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绰罗斯·噶尔丹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大清帝国与沙俄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签订后,清廷与沙俄的战争状态告一段落。康熙皇帝开始把目光投向蒙古诸部,此时的喀尔喀蒙古诸部正在遭受准噶尔部大汗噶尔丹的进攻,在相继占领南疆大部,攻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后,噶尔丹开始向蒙古诸部发起进攻,他的宏图大志是要恢复成吉思汗曾经的霸业。
绰罗斯·噶尔丹,源自藏语“甘丹”,意为兜率天,也先的后裔(非黄金家族后代),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康熙九年(1670年),噶尔丹夺得准噶尔统治权,承袭为准噶尔部大汗。执掌最高统治权后,噶尔丹即召集谋臣,商议巩固权力,扩大势力的方略。噶尔丹的谋臣对他说道:‘立国有根本,攻取有先后,不可紊也。李克用之先世,发迹金山,根本不立,遂不能成大事,我太祖(指元太祖成吉思汗)初兴,灭国四十,奄有四万,然后促夏执金,混为一尊’。噶尔丹善其言,乃为‘近攻计’(即远交近攻)”。所谓“近攻计”的具体步骤是先统一天山北路之卫拉特蒙古诸部,进而出兵天山南路,统治回疆,以确立准噶尔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与此同时拉拢蒙古诸部,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以便今后各个击破。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之下,噶尔丹先是击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把卫拉特联盟变为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达赖喇嘛五世应噶尔丹之求,赠其“博硕克图汗”号,噶尔丹成为自也先称汗后,两个多世纪以来绰罗斯家族自已称汗的唯一封建主。之后噶尔丹又率领十万准噶尔骑兵征服哈萨克汗国、攻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
噶尔丹在天山南路的统治确立前,即着手加强军事集权统治体制,要求所属官员不得延误税赋征收,并采取一系列保证兵源,改善作战装备的措施。史载:“作小连环锁甲,轻便如衣。射可穿,则杀工匠,又使回教火器,教战,先鸟炮,次射,次击刺。令甲士持鸟炮短枪,腰弓矢佩刀。用骆驼驮大炮以加强机动性,出师则三分国中人相更番,远近闻之咸慑服”,使准噶尔骑兵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还采取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噶尔丹“招徕归附,礼谋臣,相土宜,课耕牧,修明法令,信赏罚,治战攻器械”,一时准噶尔“资用报备,不取给远方”。但其在南疆穷兵黩武的统治却令南疆地区各民族部众苦不堪言,又恣意索取牛马妇女人丁,回众不堪其扰,如居水火。
为了实现其称霸西北的方略,他“试图采取吸引俄国人的政策”。在噶尔丹看来,“和俄国结盟才有可能征服蒙古”,因而采取了“北通好于俄罗斯”的方针,以争取沙俄的支持。随着其势力的日益增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国家领土之完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两年之后,噶尔丹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漠北的土谢图汗部,他要统一蒙古诸部,实现祖先成吉思汗的霸业。喀尔喀诸部首领都无法抵挡,于是联名向康熙皇帝求救,康熙帝认为噶尔丹其势日盛,如不彻底将其击败,则后患无穷。于是,康熙帝决议亲征。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初二日,清廷发兵10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方略,康熙帝自率中路军,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左路、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分别由古北口、喜峰口出击;又令盛京、吉林将军出兵西进,协同主力作战。七月二十九日,两军相遇于乌兰布通,准噶尔军列营于山坡上,因东西两翼无屏蔽,噶尔丹命将万余头骆驼缚足卧地,背上加箱笼,蒙以湿毡,构成"驼城",士兵依托箱垛,发射弓矢、火器,进行阻击。清军及时调整部署,以火器兵为前列,步兵继后,骑兵为两翼。八月初一,清军集中火炮轰击,自晡至暮,向驼城中段轰击,猛烈的炮火将骆驼炸得血肉横飞,驼阵被撕开一个很大的口子,正面的清军步骑兵随后发起勇猛的冲锋,另一支清军则从驼城背后夹攻。噶尔丹的叛军被打得丢盔弃甲,横尸遍野,大败的噶尔丹仅率少数残兵逃循。但不甘心失败的他在乌兰布通之战之后退据科布多招集旧部,并求援沙俄,图谋再举。