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赵武灵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说起赵武灵王的功绩,比如“胡服骑射”、“吞灭中山”、“大败林胡楼烦”、“开辟云中雁门代郡”和“修筑赵长城”等,大家总是一脸褒扬。
但赵武灵王的结局并不好,最后居然被活活饿死,许多人对此却扼腕叹息:一代雄主为何晚景如此悲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赵武灵王之死。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公元前299年,四十一岁的赵武灵王突然宣布:自己要在今年五月份退位,传位于次子赵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
在说起这件事起因的时候,《史记》和《资治通鉴》用了相似的笔触来解释:赵武灵王偏爱次子赵何,所以冷遇了太子赵章。
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顶级政治家无一例外全部是理性生物,更改国之储君如此大事,怎么可能凭借自己的爱憎来选择呢?更何况是废长立幼这种容易引发动荡的选择。
最初,赵武灵王与长子赵章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
这不止是赵武灵王与赵章之间的难题,更是大多数君主与太子之间的难题,我们称之为“囚徒困境”。
甲与乙两个罪犯同时被捕,警察对他们说:“谁第一个招供,谁就无罪释放,剩下一个从重处罚。”说完之后,就把甲乙两人分开审讯。
对于甲乙而言,他们很想对自己的难友讲义气,但他们同样也会担心:“他会不会率先招供,留我一个人顶罪呢?”
在双方心里没底的情况下,很可能就会出现甲乙争相招供,结果两人一起被判刑的局面,这就叫“囚徒困境”。
对于君主而言,他希望太子能够争气,将来可以很好地接班,但他又怕太子过于争气,最终把自己杀死,提前接班;
对于太子而言,他希望自己能够争气,让君主看到自己的能力,但他又怕自己表现得过于出色,以至于引来君主对自己的杀机。
汉武帝刘彻、吴大帝孙权、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清圣祖康熙……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雄主,但他们的太子全都不得善终,就是因为这该死的“囚徒困境”。
随着太子赵章的年龄渐长,必然也会逐渐拥有属于太子的一套班底,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危机感。
但赵武灵王不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太子赵章的所作所为也一直没有出圈,所以双方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微妙”来形容,却不算紧张。
可问题是:这种矛盾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从微妙过度到紧张也不是不可能。基于这种原因,赵武灵王决定废长立幼。
长子赵章年岁渐长,容易威胁赵武灵王,难道次子赵何不会吗?目前来看是不会的,因为在赵武灵王退位的时候,赵何只有十岁。
但是这种事情决不能挑明了说,所以只能说赵武灵王宠爱赵何的母亲,赵何的母亲又英年早逝,所以赵武灵王用这种方式填补对赵何母亲的爱。
这样一来,君权的神圣性不受损伤,但赵武灵王的个人形象就遭殃了:这哪是一个雄主的所作所为呢?分明是一个色字当头的土财主嘛。
单看赵武灵王这一举动,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长子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所以主动传位于幼子,自己躲在幕后操纵朝政,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父子相残。
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长子赵章一直是太子,现在突然被废,赵武灵王应该怎么对待这个儿子呢?
后世的汉景帝刘启比较狠,他用一种近乎绝情的方式逼死了自己的儿子刘荣,为汉武帝刘彻清除障碍,避免了未来可能出现的兄弟相残。
但赵武灵王似乎没有这种狠心,太子赵章也没做过什么出圈的事,所以他下不了手,于是封赵章为安阳君,算是给了他一个体面。
就是赵武灵王的一时心软,最终酿成了大祸。
太子这个位置,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团。在太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君主必须给他配备各种人才:有的陪他读书、有的教他读书、有的陪他练武、有的教他练武。
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太子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比如君主突然死亡)也能调动一股力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太子的权威。
现在赵章不是太子了,他身边的那个集团怎么办呢?万一赵武灵王突然去世,赵章集团是不是会跟赵何集团发生火并呢?且不说这种可能性有多高,但只要一想起来就有些可怕。
那是什么时代?那是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如果赵国王室发生内讧,有可能致使赵国陷入内乱,从此一蹶不振;说得再极端一点,还有可能致使赵国陷入长期内乱,就此亡国。
赵武灵王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赶快把长子赵章身边的那个集团瓦解掉,否则后患无穷,但还没等动手,赵武灵王就改主意了。
事件的起因发生于公元前297年,被秦国扣留的楚怀王逃了出来,但秦国封锁了通往楚地的道路,楚怀王只得一路逃到赵国,但赵何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不愿意收留楚怀王,这件事后来被赵武灵王得知,他非常生气。
按照史书的说法,赵武灵王一直把秦国视为大敌,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楚怀王应该算赵国的朋友,赵何不收留楚怀王,实在是太窝囊太胆小了。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流于表面。赵武灵王最大的担忧是:逐渐掌握实权的赵何,是否还会如往常一般听自己的话。
赵何为何不愿收留楚怀王?恐怕也不是史书所说的胆小,要知道赵何可是大名鼎鼎的赵惠文王,盖棺定论的明主,怎么可能是胆怯懦弱之人呢?
