地的迹象。
隆科多唯一的优势,就是他的出身。
他的亲姐姐贵为清朝孝懿仁皇后,亲姐夫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亲爹佟国维(剧中则是叔侄关系)。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佟国维即便不当官,也能在大清朝横着走。
但也是这样的出身,在某种程度上害了他,导致他一直把自己的不得志,归咎于姐夫康熙和父亲佟国维对自己的不重视。
当一个人长期陷入怨天尤人的地步,不自我反省的时候,他就永远不可能进步。
所以大内侍卫图里琛偷偷给十三阿哥送酒喝的时候,隆科多还在佟国维那里哭哭啼啼要官,把自己的命运拴在别人的裤腰里。
这就难怪佟国维对他那份冷嘲热讽的表情了,那并不是看不起,而是恨铁不成钢。
在佟国维的关照下,隆科多得到了理藩院牢头的差事,到理藩院提前等着,凭空赏给了侄子一个烧冷灶的机会。
二、
后来在留守上书房大臣佟国维的亲自交代下,十三阿哥胤祥被关进理藩院,成了隆科多手下的犯人,让隆科多有了一个接近皇子的机会。
可是对佟国维这番苦心,隆科多却并不领情。他觉得佟国维自己烧八阿哥的热灶,却让自己烧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冷灶,是没按好心,继续自暴自弃。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雍正王朝》中这个隆科多:
临阵退却,舍下御驾亲征的康熙皇帝自己跑回北京,是为不忠;心怀狡诈,对一直苦心培养他的叔叔佟国维没有丝毫感恩,是为不孝。
如此不忠不孝的隆科多,怎么会被晚年康熙皇帝重用呢?难道康熙老糊涂了?
当然不是。
实际上,在举荐新太子一事的时候,佟国维告发亲叔叔佟国维,虽然大道理讲得面面俱到,又是为皇帝着想又是为家族着想,但是却瞒不过识人无数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始终眯着眼睛听隆科多说鬼话,连标点符号都不相信。
之所以没有当场拆穿隆科多,是因为康熙皇帝是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满朝文武都在举荐八阿哥,意味着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挑战,所以在那个节骨眼上,谁站出来反对佟国维和八阿哥,谁就是自己的盟友。
至于那个盟友是君子还是小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实在并不重要。在康熙一朝,很多有作为的大臣,如明珠,索额图,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
三、
隆科多揭发佟国维,大义灭亲,还是动了一番心思的。
此前一天,康熙皇帝宴请佟国维,又把一顶九门提督的桂冠送给佟家,暗示佟国维看清形势,赶紧给新人让路。
佟国维领会了康熙皇帝的意思,但回来向隆科多转达,却不能言明。
这就是政治,很多话不能明说,很多意思不能明着表达,需要听者自己领会,至于能领会多少,就完全看悟性。
此前的隆科多,完全是一个政治菜鸟,但在与佟国维深夜彻谈的那个晚上,隆科多却顿悟了,他终于明白佟国维为什么说他“你这碗水还浅”,因为姐夫和六叔真的要重用你了,你却自己害怕自己不能胜任。
战战兢兢的隆科多,既害怕自己一步踩空万劫不复,又害怕六叔佟国维算计他,所以才打定主意,亲自去见康熙,要在皇帝面前,表演自己的老实。
他相信自己只要掏心窝子说,即使当不成九门提督,也能在皇上那里显示一下存在感,讨个别的差事,而只有皇帝金口玉言答应,官才能当得稳当。
怎么着,都不会比再回去做一个理藩院的牢头强多了。
四、
然而隆科多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君前自首,会踩对康熙皇帝的鼓点:正愁没有一个全面打击八阿哥的由头呢!