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噶尔丹率全部骑兵3万人,东掠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次年二月,得知噶尔丹行动的清廷发兵约10万人,分三路出击,康熙帝亲率中路军3万人出独石口。五月十三日,清军西路进抵昭莫多,清将费扬古以逸待劳,将东阵兵陈于山上,居高临下,依险俯击,弩铳迭发,又用骑兵迂回于准噶尔军后部,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噶尔丹大败,其妻阿努可敦等被击毙,众皆溃散,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乌兰布通之战使噶尔丹丧失了进攻的锐气,而昭莫多之战使噶尔丹彻底丧失了有生力量,噶尔丹的“东进政策”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的势力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负隅顽抗,他不愿意做一个投降的大汗。隔了一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地区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南疆诸部台吉也纷纷率部降清,连他的女儿和女婿也率部投降清廷。走投无路,众叛亲离的噶尔丹在绝望之中服毒自杀而死。
准噶尔汗国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后一个草原帝国,其巅峰时期控制着西蒙古和整个新疆地区,与清帝国前后对峙了一百多年。
自元朝被明军赶出中原之后,蒙古高原就分裂成了?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两大部分。厄鲁特蒙古在明代被称之为?瓦剌?,当年制造土木堡惨案的也先就是该部盟主。
到了明朝后期,厄鲁特蒙古共有五大部族,分别是: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各部落首领主要都是外姓,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与厄鲁特蒙古不同,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蒙古),其首领大多是黄金家族后裔,而蒙古大汗的位子也一直由喀尔喀蒙古把持着。
?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就如同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是蒙古民族的大分裂时代,而也正是由于蒙古人的不统一,才给了清朝征服蒙古的机会。
从明朝建立开始,厄鲁特和喀尔喀就开始互相征伐,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双方也未分胜负。后来随着清帝国的崛起,喀尔喀蒙古东部和南部地区被清军降服,形成了后来的内蒙古。而在征服内蒙古的过程中,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也被清军击败,后来病死在了青海,其子向多尔衮投降并献出了传国玉玺,大蒙古帝国正式灭亡。
林丹汗死后,蒙古群龙无首迫于清军的强大,?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均向清朝称臣,而此时的清朝忙于平定关内地区,于是对?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都非常拉拢。
而就在明末清初之际,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崛起,到1671年噶尔丹成为准噶尔部台吉(台吉类似于汉人的藩王、国王,比大汗低一级)。
噶尔丹继位后先是击败了厄鲁特蒙古的盟主,和硕部大汗鄂齐尔图,自己也开始称汗,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成为厄鲁特蒙古的新盟主。紧接着他又向南灭掉了苟延残喘的东察合台汗国,向东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将整个新疆和蒙古西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在统一厄鲁特蒙古后,噶尔丹准备效仿成吉思汗,开始了统一全蒙古的军事行动。(清朝初年,准噶尔汗国与喀尔喀蒙古和大清帝国)
1688年噶尔丹率兵3万进入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诸部不敌噶尔丹,纷纷逃亡内蒙古地区,向大清皇帝求救。康熙帝在接到求救之后派遣2万多人前去迎敌。
此时距离清兵入关已经过去40年了,八旗的战斗力真的大不如前了,面对着强悍的准噶尔骑兵,清军在乌尔会河遭遇惨败,康熙帝闻之大惊,而噶尔丹在获胜之后立即率军南下,直扑北京。
(噶尔丹最巅峰时期的版图)
噶尔丹南下的消息震动清廷,康熙下令京师戒严,之后迅速总计动员了10万大军前去迎战。
面对着康熙的亲征,噶尔丹没有一丝的恐惧,在他眼中,此时此刻的局势像极了470多年前?野狐岭之战?。