赵何做出这种决定,必然是赵国的文武大臣率先倡议的,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他们体会到了侍奉一位年幼君主的好处,希望赵武灵王认清现实,别再插手朝政。
除此之外,由于赵武灵王还是一位喜欢改革的君主,比如他的“胡服骑射”,当初就有不少人反对;后来赵武灵王立主与秦国决战,甚至不惜联合被他打败过的林胡与楼烦,这种举措也引来不少反对。
发现朝堂失控,赵武灵王也觉得自己有点玩脱了,所以打算把代郡封给长子赵章,用赵章来制衡赵何,自己居中操作,重掌大权。
代郡是什么地方?后来赵国邯郸被秦军攻破,公子嘉逃到代郡另立中央,继续抵抗秦国。换言之,代郡是有资格作为赵国第二国都的地方。
如此军政要地,赵武灵王却打算封给前太子赵章,这要是一个不小心,赵国随时可能分裂。在这种背景下,赵国的文武大臣空前团结,联起手来把赵武灵王清理出局了。
对于前太子赵章的处置结果很快出台:杀!但对于赵武灵王,可实在是有点难办。
杀了他,要承担弑君之名;放了他,谁知道他将来还会搞什么幺蛾子。大家想不出太好的办法,于是就把赵武灵王关在沙丘宫,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在后世的评价颇高,但他的谥号却很有意思:武是美谥,灵却是不折不扣的恶谥。这意思就是说:赵武灵王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结合体。
如果赵武灵王只是玩了一出废长立幼的把戏,但最终毕竟没有动摇赵国政局,后世顶多说他老糊涂,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是咎由自取,却依然会尊重他所取得的成就。
可在谥号上用了“灵”字,这不仅是对赵武灵王废长立幼的嘲讽,更是对他为政举措的否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赵武灵王之死,也有保守派的一份“功劳”在内。
赵武灵王在前296年的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
沙丘之乱是指惠文王四年(前295年),主父和惠文王到沙丘游览(一说是寻找墓冢地点),分住两处宫室。公子章认为时机已到,就利用他的党徒和田不礼作乱,假传主父命令召见惠文王。相国肥义狐疑有诈,故先行进访,并留精兵拱卫赵王,不久一代明相肥义被刺杀。公子章率兵与惠文王卫队交战,但宫室防卫严密久攻不下。数日后,掌赵国兵权的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到,调集四邑的军队前来平定这场变乱,最终击退公子章和田不礼,消灭了他们的党徒,安定了王室。
赵肃侯是个有为之君,在位二十四年,让赵国代替衰弱的魏国扛起三晋大旗向外扩张。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等五国纷纷派出使者祭奠,但是每人都带着数万部队,明显不怀好意。
年仅十五岁的赵武灵王刚刚即位,就要面对这场严峻的考验,结果他却轻松化解了。
公元前323年,魏、韩、赵、燕和中山五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相互称王,对抗秦、楚、齐等大国。
其他四国都已称王,唯独年轻的赵武灵王以“君”自称,其政治头脑可见一斑。
《史记》有记载,“五国相王,赵独否。”
赵武灵王之所以被称为赵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主要是因为他推行“胡服骑射”的变法改革。
对内加强了王权,使得军队战斗力大增;对外消灭中山国,击溃林胡、楼烦二族,收获大片领土。
《史记》有记载,“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此时的赵国一跃成为超级强国,是战国后期秦国的最大对手。
令人奇怪的是,如此一位雄主,晚年时被围困在沙丘宫,断粮断水长达三个月之久,最后被活活饿死。
赵武灵王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
一是废长立幼赵武灵王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章的母亲韩氏来自韩国王室,虽然她是原配夫人,但是两人感情不深,婚姻出自于政治利益的考虑。
幼子赵何的母亲吴娃出自于赵国贵族,她生得貌美如花,很受赵武灵王的宠信。
面对这种情况,韩氏伤心过度,最后郁郁而终,接着吴娃被封为后。
俗话说,子凭母贵,赵武灵王废黜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然后立小儿子赵何为太子。
战国时期,虽然宗法制影响已不太大,但是这种传位制度还是为赵国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二是放弃强权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东宫召开朝会,宣布了一件影响赵国历史的决定。
传位给年仅十一岁的太子赵何,而自称“主父”,退居幕后,专心研究军事。
《史记》有记载,“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