皇子交结朝廷重臣,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犯皇帝忌讳的,所以明清的法律中,有明文规定皇子和朝廷重臣不得互相攀交,否则就是结党,就是图谋不轨。
康熙有了主意,就把隆科多带到了上书房,让隆科多充分发挥出了他作为一个小人的长处,变身一把利刃,砍向了所谓“八爷党”。
利用隆科多和佟国维之间的小矛盾,处理了自己与八阿哥之间的大矛盾,全面打击深受群臣拥戴的阿哥党,巩固自己的皇权,这就是康熙皇帝的高明之处。
隆科多虽然是个小人,但却是个有背景的小人,有用处的小人,他出面毁了他六叔的政治前途,也就站在了八阿哥的对立面,从此只能跟着皇帝和四阿哥一条道走到黑。
康熙死前点名要求隆科多陪葬,其实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个意思是隆科多当时和?九子夺嫡?事件牵扯的颇深,是康熙对于隆科多的警告,要谨守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另一个意思是对于自己雍正的教育;是在教育雍正如何利用帝王之术,雍正当时也和隆科多比较的亲近,雍正还以为隆科多去向康熙求情,最后康熙并没有要求隆科多陪葬。
康熙时期,因为皇太子被废,太子之位空虚,皇子们都尽量希望最后继承大统,而隆科多因为十分受康熙的信任,所以众多的皇子都向隆科多接近。隆科多也身处各位皇子的利益交换之中,康熙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在私下里对皇位有想法,也明白他们在四处拉拢大臣巩固自己的力量,但又不想他们过于放肆,所以就借用让隆科多陪葬的说法警告隆科多和各位皇子。
第二个意思是对雍正的教育,隆科多和雍正的相处十分近,得知隆科多要被陪葬时候雍正更是进宫劝解康熙,最后康熙让隆科多活下来,隆科多自然十分感谢雍正,在雍正继位之后对于雍正也是十分忠心,康熙或许也知道自己终将会离开,皇位终要有人去继承,自己身为父亲和帝王,要对接下来的帝王负责,所以就自导自演了一出戏。
康熙是帝王也是父亲,帝王有常人无法理解的计谋,要隆科多陪葬并不是康熙的本意,而是借用陪葬的事情警告其他人帝王的权利不可侵犯和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臣子永远都是臣子。而康熙也是父亲,对于天下人有责任的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孩子有责任,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所以也在为自己的儿子的皇位之路在铺设道路。
隆科多作为雍正登位的第一功臣,没能善终,还遭来杀身之祸的原因:因为尽管隆科多协助了雍正皇帝走上帝位,但是与此同时隆科多都知道雍正皇帝得太多的真相,并且加上隆科多功高盖主,不益于雍正皇帝自已的执政影响力。隆科多协助雍正皇帝进行了皇上以后,雍正皇帝刚即位,自然就会对拥护自已的那帮元勋礼贤下士,那时候隆科多当然以头功,倍受雍正帝的奖赏。因此你看到的雍正皇帝坐在帝位后,公布的第一道任命通知中,就会有隆科多名字的。
隆科多是康熙遗诏,立雍正皇帝为帝的见证者,许多传闻说雍正皇帝存有谋反之嫌,但隆科多作为唯一承旨重臣,在皇太子们正中间话语权,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因此,隆科多对雍正皇帝的大力支持,毫无疑问为雍正皇帝成功即位,造就了比较好的标准。康熙帝的工作经历和辈份全是隆科多必定无条件服从的一位,而雍正皇帝新皇帝登基显而易见欠缺这种权威性,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雍正皇帝取得成功继位和他紧要关头的拥戴有很大的关系,此外,雍正皇帝还需要叫为他小舅,心理上免不了拥有老资格的澎涨趋势。
隆科多对这个侄子皇上的个性显而易见错判局势,雍正皇帝在对待全部朝臣上下关系最大的标准比康熙皇帝有过之无不及。假如说康熙皇帝容许宦官存有巨大政治势力,注重亲疏有别气血关联得话,那样雍正皇帝则显而易见超过其相对高度,那便是这个人是世上每一个人的皇上,没有一人能除外,这都立即导致了隆科多这名皇上小舅不好当的重要原因。出自于政冶安全可靠,避免一切集团公司阵营反跳,对隆科多那样不仅有知名度同时也对于其他东张西望留余地的人进行弱化解决,无论当初多么的趋之若鹜,假如眼中不要以“朕心为心者”随时都可能被去除。
因为担心隆科多以后不是真心对雍正,想要告诫他,也为雍正收买人心了。
原因一是臣子的性命是掌握在皇帝手上
可能大家都很奇怪,为什么康熙临终前要让让重臣隆科多陪葬,而且这家伙还是康熙孝懿仁皇后的弟弟,更加是一等公佟国维的第三个儿子,这样显赫的出身,为什么康熙要对他下手呢?
那是因为康熙知道隆科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担心自己死后,上位的皇帝压不住他,毕竟他的权力怎么大,无论是权力名声地位财务隆科多通通都有,这样人要是走错路,对国家是非常严重的损失,所以康熙在位的时候经常告诫他要行为端正勤勉,也算是关心他的一种吧。
原因二是康熙不希望隆科多乱用权力
康熙清楚的知道,自己走了,那么会影响朝堂局势就是隆科多了,他是步军统领,手里有军权,要是有什么不应该的想法,就很容易出事,所以康熙经常跟隆科多说,不要乱用手中的权力,也要和家里的兄弟姐妹保持适当距离,毕竟你手里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
原因三是康熙知道隆科多跟雍正走得很近
康熙知道自己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隆科多跟雍正走的很近,就在康熙知道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就下令让隆科多陪葬,这下不单单是雍正心慌了,连隆科多心里也害怕了,以为自己跟雍正事情给康熙知道了。
就这样隆科多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见康熙,他就一直求康熙,说自己做错了什么,自己会改的,求康熙不要他陪葬,求了很久,康熙放过他之后,又下了一道给隆科多封官加爵的圣旨,隆科多知道后,非常感谢康熙,心里又对雍正多了几分忠心了。
总结一下,康熙会这样做,无非是告诫隆科多,君要臣死臣就要死,你要做就是老老实实为大清进忠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盘点,古代大将兵器最重的前三位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