公元1211年,蒙古人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在内蒙古的野狐岭击败了金国40万大军,正式拉开了灭金战争,而建立金国的女真人就是满人的祖先。如今时过境迁,蒙古再度与?女真人?进行大战,噶尔丹试图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
1690年,10万清军与3万准噶尔军在内蒙古东部的乌兰布通展开血战。不过由于感染痢疾,康熙并没有亲自上阵,此战清军统帅是康熙帝的亲哥和硕裕亲王福全。
对于?乌兰布通之战?,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是清军大胜,各路史书将噶尔丹的?驼城战术?损地是一无是处,不堪一击。
但其实清军并没有打赢噶尔丹,虽然最后噶尔丹选择撤退,但主要是因为噶尔丹的弹药用光了。而清军则完全是靠着人多,枪多,大炮多的优势,生生地把噶尔丹给?耗?跑了。
根据随军传教士的记载,清军在野战肉搏中被蒙古人打得是七荤八素,根本没有了当年吊打明军的风采,而?满人男子满万,则天下无敌?的神话也从此成为一个传说。
战后统计,清军的伤亡远远大于准军,就连康熙的大舅子佟国纲也在冲锋中阵亡了,这令康熙大为悲恸。而反观噶尔丹,仅仅损失了2000多人,伤亡并不大。不过倒霉的是,噶尔丹在撤退的路途中遭遇了瘟疫,数千名士兵病死,损失甚至超过了与清军的交战。
此战噶尔丹最大的失误就是兵力太少!即便他的军队骁勇善战,但是仅以三万人就想复制成吉思汗的成功,实在有些困难。要知道,当年成吉思汗可是集结了10万大军才敢与大金帝国开战的,而清军当年进攻大明的时候也至少有6万人。相比之下,噶尔丹的区区3万人真的不够用。
很显然,噶尔丹与成吉思汗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人物,噶尔丹太狂妄了,他在没有完全统一蒙古的情况下就贸然与清帝国开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
当然,噶尔丹也有自己的苦衷。
就在他与清军交战之前,噶尔丹的后院突然着火了,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举兵东进之时抄了他的老家,让噶尔丹失去了根据地。
这时噶尔丹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回去平叛,但噶尔丹狂妄地认为只要向东打败清朝,策妄阿拉布坦就不足为虑,因此执意前行。
其实在第一次击败清军之后,噶尔丹是可以乘胜与清廷议和的,这样他就可以稳固自己在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耐心地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就算是清庭不接受议和并发兵来攻打他,凭借噶尔丹军队的战斗力,只要他不主动出击,躲在草原深处以逸待劳,便可以击败劳师远来的清军,以战逼和。等到日后自己的统治稳固下来再出兵伐清,那时胜算会高很多。
不过第一次击败清军的胜利冲昏了噶尔丹的头脑,他认为清军不过如此,于是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北京。但他忘了自己总共只有三万人,这么点人是不可能消灭大清帝国的,最后他受阻于乌兰布通。
在乌兰布通战斗结束后,噶尔丹向西退去,但此时他的实力尚在,仍旧没有放弃进攻清帝国的想法。而他的对手康熙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儿,康熙深刻地了解噶尔丹的威胁,在经过了几年准备之后,康熙决定出击噶尔丹。
1696年,清军投入8万人在昭莫多(今蒙古国首都乌拉巴托附近)成功伏击了噶尔丹,而噶尔丹由于人少(还是只有3万),没能顶住清军的围殴。
(昭莫多之战示意图)
这一仗噶尔丹实打实地遭到了重创,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从战争过程来看,清军赢得也不轻松,面对着兵力远少于自己的噶尔丹,清军只敢伏击战,而斩敌首级不过2000棵,俘虏也只有几百个。
昭莫多之战失败后,噶尔丹依旧拒绝投降,而清军则是继续穷追猛打,噶尔丹最终于一年之后病死在了科布多的阿察阿穆塔台(一说是服毒自杀),终年53岁。
康熙不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也不是入关后第一位皇帝,为何他的庙号为“圣祖”呢?庙号能够反映出皇帝在位期间的功绩,从康熙平生事迹来看,的确配得上圣祖的称号,他堪称清朝能力最强的帝王,甚至有些人将康熙尊为千古一帝。
在康熙开创的功绩之中,有一项比较特殊,即亲自带兵出征噶尔丹,而且连续三次亲征,跟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有一拼。噶尔丹是准噶尔汗国的君主(大汗),为何康熙不惜一切代价,都想把噶尔丹灭掉呢?因为准噶尔汗国当年太强大,威胁到清朝的统治,让康熙和乾隆颇为头疼,共用了70年才将它彻底打败。
这个准噶尔汗国,前身属于蒙古瓦剌部,就是曾经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大明皇帝朱祁镇的部落,往上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尽管派遣徐达、蓝玉等将领继续追击北元军队,却未能彻底解决此事,朱棣迁都也是考虑到蒙古军的威胁。