赵武灵王退位后,并非没有作为,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收服楼烦、灭中山国,甚至化装冒充使者,到秦国面见秦昭襄王。
当时赵武灵王只有四十六岁,还处于壮年时期,这时候退位并非良策。
最大一个隐患就是赵何年纪太小,无法掌控朝权,而赵武灵王退位后权力大减,这成为沙丘宫悲剧的主因之一。
三是朝令夕改废黜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后,韩氏郁郁而终,让赵武灵王心生愧疚,对赵章的感情又增加了。
可是,幼子赵何的地位已经稳固,得到许多赵国贵族的支持,特别是即位之后。
公元前295年,群臣来邯郸朝拜,赵武灵王看到一身英武的赵章给年轻的赵何行大礼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突发奇想,想把赵国一分为二,赵何继续当赵王,赵章则做代王。
《史记》有记载,“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虽然最后被群臣劝阻没有实施,却让长子赵章又萌发了野心,沙丘宫之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但是人无完人,也做以上三件错事。
为此,他要为自己种下的苦果买单,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沙丘宫被活活饿死,年仅50岁。
如果能再活20年,秦国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因为赵武灵王已经打算进攻秦国,而秦昭襄王还很年轻。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赵武灵王的意外去世,中止了赵国的崛起之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历史对秦国的又一次眷顾。
赵武灵王一生雄武,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要裂地分封。
结果导致内乱,谁也不喜欢他,反把他自己饿死在沙丘宫。
赵武灵王当时已经退位,赵惠文王已经执政四年,身边也有比较多的忠心大臣!(二)安阳君赵章是叛乱之臣,刺杀了相国肥义。
在道义上站不住脚,由于在这件事上赵武灵王也有很大的责任,而且安阳君叛乱失败后逃到赵武灵王的寝宫,所以包围沙丘宫也是迫不得已!(三)信期、李兑、公子成为赵惠文王分担责任。在包围沙丘宫时并没有告知赵惠文王,使得赵惠文王免去了弑父的责任。
这和三国里司马昭的手下成济杀魏主曹髦一样,但公子成等人只围不战,无人敢担刺杀主父的罪名。虽然知道结果,但不是亲手做的。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四)赵惠文王本就是王,而且赵武灵王已死,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大臣们当然会拥戴。
前言战国中期,秦国、楚国、齐国是大国。其他小国,为了生存和自身利益,时而跟着秦大哥,时而跟着楚大哥,朝秦暮楚。
这时的赵国,四面楚歌,日子并不好过:东西被强大的齐国和秦国夹在中间,是齐国的手下败将,秦国还掠夺了赵国的几座城池;南部是韩、魏两国,真是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韩、魏、赵,已经不是战国初期的关系,原来更像一奶同胞,三兄弟国一致对外,可如今却反目成仇,韩国、魏国都曾打败过赵国;北部是东胡,更是赵国的克星,时不时不打招呼地来赵国“取”战略和生活物资;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赵国境内还有一个中山国,像楔子一样牵制赵国。
此时,赵国国力衰弱,边境线越长,战争的风险越来越大,尤其是北边的东胡,经常来骚扰,而赵国常以失败而告终。
四面受敌,不变革后果很严重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是战车带着步兵打,战车有点像坦克,在前边开道冲锋,步兵跟在后面打。战车的单位叫“乘”。一乘战车载三人,一人手持长矛,一人拿着弓箭,还有一个驾驶员,后面跟着几十个步兵。
赵国的“战车+步兵”的战斗力不是不强,对于其他诸侯还行,但对于少数民族的骑兵没了比较优势。骑兵部队,多变、反应快、机动性强,再加上,战车在胡人出没的山地作战优势尽失。赵国与东湖的战争中,常常打的赵国找不见北。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6位国君。上台后,决心改变赵国任人宰割的现状。赵武灵王认为,落后就会挨打,国家积贫积弱是被邻国欺负的根本原因。赵国四面受敌,不变革将会被邻国蚕食,将有灭顶之灾。赵武灵王总结:胡人作战,身穿窄衣短袖,骑马射箭,机动敏捷;而赵军还是按照传统“战车+步兵”,穿宽长袍大褂,戴笨重的铠甲,行动极为不便!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赵武灵王无疑是好样的。常规战法打不过你,我就用你的办法对付你!