明朝中后期,瓦剌势力又开始闹腾,却翻不起太大浪花,后来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分成好几个部落,其中一个就是准噶尔。十七世纪初,准噶尔扩张迅猛,那时明朝已经衰落,压根没时间和精力管它,既要处理好内部问题,又要提防虎视眈眈的满清,一个头两个大。
清朝建立之前,准噶尔的地盘已达到近五百万平方公里,连沙俄都败在它的手下。顺治初年,准噶尔首领来朝进贡,相当于俯首称臣,顺治非常开心,赏赐大量财宝、布匹。咱们都知道,这种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的关系,通常不太稳定,只是名义上的归属。
此后将近三十年时间内,准噶尔汗国挺老实,不敢与清朝翻脸,按时入朝觐见,承认清朝的老大地位。但是,自从野心勃勃的噶尔丹掌权后,越来越不把清朝放在眼里,并产生了直接摩擦,准噶尔军队多次进攻漠南和漠北,于是才有了康熙亲征的事情。
毕竟古代交通不便,劳师远征非常困难,幸好康熙意志坚定,且做好了充足准备,凭借士兵数量和火炮方面的优势,大胜准噶尔,取得骄人的战果,劲敌噶尔丹在逃亡途中自杀。故事到此并未结束,噶尔丹虽然死了,但准噶尔依旧存在。
雍正也曾派大军跟准噶尔交过手,结果损兵折将,只能将消灭准噶尔的重任留给儿子乾隆。公元1755年,准噶尔将领阿睦尔撒纳,因利益问题与国王闹掰,一气之下归降于清朝,简直天赐良机,乾隆立即派兵将准噶尔灭掉,把天上南北纳入清朝版图,这场持续70余年的较量,以清朝的胜利而结束。
参考文献:《蒙古族通史》《清史稿》
清朝与明朝的立国基础不同,明朝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其本身是一个汉民族政权,对蒙古人只是驱逐;而清朝则不同,清朝是满蒙汉一体(比如其八旗兵既有满八旗,也有汉八旗和蒙八旗),尤其是满蒙一体是清朝的立国之基。?
1,清朝取得对蒙古的宗主权尚在入关之前
公元1635年,当清朝还是后金的时候,皇太极便击败了漠南蒙古的林丹汗,这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任大汗,虽然事实上只能统领漠南蒙古,但名义上仍是整个蒙古的大汗。
这一年之后,林丹汗的儿子将传国玉玺交给皇太极,从此皇太极兼任蒙古大汗,此后清朝的皇帝便也是蒙古人的大汗,满蒙一体的格局开始形成。
2,康熙帝征服漠北蒙古
明清之际的蒙古人分为三部:漠南、漠北、漠西。漠南即内蒙,漠北即外蒙,漠西蒙古则在西域。
清朝皇帝成为蒙古人大汗之后,漠北蒙古后来承认了这一事实,以1691年的多伦会盟为标志,康熙帝将漠北蒙古纳入了帝国版图。
可是,漠西蒙古,尤其是其中的准噶尔部不承认清朝的宗主国地位,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甚至有一统蒙古、重现成吉思汗辉煌的志向,这与清朝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3,清朝向西,准噶尔向东
在清朝皇帝眼中,不承认自己宗主国地位的准噶尔汗国无疑是叛乱;而从准噶尔的角度来说,一统蒙古便首先要向东拿漠北蒙古开刀。
于是,接下来朝只有战争,这便是康熙帝一定要亲征噶尔丹的原因所在。
满蒙一体的历史格局,至清朝灭亡也不曾改变,所以清朝是不会放弃蒙古三部的。
4,清朝一统蒙古三部用了120多年
康熙帝虽然击败了噶尔丹,但准噶尔汗国并未灭亡,后来甚至又卷土重来。
至公元1759年乾隆年间,清朝才彻底灭了准噶尔汗国,并将准噶尔部屠戮殆尽,客观上使西域变成了?回疆?。
公元1635-1759年,124年的时间,历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五代帝王,蒙古三部最终全部纳入了大清帝国的版图。
因此,清朝一定要灭准噶尔汗国的原因是其满蒙一体的国策所决定的,而准噶尔汗国想要恢复蒙古祖上辉煌的梦想则注定了二者只能刀兵相见。
绰罗斯·达瓦齐(?-1759年),是大策凌敦多布之孙。噶尔丹策零去世后,他得在噶尔丹策零女婿阿睦尔撒纳的拥护和支持,自立为准噶尔部大汗。阿睦尔撒纳后来割据新疆伊犁独立,达瓦齐非常不满,发兵将其击败,阿睦尔撒纳被迫逃到清朝求庇于乾隆帝。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派大军,由阿睦尔撒纳指引西征准噶尔部。清军在“格登山战役”中歼灭了准噶尔部军队主力,不久即俘获了绰罗斯·达瓦齐,押解至北京。强盛数世纪的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也标志着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地区长达五百余年的统治完全结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乾隆帝册封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之女喜塔腊氏为皇子嘉亲王永琰的福晋,大赦天下,清廷释放绰罗斯·达瓦齐,授封为准噶尔亲王,后在北京去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1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