着胡服,学骑射,取胡之长补己短为富国强兵,赵武灵王也真的是拼了!赵武灵王到胡人长出没的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等地考察调研后,提出“着胡服”“学骑射”,奋发图强!改革服装,穿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
大凡改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赵国也不例外。
要知道,在那个注重服饰、礼仪的年代,去学胡人穿着,是不可思议的!
有人就以“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上纲上线!
赵武灵王已经铁了心:必须义无反顾地走富国强兵的基本路线!必须不顾礼法、不遵祖训、不顾群臣反对地执行胡服骑射基本国策!
说干就干,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服上朝。大臣都面面相觑,赵武灵王把该穿胡服的好处给大臣们讲了一遍,可大臣们都觉得太丢脸,有点难办。
赵国最大的顽固守旧派代表是有超强影响力、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听说赵武灵王要改穿胡服,称病不来上朝。
赵武灵王登门解释:“我的亲叔啊,我们向东有河,可是没有舰船;向西、向北发展,奈何没有骑兵。我国现在是四面楚歌,已经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守旧不变革,不富国强兵,不光大祖宗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可能会亡国灭种啊!唯有胡服骑射,建立强大的军队,别人才不敢在我们头上拉屎啊,叔父您要鼎力支持啊!”
公子成很受感动,表示坚定支持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当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赵武灵王在大同建立骑兵邑,练习骑兵第二天,公子成带头穿胡服上朝,大臣们见公子成也穿着胡服上朝,再没话说,就跟着改穿了。
赵武灵王看见时机已经成熟,就颁发一道王命:国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幼,都穿胡服。
就这样,全民束皮带、穿皮衣,宽袍大袖变成窄袄短衣,在马背上训练,身轻如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通过骑射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队伍。
实行胡服骑射3年,赵武灵王率兵打败中山,又收复了东胡和邻近的几个部落,胡服骑射成效显著。到了实行胡服骑射7年,中山、林胡、娄烦都被收复,赵国向北开辟疆域上千里,新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等行政区,管理范围达到今天的河套地区。
胡服骑射,拓疆千里
事实胜于雄辩,胡服骑射的好处不用赘述了,此处省略一万字……
下一个目标,赵武灵王是要和秦国比比高低了。
壮年退位作主父,亲自入秦侦查地形为了要打败秦国,赵武灵王把王位转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己改作主父(皇帝的爹),专门负责军事。
赵主父为了了解秦国的风土人情和军事布防,玩起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游戏。
一天,他决定亲自以使者的身份到秦国侦查地形地貌。
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者的身份拜见了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件。
秦昭襄王接见那个假使臣后,觉得他威严大方,举止端庄,和以往的使臣不一样,心中疑惑起来,就叫人去国宾馆请。
可是,这个假使臣却不辞而别,已经出关3天了!
一代雄主,悲惨谢幕,饿死在沙丘宫赵武灵王把皇位传给公子何。对赵武灵王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一方面把皇位给了公子何,一方面对长子关怀有加,又有想让长子当皇帝的想法。
这也让朝内图谋不轨的大臣,对赵惠文王的皇位虎视眈眈,赵惠文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长痛不如短痛,赵惠文王抓住机会,对兄长的势力一举歼灭。
兄长为了逃命,逃到父亲居住的沙丘宫,以寻求保护。可谁知道,一代英豪的赵武灵王,今日赵主父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赵惠文王并不买账,派人包围沙丘宫,切断粮食和水源供给。
就这样,一代雄主悄然谢幕!
饿死在沙丘宫
小结掩卷长思,感慨两点: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骑兵部队,在中国历史是首创,为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也为其他国家富国强兵提供了范例。在后来,汉朝与匈奴的作战中,骑兵的作用善莫大焉!才能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然而,一代雄主,晚年为什么落了个被饿死的下场?虽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赵武灵王废长立幼是一错,既然错了,一错到底就是了。第二错是妇人心肠,犹豫不决,觉得心手背都是肉,为了心里平衡,又想让长子当皇帝的想法。赵惠文王只能连老子带兄长一锅端了,殊不知,政治就是政治,岂能儿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141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死后为何背负污名